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戰役中,「聯合國軍」被志願軍打得一路潰敗,很多人從這時開始認為麥克阿瑟的軍事能力不過如此,其實並不是這樣,他肩上扛的五個星怎麼說也是從戰場上取得的(麥克阿瑟是美國五星上將),怎麼能一點本事都沒有呢。
麥克阿瑟心中是有扭轉戰局的戰略的,如果實現,我們將會面臨很大的被動。
麥克阿瑟的計劃就是將美軍第十軍留在朝鮮東北部的興南地區(第二次戰役中,美軍全線撤退,但是興南地區還在美軍控制中)。
如果美軍第10軍繼續駐守在興南,那將與三八線附近的美軍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對我軍形成夾擊之勢。
看到這個態勢,就算你不是軍事家,也能看出來什麼門道吧,這將意味著志願軍不得不將分兵對抗興南地區的美軍。
有人可能會問,美軍當時士氣低落,能守住興南嗎?在這裡大家一定要知道,韓戰中,美軍戰鬥力並不弱,我們在整個韓戰中只有一次是成建制的殲滅了美軍一個團(美軍北極熊團在第二次戰役中被我軍成建制殲滅,這是志願軍在韓戰中唯一一次成建制殲滅美軍一個團,北極熊團的團旗至今仍舊在軍事博物館展覽),從來沒有吃掉過一個團以上的美軍,除了武器裝備和缺乏空中掩護外,美軍士兵的戰鬥力也不容忽視,這一點從志願軍老兵回憶中都能得到印證。
還記得電視劇《亮劍》裡孔捷軍長的那段話嗎,他說:「我很反感咱們有些記者,為了宣傳的需要就胡編亂造,說美軍是什麼少爺兵!」
而且興南地區靠海,寫到這你可能又會想起什麼了吧,對,就是兩棲登陸,兩棲登陸是麥克阿瑟最拿手的戰術,如果守住了興南地區,那就相當於美軍已經有了灘頭佔地,隨時可以再翻版一次仁川登陸。
我不敢預測美軍第10軍能不能守住興南,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擁有海空優勢的美軍(海軍可以和空軍可以向興南地區的美軍輸送物資),如果真想在興南地區長時間駐守,那對我軍來說,將是一個非常難啃的骨頭。
而當時對志願軍最不利的地方就是,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入朝兵力還不算很多,在第二次戰役之前,為增強東線力量,急調第9兵團入朝參戰,主要在東線擔負江界、長津方向的作戰任務。志願軍前線作戰力量得到有力加強,參戰人數達到9個軍30個師,共38萬餘人,敵我前線兵力比是1: 1.72 。
而第二次戰役後,負責東線防禦與美軍第十軍相對峙的志願軍九兵團因為嚴重凍傷的原因失去了戰鬥力,如果美軍第10軍真的在興南長期駐守的話,那將對第九兵團乃至志願軍來說是個極大的威脅,會在側後方大量牽制我軍的兵力。
所以麥克阿瑟反覆向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建議這一戰略。如果這一戰略實現,麥克阿瑟扭轉戰局的可能性是有的。
但是,麥克阿瑟有個缺點,就是軍事上他的眼光還不錯,但是政治上他的智商顯得極其不夠用。
麥克阿瑟犯得最大的錯誤就是一面反覆建議他的戰略計劃,一面又大肆宣稱志願軍的厲害(他宣稱我軍厲害的原因是想擴大戰爭),結果就是,五角大樓的那些高級官員們認為,既然你麥克阿瑟說中國軍隊如此厲害,那還分兵拒守,豈不是將第10軍置於險地了嗎?
更重要的是麥克阿瑟的飛揚跋扈、目中無人的特點讓他得罪了很多人,與杜魯門關係也尤為緊張,參謀長聯席會議那幫官員都是老油條,看人下菜碟,就這樣否決了麥克阿瑟的建議。
而對麥克阿瑟來說就是,他的軍事戰略沒有實現,想擴大戰爭的計劃更沒有實現,聰明反被聰明誤,竹籃打水一場空。
1950年12月24日,美軍第十軍全部撤出了興南地區,至此美軍全部撤出了朝鮮北部,麥克阿瑟兩翼夾擊的計劃就此破產。
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而是就事論事,分析歷史,戰略上我們要輕視對手,戰術上我們要重視對手,如果美軍真的那麼容易打,韓戰我們也不會付出那麼大的傷亡,所以一定要正視歷史。
同時,麥克阿瑟的確是美軍優秀的將領,只不過他生不逢時,在戰場上遇到了更優秀的彭德懷,所以敗給我們的彭老總,他不丟人。
而看似聰明的麥克阿瑟最後還是輸給了他自己的性格,1951年4月11日,這一天白宮緊急做出宣布:撤銷麥克阿瑟的一切職務。
讓麥克阿瑟尷尬的是,這一消息提前並沒有通知他,麥克阿瑟是從自己的夫人口中得知自己被撤職了,杜魯門似乎是有意以這樣的方式打擊一下這位老兵。從中也可見兩人的關係是多麼緊張。
在李奇微的回憶錄裡,總結了麥克阿瑟被免職的四點原因:
第一,麥克阿瑟的擴大戰爭計劃,很容易誘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第二,麥克阿瑟的魯莽單幹與後方的安全策略格格不入。
第三,麥克阿瑟的「全面戰爭」與杜魯門的「有限戰爭」發生嚴重衝突。
第四,美國國內的文官治國,暫時佔據了上風。
第二次戰役志願軍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勝利,三十八軍居功甚偉。第二次戰役中,38軍第113師大膽冒充李偽軍潰退部隊,14小時急行軍70餘公裡,趕在了全機械化的美軍前,成功穿插三所裡與龍源裡。38軍335團3連以果敢動作搶佔松骨峰,一舉切斷了美第8集團軍南撤退路;激戰兩晝夜,不顧敵人瘋狂突圍,死守陣地,打退美軍多次進攻。
正是因為三十八軍的勇敢與果斷,使得志願軍取得了第二次戰役的巨大勝利,而彭德懷也高興地在嘉獎令上寫道:「三十八軍萬歲」。從此三十八軍被稱為「萬歲軍」。
1991年2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原志願軍三十八軍軍長江擁輝(1952年8月,江擁輝接替梁興初為三十八軍軍長)在瀋陽逝世,享年74歲。
江擁輝在生前,依靠回憶、同時遍訪曾經的故舊、查閱史實資料,親自撰寫並完成了軍事著作《三十八軍在朝鮮》,這既是一部寫實的軍事史,也是一部感人的回憶錄,江擁輝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寫道:「我作為這場戰爭的親歷者,每憶及這段往事,便禁不住內心的激動,那血與火的戰鬥日月,就像昨天發生過的一樣。……如果讀者能從這部回憶錄感受到志願軍愛祖國、愛人民……並能了解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則感到不勝榮幸……在朝鮮戰場英勇獻身的成千上萬的烈士,也會聊以慰藉了。」
所以我在此推薦大家讀一讀《三十八軍在朝鮮》這本書,經過戰火洗禮的軍長寫的書不僅真實性有保障,而且還有很強的代入感,同時,作者擔任的是重要職務,他所掌握的資料和對戰爭的感悟,是普通作者無法相比的,完全不是一個層次,值得入手收藏。
大家可點擊上方的連結購買,不過一段飯錢,幾包煙錢。商品中有單本也有四本全套,如果也想了解志願軍其他部隊歷史的,可以買四本全套,其中《三十九在朝鮮》的作者也是戰爭的親歷者,作者是三十九軍軍長吳信泉,這本書也非常不錯,而且三十九的戰績不遜於三十八軍,只是名聲沒有三十八軍大而已。以下是《三十八軍在朝鮮》的部分目錄(目錄太長,我只選了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