日本和美國兩國政府5日公布了雙方就駐衝繩美軍嘉手納以南的基地和區域的歸還計劃所達成的協議。單就「歸還基地」問題而言,新計劃較過去的日美共識相比,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明確了歸還期限,但具體實施可能遙遙無期,歸還計劃對當地民眾來講有些「換湯不換藥」的味道。
日美同盟戰略調整
5日傍晚,經過反覆磋商之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美國駐日本大使約翰·魯斯在日本首相官邸舉行會談,並正式公布了歸還計劃。
從公布的計劃內容來看,美方同意分階段、有條件地從2013年度開始陸續歸還位於嘉手納基地以南的6處基地和區域設施。根據這一計劃,日美之間將按照儘快歸還、在衝繩縣內完成搬遷後歸還和駐日美國海軍陸戰隊遷出日本後歸還3個層次,從2013年開始到2028年之間完成基地歸還事宜。日美雙方還同意,每3年對駐日美軍基地及設施歸還計劃的時間表更新一次,並對外公布。
近年來歸還基地一直是日美同盟關係中的一個熱點問題。歸還基地不僅關係到衝繩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也同樣顯示著日美同盟的戰略調整。日本要求美國歸還基地的問題始於1995年美軍士兵強姦日本少女的事件。此後,美日之間經過1996年和2006年的兩次協商,制定了歸還基地的「路線圖」,但此前的共識並沒有明確歸還期限。隨著歐巴馬政府的亞太戰略調整和安倍上臺後刻意修復日美關係,在今年2月日美首腦會談時,雙方同意儘快推進基地歸還問題的解決。
落實計劃壁壘重重
既然有了歸還計劃,按理說日本政府就可以放心地收回相關地區。但細讀一下歸還計劃文本,就會發現「順利」歸還仍停留在期望的水平,對想要過上正常生活的衝繩民眾來說只能是「畫餅充飢」。衝繩當地民眾紛紛表示,歸還計劃「出乎期待,不值得評價」。
首先,對於歸還期限問題,美國方面顯示出「面有難色」,最終結果就是歸還期限的後面都加上「或之後」的字樣。如歸還計劃中確認的最先可能歸還的牧港補給地區的北側通道,其歸還期限就明確寫著「2013年度或之後」。這也就是說,不在規定期限內完成歸還計劃也是允許的。
其次是歸還計劃中對所要歸還基地的分類條件。儘快歸還部分好像沒有什麼問題,但後面的「為駐衝繩美軍基地提供替代設施和駐衝繩美國海軍陸戰隊部署到日本以外地區」之後方能歸還。
簡單地說就是日本政府還需要為大部分要歸還的基地在衝繩當地提供新的替代設施,而陸戰隊完成遷出日本的部署至少要等到2024年才有可能實現。而日本政府為了提供新的替代設施還需要全力說服衝繩民眾繼續「忍耐」,要想收回基地就只好讓駐日美軍搬過來與你為鄰,因為駐日美軍是不會徹底離開衝繩的。
以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為例,協議指出「2022年或之後」歸還不能成為「確定的最後期限」,因為何時歸還取決於基地何時從人口稠密的宜野灣地區搬遷至人口較少的邊野古沿岸,而邊野古地區新基地建設的填海申請前不久才剛剛送到衝繩縣政府,能否獲得批准仍是個未知數。
邊野古所在的名護市市長稻嶺進稱,多數歸還基地是以在衝繩縣內搬遷為前提,這種歸還根本起不到減輕衝繩負擔的作用。(駐東京記者 劉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