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可以支持羅馬共和國能擊敗強大的海洋帝國:迦太基呢?

2020-12-18 阿森說文化

在談論古羅馬歷史的時候,有一個國家是絕對不能略過的,就是曾經的地中海地區霸主迦太基。迦太基曾經在地中海地區建立起十分輝煌的文明,而這兩個國家都同樣在某一段時間內主宰了整個地中海的局勢。當這兩個國家相遇的時候就不可避免了會發生爭執,因為只有一個國家會確立在整個地中海地區的霸權,而另一個國家可能會在戰爭中被徹底毀滅。

這場決定兩國命運的戰爭在兩個國家相遇後不久就爆發了,羅馬共和國在戰爭初期就一直處於絕對的劣勢,因為羅馬共和國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傳統陸上軍事強國,對於海戰和海軍的建設理解十分不足。羅馬國的海軍也十分弱小,但是迦太基作為一個以商業立國的海洋國家,在海軍方面的運用要遠遠比羅馬共和國更加純熟,所以從戰爭爆發的那一刻,主動權就完全掌握在迦太基手上。

兩個國家在經過了漫長的戰爭以後,羅馬共和國最後還是戰勝了曾經在地中海地區強大無比的迦太基,成為了地中海地區新的海洋霸主。這也讓很多後世的觀眾感到十分的不可思議,為什麼一個傳統的陸地強國可以擊敗一個在戰爭中佔據絕對主動權海洋帝國呢?是什麼支持著羅馬共和國可以獲得這場霸權之戰的最後勝利?

從政治的角度來看,羅馬的政體是更為優秀的。在戰爭中擁有一個絕對穩定的後方,會直接影響到前線的勝負。

想要理解羅馬共和國就要從它的體質開始說起,羅馬共和國是一個經過貴族和平民階級妥協的共和制度國家。共和國在建立之初就形成了一個較為穩定的政治體系,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這樣原本的體系也不再適用於當時的歷史局勢。羅馬雖然是一個共和制國家,那是羅馬的貴族掌握了共和國絕大部分的權利,而公民和上層貴族之間的鬥爭已經直接影響到了羅馬共和國的發展。

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羅馬沒有一個強的敵人情況下,隨著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戰爭展開,羅馬共和國國內又形成了高度的穩定性。在強敵的威脅之下,羅馬共和國展現出了驚人的政治穩定性和國家凝聚力。戰爭爆發後不久,羅馬共和國掌權者就用教科書式的手段將國內的社會矛盾轉移到了國際矛盾上,動員大部分的羅馬公民走上戰場為共和國而戰,這也緩解了內部原先不穩定的形勢,本來就在共和政體上有所優勢的羅馬遠比迦太基更有力量,也更容易發揮力量。

在布匿戰爭時期,羅馬共和國政治還不像後來那麼腐敗,雖說社會矛盾同樣十分尖銳,但是絕大部分的羅馬元老還是有著一定的能力的。在元老院以及共和國政治精英的統合之下的羅馬共和國表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而於此配套的就是羅馬國內本來就有著一整套完善的動員體系,當戰爭爆發以後不久,羅馬元老院就會號召羅馬公民組成軍團前往前線參加戰鬥,羅馬的絕大部分平民自出生以後就是農民和軍隊士兵融為一體的特殊存在。

羅馬的士兵是由國家直接徵召,羅馬公民會自備武器前往軍隊進行服役,組成羅馬軍團對抗外敵。羅馬軍隊的戰士平時務農的同時又會進行一系列的軍事技戰術的訓練,並且因為常年以來的務農本來就擁有的強悍的體格,而且絕大部分的羅馬農民也時常經歷動蕩,因為亞平寧半島上的部族很多。所以羅馬軍隊擁有著極高的士氣和強大的戰鬥能力,並且在一個高效政府的領導之下,羅馬共和國所表現出來的戰鬥力是周圍其他落文明所無法相比的。

與羅馬帝國的政治穩定性以及強大軍隊相比,迦太基的政治體制以及內部的形勢決定了迦太基沒有辦法和羅馬共和國進行一場太過長久的戰爭。

上文曾經提到過迦太基是一個以商業立國的海洋帝國,所以這個國家的政治也同樣有著非常濃厚的商業特性。迦太基名義上雖說是一個統一的王國,但是其實並沒有一個強力的中央政府。迦太基的國家內部是由很多的商會以及大商人組成的共同議會所統治,他們相互之間各自為政甚至有的時候相互敵視,雖然迦太基的財政實力和海軍很強,但是國內的內部凝聚力很低,而且位於各地的殖民地以及總督府也並不會完全聽從於政府的命令。

當兩國的戰爭爆發以後,迦太基依舊沒有意識到這場戰爭的嚴重性,也沒有意識到這張戰爭會決定未來的國運。迦太基統治階級內部對於是否要和羅馬進行全面戰爭的意見並不同意,有的人認為應該和羅馬共和國保持合作,但是更清醒的人可以很明確地意識到羅馬共和國對於自身的威脅。雖然最後整個國家在對抗羅馬的意見上勉強達成了一致,但是因為其特別低的政治效率,所以迦太基在戰爭中所能發揮出來的力量是很小的。

戰爭爆發以後,很多迦太基的海外殖民地就因為對政府的離心力太高而拒絕執行中央政府的命令,不願意和強大的羅馬軍團所對抗。當羅馬陸軍抵達的時候,很多的迦太基海外殖民地城市都直接選擇投降,而沒有進行任何抵抗。開戰後不久,迦太基就失去了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絕大部分殖民地,然後這些殖民地也是迦太基的重要糧食產地。這些殖民地內部還擁有著十分優良的港口和迦太基先進的海軍戰艦製造技術,這對於迦太基來說是一個絕對無法挽回的損失。

在戰爭爆發後不久,迦太基除了還可以在海面上佔據絕對主動權以外,在海外是完全沒有任何勝算的。況且因為羅馬得到了迦太基海軍的戰艦製造技術,所以雖然暫時在海上還佔據絕對優勢,但這個優勢還要持續多久是尚未可知的。把迦太基作為一個海洋帝國,其實陸軍實力本來就十分弱小,迦太基甚至沒有成建制的陸軍部隊,所有的陸軍都是依靠僱傭軍來維持的,這樣的部隊的忠誠和戰鬥力都讓人難以相信。

這一切也會在後來的戰場上表現出來,雖然迦太基的外部族僱傭軍數量很多,但是在面對羅馬軍團的時候往往一觸即潰,根本沒有辦法形成有抵抗。雖說迦太基本族的精銳軍團也可以對羅馬軍團勉強進行反擊,甚至在漢尼拔的帶領下,可以一度攻入亞平寧半島,可是這些精銳軍團的數量太少,根本沒有辦法和羅馬軍團組對抗,這是一場雙方之間的全面戰爭,不是依靠某一支軍團就可以改變整場戰爭形勢的。羅馬共和國和迦太基之間的差距,是從體制上的差距,而並不是某一個領域上的差距,這樣的差距還很大。

所以隨著戰爭的不斷繼續,迦太基政府內部的分歧也是越來越大。政府對於是否要繼續和羅馬之間進行戰爭的意見一直沒有辦法得到統一,這樣嚴重的內鬥也就消耗了迦太基本來就不統一的國力。戰爭持續到這個這樣的現實情況之下,失敗已經是無可避免的了。直到羅馬人強大的艦隊已經到達了迦太基城下的時候迦太基依舊陷入內鬥無法自拔,在這樣一個內部凝聚力低下,並且政治行政體系效率也十分低下的國家又怎麼可能擊敗一個擁有著完整體系的國家呢?迦太基的失敗從它建立起就已經註定了。

總結:

迦太基的失敗是從全方位的角度來看的,並不會因為在海上有著絕對優勢就可以讓他贏得整場戰爭的勝利。雙方的差距是體制上的巨大差距,而且這是在短時間內所無法彌補的。雖然雙方的政府從某種程度上都有著較為低效的效率,但是一旦發生戰爭,羅馬可以表現出更高的凝聚力,這也就可以在戰爭中擁有更大的優勢。

羅馬共和國總體上來說,還是一個精英政治國家,雖說元老院擁有絕對的權利,但是日常行政權還是掌握在行政官僚手裡。這就已經比迦太基更為優秀了,而且羅馬帝國一直以來都面臨著嚴重的外患問題,根本就沒有辦法停息的戰爭也給羅馬軍團帶來豐富的戰鬥經驗。

而且羅馬是一個十分具有上進心國家,羅馬人一直都想在地中海地區建立屬於自己的霸權。在這樣多種因素的影響之下,羅馬人可以忍受一次甚至是數次失敗,但是絕對會在最後獲得關鍵性勝利。這就是羅馬可以崛起的秘密,也是羅馬可以擊敗迦太基的原因。海洋帝國雖說給迦太基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繁榮,但是也給他們帶來了同樣巨大的鉗制,這是無可避免的。

參考文獻:《羅馬帝國興亡史》《羅馬史》《地中海的霸權》

相關焦點

  • 迦太基人與海上貿易帝國
    公元前6世紀中,迦太基人在科西嘉島擊敗風頭正勁的希臘人,成為地中海無可爭議的海上霸主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成立,迦太基與羅馬締結同盟。公元前264年,迦太基人和羅馬人終於開戰了。第一次普尼克戰爭以羅馬人取勝而告終。迦太基帝國失去了西西里島、科西嘉島和撒丁島。
  • 帝國崛起——看羅馬如何一統地中海
    羅馬共和國由由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三權分立,其中元老院掌握決策權,由貴族組成;執政官由行使最高行政權,由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舉產生;而部族大會則由男性平民和男性貴族構成。與我們想像的不同,羅馬一統地中海並非在帝國時代,而是在共和國時期完成的。
  • 布匿戰爭,陸地強國羅馬打敗了海洋強國迦太基,地中海霸權歸羅馬
    為了在地中海稱霸,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和希臘羅馬聯軍進行了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在戰爭中,陸地強國羅馬打敗了海洋強國迦太基,地中海的霸權歸屬羅馬。; 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146年,羅馬與迦太基進行了三次布匿戰爭,羅馬取勝; 羅馬獲得了西地中海的統治權。
  • 挫敗的野心:羅馬共和國成為帝國的十個階段
    羅馬共和國誕生於公元前6世紀末羅馬君主政體被驅逐後,延續了500多年,並主持羅馬從一個不重要的小鎮發展成為古代世界最大的帝國之一。但羅馬共和國到底是什麼,它與羅馬帝國有什麼不同,它是如何最終崩潰的?我們的「共和國」一詞來自拉丁語res publica,意思是「公共事物」或「公共事務」。
  • 陸戰所向披靡,海戰卻節節敗退,羅馬人仍舊擊敗迦太基掌控西西里
    據相關史實記載,迦太基因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強大的海軍而獲得的海上貿易收入為當地的居民提供了優渥的生活。但是迦太基的這種興盛和戰略位置在給自己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引起了旁人的注意。最終在數次戰爭之後,迦太基並沒有敵得過羅馬的侵襲而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進程中。而這三次的布匿戰爭為什麼會發生呢?同時在這系列的戰爭中,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 迦太基:一個海上帝國的興衰
    俯視迦太基城推羅的移民腓尼基人生活在今天的敘利亞北部。他們是一個海洋民族,非常擅長航海。同時,他們擅長染布,腓尼基這個名字就是「絳紫色」的意思。後來,他們環航了非洲,從埃及起航,向南繞過好望角,穿過直布羅陀回到埃及。「直布羅陀」就是腓尼基女神的名字。
  • 《世界歷史》13 羅馬共和國(含解說詞)
    13 羅馬共和國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眾多奇蹟,其中羅馬帝國興起就是歷史學家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究竟是什麼力量使原來並不起眼的羅馬小村變成了一個囊括地中海、地跨歐、亞、非的大國,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創造這一世界奇蹟的國家——羅馬。
  • 羅馬與迦太基
    副標題:扼殺帝國的法令        在古羅馬文獻中,迦太基也被稱為「布匿」,在BC8世紀左右由腓尼基人創建
  • 星火丨狼族後裔:羅馬共和國的興起
    該你發言呢!雖然發音確實像養老院,但不要被名字迷惑了,元老院裡聚集的,都是羅馬貴族中的精英,口若懸河的雄辯家,能徵善戰的將領,精於算計的政治家,都是元老院的常客。羅馬共和國在如此優秀的制度引領下,迅速從一個義大利半島上安靜的小夥伴,發展成了統一半島的社會人。信仰不落統一亞平寧,讓羅馬共和國感受到了擴張的甜頭。
  • 西歐歷史上的十大帝國
    古羅馬 1、古羅馬 自公元前510年羅馬共和國建立伊始,到打敗迦太基,再到後來前三巨頭和後三巨頭打下環地中海的大面積領土,再到屋大維創立羅馬帝國
  • 迦太基
    如果沒有東西方文明兩大陣營的對抗,這樣的地理位置說明不了什麼,但如果有了對抗那就完全不一樣了,就存在一個關乎生死存亡的站隊問題,是和地中海文明站在一起,還是和西亞文明抱成一團,必須要做出艱難的抉擇!而是後來攻打西亞文明龍頭西臺帝國的有力幫手。那麼,現在的歷史認識中為什麼會有三次「布匿戰爭」呢?
  •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輝煌與滄桑——從臺伯河沿岸到盧比孔河
    這是早期羅馬共和國獨有的優勢:源源不斷的人口能是源源不斷的戰爭的後備力量,較強的包容性讓不同文化的人們融入羅馬,成為羅馬可調動的資源,混合政體讓有能力的將領曾給出不窮。在和皮洛士,高盧人,漢尼拔的戰爭中,羅馬損失了無數的青年士兵,但強大的國力和兵源,優秀的將領最終都讓羅馬對外戰爭的勝利。
  • 世紀大對決15 前4世紀:亞歷山大帝國顯赫一時,華夏戰國七雄大爭霸
    前330年起,亞歷山大開始向亞非兩大洲進軍,滅亡了已衰弱不堪的波斯帝國、徵服了古埃及地區,向東一路攻打到了中亞和古印度地區。至前324年,僅十餘年時間,亞歷山大大帝便成功建立起了繼波斯帝國之後的第二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超級大帝國,版圖疆域十分遼闊,因此亞歷山大時期的馬其頓王國也被稱為亞歷山大帝國。
  • 迦太基:從一個殖民城市強勢崛起,成為煊赫一時的地中海霸主
    腓尼基人一向以航海經商和殖民著稱,在人們對海洋領域尚且無比敬畏的時候,他們已經將海洋視為自己獲利的坦途。腓尼基人可以說是一個極其聰明的民族,他們不僅最早使用了雙層槳戰船,還發明了較為成熟的字母體系。腓尼基的字母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母,而且也是歐洲國家字母文字的始祖,對歐洲文明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迦太基興衰的歷史宿命
    在最初,迦太基還是擁有一些優勢的。推羅的衰落雖然給迦太基的貿易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但也促使迦太基擺脫了母邦對其獨立發展的鉗制和限制,而黎凡特地區與西班牙之間東西航線的衰落,不僅使迦太基可以藉此運用自身擁有南北航線的優勢,將迦太基與西西里島、撒丁尼亞、義大利、希臘大陸和愛琴海海域相連,形成一個輻射範圍極廣的巨大貿易圈,而且還在客觀上削弱了西西里島、撒丁尼亞等對迦太基的潛在威脅。
  • 被大漢帝國擊敗的匈奴有多強大?餘部仍能在歐洲興風作浪
    文/寂寞的紅酒 匈奴是我國古代活躍在北方草原的一個強大遊牧民族。這個民族逐水草而居,野蠻彪悍,曾經在歐亞草原稱雄一時,周邊的國家都怕他。那麼鼎盛時期的匈奴有多強?小編只能告訴你,匈奴是當時歐亞草原乃至世界上最強大的遊牧帝國,除了大漢王朝根本沒有人能擊敗他。
  • 為什麼非洲歷史沒有統一強大的帝國? 原因是一個字
    亞洲和歐洲幾乎涵蓋了古代帝國霸權的所有歷史。儘管北美、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生產和社會組織水平低於歐亞大陸,但它們也擁有繁榮的阿茲特克帝國、印加帝國和毛利土著文明。然而,縱觀七大洲的歷史,你會發現只有非洲從未有過一個強大而統一的文明。這是因為非洲黑人天生就不能建立帝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