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戰役後,麥克阿瑟的這個戰略如果實現,我方將很被動

2021-01-12 近代人物周刊

第二次戰役中,「聯合國軍」被志願軍打得一路潰敗,很多人從這時開始認為麥克阿瑟的軍事能力不過如此,其實並不是這樣,他肩上扛的五個星怎麼說也是從戰場上取得的(麥克阿瑟是美國五星上將),怎麼能一點本事都沒有呢。

麥克阿瑟心中是有扭轉戰局的戰略的,如果實現,我們將會面臨很大的被動。

圖|韓戰形勢圖

麥克阿瑟的計劃就是將美軍第十軍留在朝鮮東北部的興南地區(第二次戰役中,美軍全線撤退,但是興南地區還在美軍控制中)。

如果美軍第10軍繼續駐守在興南,那將與三八線附近的美軍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對我軍形成夾擊之勢。

看到這個態勢,就算你不是軍事家,也能看出來什麼門道吧,這將意味著志願軍不得不將分兵對抗興南地區的美軍。

有人可能會問,美軍當時士氣低落,能守住興南嗎?在這裡大家一定要知道,韓戰中,美軍戰鬥力並不弱,我們在整個韓戰中只有一次是成建制的殲滅了美軍一個團(美軍北極熊團在第二次戰役中被我軍成建制殲滅,這是志願軍在韓戰中唯一一次成建制殲滅美軍一個團,北極熊團的團旗至今仍舊在軍事博物館展覽),從來沒有吃掉過一個團以上的美軍,除了武器裝備和缺乏空中掩護外,美軍士兵的戰鬥力也不容忽視,這一點從志願軍老兵回憶中都能得到印證。

還記得電視劇《亮劍》裡孔捷軍長的那段話嗎,他說:「我很反感咱們有些記者,為了宣傳的需要就胡編亂造,說美軍是什麼少爺兵!」

而且興南地區靠海,寫到這你可能又會想起什麼了吧,對,就是兩棲登陸,兩棲登陸是麥克阿瑟最拿手的戰術,如果守住了興南地區,那就相當於美軍已經有了灘頭佔地,隨時可以再翻版一次仁川登陸。

我不敢預測美軍第10軍能不能守住興南,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擁有海空優勢的美軍(海軍可以和空軍可以向興南地區的美軍輸送物資),如果真想在興南地區長時間駐守,那對我軍來說,將是一個非常難啃的骨頭。

而當時對志願軍最不利的地方就是,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入朝兵力還不算很多,在第二次戰役之前,為增強東線力量,急調第9兵團入朝參戰,主要在東線擔負江界、長津方向的作戰任務。志願軍前線作戰力量得到有力加強,參戰人數達到9個軍30個師,共38萬餘人,敵我前線兵力比是1: 1.72 。

而第二次戰役後,負責東線防禦與美軍第十軍相對峙的志願軍九兵團因為嚴重凍傷的原因失去了戰鬥力,如果美軍第10軍真的在興南長期駐守的話,那將對第九兵團乃至志願軍來說是個極大的威脅,會在側後方大量牽制我軍的兵力。

所以麥克阿瑟反覆向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建議這一戰略。如果這一戰略實現,麥克阿瑟扭轉戰局的可能性是有的。

圖|指揮仁川登陸的麥克阿瑟

但是,麥克阿瑟有個缺點,就是軍事上他的眼光還不錯,但是政治上他的智商顯得極其不夠用。

麥克阿瑟犯得最大的錯誤就是一面反覆建議他的戰略計劃,一面又大肆宣稱志願軍的厲害(他宣稱我軍厲害的原因是想擴大戰爭),結果就是,五角大樓的那些高級官員們認為,既然你麥克阿瑟說中國軍隊如此厲害,那還分兵拒守,豈不是將第10軍置於險地了嗎?

更重要的是麥克阿瑟的飛揚跋扈、目中無人的特點讓他得罪了很多人,與杜魯門關係也尤為緊張,參謀長聯席會議那幫官員都是老油條,看人下菜碟,就這樣否決了麥克阿瑟的建議。

而對麥克阿瑟來說就是,他的軍事戰略沒有實現,想擴大戰爭的計劃更沒有實現,聰明反被聰明誤,竹籃打水一場空。

1950年12月24日,美軍第十軍全部撤出了興南地區,至此美軍全部撤出了朝鮮北部,麥克阿瑟兩翼夾擊的計劃就此破產。

圖|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而是就事論事,分析歷史,戰略上我們要輕視對手,戰術上我們要重視對手,如果美軍真的那麼容易打,韓戰我們也不會付出那麼大的傷亡,所以一定要正視歷史。

同時,麥克阿瑟的確是美軍優秀的將領,只不過他生不逢時,在戰場上遇到了更優秀的彭德懷,所以敗給我們的彭老總,他不丟人。

而看似聰明的麥克阿瑟最後還是輸給了他自己的性格,1951年4月11日,這一天白宮緊急做出宣布:撤銷麥克阿瑟的一切職務。

讓麥克阿瑟尷尬的是,這一消息提前並沒有通知他,麥克阿瑟是從自己的夫人口中得知自己被撤職了,杜魯門似乎是有意以這樣的方式打擊一下這位老兵。從中也可見兩人的關係是多麼緊張。

圖|韓戰老照片

在李奇微的回憶錄裡,總結了麥克阿瑟被免職的四點原因:

第一,麥克阿瑟的擴大戰爭計劃,很容易誘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第二,麥克阿瑟的魯莽單幹與後方的安全策略格格不入。

第三,麥克阿瑟的「全面戰爭」與杜魯門的「有限戰爭」發生嚴重衝突。

第四,美國國內的文官治國,暫時佔據了上風。

第二次戰役志願軍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勝利,三十八軍居功甚偉。第二次戰役中,38軍第113師大膽冒充李偽軍潰退部隊,14小時急行軍70餘公裡,趕在了全機械化的美軍前,成功穿插三所裡與龍源裡。38軍335團3連以果敢動作搶佔松骨峰,一舉切斷了美第8集團軍南撤退路;激戰兩晝夜,不顧敵人瘋狂突圍,死守陣地,打退美軍多次進攻。

正是因為三十八軍的勇敢與果斷,使得志願軍取得了第二次戰役的巨大勝利,而彭德懷也高興地在嘉獎令上寫道:「三十八軍萬歲」。從此三十八軍被稱為「萬歲軍」。

圖|志願軍三十八軍軍長江擁輝

1991年2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原志願軍三十八軍軍長江擁輝(1952年8月,江擁輝接替梁興初為三十八軍軍長)在瀋陽逝世,享年74歲。

江擁輝在生前,依靠回憶、同時遍訪曾經的故舊、查閱史實資料,親自撰寫並完成了軍事著作《三十八軍在朝鮮》,這既是一部寫實的軍事史,也是一部感人的回憶錄,江擁輝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寫道:「我作為這場戰爭的親歷者,每憶及這段往事,便禁不住內心的激動,那血與火的戰鬥日月,就像昨天發生過的一樣。……如果讀者能從這部回憶錄感受到志願軍愛祖國、愛人民……並能了解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則感到不勝榮幸……在朝鮮戰場英勇獻身的成千上萬的烈士,也會聊以慰藉了。」

所以我在此推薦大家讀一讀《三十八軍在朝鮮》這本書,經過戰火洗禮的軍長寫的書不僅真實性有保障,而且還有很強的代入感,同時,作者擔任的是重要職務,他所掌握的資料和對戰爭的感悟,是普通作者無法相比的,完全不是一個層次,值得入手收藏。

大家可點擊上方的連結購買,不過一段飯錢,幾包煙錢。商品中有單本也有四本全套,如果也想了解志願軍其他部隊歷史的,可以買四本全套,其中《三十九在朝鮮》的作者也是戰爭的親歷者,作者是三十九軍軍長吳信泉,這本書也非常不錯,而且三十九的戰績不遜於三十八軍,只是名聲沒有三十八軍大而已。以下是《三十八軍在朝鮮》的部分目錄(目錄太長,我只選了一部分)。

相關焦點

  • 五次戰役:把敵人從鴨綠江打回三八線
    經過連續作戰,至11月5日第一次戰役結束時,志願軍殲敵1.5萬餘人,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麥克阿瑟吹噓的在11月23日感恩節前結束韓戰的計劃。第一次戰役的勝利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使志願軍在朝鮮站住腳跟,為爾後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一年以後,中國人民將10月25日定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紀念日。
  •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美軍敗退500公裡,志願軍是怎麼做到的?
    自志願軍入朝參戰並取得第一次戰役的勝利後,狂妄的美軍依舊堅持以軍事進攻迅速佔領全朝鮮的計劃,並揚言要在聖誕節(12月25日)前結束韓戰。 第二次戰役前,按照毛主席和彭德懷的戰役預想,計劃在西線將「聯合國軍」誘至大館洞、溫井、妙香山、平南鎮一線,在東線將其誘至舊津裡、長津一線,然後集中兵力各個殲滅。
  • 萊城戰役,美國為何稱之為「最漂亮行動」?麥克阿瑟空中指揮作戰
    對麥克阿瑟來說,堅守巴丹半島幾經生死,以至於將他的座機取名「巴丹號」,就是紀念那場記憶猶新的戰鬥,更表達了兵敗巴丹後,誓要反攻回去的決心。將失敗轉化為動力是他擅長的事情。 隨著巴布亞戰役的勝利,麥克阿瑟曾經失望和陰鬱的心情一掃而光。現在,進攻紐幾內亞的航道被打通,但大部分地區仍掌握在日軍手裡。
  • 韓戰,麥克阿瑟如何「親手」打碎美軍的「不敗神話」?
    1950年6月25日韓戰打響後,弱小的南朝鮮軍隊被朝鮮人民軍打的潰不成軍,一路南逃。時任駐日美軍總司令的麥克阿瑟認為,如果丟了中國大陸後再丟了朝鮮,必將導致美國全面撤出亞太地區,於是多次對美國政府提出出兵的要求,並獲得了準許。麥克阿瑟指揮的駐日美軍總共有4個步兵師,為了支援南朝鮮,他先後將其中3個師調往了戰場。
  • 日軍入侵菲律賓的老照片,美軍遭俘7.5萬人,麥克阿瑟無奈敗逃
    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組圖組,是來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入侵菲律賓群島的老照片。通過這一組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照片拍攝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入侵菲律賓群島期間,日軍第16師團佔領了馬尼拉中部,該照片拍攝的是日軍的輕型坦克隊。
  • 麥克阿瑟的巔峰指揮:二戰跳島戰術與仁川登陸
    麥克阿瑟的軍事才華集中體現在一個「奇」字,出奇制勝是他成功戰例的特點。太平洋戰爭中,「跳島作戰」是他的拿手好戲,這反映了他在戰略概念上的冒險和創新。「跳島作戰」能充分發揮己方的海空機動優勢,既減少傷亡,又讓大批日軍無用武之地,加速戰爭勝利的進程,可以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而韓戰中的仁川登陸,則是麥克阿瑟在戰役層次上指揮藝術的顛峰之作。
  • 彭德懷為何完勝麥克阿瑟?一個在前線聽槍炮聲一個在後方陪女明星
    而在抗美援朝戰場,這個道理被詮釋得淋漓盡致。在抗美援朝的前四次戰役較量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指揮員是彭德懷,聯合國軍的總司令是麥克阿瑟,但是這兩個人的出身完全不同,一個是職業軍人出身,一個是普通農民出身。但是因為抗美援朝把他們聯繫在一起。
  • 彭德懷PK麥克阿瑟:朝鮮戰場上的名將大對決
    第二支寫了拉絲兩字,又送給了英軍司令,第三支寫了麥克阿瑟四個字後就收了起來,送給了美國政府檔案館。第四支籤了他的職務:盟軍最高統帥,後來送給了美國西點軍校。眼看北朝鮮就要完成朝鮮統一大業時,美國的「聯合國軍」出手了,時任聯合國軍的總司令麥克阿瑟除了做好防禦工作外,制定了仁川登陸計劃,依靠著44萬餘人的總兵力,一舉將朝鮮戰場的戰局扭轉了過來。朝鮮人民軍一開始從追著南韓打,到被美軍和南韓追趕的局面,戰火燒到了鴨綠江後,彭德懷司令來到了戰場上。
  • 麥克阿瑟將作戰計劃完全曝光,不怕我軍?
    志願軍入朝後發起的第一次戰役,就對美軍造成了沉重打擊,但是對於自詡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美軍而言,這些失敗都被其歸結為「失誤,驕傲」等不痛不癢的原因。這一點都不奇怪,當時的美軍是看不起中國軍隊的。一次戰役後,受到打擊的美軍尚未認清現實,麥克阿瑟不僅繼續向麾下美軍狂妄叫囂,小夥子們,我保證你們聖誕節回家吃火雞,加油衝向鴨綠江畔。另一方面又向上級灌輸雞湯,這只是一次失誤,只要給我海空軍支援,強大的後勤保障,一定能反攻到鴨綠江畔,佔領全島。
  • 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
    從某種意義上說,第三次戰役確實是一次冒險,志願軍只有一次機會:如果戰役進程遲滯或者有較大反覆,消耗了僅有的物資儲備後,在從臨津江向北的平原地帶無險可守,志願軍反倒可能會因為糧彈不繼無法抗擊敵人的反攻,戰局也有可能發生逆轉。所以戰役發起的突然性和戰役打響後能否速戰速決,成為第三次戰役決勝的關鍵。
  • 麥克阿瑟:準備30-60枚原子彈扔到中國!幾小時後就被白宮撤職
    幾小時後就被白宮撤職說到二戰中的美軍將領,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麥克阿瑟了,不過我們熟知他最多的原因還是因為韓戰,在這場戰爭中麥克阿瑟在早期確實是打出了一代名將的水準,只可惜在後來因為他的自大以及朝鮮戰場的特殊地理位置,加之志願軍的頑強作戰,才讓這位「驕傲的將軍」遭遇滑鐵盧。
  • 麥克阿瑟的大牛皮:聖誕節前打敗中國讓大兵回家,結果自己回家了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富盛名的戰地指揮官之一,他和西線的喬治.巴頓一樣,被認為是極具個人魅力、軍事才華以及桀驁不馴個性的美軍將才。由於上述這些特點,麥克阿瑟和巴頓成為了知名度最高且最受歡迎的美國將軍,在美國民眾中有非常高的聲譽。
  • 真實的戰爭:韓戰中的第五次戰役(七)
    美軍第二次突破能輕易成功就包含這些原因。並且事後證明,如果不是這個錯誤決定,180師完全可能突圍出來。本次戰役中很多陷入重圍的部隊都成功成建制地安全撤出就是一個例證。對於這個話題,我們後面會有討論。但多年後,有人一直認為180師是戰鬥力比較弱的一支部隊,但客觀地說,從阻擊美軍一個師達五天的成績來看,這支部隊的戰鬥力並不弱,彈盡糧絕才是一個主要原因。
  • 志願軍收復平壤,第9兵團參戰,麥克阿瑟:快退守漢城
    在第二次戰役中,在東西兩線的作戰中,志願軍重創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殲滅敵軍3萬多人。驚慌失措之下,坐鎮日本的麥克阿瑟,命令軍隊全部退守漢城。今天,我們就聊聊志願軍收復平壤的故事。首先,我們聊聊韓戰的經過。在古代歷史上,李氏朝鮮政權一直是明清兩朝的藩屬國之一,就連朝鮮這個國號,也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冊封的,寓意「朝日鮮明。」
  • 為什麼輸上甘嶺戰役?美團長: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怎麼贏?
    一次戰役:打了10天,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趕到清川江。二次戰役:打了41天,將聯合國軍打回38線,西線6個軍(清川江),東線3個軍(長津湖),這才是一仗扭轉朝鮮戰局。三次戰役:打了8天,攻入漢城。四次戰役:防禦戰役,用3個月時間逐步後撤,撤出漢城。五次戰役:打了50天,我方進攻,後撤退,維持在38線。
  • 為什麼輸掉上甘嶺戰役?美團長: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怎麼贏?
    一次戰役:打了10天,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趕到清川江。二次戰役:打了41天,將聯合國軍打回38線,西線6個軍(清川江),東線3個軍(長津湖),這才是一仗扭轉朝鮮戰局。三次戰役:打了8天,攻入漢城。四次戰役:防禦戰役,用3個月時間逐步後撤,撤出漢城。五次戰役:打了50天,我方進攻,後撤退,維持在38線。
  • 圖文放送:美軍仁川登陸,麥克阿瑟從頂峰到深淵
    麥克阿瑟那神話般的尊嚴被損害了。赤色中國人愚弄了這位一貫正確的軍事天才,麥克阿瑟現有的能力和力量根本鬥不過在朝鮮的中國指揮官彭德懷。——美軍五星上將布萊德雷第一軍情作者:鄭直仁川港,當今韓國第二大港口。
  • 韓戰中,麥克阿瑟企圖動用核武器攻打中國,結果怎麼樣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位將軍的名字,可謂是響徹了整個戰場。此人,就是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他19歲時考入西點軍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晉升為上校,並前往法國參戰。二戰時,他先後擔任美國遠東軍司令、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1944年12月,麥克阿瑟晉升為陸軍五星上將。
  • 志願軍「丟盔卸甲」,麥克阿瑟得意洋洋放心追擊,被殲滅3.6萬
    第一次戰役結束後,中國的報紙對此戰也沒有進行消息報導,只是讓新華社發布了一條簡短消息:「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參加下,朝鮮人民軍獲得了重大勝利,一天殲敵六千,收復廣大地區。」在這篇短社論中,有意將志願軍描繪為朝鮮人民軍的附屬。但實際在第一次戰役中,志願軍扮演的是主力角色。
  • 入朝第三次戰役,志願軍為何止步「三七線」?
    在1950年最後一天發起的第三次戰役,是五大戰役中歷時最短、進展最順利的一戰。從1950年12月31日開始,到次年1月8日結束,中朝軍隊克復漢城並前進至北緯37度線。一個緯度平面距離為111公裡,意味著志願軍越過「三八線」後,繼續向南前出100多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