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最初古時叫「啟蟄」,而到了西漢,為了規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改名叫驚蟄,引用至今。這個節氣的到來是好的預兆,是在昭示最美好的春天的到來。在「春雷驚百蟲」的自然條件下,也形成了以自身健康為內容的風俗。
「祭白虎」在古代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餵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打小人」一般在三叉路口、橋底、路旁、山邊等陰暗的地方進行,相傳這樣的地方煞氣大,較易招惹鬼神,克制小人。雖然打小人在平時也可以進行,但在驚蟄這天打小人,具有特別的寓意,據說效果也最好。因為驚蟄的時候,害蟲益蟲雖然都出來活動了,但這時他們的力量還比較弱小,沒形成氣候,比較好打。小人也一樣,在小人未成氣候之前給予迎頭痛擊,可以起到壓制小人、打擊小人,讓小人遠離的作用。
驚蟄前後「禁訂婚,結婚忌」,傳說雷公經常出門行事,不時雷聲轟隆,所以這個時期是禁止人間辦婚事。若有違者,就要受雷公處罰,婚事會辦得不順當,家庭將會欠美滿。因此,為了忌諱,這期間一般不相親,不訂婚,不結婚。
以上是「驚蟄」時節流傳千百年來的習俗和禁忌,體現了古代先民們對幸福生活的的嚮往和祈求事事順利,身體健康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