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尼基人(Phoenicians)是閃米特語族中的一支,以善於航海和經商而聞名;腓尼基的商船隊遍及地中海世界的各個角落,賽普勒斯、埃及、希臘、西西里、義大利、北非、西班牙、薩丁尼亞和科西嘉、巴利阿里群島,西北最遠到達歐洲西北部的大西洋和北海、西南最遠到達西非的羅克爾河口、向東最遠到達南亞的馬拉巴爾海岸,都有腓尼基商人和水手的身影,他們從西非獲取黃金、毛皮、象牙和奴隸,從不列顛或高盧西部獲取錫,從埃及獲取紙莎草和亞麻布,從阿拉伯半島獲取乳香和沒藥,從希臘獲取精美的陶器、橄欖油和葡萄酒,從賽普勒斯獲取銅,從西班牙南部獲取白銀,從阿爾巴島獲取鐵.,以及來自黎巴嫩山區的優質雪松和從貝殼中提煉出來的稀有紫色染料,其中後者尤為珍貴。
注釋:閃米特語族(Semitic Branch)是指所有使用閃米特語及其分支語言(如阿拉米語、阿卡德語、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等)的民族。
注釋:「腓尼基」(Phoenice)一詞的來源,可能就是出自希臘人對這種紫色染料的稱呼。
注釋: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歷史時期,稀有的紫色染料,一直有君主、貴族和富有的商人階層所獨享,普通人難以企及的服裝顏色。
北非海岸的迦太基(QRT HDST/Carthage)是腓尼基人的一處殖民地,是在前814年由來自提爾的殖民者所建;據說,迦太基的建立者狄多或艾麗莎公主是提爾先王的女兒,因受到她的哥哥現任提爾國王皮格馬利翁的迫害(他殺死了艾伊莎的丈夫,並謀求佔有他們的財產),而在其支持者的幫助下乘船逃往海外;經過長途跋涉,艾伊莎公主一行來到了位於北非突尼西亞海灣內的一處天然港口,她用一張牛皮切成的繩子從當地的土著部落手中圈佔了大片土地,建立了最初的城市,此地就是後來迦太基的衛城。
然而從前8世紀初起,腓尼基人逐漸被拉入近東大國之間的爭霸戰爭,尤其是在新興的亞述帝國和埃及之間,腓尼基人的生存空間開始受到擠壓;在被強大的軍事壓力面前,腓尼基人逐漸淪為亞述帝國的附庸,雖然在尼尼微陷落後,腓尼基人一度暫時獲得獨立,然而隨後便又為新巴比倫帝國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所徵服;波斯帝國起後,腓尼基人又成為波斯人的附庸,並參加了對希臘人的一系列戰爭;兩個世紀後,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徵服了黎凡特地區,除提爾以外的其它腓尼基城市紛紛歸附;亞歷山大死後,繼業者之間互相攻伐不斷,腓尼基地區先是被安提柯奪取,繼而又被託勒密佔領,當託勒密衰落後,此地又被塞琉古所兼併。
前6世紀初期,迦太基取代了日趨衰落的母邦,在地中海西部建立了一個勢力遍及北非海岸、西西里島西部、巴利阿里群島、西班牙南部、薩丁尼亞和科西嘉島的強大海上帝國;然而在迦太基與羅馬之間的兩次布匿戰爭失敗後,其版圖僅剩北非海岸一隅;最終在第三次布匿戰爭中,被羅馬人徹底摧毀。
注釋:傳說,為了防止有人再在迦太基的舊址上重建城市,元老院下令在其周圍的土地上撒鹽,使其無法再生長出任何作物。
腓尼基人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字母文字的民族,由他們建立的這種新型文字系統後來被希臘人所採用,改進後(增加了幾個字母)傳入義大利,被伊特魯裡亞人帶到羅馬,形成了拉丁文字系統;此後,隨著羅馬對歐洲西部的軍事徵服,以及基督教在中世紀早期的廣泛傳播,拉丁文字系統被歐洲西部的凱爾特、日耳曼和伊比利亞諸民族廣泛接受,形成了後來的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等語言的書寫模式;而希臘文字系統在9世紀時經傳教士聖西裡爾兄弟的改進後,傳入歐洲東部的斯拉夫人(除西斯拉夫人)之中,由此形成了近現代歐洲的兩大(字母)文字系統。
地理位置和分布
腓尼基人的土地位於黎凡特海岸與黎巴嫩山脈之間的狹長地帶,其境內的主要城市有阿卡(Acre)、提爾(Tyre)、西頓(Sidon)、比布魯斯(Byblos)、貝裡圖斯(Berytus)、亞瓦底(Arvad)、提裡波利(Tripoli)等;除本土以外的腓尼基人主要分布在賽普勒斯沿岸,以及從的黎波裡塔尼亞延伸到麥勒卡特之柱(今直布羅陀海峽)的北非海岸、西西里島西部、西班牙南部、巴利阿里群島、薩丁尼亞和科西嘉島等地,至於地中海東部,則因為希臘殖民者的競爭,腓尼基人始終未能取得優勢
注釋:黎凡特(Levant)是一個地理名詞,是指地中海東岸、託羅斯山脈以南、阿拉伯沙漠以北,以及美索不達米亞以西的地區,包括奇裡乞亞、敘利亞、腓尼基和朱迪亞(猶太人)的全部或部分土地
在遠航途中,腓尼基人(主要是提爾人)在從賽普勒斯到麥勒卡特之柱間的地中海沿岸建立了許多殖民地,最早的一處殖民地位於賽普勒斯,這座島嶼沿海平原出產的小麥、皮革製品以及其地下儲量豐富的銅吸引了腓尼基人,他們在此建立了西提烏姆(Citium)殖民地;前9世紀時,隨著強前往塔爾特蘇斯的航路開通,腓尼基人在北非沿海建立了迦太基、希波(Hippo)、烏提卡(Utica)、大萊普提斯(Leptis Magna)等殖民地,在西西里島西部建立了莫提亞(即後來的利利俾)和埃裡克納等殖民地,在薩丁尼亞建立了卡拉裡斯和諾拉等殖民地,在西班牙南部建立了加的斯(Gades)、馬拉加和維爾瓦等殖民地。
注釋:通往塔爾特蘇斯的航路,從黎凡特海岸出發向北,經賽普勒斯、小亞細亞南部的奇裡乞亞、皮西迪亞、呂西亞和卡裡亞,繞過基克拉澤斯群島、優卑亞島和克裡特島,穿過義大利南部的伊奧尼亞海和西西里海,然後從北非海岸向西行至最西端的麥勒卡特海峽(今直布羅陀海峽),抵達大西洋沿岸的加的斯。
大事記
早在古王國時期(前3000年),比布魯斯的腓尼基商人就曾把黎巴嫩山區出產的優質雪松,出口到境內缺少建築和造船用木材的埃及,換取當地的穀物;
約前1200年後,當時文明世界主要國家(如埃及、西臺、巴比倫和邁錫尼等),在海上民族或遊牧民族的入侵、平民起義以及僱傭軍叛亂等因素的共同打擊下分崩離析,進入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
利用這一有利時機,黎凡特沿海的腓尼基城邦將他們的商業利益擴展到更遙遠的地區,足跡遍布賽普勒斯、埃及、希臘、西西里、義大利、北非、西班牙、薩丁尼亞和科西嘉、巴利阿里群島,西北最遠到達歐洲西北部的大西洋和北海、西南最遠到達西非的羅克爾河口、向東最遠到達南亞的馬拉巴爾海岸,都有腓尼基商人和水手的身影
前1104年,來自提爾的腓尼基人在麥勒卡特海峽以西的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加的斯殖民地。
前10世紀時,腓尼基眾城邦中的提爾脫穎而出,在國王阿比巴爾及其後的海勒姆一世(Hiram I)在位時,逐漸強盛起來;提爾是由一個陸地城區和一個離岸不遠的島嶼城區組成,缺水問題始終困擾著提爾,這一問題後來被在巖石上開鑿的蓄水池才被解決。
前961年,海勒姆一世與以色列的所羅門(Solomon)達成協議,前者負責為後者修築一座供奉耶和華的神廟,以及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約定由前者提供工匠和材料,使用的是來自黎巴嫩山中的雪松、柏木和石料,而後者則向每年向提爾提供超過60萬斤小麥和42萬升橄欖油,協定為期20年;此後,海勒姆一世又以120塔蘭特黃金的價格,從所羅門王手中買下了加利利和阿卡地區的20座城市。
前912年,亞述的阿達德-尼拉裡二世(Adad-nirari II)結束了長期的混亂局面,使帝國再度強盛起來。
前841年,亞述的沙爾曼尼薩三世(Shalmaneser III)徵服了大馬士革,迫使腓尼基人、以色列人和敘利亞人稱臣納貢。
前10/8世紀,腓尼基人在西西里與北非海岸之間的馬爾他島上定居下來。
約前830年/前810年,腓尼基人在賽普勒斯的西提烏姆建立殖民地。
前814年,腓尼基人在北非的突尼西亞灣沿岸建立迦太基殖民地,意為新的城市。
注釋:據記載,迦太基人每年都要派出一個使團——其成員由貴族組成,在艦隊的護送下,帶著年收入的十分之一前往提爾,進獻給城內的麥勒卡特神廟。
前8世紀,在迦太基建成約一個世紀後,腓尼基人在對岸(西西里島西部)建立了莫提亞(Motya)殖民地,這座城市後來在迦太基與敘拉古(西西里島東部的希臘殖民地)之間的第二次西西里戰爭中,被敘拉古僭主狄奧尼索斯一世所摧毀。
腓尼基人在巴利阿里群島(Balearic Islands)中的伊維薩(Ibiza)島上建立殖民地。
前8/7世紀,腓尼基人在薩丁尼亞島南部建立卡拉裡斯(Carallis)殖民地
前8世紀30年代,亞述的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Tiglath-Pileser III)以武力摧毀了腓尼基、敘利亞和烏拉爾圖的反亞述同盟,迫使敘利亞人和腓尼基人稱臣納貢,其中腓尼基人除了要繳納150塔蘭特(黃金)的罰款,其港口要受到亞述官員的監管,腓尼基人被迫停止了與埃及之間長期的商業往來,以使後者無法獲得所需的木材。
注釋:當時亞述帝國與埃及處於敵對狀態,在阿薩爾哈東時,曾一度佔領了埃及,後為舍易斯的第二十六王朝所驅逐。
前7世紀初,當亞述的辛那赫裡布(Sennacherib)在位時,腓尼基再次遭到入侵,提爾在被圍困長達五年後陷落。
阿薩爾哈東(Esarhaddon)在位時,腓尼基各城逐漸淪為亞述帝國的附庸,其貿易活動受到嚴格的控制,港口處於亞述人的直接管理之下,亞述國王的代理人取代當君主成為統治者,而當地君主僅剩下名義上的權利。
當亞述最後一位偉大的君主亞述巴尼拔(Ashurbanipal)在位時,曾一度計劃兼併腓尼基地區,將其改為三個以提爾、亞瓦底和比布魯斯為首府的行省,然終因亞述國王不願失去腓尼基這一重要的貿易口岸而作罷——鑑於強行兼併可能造成的嚴重破壞。
前612年,強盛一時的亞述帝國在迦勒底人的新巴比倫王國、米底帝國和斯基泰人的共同打擊下土崩瓦解,腓尼基人乘機獲得獨立。
前586年,腓尼基人遭到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入侵,提爾遭到圍困。
前573年,經過長達13年的圍困,提爾被迫向新巴比倫王國求和,在時隔四十年後,又淪為迦勒底人的附庸,以此為標誌,腓尼基人的獨立地位正式終結
前6世紀中期,隨著腓尼基本土的日趨式微,其在西部地中海的殖民地迦太基逐漸強盛起來,取代了前者在這一地區的勢力。
約在同一時期,迦太基航海家漢諾(Hanno)受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的法老僱傭,從位於紅海沿岸的港口出發,在環繞非洲海岸線航行一圈後,返回位於地中海沿岸的港口。
前550年,波斯人在阿契美尼德家族的居魯士(Cyrus the Great)帶領下推翻了米底帝國的統治,開創了統治西、北非和中亞地區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波斯帝國。士帶兵攻入巴比倫,覆滅了新巴比倫王國的統治,腓尼基人又被納入波斯帝國的治下。
前535年,迦太基~伊特魯裡亞艦隊在科西嘉的阿拉裡亞海戰中打敗了來自小亞細亞的弗凱亞人,迫使其放棄阿拉裡亞的殖民地。
前508年,迦太基與羅馬之間籤訂了一份協議,規定羅馬及其盟友的船隻航行不得越過西西里海岸,以及在迦太基控制的西西里島西部進行商業活動,迦太基則承諾不入侵與羅馬結盟的拉丁城市。
前499年,愛奧尼亞爆發起義後,波斯的大流士一世(Darius the Great)徵調腓尼基艦隊前往鎮壓。
注釋:居魯士死於前529年對斯基泰人的戰爭,王位由其子岡比西斯二世繼承,後者出兵佔領了埃及,七年後死於暗殺,王族近親大流士被推舉為王。
前494年,以腓尼基人為主的波斯艦隊在拉德島海戰中擊敗了四分五裂的愛奧尼亞艦隊,孤立無援的米利都於次年陷落。
前492年,遠徵希臘的波斯艦隊在愛琴海北岸的阿索斯海岬附近遭遇風暴,被迫撤退。
前490年,波斯艦隊負責護送由達提斯和阿爾塔夫尼斯帶領的軍隊,降服了薩摩斯島,在優卑亞島南部登陸,摧毀了埃雷特裡亞,然而在阿提卡東北部的馬拉松海岸,登陸的波斯軍隊被雅典-普拉提亞聯軍擊敗;波斯艦隊繞過半島南端的蘇尼翁海角,計劃在雅典人從戰場返回之前襲擊城市,也因雅典人及時趕到而未能成功。
前483年,遭到敘拉古人驅逐的希梅拉(Himera)僭主提盧裡斯(Terillus)向其盟友馬戈尼德家族的首領哈米爾卡求援,希望後者幫助他恢復對希梅拉的統治。
前480年,由來自腓尼基、卡裡亞、埃及和愛奧尼亞等地組成的波斯艦隊隨薛西斯再次入侵希臘,然而它們先是在優卑亞島與希臘大陸之間的阿特米西安海峽,受挫於以雅典為首的希臘艦隊,繼而又在優卑亞島東岸因暴風雨而損失了一隻分艦隊,最後在薩拉米斯海戰中被希臘艦隊擊敗。
哈米爾卡帶領一支主要由僱傭兵並組成的軍隊前往西西里,另外還有一支來自義大利南部利吉烏姆(Rehgium)的援軍,當地的僭主安納西拉斯。(Anaxilas)是提盧裡斯的女婿;敘拉古僭主格隆在希梅拉城外打敗了迦太基人及其盟友的軍隊,哈米爾卡陣亡;戰後,迦太基向敘拉古繳納了2000塔蘭特白銀的賠款,第一次西西里戰爭結束。
前479年,希臘人發起反擊,在密卡爾山殲滅了停泊於此的波斯艦隊。
前466年,在經過幾次海戰後,提洛同盟艦隊摧毀了集結於小亞西亞南部歐裡梅敦河口的波斯艦隊。
注釋:提洛同盟(Delian League)也稱第一次海上同盟,是前477年在阿里斯提德(Aristides)主持下,由雅典及其盟國組成的軍事同盟,起初旨在於對抗波斯帝國的入侵,後淪為雅典稱霸希臘世界的工具。
前460年,雅典與波斯帝國籤訂和平協議,結束了雙方之間長發半個多時間的戰爭。
前5世紀,通過內部改革,迦太基設立了104人法庭,公民大會和蘇菲特製度。
前410年,西西里的兩座城市塞吉斯塔和塞利努斯(Selinus)之間的邊界糾紛,引發了迦太基與敘拉古之間的第二次戰爭。
前409年,馬戈尼德家族的首領漢尼拔和西米科.漢諾帶領一支6萬人的軍隊入侵西西里,在塞吉斯塔人的幫助下,攻破了塞利努斯,事後據狄奧多魯斯稱,有1.6萬人被殺;稍後,漢尼拔又向希梅拉發起進攻,將這座城市夷為平地,3千名俘虜遭到集體屠殺。
前407年,當西西里島西部的腓尼基城市受到叛亂的敘拉古將軍赫莫克拉提斯攻擊後,漢尼拔和哈米爾卡帶著一支從公民和同盟城市中徵集的軍隊再次前往西西里。
前406年,迦太基人攻陷了阿克拉加斯,城市被洗劫一空,掠奪來的珍貴藝術品被運往迦太基,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卻使包括漢尼拔在內的許多迦太基人喪命。
前405年,蓋拉被迦太基人攻陷並劫掠。
迦太基與敘拉古締結停戰協議。
狄奧尼索斯通過政變成為敘拉古僭主。
前398年,狄奧尼索斯(Dionysos)再度挑起戰爭,莫提亞遭到圍困。
前397年,敘拉古人及其盟友攻陷了莫提亞,整座城市被夷為平地,後來迦太基人在它的廢墟上建立了利利俾(Lilybaeum);作為回應,迦太基人攻陷並摧毀了贊克勒,後來希臘人又在此建立了麥散那,即墨西拿;狄奧尼索斯及其盟友進攻支持迦太基的塞吉斯塔,
因迦太基人的及時抵達而失敗;在卡塔納附近海域,迦太基人幾乎使希臘艦隊全軍覆沒;敘拉古一度遭到圍困,迦太基人卻因軍中再次爆發瘟疫肆虐而選擇撤退。
前394年,狄奧尼索斯在阿巴坎尼烏姆(Abacaenum)打敗了一支8千人的迦太基軍隊
前392年,狄奧尼索斯及其盟友在查拉薩斯(Chrysas)河與迦太基人發生激戰,陷入僵局的雙方遂締結和平協定,互相承認了對方在西部和東部的勢力範圍。
前383年,狄奧尼索斯出兵進攻迦太基控制的西西里島西部,再一次挑起了戰爭;迦太基人將戰火蔓延到敘拉古控制下的義大利南部。
前378年,狄奧尼索斯在卡巴拉(Cabala)打敗了迦太基人,後者有1萬人被殺,5千人被俘。
前376年,狄奧尼索斯在卡爾尼烏姆(Cronuium)打敗了迦太基人,雙方隨後締結了一份和平協議,第二次西西里戰爭結束。
前351年,一個迦太基使團被派往羅馬,攜帶著珍貴的禮物,祝賀他們戰勝薩莫奈人。
前348年,迦太基與羅馬之間籤訂了第二份協約,賦予各自商人在對方境內享有同等的待遇和特權。
前343/342年,敘拉古第二次遭到圍攻,狄奧尼索斯二世的僭主統治被推翻,在科林斯的幫助下,敘拉古重新恢復了民主政體。
前339年,在克裡米蘇斯(Crimissus)河畔,敘拉古人伏擊了一支由大量腓尼基士兵組成的軍隊。
注釋:關於雙方的兵力,普魯塔克稱希臘人有5千步兵和1千騎兵,狄奧多魯斯則稱有1.2萬人,而迦太基人的兵力,普遍認為有7萬人;至於傷亡人數,希臘人數量不詳,普魯塔克稱有1萬人被殺,其中有3千是迦太基人,另有5千人被俘,狄奧多魯斯則稱有1.25萬人被殺,其中有聖團步兵2500人,1.5萬人被俘
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揮師東徵,他的目標是摧毀波斯帝國,在首場戰役在格拉尼庫斯河畔取勝後,便沿著海岸線繼續挺進,奪取了以弗所和哈利卡納蘇斯(Halicarnassus)。
前333年,在奇裡乞亞的伊蘇斯(Issus),亞歷山大擊潰了波斯國王的大軍,大流士三世倉皇逃走,丟下了包括他的母親、妻子、兒子、兒女以及其他眾多妃嬪女眷,她們後來都成了亞歷山大的俘虜。
前332年,亞歷山大沿著黎凡特海岸進軍,沿海城市紛紛投降,只有提爾因為拒絕亞歷山大入城向麥勒卡特/赫拉克勒斯獻祭,而遭到馬其頓軍隊圍攻;提爾的主要城區位於靠近海岸的一處島嶼上,一道堅固的城牆環繞全島,地形易守難攻;亞歷山大採用修築堤道的辦法使攻城武器不斷靠近城牆,並徵集來自其他腓尼基城市的艦隊封鎖提爾的港口;儘管提爾人艱難的進行反擊,並一度使築堤工程停滯,然而當堤道最終修築完成時,提爾的城牆便在攻城武器的猛烈攻擊下轟然倒塌;在隨後的混戰中,數千市民遭到殺戮,餘下的則被作為奴隸出售;多年後,提爾在廢墟中得以重建,並再次發展成為一座繁華的商業城市。
前330年,亞歷山大在美索不達米亞的高加米拉再次擊敗波斯大軍,而大流士三世則又一次倉皇逃離,這場消息標誌著波斯帝國時代(從前550年居魯士大王奠基至此)的終結,儘管大流士三世此後又繼續堅持了幾年。
前315年,通過政變上臺的僭主阿加託克利斯(Agathocles)再次向迦太基發動戰爭。
前311年,迦太基將軍哈米爾卡在希梅拉河打敗了阿加託克利斯,敘拉古又一次遭到圍攻。
前310年,為擺脫困境,阿加託克利斯發動了一次頗為大膽的遠徵,帶領一支軍隊悄悄渡海,攻擊迦太基本土;阿加託克利斯的軍隊輕易的佔領了麥加羅波利斯和圖內斯,一直推進到迦太基城外。
前309年,圍攻敘拉古的將軍哈米爾卡意外被殺,使守城的迦太基人產生動搖;然而由於阿加託克利斯愈發專橫,以及他不能及時的支付僱傭兵的軍餉,導致他的軍隊發生叛亂
前308年,阿加託克利斯與昔蘭尼的統治者歐菲拉斯(Ohpellus)結盟,然而不久之後,便暗殺了這個新盟友,兼併了他的軍隊;貴族波米爾卡在迦太基城內發動了一場未遂政變。
前307年,由於戰事吃緊,在留下自己的兒子阿奇埃加瑟斯。(Archagathus)後,阿加託克利斯返回西西里;迦太基人重新發起進攻,阿奇埃加瑟斯被打敗,即使阿加託克利斯再次返回也無能為力,最終只有他成功逃離,而阿奇埃加瑟斯則為叛變的僱傭兵所殺;迦太基人允諾給予每個投降的士兵一筆錢,如果願意他們也可以選擇為迦太基效力,而其他人從海路被送回西西里,定居在西部的索拉斯。
前280年,大希臘城邦塔倫圖姆與羅馬之間的衝突,引發了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對義大利的入侵;皮洛士在赫拉克利亞(Heraclea)打敗了羅馬人。
前279年,皮洛士在阿斯庫魯姆(Asculum)再次戰勝羅馬人,然而兩次戰役卻使其損失了大量士兵,且難以得到補充;皮洛士不無感慨的說道「如果再來一次這樣的勝利,那麼他將全軍覆沒」,此即是那句著名的諺語「皮洛士式勝利」的來源。
迦太基與羅馬籤訂了第三份協議,目的在於共同抵禦皮洛士的入侵,前者向羅馬提供了包括艦隊和資金在內的大量支持。
在獲勝後,皮洛士的使團前往羅馬,他們在元老院受到雙目失明的元老克勞迪烏斯的斥責,並被趕出羅馬;此外,元老院還下令在戰場上獲得勝利之前禁止討論和平。
前278年,皮洛士受敘拉古的邀請,前往西西里與迦太基作戰,得到了當地希臘人的支持。
前277年,西西里北部的埃利克斯被佔領,西部的利利俾受到圍攻。
前276年,皮洛士與敘拉古及其他希臘城市的關係日漸疏遠,這部分是由於皮洛士日益明顯的野心所造成的;當義大利南部的希臘城市再次邀請皮洛士幫助他們抵禦羅馬人的入侵時,皮洛士便離開了西西里;在渡海途中,皮洛士的船隊遭到迦太基艦隊的襲擊,損失慘重;在接下來的戰爭中,勝利女神沒有再青睞皮洛士,他的軍隊終於在義大利南部的貝內文圖姆(Beneventum)附近戰敗,被迫撤出義大利。
前265年,敘拉古僭主希倫二世出兵進攻麥散那,這座城市正被一夥自稱「戰神之子」的坎帕尼亞僱傭兵佔據,他們屠殺了該城的大部分公民,佔有了他們的妻子,並以此為基地四處劫掠;被打敗的「戰神之子」們退守至麥散那城內,並向迦太基求援;離麥散那最近的迦太基人首先趕到,希倫二世被迫撤退;而見駐紮在城內的迦太基艦隊卻始終沒有撤退的跡象,「戰神之子」又尋求與羅馬結盟;
前264年,儘管 對於「戰神之子」的惡名有所顧忌,然而羅馬元老院還是同意了他們的結盟請求,這部分是出於擔心迦太基佔領麥散那後,有可能會威脅到處於其控制下的義大利南部地區,因此便毫不猶豫的向這個多年前共同抵禦皮洛士入侵的盟友開戰;羅馬軍一部秘密渡過地峽(今墨西拿海峽),襲擊了駐紮在麥散那港口要塞內的衛戍部隊,一舉俘獲了迦太基駐軍指揮官和他麾下的所有士兵,第一次布匿戰爭爆發(前218年~前201年);迦太基當局迅速做出反應,一支艦隊被受命前往西西里,切斷了梅賽納城內的羅馬軍與義大利本土以外的之間的聯繫,以阻止他們的後續部隊趕到增援;與此同時,一支完全由僱傭兵組成的部隊在迦太基指揮官的帶領下向麥散那進發;另一方面,執政官考德克斯(Appius Claudius Caudex)率領增援部隊從卡拉布裡亞的雷吉烏姆(Rhegium)出發,在一支由那不勒斯(庫邁)、塔林頓、維利亞和洛克裡亞等城邦船隻組成的艦隊護送下,在夜間出其不意的渡過了地峽,成功的與麥散那城內的先頭部隊匯合;迦太基與敘拉古的希倫二世結盟,共同對抗羅馬。
前263年,儘管迦太基艦隊在海上仍然佔據優勢,然而得到進一步增援的羅馬軍,成功的確保了對東海岸諸城以及地峽航道的控制,迫使希倫二世解除了與迦太基之間的盟約;在這一年,陸續有67座當地城市加入羅馬一邊;羅馬軍對米克拉(Macella)和哈德魯努姆(Hadranum)的進攻失利,逃兵受到了嚴厲的懲罰。
前262年,羅馬軍開始圍困阿格裡根圖姆,該城被由吉斯科之子漢尼拔(Hannibal)指揮的一支迦太基軍佔據;羅馬軍在城外挖掘壕溝,在壕溝兩側構築營地,以便長期圍困;西西里島西部的塞吉斯塔和哈利希爾(Halicyae)加入羅馬一邊;為解除羅馬軍對阿格裡根圖姆的圍困,迦太基當局派出一支包括努米底亞騎兵在內的增援部隊前往西西里,而艦隊則受命西西里島上的羅馬軍與義大利本土之間的補給路線;在阿格裡根圖姆城外,羅馬軍艱難的戰勝了前來解圍的迦太基軍;城內守軍在吉斯科之子漢尼拔的帶領下離開城市,羅馬軍佔領了阿格裡根圖姆。
前261年,迦太基軍控制下的米提斯塔圖姆(Myttistratum)受到羅馬軍的圍攻,由於城內守軍的頑強抵抗,在冬季到來前,始終無法佔領該城的羅馬軍只得放棄了對它的圍困;
前260年,羅馬建立了一支由100艘五列槳船和20艘三列槳船組成的艦隊,其中五列槳船是以一艘四年前擱淺在義大利海岸上的一艘迦太基五列槳船為原型設計建造的;他們從羅馬公民中的第六等級、義大利人和南部的希臘人中招募槳手,其中來自南部的希臘人被分配到三列槳船上,另外3萬名羅馬人和義大利人則被分配到五船載的士兵數量,在普通的迦太基或希臘五列槳船上,通常只載有40名士兵,而在羅馬建造的五列槳船上,船載士兵數量竟多達120人;為了彌補與迦太基之間,無論是在訓練和作戰經驗方面的差距,羅馬僱傭了一位來自希臘的工程師(有可能是阿基米德)為其設計建造了一種用於登船作戰的吊橋。
注釋:安裝在艦艏的吊橋是一種長11米(36英尺),寬1.2米(4英尺)能夠旋轉並搭在敵艦甲板上的吊橋,它的底部有一根巨大的金屬尖刺,可以刺入敵船的甲板,使得兩船相互固定,以便羅馬士兵能夠登上敵船作戰。
米萊海戰爆發,擁有豐富作戰經驗和訓練的迦太基艦隊,被遠遠少於它的羅馬艦隊的擊敗(前者有90艘五列槳船,後者則有130艘),損失了包括旗艦在內的44艘五列槳船,其中31艘被俘,13艘被擊沉,而羅馬艦隊僅損失了11艘。
執政官阿西納(Scipio Asina)在戰場上被俘;迦太基軍佔領了塞吉斯塔,打敗了前執政官凱奇利烏斯(Caecilius)的軍隊;執政官杜維留斯(Caelus Duilius)在利帕裡群島再次擊敗迦太基艦隊;在冬季到來前,羅馬軍對塞吉斯塔發起反擊,試圖收復該城。
前259年,迦太基軍在瑟爾米獲得勝利,打敗了羅馬及其盟軍,奪取了卡馬裡納(Camarina)和恩納(Enna);羅馬軍佔領了馬祖拉(Mazura)附近的一處要塞;為開闢第二戰場,羅馬軍入侵科西嘉和薩丁尼亞,佔領了的阿拉利亞
前258年,羅馬軍攻佔了米提斯特拉圖姆和希梅拉(Himera),又在薩丁尼亞打敗了迦太基駐軍;執政官卡拉蒂努斯(Aulus Atilius Calatinus)的軍隊在前往卡馬裡納途中遇到伏擊,卡布尼烏斯(Marcus Calpurnius)及時拯救了他的軍隊。羅馬軍隨後又佔領了卡米庫斯(Camicus)、赫爾貝蘇斯(Herbessus)和斯提塔納(Sittana)等地。
前257年,執政官雷古魯斯(Gaius Atilius Regulus)襲擊了利帕裡群島和米利塔(Melita),繼而又在廷達裡斯與迦太基艦隊發生了一場海戰,勝負未分。
前256年,羅馬計劃入侵非洲,以迫使迦太基結束戰爭;與此同時,更多的五列槳船在義大利沿海的各處造船場相繼開工建造,很快羅馬艦隊便擁有了330艘五列槳戰船,其士兵和槳手的數量多達14萬人;從南部的集結地出發,羅馬艦隊沿著義大利和西西里的海岸線前進;得知這一消息後,迦太基當局立即派出一支規模龐大的艦隊(各式艦船350艘),前往西西里水域,阻擊羅馬艦隊;在西西里西部的埃克諾姆斯海角,雙方的艦隊之間爆發了地中海西部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憑藉艦艏吊橋和船上的4萬名士兵,羅馬人取得了海戰的勝利,以損失24艘五列槳船的代價,擊沉和俘虜了超過100艘迦太基艦船。
前255年,執政官雷古魯斯指揮羅馬軍在突尼西亞海岸登陸,幾次擊敗前來應戰的迦太基軍,迦太基四周富饒的鄉村受到蹂躪,肥沃的農田遭到破壞、橄欖林被付之一炬,營地內到處是掠奪來的戰利品和奴隸;迦太基一度提出議和,只是因為雷古魯斯的價碼過高而作罷;迦太基高薪僱傭來自斯巴達的僱傭兵指揮官克桑提普斯(Xanthippus)指揮軍隊,在突尼西亞附近的一次戰鬥中,克桑提普斯擊敗了雷古魯斯指揮的遠徵軍,約1.2萬人被殺,雷古魯斯以下騎兵500人被俘,只有2千人僥倖逃離戰場,退往幾十公裡外的阿斯匹斯(Aspis),此地尚處在羅馬軍的控制下;突尼西亞慘敗後,羅馬當局立即派出一支強大的艦隊(由255艘船組成)前往北非,營救被困在阿斯匹斯的殘餘部隊;羅馬艦隊在赫爾米亞海角附近,擊敗了前來阻截的迦太基艦隊;當羅馬艦隊成功營救出被困在阿斯匹斯的2千殘軍後,返航途中在卡馬裡納(Camarina)海角遇到暴風雨,大部分船隻沉入海底,死者超過10萬人,超過此前任何一次戰役的損失;而造成海難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艦艏吊橋過於沉重,導致船隻在惡劣海況下極易發生傾覆
注釋:雷古魯斯提出迦太基人如果想要和平,就要割讓西西里島西部和薩丁尼亞的土地,並要交出他們的艦隊。
前254年,迦太基人開工建造了200艘船,以彌補赫爾米亞海角的損失,另一方面,羅馬也動工建造220艘船,補充在卡馬裡納海難中的損失;在艦隊的配合下,羅馬軍佔領了位於西西里島北部的帕諾姆斯、廷達裡斯等城市,迦太基軍亦攻陷並劫掠了阿格裡根圖姆。
前253年,羅馬艦隊從西西里出發,攻擊了的黎波裡塔尼亞沿海的腓尼基城市,於返航途中在地峽附近遇到暴風雨,超過150艘船和大量戰利品沉入海底,羅馬當局在這次災難後暫停了海軍建設。
前252年,羅馬軍佔領希梅拉,並一度包圍赫卡特(Hercte);迦太基艦隊在利帕裡群島附近獲勝。
前250年,迦太基軍不但未能收復帕諾姆斯,反而損失慘重;此時,迦太基人在西西里島上的據點,僅剩利利俾和作為艦隊基地的德爾帕納; 羅馬軍對利利俾的圍攻失敗。
前249年,羅馬人在利利俾附近建造了一處新的海上屏障;迦太基人在德爾帕納附近打敗了一支羅馬艦隊;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摧毀了停泊在利利俾海岸邊的另一支羅馬艦隊,這已經是自戰爭爆發以來,羅馬人損失的第四支艦隊了;巴卡家族的哈米爾卡被任命為西西里駐軍的最高指揮官。
注釋:據估計,在戰爭期間,羅馬共損失了600艘戰艦和1000艘運輸船,其中因天氣原因損失的戰艦是被敵人消滅的4倍,而其中只有不到150艘戰船是毀於海戰中
前248年,在海上,迦太基艦隊兩次襲擊義大利(南部)海岸,而羅馬艦隊則攻擊了北非海岸的希波,繼而又入侵巴利阿里群島;在陸地上,迦太基人佔領了賀卡頓。
前245年,羅馬人在阿格姆盧斯(Aegimurus)附近打敗了一支迦太基艦隊,未幾便在北非海岸遇到風暴,幾乎全軍覆沒。
前244年,哈米爾卡從其位於高山上的基地埃爾克提出發收復了埃裡克,該城只有一座建在山頂上的阿芙洛狄特神殿,因地形險要仍控制在受僱於羅馬的高盧傭兵手中。
注釋:埃爾克提地形易守難攻且靠近一處優良的港灣,能夠得到來自海上的補給,有利於長期堅守。
前242年,羅馬人開始籌劃重新建立了一支艦隊,其資金部分來自私人捐助,槳手和水兵們夏季接受高強度的訓練,以適應海上作戰;另一方面,迦太基也在抓緊時間為艦隊招募足夠的槳手。
前241年,數量較少的迦太基艦隊在西西里島以西的埃加達斯群島被羅馬人擊敗;其時,迦太基在科西嘉島上的幾處據點早已為羅馬佔領,在西西里島上也僅存西部和北部的少數幾處據點,只有薩丁尼亞的沿海地區仍處在迦太基控制下;已無力再戰的迦太基被迫向羅馬求和,根據雙方籤訂的初步和平協議,(1)迦太基必須放棄在西西里的土地(2)禁止與敘拉古的希倫二世及其盟友作戰(3)無條件釋放所有俘虜(4)在20年內分期向羅馬支付2200塔蘭特白銀的賠款;隨後,元老院又在協議中增加了兩項內容,其一是放棄西西里與義大利之間所有的島嶼,其二是應向羅馬立即支付一筆1000塔蘭特的賠款,並在此後分十年向羅馬人支付2200塔蘭特。
注釋:此戰中,羅馬艦隊擁有200艘船,而迦太基僅有僅有170艘船;在戰鬥中,後者有50艘船被擊沉,70艘船被俘虜。
前240年,由於迦太基拒絕向在戰爭期間為他們效力的僱傭兵支付足額軍餉,而只同意支付其中的一部分,遂引發叛亂;叛軍佔領了迦太基周圍的許多城市,並蔓延到了薩丁尼亞;哈米爾卡被再度起用,來鎮壓叛亂。
前239年,羅馬對迦太基鎮壓僱傭兵叛亂表示支持,他們擔心義大利境內的的僱傭兵會起而效尤;羅馬宣布禁止來自叛軍控制區的城市的船隻進入義大利港口,並同意延遲迦太基支付賠款的期限。
前238年,哈米爾卡終於鎮壓了叛亂的僱傭兵;羅馬佔領了薩丁尼亞,當時迦太基在該島的據點正被。
前237年,藉口鎮壓努米底亞發生的叛亂,哈米爾卡帶領軍隊沿著北非海岸向西進發,抵達麥勒卡特海峽後,渡海北上進入西班牙南部的腓尼基殖民地加的斯,此行的目的是為了重新控制位於塔爾特蘇斯境內莫雷納山脈(Sierra Morena)的金礦和銀礦;哈米爾卡打敗了伊斯特雷奧斯(Istolatios)和他的兄弟領導的圖爾德泰尼(Turdetani)、圖爾杜裡(Turduli)和凱爾特伊比利亞聯軍,包括伊斯特雷奧斯在內的許多人被殺,哈米爾卡釋放了大部分俘虜,並將餘下的3000人編入他的軍隊;圖爾德泰尼人向哈米爾卡投降;因多魯斯(Indortes)及其部下的5萬人被擊敗,哈米爾卡將因多魯斯釘死在十字架上,又釋放了被俘的1萬人;至此,哈米爾卡已經控制了瓜達爾基維爾(Guadalquiver)河與瓜達拉特(Guadalete)河流域盛產金銀的礦區,加的斯開始鑄造銀幣;迦太基人通過對採礦作業的直接控制,從地中海東部引進新技術以提高產出,在監工的管理下,先由奴隸將開採出來的混雜著銀和鉛的礦石碾碎,隨後對碾碎的礦石進行反覆的篩選,再把篩選出的礦石放入窯爐中,以便讓銀與石塊和鉛分離,而提煉出的白銀則被裝船運往加的斯;利用在西班牙獲得的財富,哈米爾卡不但付清了僱傭兵的軍餉,還用來為迦太基償付賠款。
注釋:塔爾特蘇斯(Tartesos)是位於瓜達爾基維爾河下遊的古代文化。
前236年,哈米爾卡以公正者哈斯德魯巴平定了努米底亞的叛亂,2千俘虜被帶回西班牙。
前235年,哈米爾卡在西班牙東南部建立了阿克拉~盧克(Akra Leuke)
除了為迦太基償付賠款外,利用在西班牙積累的財富,哈米爾卡還建立了一支由來自伊比利亞、努米底亞和利比亞等地僱傭兵組成的強大軍隊。
前232年,哈米爾卡徵服了從加的斯至納奧海角之間的地區。
哈米爾卡對西班牙的徵服引起馬薩利亞和恩波利亞等希臘殖民地的憂慮,他們擔心這將會威脅它們的安全,便多次向羅馬提議,希望它對哈米爾卡的擴張行為加以制止,而羅馬人則因忙於鎮壓新徵服的科西嘉和薩丁尼亞,以及利古裡亞人的起義而無暇顧及。
前231年,一個羅馬使團前往西班牙,調查哈米爾卡的擴張行為,對此哈米爾卡堅稱這是為了向羅馬償付賠款;此後,哈米爾卡停止了在半島東南部的擴張,轉而向半島西北部擴張。
前228年,哈米爾卡在進攻一座位於塔霍河與杜羅河之間的伊比利亞城鎮時陣亡,他的女婿公正者哈斯德魯巴繼承了他的地位,並在稍後得到了迦太基當局的認可,正式授予他治理西班牙殖民地的權利;哈斯德魯巴即位後,要求臣服的部落向他交納人質。
前227年,在伊比利亞半島東南部帕羅斯海角附近,哈斯德魯巴建立了一座和迦太基同名(Qart Hadasht)的新城,作為艦隊基地和巴卡家族的首府,這座城市後被羅馬人稱為新迦太基(Carthago Nova)。
前226年,哈斯德魯巴與羅馬人達成協議,同意以埃布羅河為界,不得跨過該河向北擴張。
前221年, 哈斯德魯巴在新迦太基的宮殿中,遭到被他下令處死的凱爾特首領塔戈的隨從刺殺;其後繼位的是哈米爾卡的長子漢尼拔;漢尼拔用了兩年時間展開對埃布羅河以南伊比利亞人的徵服活動,他首先擊敗了塔霍河流域的奧爾卡德斯人,繼而又徵服了半島西部的瓦凱伊人。
前220年,漢尼拔又打敗了卡佩塔尼亞人;羅馬違背了數年前與哈斯德魯巴達成的協議,與埃布羅河以南的希臘城市薩貢圖姆結盟,這部分是由於對漢尼拔在西班牙擴張的憂慮;此事正中漢尼拔下懷,對於被父親從小教育與羅馬為敵的他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與羅馬開戰的絕好機會。
前219年,在結束西班牙內地的戰事後,漢尼拔將目標轉向薩貢圖姆,不顧羅馬大使的一再警告,對這座設防堅固的希臘城市發起進攻;在頑強的堅守了8個月之後,薩貢圖姆最終陷落,倖存者被賣為奴隸,而羅馬由於深陷伊利裡亞戰爭而沒能及時派出援軍,這對羅馬的威信是一次打擊,因為它沒能對一個受到敵人進攻的盟友施以援手。
前218年,薩貢圖姆陷落前後,費比烏斯受命前往迦太基,要求懲辦破壞雙方間協議的漢尼拔,並撤離薩貢圖姆,但遭到迦太基方面的斷然拒絕,羅馬隨即向迦太基宣戰,第二次布匿戰爭(前218年~前201年)爆發;為掩蓋其真實戰略意圖,漢尼拔將2萬人派往迦太基,以迷惑羅馬人,當時羅馬執政官隆古斯(Tiberius Sempronius Longus)已領兵前往西西里;漢尼拔在埃布羅河以南留下1.6萬守軍,其中步兵1.2萬人、騎兵3千人和21頭戰象,在埃布羅河以北留下1.1萬守軍,其中步兵1萬人、騎兵1千人;漢尼拔遣散了萬餘名不願隨他北上的僱傭兵,帶領餘下的5.9萬人(其中步兵5萬人、騎兵9千人和37頭戰象)翻越庇里牛斯山,進入高盧南部後,漢尼拔沒有沿著海岸線向馬薩利亞進發——在羅馬人開鑿橫穿阿爾卑斯山的公路之前,義大利前往西班牙最便捷的途徑——而是折向東北方向,進入羅納河流域;而此時羅馬執政官老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the Elder)正在馬薩利亞,某日一隊前往北方偵查的羅馬騎兵,在羅納河流域遇到一群努米底亞騎兵,雙方發生激戰,努米底亞人被擊退;根據這一情報,老西庇阿判斷漢尼拔極有可能穿越阿爾卑斯山區,入侵北義大利,因此便匆匆將指揮權交給他的哥哥前執政官西庇阿.卡爾弗斯(Gnaeus Cornelius Scipio Calvus),帶領部分輕裝部隊和騎兵返回義大利;與此同時,漢尼拔決定立即進入阿爾卑斯山區,在羅馬軍隊返回之前,進入北義大利;在一群不甚可靠的當地嚮導帶領下,漢尼拔的軍隊進入了寒冷的阿爾卑斯山區,當漢尼拔的軍隊在一處山口附近遭遇了當地土著阿洛布洛吉人(Allobroges)的襲擊時
,走在隊伍最前面的當地嚮導也消失了蹤影;漢尼拔打敗了阿洛布洛吉人,並在他們的村落中繳獲了大批糧食;由於沒有嚮導,漢尼拔的軍隊在此後的半個月裡一直在山區中遊蕩,許多士兵、馬匹和馱畜在嚴寒中倒下,到離開時僅剩下2.6萬人和2頭戰象;當他們清楚地看到山腳下的平原時,漢尼拔對部下發表了一番熱情洋溢的演講,以期鼓舞士氣;在波河的一條支流——提契諾(Ticinus)河附近,漢尼拔打敗了從高盧南部返回的老西庇阿,獲得了進入義大利的首場勝利,後者的軍隊只有少量騎兵和輕裝步兵,而漢尼拔的軍隊儘管損失慘重卻仍有6千騎兵;提契諾河戰役後,高盧人大量參加漢尼拔的軍隊,使其兵力迅速恢復到4萬人;一支由20艘五列槳船組成的迦太基艦隊襲擊了利帕裡群島;隨後,停靠在埃加迪斯群島附近的迦太基艦隊在夜間攻擊利利俾時,被早有準備的守軍擊敗;留守zai 馬薩利亞的卡爾弗斯揮師西進,當他的艦隊在恩波裡亞登陸時,受到了當地的希臘人和塔拉戈的伊比利亞人的歡迎,隨後在西薩戰役(Battle of Cissa)中,他擊敗了留守埃布羅河以北的漢諾,以及一支哈斯德魯巴派來的援軍;在波河的另一條支流——特雷比亞(Trebbia)河附近,漢尼拔殲滅了從西西里北上的執政官隆古斯(Tiberius Sempronius Longus)的軍隊。
注釋:戰爭開始後,執政官隆古帶領軍隊南下西西里,一支160艘船的艦隊隨行;執政官老西庇阿則帶領軍隊北上馬薩利亞,一支160艘船的艦隊隨行,其中後者兵力約為4.2萬人,其中後者有羅馬步兵1.8萬人、義大利同盟2萬人、騎兵4千人,前者與其大致相當。
前217年,一支由40艘五列槳船組成的迦太基艦隊,在埃布羅河河口攻擊了正停泊在此的羅馬艦隊,在趕來增援的馬薩利亞艦隊幫助下,羅馬艦隊獲得勝利,擊沉並俘獲了29艘五列槳船。
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Gaius Flaminius)駐守於亞雷提恩,另一位執政官塞爾維利烏斯(Gnaeus Servilius Geminus)則駐守於亞裡米倫,波河沿各要塞的守軍被撤回,亞平寧山脈所有通往南方的隘口均被封鎖;漢尼拔則選擇繞開隘口,進入荒無人煙的山區,沿著崎嶇的山道前行,途中由於嚴寒、飢餓與疾病,漢尼拔損失了大量人馬和馱畜,實際上若非他在隊伍後面安排了一隊騎兵,軍中的高盧傭兵早已逃之夭夭,至於漢尼拔本人也因為細菌感染而失去一隻眼睛;終於,漢尼拔和他疲憊的軍隊穿過了亞平寧山區,進入富饒的坎帕尼亞平原;得知這一消息的弗拉米尼烏斯立即從亞雷提恩南下阻止漢尼拔,在特拉西美諾湖(Lake Trasimene)畔他的軍隊遭到後者的伏擊,全軍覆沒;稍後,漢尼拔又殲滅了塞爾維利烏斯派來增援的4千騎兵。
注釋:特拉西梅諾湖戰役,參戰的3萬羅馬士兵中有1.5萬人戰死或溺死,超過1萬人被俘,弗拉米尼烏斯被漢尼拔軍中的一個因蘇布雷人傭兵所殺,只有陣列最前面的6千士兵拼死突破在峽谷出口的西班牙和利比亞步兵潰圍而去,而漢尼拔僅僅損失了2500人。
儘管當時通往羅馬的大道上已再無阻礙,但漢尼拔並沒有向羅馬發起進攻,而是揮師東進,經斯波萊圖姆(Spoletum),穿過翁布裡亞(Umbria),蹂躪了遍布羅馬農莊的皮塞努姆;經過充分休整後,漢尼拔帶兵離開位於亞得裡亞海濱的冬季營地南下,沿途從仍忠於羅馬的義大利城市中徵集糧食、物資和牲畜;在阿爾平(Arpi),漢尼拔與新當選為獨裁官的費比烏斯,後者採用「拖延戰術」,即儘量避免與漢尼拔正面交戰,而是帶領大軍緊緊跟隨,而是通過突襲和小規模的戰鬥,殲滅四出徵集糧食和劫掠的分遣隊以及掉隊的士兵,以此來不斷消耗對手有限的兵力;為了激怒羅馬人,使其與自己作戰,漢尼拔在富饒的中部地區肆意劫掠,被焚毀的農莊燃起熊熊大火,逃難的人群遍布田野,而費比烏斯對此則始終無動於衷;終於,當漢尼拔帶領軍隊進入一處山谷中後,費比烏斯隨即下令封鎖這座山谷的各條出口,企圖將漢尼拔困死在這裡;漢尼拔被迫連夜突圍,他利用費比烏斯的謹慎,以綁在牛角上的4千枝火把,成功的引開了把守一處山口的羅馬士兵,然後帶領部下離開山谷;漢尼拔從坎帕尼亞東進,繞過薩莫奈(Samnium),進入阿普利亞。
在冬季到來前,利用費比烏斯前往羅馬之際,騎兵統領米努修斯在接手指揮權後,便立即向漢尼拔在格魯尼烏姆(Geronium)冬季營地發起進攻,卻遭遇慘敗。
前216年,當出身平民的瓦羅(Caius Terentius Varro)當選執政官後,在他的提議下,羅馬決定派遣一支大軍再次進攻漢尼拔;沿著阿皮亞大道南下,羅馬人在坎尼(Cannae)與漢尼拔的軍隊遭遇,儘管羅馬人在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是其兵力的一倍),但是漢尼拔仍然通過高超的指揮藝術,一舉擊敗了龐大的羅馬軍隊,獲得了自戰爭爆發以來對羅馬取得最大勝利,幾乎將其全部殲滅。
注釋:這支龐大的羅馬軍隊有8萬步兵和超過6千騎兵,其中羅馬步兵4萬人、騎兵2400人,合計4.24萬人;同盟步兵4萬人、騎兵4千人,合計4.4萬人。而漢尼拔只有約5萬人,其中3.2萬重步兵、8千輕步兵和1萬騎兵。
注釋:綜合李維與波裡比阿的記載,此戰中羅馬一方約有5.35萬~7.5萬步兵,騎兵2700人戰死,3千~5千人被俘,而留守營地的1.2萬人亦於次日投降,指揮官中瓦羅僥倖逃過一劫,他的同僚保盧斯(Lucius Aemilius Paullus)、前執政官伊密利阿斯和塞爾維利烏斯、以及8名裁判官、29名軍事護民官和約80名元老陣亡。至於漢尼拔,亦步兵5700人、騎兵200人戰死,其中有4千為高盧人,另有超過1萬人負傷。
漢尼拔無條件釋放了俘虜中的義大利人,而羅馬人則被要求支付一筆贖金以換取自由,一位使者隨同俘虜們的代表前往羅馬;戰後,漢尼拔屬下的騎兵指揮官馬哈巴爾(Maharbal)建議漢尼拔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立即進軍羅馬;據說,在遭到拒絕後,馬哈巴爾不無嘆息的說道:「這是一個真理,巴爾神不會賜人以全能,漢尼拔你知道如何獲得勝利,卻不知道如何加以利用!」;出乎漢尼拔預料的是,羅馬人儘管損失慘重,元老院卻拒絕在獲得勝利前與漢尼拔討論任何關於贖金或和平的問題;羅馬在坎尼戰役的失敗,在其義大利盟友中產生了分裂,部分城市背叛羅馬轉而導向漢尼拔,如卡普亞和塔倫圖姆;在科西嘉島上,腓尼基人安普西克拉斯領導了一場起義,以響應漢尼拔。
前215年,發生在科西嘉島上的起義被羅馬駐軍鎮壓;漢尼拔與腓利五世的大使締結協議,馬其頓將支持漢尼拔在義大利的戰爭,並獲得伊利裡亞沿海的克基拉島、阿波羅尼亞、挨皮達穆斯、法洛斯島和迪馬勒等城市,以及伊利裡亞部落巴提尼和阿丁坦尼(Atintani)的控制權,恢復法洛斯的德米特裡烏斯的統治;然而攜帶這份秘密協議的馬其頓大使還沒來得及返回馬其頓,就在阿普利亞海岸被部署在這裡的羅馬艦隊截獲,司令官弗拉庫斯(Gnaeus Fulvius Flaccus)將其送往羅馬,引發軒然大波,這後來成為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的導火索;敘拉古的希倫二世死後,由其孫希羅尼穆斯繼位,為擺脫敘拉古的依附地位,他秘密會見了漢尼拔派來的使者,並初步確定了結盟事宜。
注釋:在不到兩年時間裡,漢尼拔接連在三次戰役中重創羅馬軍隊,殺死了超過10萬羅馬公民——按規定年齡在17歲以上且擁有土地的自由人即可獲得公民權——其佔可供服役的人口1/5。根據戰前的人口普查,羅馬擁有能夠服役的公民總數超過30萬人,其人口總數約為100萬人,這還不算從波河至地峽之間的200萬義大利人(成年人口)。據統計,在坎尼戰役4年後,羅馬在義大利、伊利裡亞、西班牙、西西里、薩丁尼亞與科西嘉戰場上的總兵力超過25萬人。
迦太基控制下的伊比利亞內陸地區爆發起義,再加上之前北部駐軍的覆滅,原本計劃前往義大利戰場的步兵1.2萬人、騎兵1500人和20頭戰象調往西班牙;而與此同時,由老西庇阿帶領的增援部隊抵達西班牙;在埃布羅河南岸的德爾託薩(Dertosa)附近,西庇阿兄弟擊潰了哈斯德魯巴指揮的南部駐軍,乘機收復了包括薩貢圖姆在內的許多沿海城市;在位不到一年的希羅尼穆斯遇刺身亡,策劃這次陰謀的親羅馬派在此後一度得勢,然而沒過多久,他們就被被漢尼拔收買的希波克拉底和埃比凱迪斯煽動的起義所驅逐,敘拉古正式倒向迦太基。
前214年,北非的努米底亞發生叛亂;執政官馬薩魯斯帶領2萬人前往西西里,首戰即收復了被敘拉古佔領的萊昂提尼(Leontini),並開始圍攻敘拉古;在歷史上,儘管敘拉古曾多次遭到圍困,卻始終憑藉其堅固的城牆和充足的存糧而化險為夷。
注釋:敘拉古的阿基米德被認為是古代世界最偉大的數學家和科學家,由他設計的防禦武器使羅馬人的進攻屢屢受挫;他利用扭力製作的巨型投石器,能夠發射重量約80公斤的巨石,由他發明的一種可以伸出城牆的臂杆,能夠摧毀任何來自海上或陸地上的攻城武器,以及一個能將船從水面上抓起的「鐵腕」和不用花費操作者多少力氣就能舉起100噸重物的齒輪絞盤,當後兩項是由不甚理解阿基米德機器原理的作家所描述的,其中可能含有一些想像成分;阿基米德還改進了部署在尤裡亞羅斯堡壘上的防禦武器,使其能夠最大效力的發揮作用;城市陷落後,正在冥思的阿基米德被一個正在劫掠的羅馬士兵殺死。
漢尼拔沒能奪取坎帕尼亞的庫邁和諾拉,在隨後的貝內文圖姆戰役中,其弟漢諾的軍隊被老格拉古率領的一支由奴隸組成的軍隊擊敗;為了牽制漢尼拔的盟友,羅馬在伊利裡亞挑起戰爭,以阻止腓力五世對前者的支援,此為第一次馬其頓戰爭(前214年~前204年)。
前213年,漢尼拔夜襲了塔倫圖姆城內的羅馬衛戍部隊,幾乎將其全殲;此後,除雷吉烏姆以外,所有阿普利亞和卡拉布裡亞的城陸續歸附於漢尼拔;隨後,他又解除了羅馬人對卡普亞的圍困;在第二次貝內文圖姆戰役中,執政官弗拉庫斯指揮的羅馬軍隊再次擊敗了漢諾的軍隊;此時由於接連不斷的損失,漢尼拔的軍隊已由最多時近6萬人,銳減至不到3萬人,追隨他從西班牙遠道而來的老兵越來越少,而援軍卻始終是遙遙無期;在阿普利亞的赫爾多尼亞,漢尼拔擊敗了弗拉庫斯的軍隊;一支由2.5萬步兵,3千騎兵以及12頭戰象組成的迦太基軍隊抵達西西里,阿格裡根圖姆亦發生反羅馬叛亂。
前212年,為了安撫實力強大的努米底亞君主,馬薩西裡人的首領西法克斯(Syphax),迦太基人將哈斯德魯巴.吉斯戈(Hasdrubal Gisco)的女兒,美麗的索福尼斯(Sophonisba)嫁給他,而後者此前已被許配給馬西裡人首領之子馬西尼薩(Masinissa),此時他正隨哈斯德魯巴.吉斯戈在西班牙與羅馬人作戰;由於漢尼拔的援軍未能及時趕到,羅馬人攻陷並摧毀了卡普亞,而卡普亞的陷落使部分歸附漢尼拔義大利城市再次倒向羅馬,為此漢尼拔不得不在搖擺不定的城市中安插衛戍部隊;迦太基軍營內突然爆發瘟疫,導致大量士兵死亡,而從海上趕來增援的艦隊亦被迫撤退;孤立無援的敘拉古最終陷落,這座被當時人稱為「用大理石和黃金裝飾的最美麗的希臘城市」在熊熊烈火中化為一片廢墟。
前211年,在西班牙戰場上,哈斯德魯巴和馬戈兄弟,以及前來增援的哈斯德魯巴.吉斯科在(加的斯附近)上貝提斯戰役中殲滅了西庇阿兄弟率領的羅馬軍隊,兩人雙雙被殺。
前210年,一座義大利城市發生的叛亂使漢尼拔損失了500努米底亞騎兵,儘管他在不久後的一次戰役中殲滅了羅馬執政官森圖馬魯斯(Gnaeus Fulvius Centumalus Maximus)的軍隊;漢尼拔下令焚毀那些不太可靠的城市,以免它們落入羅馬人之手,不過此舉更加激起了義大利人對他的不滿;西西里最後一座還在抵抗的城市阿格裡根圖姆落入羅馬人之手,至此羅馬控制了整個西西里島。
公元前209年,在拉丁城市阿斯庫魯姆附近發生的的一場持續數天的激戰中,雙方不分勝負,漢尼拔損失了近1/3的士兵,而對面的羅馬人亦有5700人被殺;費比烏斯攻陷了支持漢尼拔塔倫圖姆,駐軍指揮官加泰羅(Carthalo)及部下9千人被殺,塔倫圖姆全城被洗劫殆盡,擄獲的戰利品(含奴隸售價)總價值高達3千塔蘭特;大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Africanus),他是兩年前在上貝提斯戰役陣亡的老西庇阿的長子,擔任西班牙前線的指揮官,他利用迦太基軍隊分散在各地鎮壓伊比利亞人的起義,後方空虛之際,率領一支3.5萬人的軍隊從塔拉戈渡海南下,直取巴卡家族在西班牙的首府:新迦太基——這座城市當時只有3千守軍,奪取了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大部分積蓄和城外的銀礦,以及滯留在城中的伊比利亞人質——後來大西庇阿下令釋放這些人質,以此來動搖迦太基對西班牙的統治。
前208年,大西庇阿在貝提斯河上遊的貝庫拉城外打敗了哈斯德魯巴.巴卡的軍隊,使其損失了超過一半士兵;哈斯德魯巴帶領餘下的軍隊向東進發,穿過高盧南部,打算前往義大利去增援漢尼拔。
前207年,執政官尼祿在梅陶魯斯(Metaurus)河戰役中殲滅了哈斯德魯巴的軍隊,據說哈斯德魯巴的首級被送到漢尼拔陣前展示,而此前漢尼拔曾以禮厚葬了陣亡的執政官馬塞盧斯,並隆重的將他的骨灰翁交給他的兒子。
前206年,大西庇阿在西班牙南部的伊利帕戰役中擊敗了由馬戈.巴卡和哈斯德魯巴.吉斯科率領的迦太基軍隊,此戰之後,哈斯德魯巴.吉斯科渡海返回非洲,馬戈.巴卡則前往馬略卡島;在卡提亞附近海域,蓋烏斯.萊利烏斯(Gaius Laelius)指揮的一支羅馬艦隊擊敗了迦太基艦隊;羅馬將領馬爾西奧(Cayo Lucio Marcio Septimo)在貝提斯河口附近打敗了漢諾率領的迦太基軍隊。
大西庇阿提議出兵入侵北非,攻擊迦太基本土,以儘快結束戰爭,他的提議受到亦費比烏斯為首的一派的反對,後者提醒他注意半個世紀前雷古魯斯遠徵慘敗的教訓;大西庇阿額提議受到飽嘗戰爭之苦的平民階層的支持,元老院只得授予他西西里的總督權利,當地駐軍部分是由在坎尼戰役中被俘或投降的士兵組成,多年來他們一直忍受著恥辱,被迫食用大麥製作的麵包(當時大麥被普遍用作馬匹的飼料)。
前204年,得到增援的馬戈.巴卡帶領1.4萬人,從巴利阿里群島出發前往義大利援助漢尼拔,他的軍隊在利古裡亞海岸登陸,出其不意的佔領了塞吉斯塔,這是迦太基人最後一次試圖援助在義大利的漢尼拔;不過馬戈.巴卡並未像他的哥哥那樣得到當地高盧人和利古裡亞人的支持;大西庇阿率領軍隊從西西里出發,他得到了因失去未婚妻而對迦太基心懷不滿的馬西裡人首領馬西尼薩的支持;羅馬~馬西裡聯軍在烏提卡戰役中打敗了迦太基~馬薩西裡聯軍,西法克斯戰敗被俘,迦太基當局被迫召回在義大利的漢尼拔;經過長期戰爭,羅馬及其盟友與馬其頓在伊庇魯斯的腓尼基籤訂和約,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結束。
注釋:其時北非的土著分為三個主要部落,即從大西洋沿岸延伸到摩洛卡斯,由波爾卡統治的毛裡人(Mauri)、從毛裡人的土地向東直至海岬處,由西法克斯統治的馬薩西裡人,以及位於馬薩西裡人與迦太基之間,由馬西尼薩統治的馬西裡人。
前203年,馬戈.巴卡的軍隊在利古裡亞被擊敗,他本人亦身負重傷;漢尼拔飄散了不願隨他前往非洲的僱傭兵,他們大約有2萬人,這使他失去了在義大利追隨他徵戰的多年的大部分老兵,隨後他率領餘下的軍隊,從克羅同出發,在迦太基艦隊的護送下,返回迦太基
前202年,儘管雙方兵力相當,且迦太基這邊還有多達80頭戰象,但馬西尼薩的加入彌補了羅馬在騎兵方面的劣勢,要知道漢尼拔在義大利屢戰屢勝的原因亦是依靠強有力的騎兵,現在這個優勢也不復存在,漢尼拔犯了一個錯誤,這在義大利時由於戰象在翻越阿爾卑斯山時大量死亡而得以避免,羅馬人並不畏懼戰象,在第一次布匿戰爭時,他們就曾與迦太基軍中的戰象交過手,結果是受到攻擊發狂的戰象衝垮了迦太基人的隊伍,漢尼拔平生以來第一次遭遇失敗。
前201年,迦太基與羅馬籤訂停戰協議;雙方在談判桌上的接觸實際上早在烏提卡戰役之後便已開始,大西庇阿要求迦太基割讓其位西班牙以及其控制下的地中海上所有島嶼、將西法克斯的領土交給馬西尼薩、除保留20艘船外,交出其餘所有的艦船、向羅馬支付4千塔蘭特的戰爭賠款,只是由於漢尼拔的抵達談判才暫時終止;扎馬戰役之後,雙方再度坐到談判桌前,迦太基被迫面對更加苛刻的內容,除原先的各項條件以外,賠款數額改為每年支付200塔蘭特,分五十年支付,總數為10000塔蘭特;禁止迦太基與羅馬或羅馬的盟國宣戰;不得在非洲以外的土地作戰,即使在非洲本土,未得羅馬的允許也不得作戰;至此,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
前200年,正在希臘地區擴張的馬其頓與羅馬爆發戰爭,史稱第二次馬其頓戰爭(前200~前196);迦太基作為名義上的盟友,加入羅馬一方。
前198年,安條克三世從託勒密王朝手中奪取了腓尼基地區。
前197年,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在希諾塞奧法拉戰役打敗腓利五世
前196年,雙方在坦佩谷籤訂和約,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結束。
前195年,漢尼拔在戰後一度執掌政權,然而他試圖重振迦太基的努力,因為守舊派的抵制以及羅馬的壓力而歸與失敗,其本人也被迫離開迦太基,前往小亞細亞,在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的宮廷中棲身。
前192年,安條克三世入侵希臘,遭到羅馬的軍事幹預,羅馬~塞琉古戰爭(前192年~前188年)爆發。
儘管安條克三世手下有漢尼拔,這位與羅馬作戰經驗豐富的將領,但他卻對後者提出的意見並未加以重視,這或許是導致他後來失敗的原因之一。
前190年,羅馬~帕加馬聯軍在馬格尼西亞戰役中大敗安條克三世,漢尼拔被迫離開後者位於以弗所的宮廷中,這座城市連同塞琉古帝國在小亞細亞的土地被羅馬的盟友帕加馬和羅德島瓜分。
前188年,在教訓了小亞細亞中部的加拉太人後,羅馬與塞琉古籤訂和約,羅馬~塞琉古戰爭結束。
前183年,許多年來一直藏身在比提尼亞的漢尼拔在追捕他的羅馬士兵趕到前服毒自盡,結束了其波瀾壯闊的一生。
前171年,羅馬與馬其頓之間再度爆發戰爭,此即第三次馬其頓戰爭(前171年~前168年)。
前168年,保盧斯在皮德納戰役中打敗了珀爾修斯,馬其頓被拆解為4個半獨立的自治城邦,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結束。
前151年,迦太基終於付清了全部的戰爭賠款,多年來被馬西尼薩統一起來的努米底亞王國屢次入侵北非沿海那些不設防的腓尼基城市,儘管迦太基為此屢次向羅馬提出申訴;然而在這個問題上,羅馬最終卻總是偏袒努米底亞,這使迦太基人極為不滿;終於當戰爭賠款付清後,迦太基人自認為可以擺脫羅馬的束縛,於是便開始招募僱傭兵,準備與努米底亞人作戰。
前150年,當努米底亞人再次入侵時,迦太基人發起反擊;以此為藉口,羅馬發動了對迦太基的最後一次戰爭,即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50年~前146年)
前149年,迦太基遭到圍困,羅馬提出的和談條件十分苛刻,除了要交出300名貴族子弟做人質,還要毀去所有防禦武器,在滿足上述條件後,又提出要迦太基人放棄海岸地區退入內陸地區定居,遭到迦太基人的斷然拒絕。
前146年,經過三年多艱苦而頑強的抵抗,迦太基終不敵羅馬人的圍攻而陷落,這座擁有近六百年歷史的古城被夷為平地,倖存的數萬居民被賣為奴隸,第三次布匿戰爭結束,羅馬在此設立阿非利加行省,以烏提卡為首府。
前64年,最後的塞琉古國王被羅馬將軍龐培廢黜,包括腓尼基在內的地區成為羅馬的敘利亞行省。
作者:氣球之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