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太基碾壓羅馬五百年,為何才一百年就被滅的渣都不剩|文史宴

2021-02-13 文史宴

文/森本哲郎

公元前8世紀腓尼基人在今日之突尼西亞建設迦太基城的時候,羅馬城都還沒有。此後直到布匿戰爭之前的五百年,迦太基與希臘分割地中海西部與東部的貿易,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為何卻縱容小小的羅馬成長起來成為自己的掘墓人?這與迦太基人的民族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公元前8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的一角,也就是今天的突尼西亞一帶建立「新城」(即迦太基城)沒多久。這個被稱為「迦太基城」的都市,憑著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很早就在地中海各地擁有重要的交易基地,其中最受他們重視的就是西西里島。

讓我們翻開地中海全圖吧!在這個海域裡,有無數的島嶼。大島首推西西里島,其西北方則是撒丁島。在地理位置上,西西里島可以說佔盡地利之便。北非的卡本半島在它的南方,而義大利半島就像一隻長靴從歐洲伸過來。這兩者都是西西里島的屏障,使它取得地中海的霸權地位。所以,西西里島便成了決定不同國家與民族命運的舞臺。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地圖上的西西里島,很容易預料它的命運走向。西西里島的西側靠北非的地方是迦太基的基地,義大利「長靴鞋尖」的東邊是希臘的勢力範圍,而西西里島又是羅馬的基地所在,從這三點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島嶼的重要性了。

迦太基、西西里與義大利

實際上,歷史也是按照這個地理位置發展的。羅馬後來才登場。在希臘人進出西西里島東部之前,迦太基人早已把該島西部視為其重要的經濟基地,因此這兩大民族必然會在這裡發生激烈衝突,而鷸蚌相爭的結果是引來了羅馬這個漁翁。

希臘人在西西里島擴張勢力是在公元前7世紀。希臘半島非常狹窄,如果將義大利半島比喻為一隻長靴,那麼,希臘半島就像一隻短靴。希臘土地貧瘠,無法供養龐大的人口,所以,精力充沛的希臘人會往海上發展,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希臘人是迦太基人的對手,前者做生意的本事並不輸給後者。會做生意,就能存下錢,生活優裕,人口便會大增。然而,土地狹窄的希臘無法容納日益增加的人口,於是希臘人便展開了殖民活動。

地中海的東邊,也就是現在的中東地區,有強大的亞述帝國擋道,不容易找到殖民地,希臘人只好向南發展。希臘人首先進入義大利半島南部,接著是與半島相鄰的西西里島。當時已經在西西里島西邊建立經濟據點的迦太基人對希臘人在西西里島東邊的殖民活動早有不滿。

希臘人的殖民活動進展迅猛,他們的基地設在西西里島東南端的敘拉古。迦太基的橋頭堡則是位於西西里島西邊的小島莫提亞。

希臘陸續在蓋拉、阿克拉加斯(即今阿格裡真託)、塞利努斯等地建立殖民地,慢慢地擴張自己的勢力。當時,希臘早已在北邊擁有殖民地希梅拉,因此便把勢力向西推進到希梅拉和塞利努斯的連接之處。最後,希臘的觸角向西伸展到莫提亞島附近的利利貝烏姆(即今馬爾薩拉)。

迦太基眼看希臘步步向西逼近,終於無法忍受,便出兵壓制利利貝烏姆,隨即雙方的對立局面趨向白熱化。最後,為了爭奪希梅拉,雙方展開了大規模的「希梅拉之戰」(公元前480年)。在這次戰役中,迦太基大敗,不得不放棄削弱希臘勢力的念頭。

我們不能就此認定西西里島的希臘殖民城市都具有希臘同胞意識,齊心協力對付迦太基。事實上,由於利害關係不同,這些殖民地之間幾乎是互相仇視的。

希梅拉雖然是希臘的殖民地,卻畏懼敘拉古僭主格隆的野心,而向迦太基尋求軍事援助;南方的殖民地塞利努斯一方面與迦太基保持良好關係,一方面又對迦太基的基地莫提亞採取敵對的態度。所以,當時殖民地之間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的。

換句話說,不管是希臘的殖民地,還是迦太基的殖民地,都與近代的殖民地大不相同。當時,每個殖民地可以說就是一個獨立的都市國家。希臘在西西里島的殖民地都與迦太基人保持著通商關係,有時為了與其他殖民地相抗衡,有些希臘殖民地甚至會向迦太基尋求軍事援助。

殖民地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導致西西里島的歷史變得非常複雜。我們可以說是這些複雜的利害關係招來了強國羅馬的介入,但從整個大局來看,希臘與迦太基之爭,才是招來羅馬介入的主因。

讓我們把紛爭放在一邊,先來探訪迦太基在西西里島的據點莫提亞。

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一點,就是莫提亞島雖然是迦太基人的門戶,它與本島(即西西里島)之間的交通卻非常不便。迦太基人雖然修築了通向對岸比吉海灘的石堤,卻沒有想過在本島建立更大的殖民地。由此可見,迦太基人只關心商業,只要商業基地能保住就可以了。他們的想法和希臘人的完全不同。

當時希臘人在西西里島的東部不斷地新建殖民城市,比如希梅拉、納克索斯、敘拉古、蓋拉、墨加拉、阿克拉加斯、塞利努斯等。希臘人一旦在某個殖民城市站穩腳跟,除了做生意之外,他們還會蓋神殿劇場、競技場等娛樂設施,將希臘文化深植於殖民城市。

迦太基不甘示弱,在西西里島的西部佔領了幾個城市當地盤,但是這些城市大都是當地人建立的,迦太基人只是據為己有,並未加以建設。

希臘會把每個殖民地希臘化,並建立完善統治

迦太基不會

其中塞格斯塔(即今艾格斯塔)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塞格斯塔在西西里島的西北方,根據修昔底德的研究,它是伊利米人建造的。據說伊利米人是在特洛伊快要被希臘軍隊攻破時,乘小船到西西里島避難的特洛伊人。

根據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以前還有賽普勒斯人以及從伊比利亞半島渡海而來的西卡尼人,或從義大利移民過來的西庫裡人(後來這個島才由「西庫裡」改名為「西西里」)雜居在這個島上。

我們不太清楚這些當地居民和迦太基人有什麼歷史淵源,也許他們與腓尼基人同屬一脈吧。迦太基人沒有為了將這些城市據為殖民地而把當地居民趕走,反而與這些人保持友好關係,進行商品交易。因此,塞格斯塔便成了迦太基人的友好城市,馬上與位於西西里島南端的希臘城市塞利努斯展開激烈的競爭。

在這場爭戰中,塞利努斯向敘拉古求助,而塞格斯塔則向雅典求援。塞格斯塔和希臘的殖民城市起了紛爭,卻向雅典求援,這一舉動的確令人感到奇怪。

雅典在希臘城邦中較為中立,且殖民的人總是互相對立,不斷製造紛爭,所以雅典答應了塞格斯塔的求援,開始遠徵西西里島。結果雅典在這場徵戰中徹底失敗。修昔底德說:「從來沒有一個戰敗者會落到如此悲慘的下場。」

於是,塞格斯塔轉而向迦太基求援。從此,希臘與迦太基以西西里島為舞臺,展開了一百多年的激烈鬥爭。結果是雙雙「掛彩」,各有損傷,最終在西西里島形成東部是希臘的勢力範圍、西部是迦太基的勢力範圍的對峙局面。

雖然雙方形成了對峙局面,但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除了莫提亞島之外,迦太基人竟然沒有在西西里島留下任何痕跡;而在希臘的殖民城市中,不管是敘拉古、阿克拉加斯或塞利努斯,希臘人都留下了完美的希臘文化。

迦太基接受塞格斯塔的求援之後,從本國派遣強大的兵力,由漢尼拔(此處的漢尼拔與後來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立下奇功的漢尼拔不是同一人)擔任總司令,首先攻擊並且徹底地洗劫了塞利努斯,然後北上進攻希梅拉,將此地蹂躪得滿目瘡痍。這種攻擊方式正是迦太基式的典型做法。

也就是說,把徵服來的城市佔為己有,對迦太基人來說毫無意義,因為他們厭煩佔領之後的瑣碎雜事。迦太基人的目的只是財富,城市只是得到財富的基地罷了。說到領土,整個海域都是他們的領土。他們認為擁有大片土地,然後將精力傾注在統治上是極其愚蠢的。

所以,在西西里島西邊的莫提亞島設個基地就足夠了,迦太基人從來沒想過將這個基地擴展到對岸的西西里島上。對他們來說,只要有能進出船隻的港口、能修理船隻的船塢、能夠堆放商品的倉庫就足夠了。他們想要的是點,而不是面。迦太基人航行的世界那麼廣闊,卻沒有留下任何遺蹟,就因為他們是不折不扣的海民,而不是陸民。

對「怪魚」迦太基人來說,他們要的只是能夠進行交易、補給糧食和飲水、修理船隻的船塢罷了。

儘管如此,小船塢卻必須保證絕對安全,因為這裡是迦太基人存放重要貨物——也可以說是藏寶——的地方,也是搜集重要情報、監視商業對手的據點。因此,迦太基人必須慎重選擇絕對安全的港口。他們最早發現,且當作根據地的迦太基城,其地形條件完全符合他們的要求。

我們只要看看現在突尼西亞的地圖便能驗證這一點。在突尼西亞的東邊,突出的邦角半島單手環抱突尼西亞灣,在這個臂彎裡,又有一個像錨一樣的小海角,而迦太基城的港口就設在這個小海角的東側,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辨認出港口的位置。港口雖然隱蔽,但船隻可以自由地出入。

當我探訪迦太基的遺蹟時,我驚訝地發現在古代和希臘爭鬥、與羅馬帝國徵戰過的迦太基,其本土竟然如此狹小。迦太基人是這塊土地的統治者,但他們從沒想過將迦太基城歸為其領土的一部分,他們只是利用了這座城市的經濟價值罷了。

對一個商業國家來說,對一個地方進行軍事徵服和政治統治,遠不如經濟利用來得合理、安全,而且顯得聰明。對迦太基人來說,只要財富到手,何必犧牲勞力,花那麼多心思在統治上呢?我們只要看看迦太基經濟基地的港口風貌,就可以了解他們所謂的「智慧」了。

讓我們看看莫提亞島吧!根據通常的說法,此城修建於公元前6世紀中葉,是為了對抗希臘而建的防禦工事。在當時,城中應該建有不少豪華建築,關於這一點,我們從那些美麗的馬賽克——可能用來點綴庭園——的遺蹟中便可推斷出來。

當時城裡最多住著數千人,與西西里島的希臘殖民城市相比,莫提亞不過是個「部落」的居住地罷了。不可否認的是,莫提亞島的確是一個「寶島」。希臘人被這個「寶島」吸引而來,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迦太基和希臘以西西里島為舞臺爭戰了一百多年,其間莫提亞島也難逃戰火的侵襲。在戰爭末期,迦太基痛擊希臘軍隊,取得了西西里島西部各城市的支配權,但是,當迦太基的軍隊拔營回國之後,敘拉古僭主狄奧尼修斯一世再次率領大軍西進,攻擊莫提亞島。

迦太基雖然將那條「海底道路」破壞掉,以圖防守莫提亞,但是希臘軍隊又在上面建了堤道,很輕鬆地渡海而來,最終攻佔了城堡。這條「海底道路」成了迦太基的致命傷。

易守難攻的莫提亞島最終還是被狄奧尼修斯一世的軍隊攻下。這個小小的「寶島」被徹底地洗劫一空,慘不忍睹。當時是公元前397年。

迦太基的軍隊很快就從本國趕來救援,趕走了狄奧尼修斯一世的軍隊,但還是無濟於事。劫後餘生的莫提亞島居民逃到對岸的海角,與當地土著混居,建立了新的城市利利貝烏姆。

這裡後來取代了莫提亞島,成為迦太基的新據點。迦太基人在這裡重新修築了堅固的城牆,使之成為經濟和軍事重地。一百五十多年後,這裡爆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這一次,迦太基敗在了羅馬大軍的旗下。

第二次布匿戰爭時,羅馬將軍西庇阿(阿非利加的徵服者,第二次布匿戰爭時在扎馬會戰大勝漢尼拔,又稱「大西庇阿」)率領的攻打迦太基本土的軍隊,就是從這裡出發的。

在西西里島上一直扮演迦太基據點角色的莫提亞島,最終毀於敘拉古僭主狄奧尼修斯一世的軍隊。在它被毀滅後約半個世紀——正確地說是四十九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348年,迦太基與還是「發展中國家」的羅馬籤訂了通商條約。

希臘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在其著作《通史》中記錄了當時的條約內容。令人不敢相信的是,這份條約的規定太單方面了,幾乎全由迦太基決定,而羅馬竟然接受了。通商條約的內容大致如下:

1. 羅馬及其同盟的軍船不得越過美麗海角(指的是邦角)以西的地方,但遇到暴風雨或受敵(指的是海盜)侵犯時不在此限。在此情況下登陸者,除購買修理船隻的物料工具或祭儀必需品之外,不得買賣任何物品,且須在五日之內離開。

2. 以交易為目的者,若無官方人員在場,不得進行任何商業活動。由當局認可的交易而得的商品,欲賣到非洲各地或撒丁島時,價格不得低於當局所定之價格。

3. 在西西里島上只要屬於迦太基統治區內的羅馬人,得被賦予與迦太基人同等的權利。

4. 迦太基人不得對拉丁人有不公正的行為,且不得在拉丁姆(羅馬一帶)建造城堡。

這份條約到底意味著什麼呢?我們認為,這是迦太基為確保自己的利益而對羅馬做出的嚴格限制。它害怕羅馬海軍勢力強大後,羅馬商人會依仗羅馬的軍事力量進出地中海西部。當然,迦太基也必須表明自己對義大利半島不抱任何野心。條約第四項的規定就寫得很清楚。

實際上,迦太基關心的不是他國領土,而是自己的商業利益。它最擔心的是商業利益被他人侵犯。

羅馬與迦太基籤約時的勢力

深綠色為迦太基,紅色為羅馬

淺綠色是第一次布匿戰爭後漢尼拔家族新開拓之地

羅馬為什麼會願意接受這份單方面的條約呢?沒有人能知道他們真正的想法,也許是因為羅馬對商業並無多大興趣。羅馬的貴族們根本看不起商業行為,他們的目的在於強兵。迦太基志在富國,羅馬志在強兵,這些都很明顯地表現在條約裡。

換句話說,這份條約也可以說是被喻為海中「怪魚」利維坦的迦太基,和被喻為陸上「怪獸」比希莫特的羅馬之間所訂立的象徵性「協定」。

對海洋毫不關心的羅馬——對商業毫無興趣的比希莫特,雖然被禁止進入邦角以西的地區,但它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羅馬擔心的是迦太基會對義大利半島進行武力侵略。只要迦太基沒有入侵的意圖,羅馬也不在意失去在地中海西部海域擴張勢力的機會。

當然,事實上,這些都是因為當時的羅馬僅僅將注意力放在義大利半島上。當羅馬開始放眼外部世界,開始意識到強兵必先富國的時候,它與迦太基之間的表面友好關係便宣告結束,雙方很快形成對決的局面,而戰爭的導火線正是被稱為「西庫裡」的西西里島。

「西庫裡」是怎樣一個充滿因果關係的小島呀!一個區區小島,竟然能招來羅馬,決定世界歷史的動向!

本文節選自《迦太基啟示錄》,該書很薄很通俗易讀,把腓尼基-迦太基文明的興亡與獨特性說得非常清楚。同是重商民族,為何迦太基不敵希臘;同是共和制度,為何迦太基不敵羅馬?因為其中有觀念上的原因。了解觀念的重要性能對理解歷史有很大幫助。

歡迎參加徵文大賽!獎金多多!

相關焦點

  • 迦太基碾壓羅馬五百年,為何才一百年就被滅的渣都不剩
    此後直到布匿戰爭之前的五百年,迦太基與希臘分割地中海西部與東部的貿易,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為何卻縱容小小的羅馬成長起來成為自己的掘墓人?這與迦太基人的民族性格有很大的關係。海上十字路口——西西里島的悲劇公元前8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的一角,也就是今天的突尼西亞一帶建立「新城」(即迦太基城)沒多久。
  • 羅馬與迦太基
    該城向羅馬求援,但羅馬鑑於該城不是羅馬的同盟未出兵相助。迦太基軍隊在圍困該城8個月後,佔領該城。    事後羅馬令迦太基交出漢尼拔受審,被迦太基斷然拒絕,之後羅馬共和國向迦太基宣戰。迦太基政府也下令漢尼拔對羅馬開展軍事行動。
  • 同樣被羅馬徵服,為何迦太基消失無蹤,希臘卻留下文化
    希臘文明依舊是後世之人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迦太基則僅作為羅馬的被徵服者而捎帶被提及。同為被羅馬徵服的城邦,其結局為何如此大徑相庭?有一個例證,那就是迦太基的城市裡沒有像希臘劇場或羅馬競技場之類的娛樂設施。這意味著什麼呢?答案很簡單,因為迦太基人沒有休閒娛樂,所以不需要興建這一類的娛樂設施。其他民族,尤其是希臘人和羅馬人之所以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迦太基人,就是因為迦太基人的生活理念——不分晝夜地埋頭苦幹,很少享受人生。
  • 漢朝亡了中華不滅,羅馬帝國滅了就沒了,為何羅馬人不再造羅馬?
    漢朝亡了中華不滅,羅馬帝國滅了就沒了,為何羅馬人不再造羅馬? 東方的漢朝、西方的羅馬,這兩個同時期的超級帝國都曾統治超過5000萬人口和500萬平方公裡以上的領土,但是兩個帝國滅亡後,各自的歷史卻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漢亡後東方誕生了眾多以漢朝為基礎的王朝;羅馬帝國滅亡後,帝國的廢墟上卻再也沒建立羅馬人的國度。 一個被繼承,一個被遺失,那麼為什麼羅馬後人不選擇再造羅馬呢?
  • 我所知道的羅馬帝國(21):冥冥之中,羅馬與漢朝一同衰落|文史宴
    :大災變與競技場連載|我所知道的羅馬帝國(7):一個想當主角的配角連載|我所知道的羅馬帝國(8):三板斧、麵包與馬戲我所知道的羅馬帝國(9):刺殺與抹殺我所知道的羅馬帝國(10):意外開創的盛世|文史宴我所知道的羅馬帝國(11):重啟鐵血年代|文史宴我所知道的羅馬帝國(12):大破達西亞|文史宴
  • 我所知道的羅馬帝國(20):羅馬五賢帝其實有六個人|文史宴
    :大災變與競技場連載|我所知道的羅馬帝國(7):一個想當主角的配角連載|我所知道的羅馬帝國(8):三板斧、麵包與馬戲我所知道的羅馬帝國(9):刺殺與抹殺我所知道的羅馬帝國(10):意外開創的盛世|文史宴我所知道的羅馬帝國(11):重啟鐵血年代|文史宴我所知道的羅馬帝國(12):大破達西亞|文史宴
  • 開場勢如破竹,為何還輸了第二次迦太基戰爭?漢尼拔:小看了羅馬
    漢尼拔:背水陣、火牛計我都會用》一文,我們明白漢尼拔不缺謀略,那麼為何漢尼拔再第二次迦太基戰爭中,還是以失敗告終? 我們首先要明白漢尼拔的第一步戰略,漢尼拔進入羅馬之後,採取的是分化瓦解戰術。這裡我們可以從以下事例中看出,再拉西美諾湖之戰之後,他很仁慈地對待羅馬的同盟者,沒有勒索贖款而釋放他們回家去,以便安撫他們的市鎮。
  • 羅馬四大暴君之尼祿——中二病葬送大好基業|文史宴
    但這個暴君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一度也有過出色的政績,很多時候,他的殘暴其實是中二病爆發所致。請大家欣賞羅馬史達人吾乃昊天解說傳奇暴君尼祿。火災發生時尼祿身在安提烏姆的皇帝別墅中,得到消息後他迅速趕到現場組織起滅火的工作:他下令開放自己的私人花園安置災民,從奧斯提亞和附近城鎮運來糧食用於賑濟(克勞狄的工程沒白修啊)。在這個27歲年輕人的指揮下,大火終於被撲滅。看著自己的首都一片狼藉,尼祿的心情可想而知,但懊惱之餘的皇帝轉念一想:反正事情已經發生了,為何不趁此機會,在羅馬蓋一座美麗的黃金宮殿呢?
  • 羅馬四大暴君之提比略——奧古斯都的遺產|文史宴
    開創羅馬帝國的屋大維這位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后在和屋大維結為連理前,有過一次婚姻。她的前夫是屋大維的死敵,跟著共和派反抗後三頭,兵敗流亡希臘,後來小屋宣布大赦,才回到羅馬。但正是他的「無為而治」,讓屋大維建立的帝國得以穩固,在提比略之後,元首制的基礎已堅如磐石。還有就是歷史學家塔西佗對提比略的偏見。這哥們是個鐵桿共和派,對帝制深惡痛絕,只要是個皇帝大多都看不順眼,這一點在以後還會和各位繼續提起;可這貨又沒有能力恢復共和,只能在史書上發發牢騷,得虧羅馬沒有文字獄,要不就憑他的「豐功偉績」,早拉出去千刀萬剮了。
  • 埃加迪群島海戰中,羅馬人是怎樣打敗「趁火打劫」的迦太基的?
    迦太基艦隊本不想與羅馬人交戰,準備奪路撤退,但看到羅馬艦隊列成單縱隊沿海岸前進時,阿巴德決定用計引誘敵人。羅馬人中計在德勒潘納姆港西南被夾在海岸與迦太基艦隊之間,幾乎全軍覆沒。羅馬執政官只帶領30艘戰船逃出重圍。
  • 大鵬金翅雕為何滅了獅駝國?與五百年前的孫悟空,有何關係?
    但是,在這個故事當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麼一個問題,那就是原來獅駝國的人,到底做錯了什麼事情,從而導致被大鵬金翅雕滅了呢?或者說,大鵬金翅雕為何滅了獅駝國?這與五百年前的孫悟空,有何關係? 在《西遊記》這部小說當中,關於獅駝國的具體描寫一點都沒有,關於這個獅駝國的情況,僅存於孫悟空與一個小妖的對話當中!
  • 布匿戰爭,陸地強國羅馬打敗了海洋強國迦太基,地中海霸權歸羅馬
    為了在地中海稱霸,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和希臘羅馬聯軍進行了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在戰爭中,陸地強國羅馬打敗了海洋強國迦太基,地中海的霸權歸屬羅馬。戰爭過程如下: 腓尼基人和代表新興勢力的希臘爭奪東地中海的商貿權; 公元前9世紀,腓尼基人以迦太基為據點統治西地中海地區; 公元前272年,羅馬通過軍事手段統一了義大利半島,之後統一了希臘的各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大部分位於義大利南部,稱作瑪格納·格雷沙,即大希臘; 希臘的殖民城市敘拉古和迦太基爭奪西西里島,希臘請求羅馬派援軍; 羅馬認為這是進軍西西里島的良機,派軍援助希臘
  • 地中海霸權爭奪戰——布匿戰爭中,為何羅馬人笑到了最後?
    當時,迦太基採取以船上的鐵嘴衝撞敵船,或者以火球和火箭攻擊敵人。羅馬人發明了一種新的海戰設備——烏鴉吊。利用敵船靠近時將其勾住,然後士兵以此登上敵船,甲板上進行「陸戰」,將自己不擅長的海戰變為「陸戰」,不得不佩服羅馬人的聰明才智。迦太基人面對羅馬的戰術,一時間之間毫無對策,而羅馬人也打破了迦太基人海上無敵的神話,使羅馬人樹立了海戰信心。第一次布匿戰爭持續了20年,雙方之間各有勝敗。
  • 迦太基建城傳說及被羅馬滅亡
    公元前149年,羅馬唯恐戰敗國復興發動第三次布匿戰爭,迦太基人在頑強抵禦三年後,於公元前146年春被羅馬所攻滅。此役後,羅馬決定把迦太基城夷為平地,並且血洗迦太基,挨房搜索,將所有居民找出殺死。而迦太基港口亦被毀滅,迦太基滅國。
  • 迦太基興衰的歷史宿命
    雖然羅馬可能是因為力量弱小才籤訂的協議,但從它欣然接受「非必要(即除船隻維修或獻祭用品之外)不經過迦太基北部的卡本半島(也叫加彭半島)」的條款,我們似乎可以看出羅馬對海上貿易並不關心。更有意思的是,直至與迦太基發生正面海戰,羅馬都沒有像樣的海軍。那麼,在對西西里島的爭奪以及三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在將才、資源、實力方面都不遜色,緣何以農為主的羅馬最終以絕對的優勢消滅了以商為主的迦太基?
  • 撒謊,背叛和活人獻祭,希臘人是如何給迦太基人潑髒水的?
    雖然人們都知道迦太基人源於腓尼基人,但是把這兩個族群聯繫在一起還是有些困難,因為腓尼基人是類似於希臘人的城邦林立,而迦太基更類似於擁有廣闊的疆域的羅馬。一般來說,對西方古典歷史有些了解的人多少都會聽說過迦太基,但是對迦太基的了解恐怕十分有限,這個文明究竟來源於哪裡?創造了怎樣的文明?又如何遭到希臘人和羅馬人的汙名化?
  • 從戰爭與文明的對比下,領略羅馬的輝煌歷史
    所以在這一段時期羅馬社會的階級矛盾得到了大程度地緩解,社會平和。羅馬開始了對外的擴張的戰爭史,在這樣的戰爭中經過了幾百年發展成了一個帝國。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對外擴張中,羅馬與其的死敵迦太基之間的三次戰爭。羅馬與迦太基之間一個稱霸陸地,一個是海上霸主;並且他們都有著很強的對外擴張的欲望所以說他們之間必定是水火不容。
  • 迦太基:一個海上帝國的興衰
    過了幾百年之後,一隊腓尼基人從中東的推羅起航,航過大半個地中海後在今天的突尼西亞登陸,他們留在這裡,建立了一座流傳千古的城市,就是迦太基。宗教:迦太基生活的中心根據希臘人的說法,迦太基人的城市是相當無聊。既沒有上演名家戲劇的劇院,也沒有觀看奴隸和專業選手浴血搏殺的角鬥場。他們最多的公眾活動,就是宗教。
  • 羅馬是如何從一個小城邦一步步變成大帝國的?
    在兩大海域之間,除了西西里島與義大利半島間極端狹窄的墨西拿海峽(最窄處寬僅3.2公裡)外,只有西西里島與迦太基中間的寬約150公裡的突尼西亞海峽,可以航行,可是迦太基在區位上正好扼守此海,所以這個位置就是地中海的命脈。羅馬當然也知道這麼一塊寶地 而迦太基也不滿足於這個小小的板塊,戰場便一觸即發。
  • 你可以不知道迦太基,到你必須知道漢尼拔?
    真正讓迦太基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就是和羅馬發生的三次「布匿戰爭」,雖然三次和羅馬交戰一次都沒贏。第一次布匿戰爭(前264年-前241年),主要是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里島交戰,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