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習俗知多少?吃龍食、驅蟲、炒蟲、打小人

2020-12-16 人民網黑龍江頻道

原標題:驚蟄習俗知多少?吃龍食、驅蟲、炒蟲、打小人

《菩薩蠻·春雨》

[宋] 蕭漢傑

春愁一段來無影,著人似醉昏難醒。

煙雨溼闌幹,杏花驚蟄寒。

唾壺敲欲破,絕叫憑誰和。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驚蟄就像運動場上啟動某項比賽的打令槍一樣。一槍打響,那些還在冬眠狀態蟄伏得太久以至昏昏沉沉的昆蟲走獸們都驚醒過來,它們聽令而努力生長壯大。

——餘世存《時間之書》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從這一天開始,天氣開始逐漸變暖,萬物開始復甦。驚蟄時節恰逢九九豔陽天,土壤解凍,雨水增多,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進入春耕季節,不論植物、動物、還是自然景觀都有了新的活力。俗話說「過了驚蟄,鋤頭不停息」,從這天開始,田間地頭又要熱鬧忙碌起來了,不過忙碌的同時可別忘記了應對倒春寒。

驚蟄,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可見古人對「驚蟄」的描述還是相當有深意的。

驚蟄「小歷史」

「驚蟄」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這又是怎麼回事兒呢?原來,漢朝時期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同時,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同樣的,「穀雨」與「清明」的順次也被置換。

因此,在漢初以前節氣的順序為:立春—啟蟄—雨水—春分—穀雨—清明;而漢景帝時期節氣順序就調整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進入唐代以後,「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由於也有不用慣的原因,《大衍曆》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

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歷代的具注歷中使用「驚蟄」。此後,日本也採用了大衍曆與宣明歷。因此,「啟蟄」的名稱便在日本保留了下來。

茈碧湖的晨。圖片選自《廿四:南北風物裡的四時節氣》,青簡攝。

驚蟄前後的氣候變化

驚蟄,處於冬春季節交替時期,氣溫幅度變化較大,俗話說「三月的天,小孩的臉」說變就變,此時可能會出現倒春寒,因此春捂在此節氣中還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老年人,不要因為天氣變暖而過度減衣。另外,春天萬物復甦,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鮮空氣,以適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悅,同時增強體質。

驚蟄過後,春風送暖,致病的細菌、病毒易隨風傳播,故春季傳染病常易暴發流行。每個人應該保護好自己,注意鍛鍊身體,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中醫認為,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驚蟄有哪些習俗

驚蟄節的主要習俗有祭白虎、驅蟲、炒蟲、打小人、吃梨等。

祭白虎主要在廣東一帶。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既可怕又可敬的動物。一方面它兇猛無比,能夠闢邪,因而古書說:「畫虎於門,鬼不敢人。」同時老虎是食肉動物,經常會殘害家禽家畜和人。廣東人認為,蟄伏的動物被春雷驚醒後開始覓食,這時候白虎也會從山中出來覓食,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驚蟄這天祭白虎。白虎一般用黃紙做成,身上帶有黑紋,口有撩牙,放在神壇前。這一習俗現在還很盛,很多廟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壇,每到驚蟄,特別是中老年人就會手拿祭品,排隊祭白虎。

打小人源於驅蟲。春雷驚醒了害蟲,每到這一天,農戶就要拿著掃帚到田間舉行掃蟲儀式;同時還要手持清香、艾草,燻家裡的每個角落,希望能夠驅走蛇、蟲、蚊、鼠等。人們認為小人就好像害蟲,驚蟄後也開始出來活動。到廟裡打小人,就可以把小人、惡鬼等統統趕走,一年中都會順順利利,不受小人的糾纏。

金豆開花。春節過後農村很快就要進入春耕春種季節,要對種子發芽率進行鑑定。那時是把上一年留作種子的玉米、大豆弄一點放到鍋裡炒。遭蟲蛀或者受潮變質的種子不會炸裂,農民以此來判定種子發芽率,以確定是否可以使用。炒熟的玉米豆子就做零食。同時還有關於龍王為救黎民百姓違抗玉帝旨意的傳說,玉帝要金豆開花才放他,民間於是炒玉米爆開花救出龍王的故事。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驚蟄還有吃梨的習俗。這是因為驚蟄後天氣明顯變暖,人們容易口乾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這時吃梨,對身體很有滋養作用。梨子的吃法很多,可以生吃、可以蒸、可以榨汁,如果咳嗽厲害,還可以用冰糖蒸梨。一方面要吃梨子,另一方面要儘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辣椒、胡椒等。

南詔土主廟中的玉蘭。圖片選自《廿四:南北風物裡的四時節氣》,青簡攝。

放龍燈。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區還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秸紮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蔔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時分,放到河裡或灣裡點燃,為龍照路。藉此娛樂同時又傳遞一種美好的祝願。

吃龍食。這一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麵條名曰「扶龍鬚」,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麵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農曆二月初二還有「龍抬頭,吃豬頭」的習慣。人們紛紛購買豬頭肉,希望新年有個好兆頭。這些習俗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圍糧倉。農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區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灶底下掏一筐燒柴禾餘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圍好倉後,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徵當年的大豐收。

祭社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接姑娘舊時,正月新娘不回門,媳婦不走娘家。過了正月,二月二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兒回娘家。尤其那些懷有身孕的小媳婦,有將龍氣帶回娘家的說法。在娘家的日子裡,「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輕鬆而愉快。城裡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一起帶回來吃一頓豐盛的中飯。此習俗在北方大多數地區很流行,不少地區一直沿續至今。

芥菜飯農曆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並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同時芥菜飯也是永定客家正月二十必吃的一餐飯。因為芥菜味苦,用來悶飯代表年已經過完了,大家過好吃苦耐勞的準備,為新的一年奮鬥的用意。

撒灰。這一節俗,由來已久,直到今天,許多鄉村地區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體做法,各地不同,大致為:將灰撒在門前,謂之「攔門闢災」;將灰撒在牆角,意在「闢除百蟲」;將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圓圈,並象徵性地放置一些五穀雜糧,稱做「圍倉」或「打灰囤」,以祝豐年;將灰撒在井邊,呼曰「引龍回」,以求風調雨順。撒法各地不盡相同,一般是從井邊開始,一路逶迤撒來,步入宅廚,環繞水缸,灰線蜿蜒不斷,甚為有趣。

禁忌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本文綜合《私家百草園》(李琳 著)《時間之書》(餘世存 著)《廿四:南北風物裡的四時節氣》(青簡 著)等資料)

相關焦點

  • 祭白虎、打小人、炒蟲,原來驚蟄的習俗這麼好玩
    驚蟄的意思是蟄伏的蟲子聽到雷聲,然後受驚甦醒。古文裡有很美的記載:「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祭白虎一些少數名族地區有吃炒蟲的傳統,但不是真正的蟲子,而是玉米、豆子等食物啦,寓意是消滅、驅趕害蟲。打小人
  • 驚蟄習俗:打小人_天氣新聞_東方天氣網
    驚蟄習俗:打小人打小人源於驅蟲。春雷驚醒了害蟲,每到這一天,農戶就要拿著掃帚到田間舉行掃蟲儀式;同時還要手持清香、艾草,燻家裡的每個角落,希望能夠驅走蛇、蟲、蚊、鼠等。人們認為小人就好像害蟲,驚蟄後也開始出來活動。
  • 驚蟄「打小人」有趣習俗
    驚蟄「打小人」有趣習俗文:花木君"春雷響,萬物長",每年驚蟄時分,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一般雲南地區在一月下旬即有春雷,北方則稍微遲緩。驚蟄源自古曆法,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
  • 驚蟄日打小人的習俗!
    驚蟄,這個節氣意味著萬物復甦,身邊犯小人的朋友不妨按照傳統習俗來打一回小人,將影響自己運勢的人統統「除掉」!為什麼驚蟄日打小人?打小人時什麼?這種習俗的由來是什麼?現實中你見過打小人嗎?滴天居士一一在下面為您解答。
  • 驚蟄打小人 疫情早退散
    舊時,每逢驚蟄,各地常有多種多樣的民俗習慣,如吃梨、祭白虎、打小人等等,時至今日,這些民俗已經被漸漸淡忘,但在香港、廣東等地仍然盛行著驚蟄打小人這一習慣。小人,顧名思義,就是生活中喜歡搬弄是非,背後捅刀,甚至損人不利己的一些人,日常生活裡,「犯小人」是個很讓人頭疼的事情,所以流傳下來很多對付小人的民俗絕活,驚蟄打小人便是其一。
  • 今日「驚蟄」:南方習俗「祭白虎」、「打小人」
    今日「驚蟄」:南方習俗「祭白虎」、「打小人」 2015-03-06 00:05:205日下午,文化學者胡野秋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驚蟄並非節慶,沒有形成固定統一的慶祝儀式,但在各個地方上也有些獨特的民俗活動,「人們會祭祀雷神祈求風調雨順,同時在一些地方還會『祭白虎』化解口舌之爭、『打小人』寓意驅趕黴運,祈求吉祥。」
  • 農村驚蟄的習俗,「驚蟄忌白虎」,「打小人」,是怎麼一回事?
    在農村裡素來對於二十四節氣「驚蟄」比較重視,也有著許多於此相關的風俗習慣。「驚蟄是一年中的第三節氣,是指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按照公曆來說在每年三月的五號到起好之間,是幹支歷卯月的起始。在老家裡「驚蟄」有吃梨的習慣,但究竟源於什麼時候,村裡的老人也說不清楚,只是把這個習俗流傳了下來。還有這樣的說法,「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神氣」。當梨上市的時候人們就開始儲梨了,雖然用的是土辦法,卻也能儲存半年的時間不壞,到了驚蟄的時候仍然汁水充足。據說「梨」和「離」是同音,到了「驚蟄」這天,各種蟻蟲開始驚醒,人們吃梨就是遠離蟲害和疾病的寓意在裡面。
  • 尋源︱今日驚蟄 打小人OR 祭白虎?
    今天3月5日,我們迎來了「驚蟄」節氣。民間有「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的說法,此時正式開始春耕啦。「春雷響,萬物長」春天氣溫回暖,萬物復甦,動物結束冬眠,出來四圍走動。因此驚蟄,驚蟄,驚就是「驚動」,蟄就是「藏納」,驚蟄即系春雷驚動了在洞穴裡面冬眠的動物和蟄伏在地下的昆蟲,大唱「春天來啦」。
  • 今驚蟄祭白虎打小人咯,打小人的正確操作方式你知道嗎?快來看看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春雷響,萬物生。驚蟄時節最明顯的氣候特徵就是:氣溫回升迅速,雨水明顯增多。驚蟄有三候:初候,桃始華;次候,倉庚鳴;末候,鷹化為鳩驚蟄可能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名氣不是最高的,但是風俗卻是最有趣的。
  • 二十四節氣驚蟄「打小人」、「祭白虎」等習俗,你清楚嗎?
    三、驚蟄習俗1、祭白虎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
  • 今日驚蟄節氣,為何要「少說話」?民間習俗打小人、祭白虎是啥?
    那麼驚蟄節氣有哪些民間習俗呢?一、「打小人」驅趕黴運驚蟄節氣開始打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在古時,驚蟄當日人們用艾草等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漸漸地,就演變為運氣不佳的人,或者不太順心的人,一邊念著咒語一邊拍打著紙人,用以驅趕黴運,這就是「打小人」。二、祭白虎化解是非中國神話和民間傳說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這天出來覓食。
  • 驚蟄時節如何打小人
    驚蟄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國曆三月五日或六日,此時正值春天,氣溫回升,蟄居的動物驚醒,開始活動,故稱為驚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 今日"驚蟄":南方習俗"祭白虎"、"打小人"
    5日下午,文化學者胡野秋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驚蟄並非節慶,沒有形成固定統一的慶祝儀式,但在各個地方上也有些獨特的民俗活動,「人們會祭祀雷神祈求風調雨順,同時在一些地方還會『祭白虎』化解口舌之爭、『打小人』寓意驅趕黴運,祈求吉祥。」溯源流變:驚蟄原名「啟蟄」 節氣神為「雷神」二十四節氣在中國流傳已久,但「驚蟄」最初的名稱卻並非如此。
  • [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驚蟄:春雷響 萬物長
    關於驚蟄吃梨還有其他幾種說法:  1.是因為驚蟄這個節氣萬物復甦!驚蟄時節,乍暖還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還因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 驚蟄打小人 打走亂港小人
    圖:昨日是「驚蟄」正日,灣仔鵝頸橋底「打小人」情況墟冚,整天人山人海\本報記者麥潤田攝  大公網3月7日訊(記者 吳卓峰)邪佞當道,昨日是「驚蟄」正日,灣仔鵝頸橋底「打小人」情況墟冚,整天人山人海,希望到來祈求闔家和睦,催吉避兇。
  • 驚蟄怎麼打小人 臨沂人知道打小人的簡單做法嗎
    在驚蟄這一天人們會有一些傳統習俗,其中「打小人」就流傳很廣,那麼「打小人」是什麼意思,以及需要怎樣操作呢,下面小編就來給各位網友說一說。   「打小人」驅趕黴運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 驚蟄|宜吃梨、祭白虎、打小人
    驚蟄日這天,中國百姓中流傳「吃炒蟲」的風俗。有些地區用芋子代表蟲子,百姓煮帶毛的芋子吃,寓意除百蟲。還有一些地區用豆子、玉米、穀物代替蟲子,在鍋中炒熟,分給自己家人和鄰居吃,寓意五穀豐登,不受蟲害。驚蟄民俗:吃梨子在乍暖還寒的春季,氣溫變動幅度大,容易著涼咳嗽。
  • 【驚蟄】歷經蟄伏 萬物新生
    驚蟄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因為驚蟄這個節氣萬物復甦。驚蟄時節,乍暖還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還因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 驚蟄 | 春雷乍響,萬物生長
    『驚蟄習俗』春龍將至 驅蟲闢邪______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離家創業、光宗耀祖。湖北土家族的「射蟲日」,即驚蟄日前在田裡畫出弓箭的形狀以模擬射蟲;浙江寧波驚蟄日有「掃蟲節」,農家會拿著掃把到田裡舉行掃蟲儀式;江浙一帶甚至會把掃把插在田間,懇請掃帚神顯靈掃除害蟲;客家人會在這一天炒豆子、米谷、南瓜子等蔬菜種子,謂之「炒蟲」。
  • 驚蟄日,打小人丨香港一日
    庚子鼠年,二月十二,驚蟄。香港銅鑼灣鵝頸橋底香菸繚繞、大排長龍,按照習俗,他們都在等著「打小人」。「打小人」是一種流行於香港、廣東珠江三角洲的民間儀祀,藉由驅逐 「小人」趕走黴運,祈求順遂。在東南亞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群體中,至今仍在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