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太基興衰的歷史宿命

2021-02-13 群學書院


文 | 李繼榮

 


迦太基的興起:

自由貿易的商業環境

 

關於迦太基建城的歷史由來,有各種各樣的傳說。從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人(Punic)」來看,迦太基與腓尼基人(Poenus)之間有著深厚的淵源。據說當時腓尼基人的城邦推羅(又名泰爾、提爾或蘇爾)國王柏拉斯去世時,將推羅交給兒子皮格馬利翁和女兒艾麗莎共同執政,但推羅人擔心此舉會引發政局動蕩,所以只承認皮格馬利翁的君主之位。皮格馬利翁為了穩固王位,殺害了艾麗莎的丈夫阿克爾巴斯。艾麗莎不得已帶著財物與隨從逃亡至北非,利比亞國王稱呼艾麗莎為狄多(Dido,意為「流亡者」),並盛情款待了他們。

在商量購買定居地一事時,利比亞國王卻玩弄詭計,答應艾麗莎可購買一塊牛皮大的土地。艾麗莎則想出將牛皮剪成細條,繞比爾薩山丘圍地的妙計。利比亞國王被艾麗莎的聰明才智所深深吸引,要娶她為妻,但是艾麗莎堅決忠於亡夫,最終以火祭殉情,時間大約為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前三十八年。

雖然此類傳說不完全符合史實,但我們從中可以捕捉到一些信息。艾麗莎殉情的時間與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相差三十八年,我們由此推斷,迦太基大約建立於公元前814年(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於公元前776年舉辦),這一點恰好與考古學中關於腓尼基人定居迦太基的時間的歷史證據相吻合;至於腓尼基人為什麼要在此地建立城邦,可能是因為政治鬥爭所致,這與之後希臘人殖民運動的原因相似。迦太基建立與興起的深層原因在於當時和平穩定和自由貿易的商業環境。公元前12世紀末,地中海世界的東部地區遭受了大批遊牧民族、半遊牧民族及被遣散的僱傭軍的大規模侵襲,很多舊有的統治集團分崩離析,希臘文明進入「黑暗時代」,西臺帝國覆滅、亞述王國和埃及則急劇衰落,地中海西部還未有大的勢力出現,這為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城邦發展海上貿易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推羅、西頓、比布魯斯等是腓尼基城邦中的佼佼者,它們外無強權壓制,內無王權控制,各城邦之間相互獨立,藉助本地盛產的木材、紫紅色布匹、家用器具、兵用武器等特產,結合自身擅長造船和海上航行的優勢,逐漸在地中海這一橫跨歐、亞、非的水域平臺上構建起一張巨大的貿易網。正因為這些城邦中的人善於經商和製作紫紅色布匹,希臘人就用「腓尼基」(φοινῑξ,意為「紫紅色的」)一詞來稱呼他們。推羅人除了會經商,還善於藉助王權勢力來發展貿易。公元前10世紀,推羅王先後與以色列王大衛、所羅門籤訂商業協定。公元前9世紀亞述軍隊由東而來,推羅的貿易雖遭受了一定的脅迫和壓力,但亞述人也極為明智地認識到腓尼基人的財富對亞述王朝的重要性,於是保留了推羅的自治權,推羅的勢力因而一路飆升,超過了腓尼基的其他城邦。

在這種略有外來壓迫但總體平穩的大環境下,推羅打算進一步擴展貿易範圍:一方面試圖緩解來自亞述的貢賦壓力,另一方面想將地中海世界完全打通,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貿易網。於是他們開始謀劃在北非沿岸建立一座殖民城市——迦太基。從貿易戰略的角度來看,這座城市的選址可謂上佳。就迦太基本城而言,它坐落於北非沿岸(今突尼西亞)一個由砂巖山丘構成的半島上,三面環海,南面平原由堅固的城牆、壕溝和壁壘守護,東邊岬角處有軍用和商用的港灣,是易守難攻、適合商貿的天然貿易港和供給站;從整個貿易網來看,迦太基位於從黎凡特地區(地中海東岸一帶)往西班牙的東西黃金航線和自北非至第勒尼安海的南北航線的交匯點上,是整個地中海世界貿易的集散地和中轉站。外無強敵、內無強權、地勢優越、實力過硬——這些條件註定了迦太基會成為地中海世界的「商貿驕子」。

迦太基版圖


迦太基的爭權:

競相崛起的新興勢力

 

公元前9世紀末,迦太基憑藉其自由的商業環境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在與其母邦推羅的協作中逐漸成為地中海世界的重要商貿城邦,被譽為腓尼基殖民地中的「女王」。迦太基不僅擁有母邦的紫紅色染料、木材和象牙等原材料物品,還有深受貴族階層喜愛的橄欖油和葡萄酒等加工類物品。至公元前8世紀,迦太基已經成為輻射聖伊比尼亞、伊特魯裡亞等地區的重要貿易城市,吸引著不同種族的人前來定居。在制度上,迦太基則依舊小心翼翼地保留著「推羅式」的傳統。

公元前8世紀至前6世紀,地中海世界的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亞述王辛那赫裡布上臺後,一改以前要求腓尼基人「納貢」的政策,用武力攻陷推羅,後來新巴比倫王於公元前573年再次攻陷推羅,逼迫推羅籤訂了屈辱的條約。推羅獨立商業政權的地位就此終結,其國勢逐漸衰落。大約在同一時期,推羅在地中海西部建立的包括迦太基在內的殖民地陷入經濟危機,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黎凡特地區與西班牙之間東西航線上的貿易的利益也因此被削弱。

另一方面,在愛琴海海域,希臘逐漸走出「黑暗時代」,諸多城邦逐漸形成;希臘還在地中海中部和東部進行大範圍的「拓殖運動」,而它在義大利南部地區實施的「大希臘」移民政策,對迦太基在地中海的貿易地位形成了挑戰。

在最初,迦太基還是擁有一些優勢的。推羅的衰落雖然給迦太基的貿易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但也促使迦太基擺脫了母邦對其獨立發展的鉗制和限制,而黎凡特地區與西班牙之間東西航線的衰落,不僅使迦太基可以藉此運用自身擁有南北航線的優勢,將迦太基與西西里島、撒丁尼亞、義大利、希臘大陸和愛琴海海域相連,形成一個輻射範圍極廣的巨大貿易圈,而且還在客觀上削弱了西西里島、撒丁尼亞等對迦太基的潛在威脅。東邊希臘的復甦雖然開始對迦太基構成威脅,但希臘的殖民運動也為迦太基的南北線貿易發展提供了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在這樣的天時與機遇中,迦太基的國勢開始逐漸恢復,其繁華程度甚至超過了以前。

推羅的衰落是迦太基進一步擴張貿易網絡、重建貿易格局的一次重大機遇,成為德國學者所稱的「超級強權的崛起」的催化劑。迦太基逐漸加強了和撒丁尼亞、伊比沙島以及西西里島之間的聯繫,如公元前5世紀末,迦太基不僅進一步加強了和撒丁尼亞之間的經濟聯繫,使後者逐漸成為迦太基的糧食供應地,而且還用宗教信仰深刻地影響了撒丁尼亞人的宗教格局。

不過,沒有跡象表明迦太基曾以行省的方式管理過撒丁尼亞。在西西里島,迦太基則主要控制了利利貝烏姆、莫提亞等西部和西北部地區,南部和東部海岸上的敘拉古(即今錫拉庫薩)、馬扎拉等城市是希臘人的勢力範圍。隨著雙方勢力範圍的擴展和財富的增加,迦太基與希臘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公元前480年,迦太基趁希波戰爭之機進攻希臘在西西里島的城邦敘拉古。希臘因在內耗外爭中逐漸衰落,故在公元前338年的新協定中承認迦太基對西西里島西部大部分地區的掌控權。在爭權中獲勝的迦太基看似獲得了勝利,其實折損很大,更何況此時地中海世界出現了一個更可怕的對手——羅馬,「商貿驕子」的命運開始扭轉。


迦太基的衰落:

農與商競爭的必然結果

 

相比較而言,迦太基與希臘有共同之處,即因各種原因(最直接的原因是缺乏足夠的可耕種土地)導致農業不發達,於是依靠自身的地理優勢廣泛種植經濟作物,開展海上商貿活動,並通過商品流通與商品交換獲得最大化的利益。因此,追逐商業範圍和至高利益成為迦太基與希臘在地中海世界進行爭權的核心內容,也成就了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奴隸制商業文明」。羅馬的興起與發展,與迦太基和希臘的有很大區別:雖然義大利至少四分之三的地方是丘陵,但仍有大片的平原,如北部有遼闊而富饒的波河平原,西部則有埃特魯利亞、拉丁和坎帕尼亞平原,南部的山脈也趨於平緩、土質肥沃;域內還有波河和臺伯河等河流穿過;其海岸線雖然較長,但比較平直,缺乏島嶼與港灣,故其更適合發展農業而非商貿活動,早期羅馬更具有發展農業文明的潛質。

商業文明更注重貿易發展,而農業文明更多關注的是土地。雖然迦太基為了構建貿易網,也在西西里島、撒丁尼亞以及北非沿岸建立了貿易點、中轉站或殖民地,但它們之間至多是一種鬆散的利益聯盟。從推羅建立的東西方黃金航線到迦太基建立的第勒尼安貿易圈來看,推羅或迦太基看似控制了地中海世界的制海權,建立了一個「無形」的貿易帝國,但是這樣的帝國是不穩固的,缺乏強大的政治支持和基礎。在文明發展的初期或和平自由的環境下,這種獨立自由的貿易發展是可能發展壯大,甚至出現繁榮昌盛的局面的——前羅馬時期,腓尼基人、希臘人、迦太基人在城邦林立和環境相對自由的條件下充分發展了海上商貿活動,其商業發展的繁榮景象可以證明這一點。

在古代,城邦特別是農業城邦發展的趨勢,多是在兼併戰爭中走向王國,羅馬的發展就具有這一明顯特徵。從羅馬城到波河流域再到整個亞平寧半島,在不斷擴展勢力範圍的過程中,以農業起家的羅馬所關注的重點並非商貿上的利益關係,而是如何將被徵服的土地納入羅馬的統治範圍,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公元前509年羅馬與迦太基籤訂的協議條款中看出端倪。雖然羅馬可能是因為力量弱小才籤訂的協議,但從它欣然接受「非必要(即除船隻維修或獻祭用品之外)不經過迦太基北部的卡本半島(也叫加彭半島)」的條款,我們似乎可以看出羅馬對海上貿易並不關心。更有意思的是,直至與迦太基發生正面海戰,羅馬都沒有像樣的海軍。那麼,在對西西里島的爭奪以及三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在將才、資源、實力方面都不遜色,緣何以農為主的羅馬最終以絕對的優勢消滅了以商為主的迦太基?

在西西里島的爭奪中,羅馬與迦太基的不同之處更加凸顯。羅馬更看重這裡是發展農業的天賜之地,迦太基則更注重這裡的貿易優勢。因此,羅馬一開始就希望將西西里島變為羅馬的「糧倉」,而迦太基只要求將此地變成自己的貿易站。羅馬的目標是穩紮穩打,逐步佔有;迦太基的目標是小心守護,堅強維持。在土地佔有的過程中,佔有者通常是不允許威脅其權力的其他任何勢力存在的,而在貿易發展的過程中,貿易者一般會允許其他參與者按比例共享和分配利益。因此,在這場爭奪中,羅馬的目標就是從根本上消滅迦太基,老加圖在元老院中倡議的「迦太基必須毀滅!」(Delenda est Carthago!)的口號應該是羅馬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這對於擅長經商的迦太基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的。

羅馬元老

羅馬文明的農業特徵塑造了羅馬人務實、上進的精神,羅馬人尤其善於總結教訓,學習先進經驗。如前所述,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伊始,羅馬甚至都沒有像樣的海軍,倉促建立的海軍在公元前260年的戰鬥中惜敗迦太基軍隊,但是羅馬人會想盡辦法彌補自己的不足。據希臘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記載,羅馬人發明了一種名為「烏鴉鉗」的裝備,這種裝備是一種長板制橋梁,作戰時羅馬人將它伸出並牢固地勾在敵方的船隻上,如此這般將海戰變成陸戰,削弱迦太基的海戰實力的同時,也充分發揮了羅馬人陸戰的優勢。反觀以商業為主的迦太基人,利益至上的追求塑造了其喜歡投機的性格。羅馬軍隊致力於總結教訓和改進,迦太基卻一味盲目相信自己的實力。當羅馬軍隊帶著烏鴉鉗裝備再次發起進攻時,迦太基仍不把羅馬軍隊放在眼裡。迦太基輕戰、傲戰的心理,最終導致其在與羅馬的交戰中屢屢失敗。

在對外徵服的過程中,羅馬每徵服一地,都會施以有效的管理和統治。換言之,羅馬從最初只有彈丸之地的羅馬城到公元前3世紀徵服了整個義大利,它推行的雖然是共和體制,但是從羅馬城邦向外拓展的那一刻開始,其內外有效的統治制度就不斷地將它推向王國或者帝國的中心,而羅馬穩定且不斷完善的政權體制又成為它向外徵服的有力保障。反觀迦太基,它雖有一些殖民城邦的支持,但城邦之間畢竟只是因利而結的鬆散體系。正如中國「因利而聚,利盡而散」的古語所言,迦太基的殖民體系不僅不穩固,甚至還有可能發生某些城邦倒戈而成為迦太基衰落之路上的一劑毒藥。這也註定迦太基與羅馬之間的戰爭,是一場商業城邦與農業區域王國之間的對決,「成農敗商」是當時歷史發展的規律,迦太基最後被毀滅的結局只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而已。昔日的希臘人、腓尼基人,這些地中海世界曾經光彩奪目的弄潮兒,都和迦太基人的命運一樣,或早或晚地融入地中海世界的統一體之中去了。

火燒迦太基


既相同也不同的歷史教訓

 

雖然希臘人和迦太基人都是商業民族,都曾是地中海世界的佼佼者,就連結局也相差不大,二者對後世的影響卻大為不同。希臘文明依舊是後世之人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迦太基則僅作為羅馬的被徵服者而捎帶被提及。同為被羅馬徵服的城邦,其結局為何如此大徑相庭?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希臘人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並未放棄對現實生活的享受和對未來人生的思考,於是其哲學、文學、歷史、教育、宗教等在希臘世界大放異彩。後來在外族徵戰的迫使下,希臘城邦紛紛陷落,但希臘文化深深地影響了羅馬人,故而有「羅馬人在軍事上徵服了希臘人,而希臘人在文化上徵服了羅馬人」的說法。現在看來,希臘文化何止徵服了羅馬人,希臘人創造的文化成就已經通過歷史的傳播成為今天西方文明的源頭之一。

反觀迦太基人,他們一直奉行經濟利益至上的原則,將發展商業看作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目標,忽視了對文化教育的發展,所以迦太基雖然在經濟上曾經很富有,但其文明方面的淺薄與脆弱使它缺乏自己的根與魂,留給後世的也只能是「曾經很有錢,結局很悲慘」的印象。與希臘人和迦太基人不一樣,羅馬人雖然不擅長海上貿易,但其務實的精神使他們能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最終憑藉強大的武力和強有力的國家組織,書寫了另一番地中海世界的帝國事業。

正如《迦太基啟示錄:海洋帝國的崛起與覆亡》作者森本哲郎所言,我們不是要學習歷史,而是要從歷史中學到東西。迦太基的興亡本身就是一部令人震撼的歷史啟示錄,其徹底消亡的結局很大程度上源於過度地追求「利」。「人類不能只為金錢而活著」的啟示和教訓,不只適合警示國家,對社會和個人亦有很大的訓導意義。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亦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迦太基:一個海上帝國的興衰
    原創 天下布武 歷史心發現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歷史心發現】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 禁止隨意轉載 公元前三世紀的一天,清晨。在進行交易時,迦太基人把自己的貨物放在海邊沙灘上,當地的土著拿來當地特產與迦太基貨並列。如果迦太基人滿意,就會抱走貨物離開,如果不滿意,他們就會等到土著人拿出他們滿意的貨物為止。這套以物易物系統和迦太基航路一起遍布了四方,從西非部落酋長到高盧人都會熟悉它們。迦太基航海家曾經乘船穿過直布羅陀,向北航到今天法國的布列塔尼地區。
  • 迦太基
    與腓尼基的歷史一樣,迦太基的歷史資料同樣很少,最著名的就是古羅馬與迦太基的三次「布匿戰爭」,迦太基在第三次戰爭中被古羅馬所滅,從此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之中。由於今天的西方不認識距今1500年之前的任何字母文字,更不認識其他的古老文字,而腓尼基和迦太基的歷史都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所以現在對於他們兩者的歷史認識有很多都是在誤解誤讀的基礎上得到的,這些歷史認識並不能真實的反映腓尼基和迦太基的本來面貌。
  • 有聲書《BBC世界史》第三部 5、迦太基,失落的未來?
    迦太基位於北非海岸,在龐大防波堤的保護下,這座城市歷經6個世紀而不衰。
  • 羅馬與迦太基
    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失敗後,迦太基失去了地中海裡的西西里島。    經過大約二十年的休養生息,勤勞智慧的迦太基國勢逐漸恢復。不甘寂寞的迦太基人在哈米爾卡·巴卡的帶領下,開始向歐洲西部的伊比利亞半島發展,也就是今天的西班牙。    哈米爾卡·巴卡是迦太基在西班牙的開拓者,迦國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也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漢尼拔的父親。
  • 迦太基人與海上貿易帝國
    -- 卡託,古羅馬參議員在腓尼基語中,迦太基的意思是新的城市。公元前814年,迦太基建於突尼西亞一個半島。公元前264年,迦太基人和羅馬人終於開戰了。第一次普尼克戰爭以羅馬人取勝而告終。迦太基帝國失去了西西里島、科西嘉島和撒丁島。
  • 世界歷史:迦太基入侵西西里,希墨拉之戰結果將會如何?
    百家原創作者:梓玥談歷史看過世界歷史的小夥伴是否有聽過希墨拉之戰?這場戰役的結果如何?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下面小編帶大家一起去看一看。特利魯斯卻是和迦太基友好的,阿納克希拉斯也感到他對麥賽納和列其昂之間的海峽的控制受到蓋隆的威脅。他們倆便請求迦太基侵入西西里。在公元前481年年末,希臘聯盟的使者請求蓋隆合作共抗波斯的侵略。蓋隆提出的要當總司令的條件可能是預料到會被拒絕才故意這樣做的,因為他必定知道迦太基人這時已準備了一支大軍,他當然不能離開敘拉庫斯讓它毫無防備。
  • 撒謊,背叛和活人獻祭,希臘人是如何給迦太基人潑髒水的?
    雖然人們都知道迦太基人源於腓尼基人,但是把這兩個族群聯繫在一起還是有些困難,因為腓尼基人是類似於希臘人的城邦林立,而迦太基更類似於擁有廣闊的疆域的羅馬。一般來說,對西方古典歷史有些了解的人多少都會聽說過迦太基,但是對迦太基的了解恐怕十分有限,這個文明究竟來源於哪裡?創造了怎樣的文明?又如何遭到希臘人和羅馬人的汙名化?
  • 埃加迪群島海戰中,羅馬人是怎樣打敗「趁火打劫」的迦太基的?
    這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大的海難事故之一。對羅馬人來說更難的是,迦太基人趁火打劫,利用羅馬海軍損失慘重無力控制地中海之際,再度奪取制海權,並且增援利利貝烏姆。於是,地中海制海權回到了迦太基手中,迦太基的艦隊可以不受阻擋的隨時增援西西里島,並經常襲擊義大利半島南部諸港口。兩年後,迦太基人派了著名將領漢尼拔的父親哈米卡爾到西西里去。面對迦太基人無止境的騷擾襲擊,羅馬不得不再次建立海軍抵抗迦太基。
  • 同樣被羅馬徵服,為何迦太基消失無蹤,希臘卻留下文化
    油畫《摧毀迦太基》作者:19世紀畫家愛德華·波音特 畫中羅馬士兵正用投石器攻打迦太基城門迦太基:兩千八百多年前的地中海女王迦太基是兩千多年前擅長經商的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一個貿易城邦,其中心區域即現在的突尼西亞首都所在地,隔著地中海和羅馬遙遙相望。
  • 馳名世界的迦太基古蹟,位於突尼西亞城東北17公裡處
    迦太基人在靠近託斐斯的地方建造了2個人工港口。當羅馬與迦太基這兩個強國之間的敵意不斷增長時,大約在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間,爆發了第一次戰爭,結果迦太基人戰敗被迫割讓了西西里,並支付了巨額戰爭賠償。公元前218年,迦太基的漢尼拔抓住機會,主動出擊,橫掃伊特拉斯坎,並於公元前216年在卡尼爾戰役中擊敗了羅馬軍隊。
  • 迦太基:從一個殖民城市強勢崛起,成為煊赫一時的地中海霸主
    腓尼基人的航海和商貿成就根據歷史記載,腓尼基人的商業貿易是十分發達的,基本城鎮的居民都是從事工商業。當時著名的葡萄酒、玻璃製品和紫紅色的染料都是腓尼基人的著名特產。據歷史資料證實,腓尼基的商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海船,不僅整體造型極其適合航海,而且也有足夠的設備能應對海上的風浪,當別的地區還只能打造普通的小船時,他們的商船就已經安有巨大的桅杆,並且掛著三角形的帆,能夠隨風向調整自己的航行方向。在星象方面他們也摸索出了一套規律,可以根據小熊星座來辨別方向。
  • 迦太基史:西西里島原住民文化,赫拉克勒斯對他們有什麼影響?
    百家原創作者:樂心聊歷史在迦太基的歷史上有著這麼一個人,他對迦太基的歷史影響是巨大的,並且小編認為赫拉克勒斯並不只是希臘人那侵略式殖民擴張的思想載體,到底他是怎麼樣的呢?來跟小編看看就知道了!然而,創作出這種巧奪天工的浮雕作品的藝術家深受迦太基藝術那野蠻的表現主義這一風格在赤陶面具上表現得尤為明顯—的影響。它展現了西西里希臘藝術的重要悖論,即它最可怕的威脅和對手,在文化層面也是它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早先討論的複雜的、多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互滲進程亦存在著大量關於西西里迦太基人吸收了新的希臘藝術形態的跡象。
  • 是什麼可以支持羅馬共和國能擊敗強大的海洋帝國:迦太基呢?
    在談論古羅馬歷史的時候,有一個國家是絕對不能略過的,就是曾經的地中海地區霸主迦太基。迦太基曾經在地中海地區建立起十分輝煌的文明,而這兩個國家都同樣在某一段時間內主宰了整個地中海的局勢。當這兩個國家相遇的時候就不可避免了會發生爭執,因為只有一個國家會確立在整個地中海地區的霸權,而另一個國家可能會在戰爭中被徹底毀滅。
  • 陸戰所向披靡,海戰卻節節敗退,羅馬人仍舊擊敗迦太基掌控西西里
    但是迦太基的這種興盛和戰略位置在給自己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引起了旁人的注意。最終在數次戰爭之後,迦太基並沒有敵得過羅馬的侵襲而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進程中。而這三次的布匿戰爭為什麼會發生呢?同時在這系列的戰爭中,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 迦太基碾壓羅馬五百年,為何才一百年就被滅的渣都不剩
    迦太基、西西里與義大利實際上,歷史也是按照這個地理位置發展的。羅馬後來才登場。換句話說,不管是希臘的殖民地,還是迦太基的殖民地,都與近代的殖民地大不相同。當時,每個殖民地可以說就是一個獨立的都市國家。希臘在西西里島的殖民地都與迦太基人保持著通商關係,有時為了與其他殖民地相抗衡,有些希臘殖民地甚至會向迦太基尋求軍事援助。殖民地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導致西西里島的歷史變得非常複雜。
  • 你可以不知道迦太基,到你必須知道漢尼拔?
    我們今天的主角不是電影裡面的那個變態漢尼拔,而是古羅馬時期北非不太知名國家------迦太基的國王漢尼拔一世。首先,先來聊聊迦太基這個國家!迦太基其實一個挺悲催的國家,在古希臘的巔峰時期,一直在與古希臘爭奪地中海的霸權地位;羅馬崛起後,則與新興的古羅馬爭奪霸權。從古迦太基建國開始,便與古希臘就地中海沿岸的西西里、薩丁尼亞、義大利南部發生一系列戰爭,史稱希臘-布匿戰爭。這場戰爭並沒有分出勝負,古迦太基在地中海西部建立霸權,古希臘則稱雄於東部。
  • 迦太基碾壓羅馬五百年,為何才一百年就被滅的渣都不剩|文史宴
    迦太基、西西里與義大利實際上,歷史也是按照這個地理位置發展的。羅馬後來才登場。希臘在西西里島的殖民地都與迦太基人保持著通商關係,有時為了與其他殖民地相抗衡,有些希臘殖民地甚至會向迦太基尋求軍事援助。殖民地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導致西西里島的歷史變得非常複雜。我們可以說是這些複雜的利害關係招來了強國羅馬的介入,但從整個大局來看,希臘與迦太基之爭,才是招來羅馬介入的主因。讓我們把紛爭放在一邊,先來探訪迦太基在西西里島的據點莫提亞。
  • 布匿戰爭,陸地強國羅馬打敗了海洋強國迦太基,地中海霸權歸羅馬
    腓尼基人是一個商業民族,他們在東西方向上打通了地中海中部的島嶼,開闢航線,並在迦太基建立殖民城市,壟斷和統治著西地中海地區。而且,迦太基還扼住了通往西地中海的唯一海峽西西里海峽的咽喉。 地中海被義大利半島、西西里半島、突尼西亞連成的線一分為二,並通過墨西拿海峽和西西里海峽連為一體。其中,墨西拿海峽水流速度快,船舶很難通行。
  • 晏紹祥:羅馬興衰的歷史機理
    畢竟羅馬從臺伯河畔的蕞爾小邦擴張成為一個囊括地中海區的大帝國,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都是帕加馬國王送來的,而是羅馬人一塊塊地啃下來的,尤其是面對迦太基的威脅時,羅馬人多次經歷艱難,才終於取得了成功。第一次布匿戰爭的關鍵階段,是羅馬富人出資組建了艦隊;坎奈慘敗後的歲月裡,費邊、馬爾凱魯斯、西庇阿等將領的浴血奮戰,為羅馬人贏得了熟悉漢尼拔戰爭技術的機會,最終利用迦太基的戰術,在扎瑪擊敗了他們的老師漢尼拔;在對馬其頓戰爭中,羅馬成功維持了一條長達上千千米的後勤供應線;羅馬人對希臘文化的吸收和學習,使得他們有可能充分利用希臘人的成就去統治希臘。
  • 古亞洲人,為何在非洲突尼西亞建迦太基城?
    腓尼基是個航海民族,他們與地中海沿岸各民族貿易,從撒哈拉以南運來大批奴隸,迦太基城勢力範圍不斷擴大。迦太基人以腓尼基人為核心,融合了柏柏爾人等其他民族。公元前650年,迦太基人脫離腓尼基的泰爾,建立國家迦太基。鼎盛時期的迦太基,疆土包括北非沿岸、西班牙中南部、地中海撒丁島、科西嘉島、西西里島和馬爾他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