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本哲郎
公元前8世紀腓尼基人在今日之突尼西亞建設迦太基城的時候,羅馬城都還沒有。此後直到布匿戰爭之前的五百年,迦太基與希臘分割地中海西部與東部的貿易,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為何卻縱容小小的羅馬成長起來成為自己的掘墓人?這與迦太基人的民族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公元前8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的一角,也就是今天的突尼西亞一帶建立「新城」(即迦太基城)沒多久。這個被稱為「迦太基城」的都市,憑著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很早就在地中海各地擁有重要的交易基地,其中最受他們重視的就是西西里島。
讓我們翻開地中海全圖吧!在這個海域裡,有無數的島嶼。大島首推西西里島,其西北方則是撒丁島。在地理位置上,西西里島可以說佔盡地利之便。北非的卡本半島在它的南方,而義大利半島就像一隻長靴從歐洲伸過來。這兩者都是西西里島的屏障,使它取得地中海的霸權地位。所以,西西里島便成了決定不同國家與民族命運的舞臺。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地圖上的西西里島,很容易預料它的命運走向。西西里島的西側靠北非的地方是迦太基的基地,義大利「長靴鞋尖」的東邊是希臘的勢力範圍,而西西里島又是羅馬的基地所在,從這三點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島嶼的重要性了。
迦太基、西西里與義大利
實際上,歷史也是按照這個地理位置發展的。羅馬後來才登場。在希臘人進出西西里島東部之前,迦太基人早已把該島西部視為其重要的經濟基地,因此這兩大民族必然會在這裡發生激烈衝突,而鷸蚌相爭的結果是引來了羅馬這個漁翁。
希臘人在西西里島擴張勢力是在公元前7世紀。希臘半島非常狹窄,如果將義大利半島比喻為一隻長靴,那麼,希臘半島就像一隻短靴。希臘土地貧瘠,無法供養龐大的人口,所以,精力充沛的希臘人會往海上發展,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希臘人是迦太基人的對手,前者做生意的本事並不輸給後者。會做生意,就能存下錢,生活優裕,人口便會大增。然而,土地狹窄的希臘無法容納日益增加的人口,於是希臘人便展開了殖民活動。
地中海的東邊,也就是現在的中東地區,有強大的亞述帝國擋道,不容易找到殖民地,希臘人只好向南發展。希臘人首先進入義大利半島南部,接著是與半島相鄰的西西里島。當時已經在西西里島西邊建立經濟據點的迦太基人對希臘人在西西里島東邊的殖民活動早有不滿。
希臘人的殖民活動進展迅猛,他們的基地設在西西里島東南端的敘拉古。迦太基的橋頭堡則是位於西西里島西邊的小島莫提亞。
希臘陸續在蓋拉、阿克拉加斯(即今阿格裡真託)、塞利努斯等地建立殖民地,慢慢地擴張自己的勢力。當時,希臘早已在北邊擁有殖民地希梅拉,因此便把勢力向西推進到希梅拉和塞利努斯的連接之處。最後,希臘的觸角向西伸展到莫提亞島附近的利利貝烏姆(即今馬爾薩拉)。
迦太基眼看希臘步步向西逼近,終於無法忍受,便出兵壓制利利貝烏姆,隨即雙方的對立局面趨向白熱化。最後,為了爭奪希梅拉,雙方展開了大規模的「希梅拉之戰」(公元前480年)。在這次戰役中,迦太基大敗,不得不放棄削弱希臘勢力的念頭。
我們不能就此認定西西里島的希臘殖民城市都具有希臘同胞意識,齊心協力對付迦太基。事實上,由於利害關係不同,這些殖民地之間幾乎是互相仇視的。
希梅拉雖然是希臘的殖民地,卻畏懼敘拉古僭主格隆的野心,而向迦太基尋求軍事援助;南方的殖民地塞利努斯一方面與迦太基保持良好關係,一方面又對迦太基的基地莫提亞採取敵對的態度。所以,當時殖民地之間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的。
換句話說,不管是希臘的殖民地,還是迦太基的殖民地,都與近代的殖民地大不相同。當時,每個殖民地可以說就是一個獨立的都市國家。希臘在西西里島的殖民地都與迦太基人保持著通商關係,有時為了與其他殖民地相抗衡,有些希臘殖民地甚至會向迦太基尋求軍事援助。
殖民地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導致西西里島的歷史變得非常複雜。我們可以說是這些複雜的利害關係招來了強國羅馬的介入,但從整個大局來看,希臘與迦太基之爭,才是招來羅馬介入的主因。
讓我們把紛爭放在一邊,先來探訪迦太基在西西里島的據點莫提亞。
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一點,就是莫提亞島雖然是迦太基人的門戶,它與本島(即西西里島)之間的交通卻非常不便。迦太基人雖然修築了通向對岸比吉海灘的石堤,卻沒有想過在本島建立更大的殖民地。由此可見,迦太基人只關心商業,只要商業基地能保住就可以了。他們的想法和希臘人的完全不同。
當時希臘人在西西里島的東部不斷地新建殖民城市,比如希梅拉、納克索斯、敘拉古、蓋拉、墨加拉、阿克拉加斯、塞利努斯等。希臘人一旦在某個殖民城市站穩腳跟,除了做生意之外,他們還會蓋神殿劇場、競技場等娛樂設施,將希臘文化深植於殖民城市。
迦太基不甘示弱,在西西里島的西部佔領了幾個城市當地盤,但是這些城市大都是當地人建立的,迦太基人只是據為己有,並未加以建設。
希臘會把每個殖民地希臘化,並建立完善統治
迦太基不會
其中塞格斯塔(即今艾格斯塔)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塞格斯塔在西西里島的西北方,根據修昔底德的研究,它是伊利米人建造的。據說伊利米人是在特洛伊快要被希臘軍隊攻破時,乘小船到西西里島避難的特洛伊人。
根據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以前還有賽普勒斯人以及從伊比利亞半島渡海而來的西卡尼人,或從義大利移民過來的西庫裡人(後來這個島才由「西庫裡」改名為「西西里」)雜居在這個島上。
我們不太清楚這些當地居民和迦太基人有什麼歷史淵源,也許他們與腓尼基人同屬一脈吧。迦太基人沒有為了將這些城市據為殖民地而把當地居民趕走,反而與這些人保持友好關係,進行商品交易。因此,塞格斯塔便成了迦太基人的友好城市,馬上與位於西西里島南端的希臘城市塞利努斯展開激烈的競爭。
在這場爭戰中,塞利努斯向敘拉古求助,而塞格斯塔則向雅典求援。塞格斯塔和希臘的殖民城市起了紛爭,卻向雅典求援,這一舉動的確令人感到奇怪。
雅典在希臘城邦中較為中立,且殖民的人總是互相對立,不斷製造紛爭,所以雅典答應了塞格斯塔的求援,開始遠徵西西里島。結果雅典在這場徵戰中徹底失敗。修昔底德說:「從來沒有一個戰敗者會落到如此悲慘的下場。」
於是,塞格斯塔轉而向迦太基求援。從此,希臘與迦太基以西西里島為舞臺,展開了一百多年的激烈鬥爭。結果是雙雙「掛彩」,各有損傷,最終在西西里島形成東部是希臘的勢力範圍、西部是迦太基的勢力範圍的對峙局面。
雖然雙方形成了對峙局面,但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除了莫提亞島之外,迦太基人竟然沒有在西西里島留下任何痕跡;而在希臘的殖民城市中,不管是敘拉古、阿克拉加斯或塞利努斯,希臘人都留下了完美的希臘文化。
迦太基接受塞格斯塔的求援之後,從本國派遣強大的兵力,由漢尼拔(此處的漢尼拔與後來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立下奇功的漢尼拔不是同一人)擔任總司令,首先攻擊並且徹底地洗劫了塞利努斯,然後北上進攻希梅拉,將此地蹂躪得滿目瘡痍。這種攻擊方式正是迦太基式的典型做法。
也就是說,把徵服來的城市佔為己有,對迦太基人來說毫無意義,因為他們厭煩佔領之後的瑣碎雜事。迦太基人的目的只是財富,城市只是得到財富的基地罷了。說到領土,整個海域都是他們的領土。他們認為擁有大片土地,然後將精力傾注在統治上是極其愚蠢的。
所以,在西西里島西邊的莫提亞島設個基地就足夠了,迦太基人從來沒想過將這個基地擴展到對岸的西西里島上。對他們來說,只要有能進出船隻的港口、能修理船隻的船塢、能夠堆放商品的倉庫就足夠了。他們想要的是點,而不是面。迦太基人航行的世界那麼廣闊,卻沒有留下任何遺蹟,就因為他們是不折不扣的海民,而不是陸民。
對「怪魚」迦太基人來說,他們要的只是能夠進行交易、補給糧食和飲水、修理船隻的船塢罷了。
儘管如此,小船塢卻必須保證絕對安全,因為這裡是迦太基人存放重要貨物——也可以說是藏寶——的地方,也是搜集重要情報、監視商業對手的據點。因此,迦太基人必須慎重選擇絕對安全的港口。他們最早發現,且當作根據地的迦太基城,其地形條件完全符合他們的要求。
我們只要看看現在突尼西亞的地圖便能驗證這一點。在突尼西亞的東邊,突出的邦角半島單手環抱突尼西亞灣,在這個臂彎裡,又有一個像錨一樣的小海角,而迦太基城的港口就設在這個小海角的東側,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辨認出港口的位置。港口雖然隱蔽,但船隻可以自由地出入。
當我探訪迦太基的遺蹟時,我驚訝地發現在古代和希臘爭鬥、與羅馬帝國徵戰過的迦太基,其本土竟然如此狹小。迦太基人是這塊土地的統治者,但他們從沒想過將迦太基城歸為其領土的一部分,他們只是利用了這座城市的經濟價值罷了。
對一個商業國家來說,對一個地方進行軍事徵服和政治統治,遠不如經濟利用來得合理、安全,而且顯得聰明。對迦太基人來說,只要財富到手,何必犧牲勞力,花那麼多心思在統治上呢?我們只要看看迦太基經濟基地的港口風貌,就可以了解他們所謂的「智慧」了。
讓我們看看莫提亞島吧!根據通常的說法,此城修建於公元前6世紀中葉,是為了對抗希臘而建的防禦工事。在當時,城中應該建有不少豪華建築,關於這一點,我們從那些美麗的馬賽克——可能用來點綴庭園——的遺蹟中便可推斷出來。
當時城裡最多住著數千人,與西西里島的希臘殖民城市相比,莫提亞不過是個「部落」的居住地罷了。不可否認的是,莫提亞島的確是一個「寶島」。希臘人被這個「寶島」吸引而來,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迦太基和希臘以西西里島為舞臺爭戰了一百多年,其間莫提亞島也難逃戰火的侵襲。在戰爭末期,迦太基痛擊希臘軍隊,取得了西西里島西部各城市的支配權,但是,當迦太基的軍隊拔營回國之後,敘拉古僭主狄奧尼修斯一世再次率領大軍西進,攻擊莫提亞島。
迦太基雖然將那條「海底道路」破壞掉,以圖防守莫提亞,但是希臘軍隊又在上面建了堤道,很輕鬆地渡海而來,最終攻佔了城堡。這條「海底道路」成了迦太基的致命傷。
易守難攻的莫提亞島最終還是被狄奧尼修斯一世的軍隊攻下。這個小小的「寶島」被徹底地洗劫一空,慘不忍睹。當時是公元前397年。
迦太基的軍隊很快就從本國趕來救援,趕走了狄奧尼修斯一世的軍隊,但還是無濟於事。劫後餘生的莫提亞島居民逃到對岸的海角,與當地土著混居,建立了新的城市利利貝烏姆。
這裡後來取代了莫提亞島,成為迦太基的新據點。迦太基人在這裡重新修築了堅固的城牆,使之成為經濟和軍事重地。一百五十多年後,這裡爆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這一次,迦太基敗在了羅馬大軍的旗下。
第二次布匿戰爭時,羅馬將軍西庇阿(阿非利加的徵服者,第二次布匿戰爭時在扎馬會戰大勝漢尼拔,又稱「大西庇阿」)率領的攻打迦太基本土的軍隊,就是從這裡出發的。
在西西里島上一直扮演迦太基據點角色的莫提亞島,最終毀於敘拉古僭主狄奧尼修斯一世的軍隊。在它被毀滅後約半個世紀——正確地說是四十九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348年,迦太基與還是「發展中國家」的羅馬籤訂了通商條約。
希臘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在其著作《通史》中記錄了當時的條約內容。令人不敢相信的是,這份條約的規定太單方面了,幾乎全由迦太基決定,而羅馬竟然接受了。通商條約的內容大致如下:
1. 羅馬及其同盟的軍船不得越過美麗海角(指的是邦角)以西的地方,但遇到暴風雨或受敵(指的是海盜)侵犯時不在此限。在此情況下登陸者,除購買修理船隻的物料工具或祭儀必需品之外,不得買賣任何物品,且須在五日之內離開。
2. 以交易為目的者,若無官方人員在場,不得進行任何商業活動。由當局認可的交易而得的商品,欲賣到非洲各地或撒丁島時,價格不得低於當局所定之價格。
3. 在西西里島上只要屬於迦太基統治區內的羅馬人,得被賦予與迦太基人同等的權利。
4. 迦太基人不得對拉丁人有不公正的行為,且不得在拉丁姆(羅馬一帶)建造城堡。
這份條約到底意味著什麼呢?我們認為,這是迦太基為確保自己的利益而對羅馬做出的嚴格限制。它害怕羅馬海軍勢力強大後,羅馬商人會依仗羅馬的軍事力量進出地中海西部。當然,迦太基也必須表明自己對義大利半島不抱任何野心。條約第四項的規定就寫得很清楚。
實際上,迦太基關心的不是他國領土,而是自己的商業利益。它最擔心的是商業利益被他人侵犯。
羅馬與迦太基籤約時的勢力
深綠色為迦太基,紅色為羅馬
淺綠色是第一次布匿戰爭後漢尼拔家族新開拓之地
羅馬為什麼會願意接受這份單方面的條約呢?沒有人能知道他們真正的想法,也許是因為羅馬對商業並無多大興趣。羅馬的貴族們根本看不起商業行為,他們的目的在於強兵。迦太基志在富國,羅馬志在強兵,這些都很明顯地表現在條約裡。
換句話說,這份條約也可以說是被喻為海中「怪魚」利維坦的迦太基,和被喻為陸上「怪獸」比希莫特的羅馬之間所訂立的象徵性「協定」。
對海洋毫不關心的羅馬——對商業毫無興趣的比希莫特,雖然被禁止進入邦角以西的地區,但它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羅馬擔心的是迦太基會對義大利半島進行武力侵略。只要迦太基沒有入侵的意圖,羅馬也不在意失去在地中海西部海域擴張勢力的機會。
當然,事實上,這些都是因為當時的羅馬僅僅將注意力放在義大利半島上。當羅馬開始放眼外部世界,開始意識到強兵必先富國的時候,它與迦太基之間的表面友好關係便宣告結束,雙方很快形成對決的局面,而戰爭的導火線正是被稱為「西庫裡」的西西里島。
「西庫裡」是怎樣一個充滿因果關係的小島呀!一個區區小島,竟然能招來羅馬,決定世界歷史的動向!
本文節選自《迦太基啟示錄》,該書很薄很通俗易讀,把腓尼基-迦太基文明的興亡與獨特性說得非常清楚。同是重商民族,為何迦太基不敵希臘;同是共和制度,為何迦太基不敵羅馬?因為其中有觀念上的原因。了解觀念的重要性能對理解歷史有很大幫助。
歡迎參加徵文大賽!獎金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