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被羅馬徵服,為何迦太基消失無蹤,希臘卻留下文化

2020-12-24 澎湃新聞

本 文 約 3560 字

閱 讀 需 要 10 min

在羅馬的對外徵服中,迦太基和希臘是兩大敵手。雖然希臘和迦太基都曾是地中海世界的佼佼者,二者被徵服後對後世的影響卻大為不同。希臘文明依舊是後世之人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迦太基則僅作為羅馬的被徵服者而捎帶被提及。同為被羅馬徵服的城邦,其結局為何如此大徑相庭?

油畫《摧毀迦太基》作者:19世紀畫家愛德華·波音特 畫中羅馬士兵正用投石器攻打迦太基城門

迦太基:兩千八百多年前的地中海女王

迦太基是兩千多年前擅長經商的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一個貿易城邦,其中心區域即現在的突尼西亞首都所在地,隔著地中海和羅馬遙遙相望。

公元前9世紀,腓尼基城邦中的佼佼者推羅為了進一步擴展貿易範圍,完全打通地中海世界,於是在北非沿岸建立一座「新城」〔迦太基(Carthage)是迦爾德·哈達斯特(Qart Hadasht)的簡稱,意為「新城」〕。

從貿易戰略的角度來看,這座城市的選址可謂上佳。它位於從黎凡特地區(地中海東岸一帶)往西班牙的東西黃金航線和自北非至第勒尼安海的南北航線的交匯點上,是整個地中海世界貿易的集散地和中轉站。

迦太基憑藉其自由的商業環境和優越的地理位置,藉助盛產的木材、紫紅色布匹、家用器具、兵用武器等特產,在與母邦推羅的協作中逐漸成為地中海世界的重要商貿城邦。

日後建立龐大帝國的羅馬,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迦太基視為「發展中國家」,並與迦太基籤訂了一項不平等條約。這項條約規定,禁止羅馬人在非洲北部、西班牙南部和撒丁島上進行任何貿易或建立城市。實際上,這項條約宣稱了迦太基的領海範圍,即除西西里島和迦太基本土的港口以外,所有迦太基的通商港口都屬於迦太基的領海範圍。由此可見,迦太基曾經享有地中海制海權,所以才會被譽為腓尼基殖民地中的「女王」。

迦太基人的民族性:只知道賺錢,沒有娛樂

迦南人、希伯來人、阿拉伯人等閃族都擅長經商。在他們之中,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做生意的才能尤其突出。為了賺錢,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會不懼危險遠赴他國。但在當時的人們看來,迦太基人只知道賺錢,沒有娛樂,就像「灰頭土臉的驢子」。

希臘傳記作家普魯塔克在自己的作品中寫道:「赴湯蹈火、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卻捨不得花一分,這不就和驢子為了搬運燒洗澡水的柴火而弄得灰頭土臉,到頭來卻不能洗澡一樣嗎?」

當時人的評價並不是無依據的胡說。有一個例證,那就是迦太基的城市裡沒有像希臘劇場或羅馬競技場之類的娛樂設施。這意味著什麼呢?答案很簡單,因為迦太基人沒有休閒娛樂,所以不需要興建這一類的娛樂設施。其他民族,尤其是希臘人和羅馬人之所以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迦太基人,就是因為迦太基人的生活理念——不分晝夜地埋頭苦幹,很少享受人生。

如果是因為生活貧困而不得不埋頭苦幹,那麼還可以理解,因為窮人的確沒有時間進行娛樂活動。可是,富有而且擁有巨額貿易順差的迦太基人卻很少享受優裕的生活,只是一味地把更多的金錢和時間花在獲取更多的財富上。

法國歷史學家查爾斯·皮卡德認為,普魯塔克批評迦太基人是個嚴肅的民族,不懂得享受人生,這個評價非常正確。

他說:「對希臘人來說,迦太基人的城市可以說是個無聊透頂的地方。那裡沒有劇場,也沒有競技場。如果非要說有什麼活動的話,那裡只有一些宗教性的活動,根本談不上娛樂。迦太基人的城市也只有在舉辦這些宗教活動的時候才顯得比較熱鬧。在他們的商業社會裡,藝術對他們來說是毫無用處的,自然不可能因受重視而盛行了。」

希臘人的生活方式:賺錢是為了活得像個人

論商業才能,希臘人與迦太基人相比毫不遜色。在當時,人們常說:「和希臘人握過手後,你得數數手指頭,看看十個手指頭是否都還在。」這足以說明希臘人當時在商場上是何等狡猾。

但在個性上,希臘人可以說和迦太基人截然不同。我在前面說過,希臘人做生意的本事絕對不輸給迦太基人,但是希臘人賺錢有一個很明確的目的,那就是要活得像個人,而且要過富裕的生活。

問題是,怎麼樣才叫活得像個人?不同的民族或個人,其人生觀是不同的。希臘民族經常思考如何才能活得像個人,所以哲學思想才會在希臘開花結果。

普羅泰戈拉是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哲學家,以辯才聞名。他說過一句至理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句話可以說是希臘人的基本理念。自然萬物雖然按照各自的生長規律而生存著,然而,如果人類不存在,一切將失去意義。這種以人類為萬物尺度的主張是最早的人本主義,它主張萬物的意義是人賦予的。

希臘人認為,有正確的人生觀的人才能被稱作人。有的人追求美好的人生,有的人注重健康,有的人注重思考能力或創造性,有的人注重信仰,每個人的生活理念不盡相同。希臘人認為,追求這些生存理念才是人類生存的意義。事實上,正是這些理念引導著希臘人的生活方式。也只有實現這些理念,他們的內心才能感受到和諧和安寧。

希臘人有各種哲學理論,但綜合起來,他們的思考基礎是一個堅固的理念,即認為心靈高於物質,精神的價值是金錢買不到的,也是金錢無法衡量的。希臘人認為,經濟、政治、教育等活動,都是為了實現高貴的精神這個目的的手段。

換句話說,在希臘人的心中,目的和手段非常清楚,而且經常保持和諧的狀態。

迦太基人和希臘人在對待殖民城市的態度上也有很明顯的差異。

與其說迦太基人建立的是殖民城市,倒不如說他們建立的只是經濟、交易的基地罷了。他們在各地佔領港口,只為商業交易所用。對迦太基人來說,重要的是能運送商品或當地資源的良港與倉庫。

油畫《狄多建設迦太基》 作者: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 創作時間:1815年

相反的,希臘人所追求的卻是一個充滿人性的城市。雖然一個城市的發展一定要有經濟活動,但是希臘人認為殖民城市除了是經濟基地之外,還應該成為移植希臘文化的基地。位於德爾斐的阿波羅神殿可以說是這些殖民活動的大本營,希臘人在殖民之前都會先到這個神殿祈求指示,並銘記於心,然後才開展他們在各地的殖民活動。

換句話說,希臘人無論走到哪裡,從來沒有忘記過希臘精神。德爾斐的阿波羅神殿裡刻著一句格言:「認識你自己。」希臘人謹守著這句格言到各地建立殖民城市,然後再回到希臘。這句格言促使他們經常自我反省,也使得他們在地中海中穿梭往來的時候,除了得到物質上的財富之外,也滿載精神財富而歸。

舉個例子來說,希臘人在殖民城市愛奧尼亞除了發展經濟之外,還非常注重精神文化的培育。我們只要舉出詩人荷馬、哲學家泰利斯和赫拉克利特等幾位名人,就足以佐證這一點。

希臘詩人荷馬塑像

反觀迦太基人,他們每天只知道做生意。他們把所有的精力傾注在追求物質與財富上。所以,迦太基人的經濟基地根本沒有孕育出精神財富。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們根本沒想過要追求所謂的「閒暇」。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身為人類有何意義,什麼才是人生的真諦,也沒有反省過為什麼要工作。他們終其一生只是純粹的經濟動物罷了。

迦太基的教訓:人類不能只為金錢而活著

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迦太基和羅馬為爭奪地中海的霸權爆發了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布匿戰爭」歷時一百餘年,最後羅馬攻破迦太基城,放火燒毀了這座城市。大火持續了十七天,燒完之後灰燼深達一米。為了完全殲滅迦太基,羅馬人用鋤頭挖開灰燼,在地上撒下鹽巴,這是為了不讓迦太基再次復活,不讓農作物在此地生長而舉行的詛咒儀式。從此,繁榮了近七百年的迦太基在地球上消失了。

畫家阿勒特皮耶科代克油畫作品,描繪的是西庇歐在扎馬擊敗漢尼拔的情景。(羅馬與迦太基於公元前202年決戰於扎馬,漢尼拔被打敗,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迦太基從此失勢,完全成了羅馬的附屬國。)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希臘人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並未放棄對現實生活的享受和對未來人生的思考,於是其哲學、文學、歷史、教育、宗教等在希臘世界大放異彩。後來在外族徵戰的迫使下,希臘城邦紛紛陷落,但希臘文化深深地影響了羅馬人,故而有「羅馬人在軍事上徵服了希臘人,而希臘人在文化上徵服了羅馬人」的說法。現在看來,希臘文化何止徵服了羅馬人,希臘人創造的文化成就已經通過歷史的傳播成為今天西方文明的源頭之一。

反觀迦太基人,他們一直奉行經濟利益至上的原則,將發展商業看作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目標,忽視了對文化教育的發展。迦太基人為了獲得財富開出一條血路,但除了經濟上的發展之外,他們從未設法努力追求政治上、知識上或倫理上的進步。所以迦太基雖然在經濟上曾經很富有,但其文明方面的淺薄與脆弱使它缺乏自己的根與魂,留給後世的也只能是「曾經很有錢,結局很悲慘」的印象。

《迦太基啟示錄:海洋帝國的崛起與覆亡》

作者:[日]森本哲郎 著 劉敏 譯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2020年7月

原標題:《同樣被羅馬徵服,為何迦太基消失無蹤,希臘卻留下文化》

相關焦點

  • 迦太基碾壓羅馬五百年,為何才一百年就被滅的渣都不剩|文史宴
    此後直到布匿戰爭之前的五百年,迦太基與希臘分割地中海西部與東部的貿易,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為何卻縱容小小的羅馬成長起來成為自己的掘墓人?這與迦太基人的民族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公元前8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的一角,也就是今天的突尼西亞一帶建立「新城」(即迦太基城)沒多久。
  • 迦太基碾壓羅馬五百年,為何才一百年就被滅的渣都不剩
    此後直到布匿戰爭之前的五百年,迦太基與希臘分割地中海西部與東部的貿易,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為何卻縱容小小的羅馬成長起來成為自己的掘墓人?這與迦太基人的民族性格有很大的關係。海上十字路口——西西里島的悲劇公元前8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的一角,也就是今天的突尼西亞一帶建立「新城」(即迦太基城)沒多久。
  • 羅馬徵服希臘,「一國兩語」構建羅馬人的文化和民族認同
    希臘文書寫的戲劇、詩歌很快使馬放南山的羅馬貴族目眩神迷,熟練掌握希臘文成為身份的象徵,而當時文法簡陋,還不成熟的拉丁文遭到了貴族老爺們的普遍嫌棄。被反徵服的羅馬文化1.希臘化的羅馬文化希臘羅馬之所以密不可分,還在於希臘文化對羅馬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相當的引導作用。以史學的發展為例。
  • 羅馬徵服馬其頓之戰,羅馬連戰連勝,馬其頓方陣為何走下神壇!
    在他徵服的土地上,建立起一座又一座名叫亞歷山大的城市,馬其頓王國也被人們永久的記住。不過強大的帝國需要的是同樣強大的統治者,亞歷山大一生未曾有過敗績,他的生命是如此的絢麗燦爛,就如同劃破黑夜的煙花。煙花是美麗的,同時也是短暫的,亞歷山大的一生也是短暫的。
  • 布匿戰爭,陸地強國羅馬打敗了海洋強國迦太基,地中海霸權歸羅馬
    為了在地中海稱霸,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和希臘羅馬聯軍進行了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在戰爭中,陸地強國羅馬打敗了海洋強國迦太基,地中海的霸權歸屬羅馬。戰爭過程如下: 腓尼基人和代表新興勢力的希臘爭奪東地中海的商貿權; 公元前9世紀,腓尼基人以迦太基為據點統治西地中海地區; 公元前272年,羅馬通過軍事手段統一了義大利半島,之後統一了希臘的各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大部分位於義大利南部,稱作瑪格納·格雷沙,即大希臘; 希臘的殖民城市敘拉古和迦太基爭奪西西里島,希臘請求羅馬派援軍; 羅馬認為這是進軍西西里島的良機,派軍援助希臘
  • 迦太基興衰的歷史宿命
    從羅馬城到波河流域再到整個亞平寧半島,在不斷擴展勢力範圍的過程中,以農業起家的羅馬所關注的重點並非商貿上的利益關係,而是如何將被徵服的土地納入羅馬的統治範圍,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公元前509年羅馬與迦太基籤訂的協議條款中看出端倪。
  • 羅馬與迦太基
    BC226年,羅馬和迦太基籤訂合約,規定兩國以埃布羅河為界,在伊比利亞半島上劃分勢力範圍。該城向羅馬求援,但羅馬鑑於該城不是羅馬的同盟未出兵相助。迦太基軍隊在圍困該城8個月後,佔領該城。    事後羅馬令迦太基交出漢尼拔受審,被迦太基斷然拒絕,之後羅馬共和國向迦太基宣戰。迦太基政府也下令漢尼拔對羅馬開展軍事行動。
  • 希臘文明的價值
    希臘和迦太基(Carthage)都曾是地中海世界的佼佼者,但二者被羅馬帝國徵服後結果卻大不相同。古希臘文明深刻影響了西方文明進程,迦太基則作為被徵服者而偶而被提及。兩大城邦結局為何如此大相逕庭?油畫《狄多建設迦太基》 作者: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 創作時間:1815年 相反,希臘人追求的是一個充滿人性的城市。希臘人認為,殖民城市除了是經濟基地外,還應成為移植希臘文化的基地。
  • 【古希臘列國志】希臘古風時代(六):早期希臘文化
    希臘古風時代(六):早期希臘文化 (4)第三次西西里戰爭(前315年—前307年)公元前315年,敘拉古僭主阿加託克利斯(Agathocles
  • 羅馬vs希臘 | 「皮洛士式勝利」
    關鍵字:羅馬vs希臘上期說到,公元前270年,羅馬人統一了義大利半島,之後他們遇到了第一個海外勁敵——迦太基。
  • 開場勢如破竹,為何還輸了第二次迦太基戰爭?漢尼拔:小看了羅馬
    漢尼拔:背水陣、火牛計我都會用》一文,我們明白漢尼拔不缺謀略,那麼為何漢尼拔再第二次迦太基戰爭中,還是以失敗告終? 我們首先要明白漢尼拔的第一步戰略,漢尼拔進入羅馬之後,採取的是分化瓦解戰術。這裡我們可以從以下事例中看出,再拉西美諾湖之戰之後,他很仁慈地對待羅馬的同盟者,沒有勒索贖款而釋放他們回家去,以便安撫他們的市鎮。
  • 腓尼基人與迦太基
    腓尼基人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字母文字的民族,由他們建立的這種新型文字系統後來被希臘人所採用,改進後(增加了幾個字母)傳入義大利,被伊特魯裡亞人帶到羅馬,形成了拉丁文字系統;此後,隨著羅馬對歐洲西部的軍事徵服,以及基督教在中世紀早期的廣泛傳播,拉丁文字系統被歐洲西部的凱爾特、日耳曼和伊比利亞諸民族廣泛接受,形成了後來的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等語言的書寫模式;而希臘文字系統在9世紀時經傳教士聖西裡爾兄弟的改進後
  • 秦漢之後有隋唐 羅馬之後為什麼沒有羅馬
    大約在同時期,歐洲的羅馬也對歐洲進行了強有力的徵服,同樣也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但兩者雖然相似結局相同,但對於後世的影響卻截然不同,羅馬之後再無統一的帝國在歐洲出現,這又是為什麼呢?在環地中海文明中,兩河文明和尼羅河文明起源最早,並且各自建立了亞述帝國和古埃及帝國。不久愛琴文明誕生,文明的發展開始進入快車道。古典時代希臘文明達到新的高度,同時也是歐洲文明的開始。
  • 帝國崛起——看羅馬如何一統地中海
    於是,在羅馬崛起之前的地中海,爭霸的便是迦太基與古希臘,從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兩國在地中海紛爭不斷。希臘人內部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斯巴達戰勝雅典,卻使整個希臘世界開始走向衰落,當馬其頓人徵服整個希臘和波斯帝國之時,迦太基在地中海的對手從古希臘變成了剛剛崛起的羅馬。
  • 「羅馬和平」下不同文化的相遇
    羅馬的對外戰爭集中在公元前幾個世紀,從奧古斯都結束內戰一直到馬可·奧裡略時代邊境危機為止,除克勞狄徵服不列顛、圖拉真徵服達契亞等拓土外,帝國居民一直享受著和平與繁榮。現代學者經常用古代羅馬作家筆下的「羅馬和平」一詞來指稱早期帝國這兩個世紀的太平盛世及其政治秩序。
  • 產生於義大利的羅馬文化,隨著帝國的出現,塑造了西方文化特徵
    產生於義大利的羅馬文化,隨著帝國的出現,塑造了西方文化特徵羅馬文化產生於義大利中部一個很小的地區,但是隨著對外擴張的進行,地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的出現,羅馬文化在一個極為廣闊的地域上發展波利比烏斯本是一個希臘人,出身於貴族之家博學多才。由於參加抵抗羅馬人,於公元前166年作為100希臘頭面人物之一被送往羅馬做「人質」。在那裡受到了熱愛希臘文化的羅馬權貴的寵信,隨他們去過西班牙、非洲等地。公元前150年被釋後仍留在羅馬。在波利比烏斯生活的時代,羅馬逐一徵服了迦太基、西班牙、希臘、小亞細亞、敘利亞、北非等地,把地中海變成了羅馬的內海。他目睹了迦太基的毀滅。
  • 撒謊,背叛和活人獻祭,希臘人是如何給迦太基人潑髒水的?
    雖然人們都知道迦太基人源於腓尼基人,但是把這兩個族群聯繫在一起還是有些困難,因為腓尼基人是類似於希臘人的城邦林立,而迦太基更類似於擁有廣闊的疆域的羅馬。一般來說,對西方古典歷史有些了解的人多少都會聽說過迦太基,但是對迦太基的了解恐怕十分有限,這個文明究竟來源於哪裡?創造了怎樣的文明?又如何遭到希臘人和羅馬人的汙名化?
  • 漢尼拔戰爭結束後羅馬發動新戰爭,加快步伐徵服東地中海
    漢尼拔戰爭結束後羅馬發動新戰爭,加快步伐徵服東地中海公元前215年,腓力五世和正在蹂躪義大利的漢尼拔籤訂了一個互助條約。但雙方都無力支援對方,條約成了一紙空文。漢尼拔沒有海軍沒有艦隊,腓力五世的艦隊也無法與羅馬艦隊對抗。
  • 第二次神仙打架----羅馬人與迦太基人之間戰爭
    話說,在羅馬人崛起之前,地中海地區有兩大神仙。於是,地中海被一分為二,東部被希臘人統治著,西部被迦太基人統治著。
  • 你可以不知道迦太基,到你必須知道漢尼拔?
    真正讓迦太基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就是和羅馬發生的三次「布匿戰爭」,雖然三次和羅馬交戰一次都沒贏。第一次布匿戰爭(前264年-前241年),主要是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里島交戰,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