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輸上甘嶺戰役?美團長: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怎麼贏?

2020-12-20 騰訊網

韓戰的過程,第一階段:快速攻防。一次戰役:打了10天,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趕到清川江。二次戰役:打了41天,將聯合國軍打回38線,西線6個軍(清川江),東線3個軍(長津湖),這才是一仗扭轉朝鮮戰局。三次戰役:打了8天,攻入漢城。四次戰役:防禦戰役,用3個月時間逐步後撤,撤出漢城。五次戰役:打了50天,我方進攻,後撤退,維持在38線。

第二階段:持久戰51年6月開始,雙方打打停停,上甘嶺發生在52年10月。53年7月我方發起金城戰役,7月27日,籤訂停戰協定。就戰役而言,雲山(39軍),長津湖(20軍,27軍),高陽追擊戰,橫城反擊戰,雪馬裡圍殲戰,清川江圍殲戰(38軍),鐵原防禦(63軍),金城戰役,還有黃草嶺(42軍),上甘嶺戰役都是朝鮮戰場著名的戰役。

美軍團長認為,上甘嶺戰役美軍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志願軍人數眾多,一個團9600人,所以美軍失敗是正常的。但是美軍擁有大量的飛機、坦克、火箭炮等重武器,志願軍只有手榴彈,依靠血肉之軀戰爭了美軍。

不得不說,那個年代我們的裝備確實很落後,軍隊戰術穿插全是輕裝前行,最多就是迫擊炮,沒有能對付坦克的武器,就是照樣的情況下,志願軍白天潛伏,也要行軍打仗,硬是把聯合國軍打回三八線。上甘嶺戰役是一次用血肉堆出來的勝利,我們傷亡比例高很多,但是我們卻打出了中國人的銳氣。

當你全面地去了解韓戰,你會發現我們的先輩比我們能想像的更加勇敢和聰明,把裝備的差距硬是從戰術上補了回來。麥克阿瑟從一開始就瞧不起中國,以為中國不敢出兵,最後被打的節節敗退,結果最後被撤職。

一個超級大國聯合十幾個國家打兩個(中國和朝鮮)當時第三世界國家,這差不多是降維打擊,說什麼打平了,我們的目的是打到三八線,目的達到了,這不是勝利是什麼。還說沒用核彈,別說我們不想美國扔核彈,連美國自己都不想扔核彈,這場戰可以說美國除了核彈能用都用了。美國研究了韓戰和上甘嶺戰役,得出一個結論:永遠不要直面解放軍。即使他們身後是地獄,也要衝出去。

上甘嶺戰役,當年我軍從全軍基層指揮員大局觀的主觀能動性、基層戰士鋼鐵的戰鬥意志、各種上帝級微操:

一、38軍隨便拉出來一個不到200人的連隊,就能打出國外精銳特種部隊的長距離潛行機動,然後死守要點——松骨峰,戰至不到10人。

二、2個團級單位守要點被兩面夾攻,擊退一面進攻,離開陣地主動攻擊另一面,分別將兩面敵人先後擊潰,還分別對兩個方向派出1-2個營主動追擊,不讓敵人收攏整編反撲。

三、為了徹底封死美軍退路,分出一個337團主動防禦上級忽略的龍源裡,這個團拆分成連級單位在山谷反覆橫跳阻斷敵軍退路。

《毛選》裡有一篇慶祝元旦的文章,最後一句鼓勵抗美援朝的志願軍繼續英勇作戰,節約子彈。我想這段話時心裡有多難過啊,士兵們在前線浴血奮戰;對面的敵人把炮彈傾瀉在我們的陣地上;我們既要守住陣地,還要節約子彈,因為國內的後勤工作也很難。誰是最可愛的人?毫無疑問,偉大的志願軍戰士!

抗美援朝就是我們的立國之戰,二戰,我們雖為戰勝國,但並沒有獲得世界的尊重。抗美援朝,特別是以二次戰役的長津湖,五次戰役的鐵原,後期的上甘嶺為代表,我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展現了強悍的戰鬥力,既贏得了對手的尊重,更獲得了蘇聯的支持,所以才有蘇軍從東北全部撤出,援助中國建設工業基礎設施。對外,獲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對內,開始了我們的工業化進程,立國之戰,一點不為過。

抗美援朝更符合立國之戰的設定,這個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果必須要給抗日戰爭一個名頭,那救國之戰才算貼切。

解放戰爭可以說是建國之戰。我們不用說那麼複雜,立國,是面對世界而立,那麼就從這三場戰爭來講,西方國家最熟知的必然是抗美援朝。上甘嶺明確告訴美國,我要守一定守得住,你攻不下,你也休想拿走,你老實坐到談判桌上去。韓戰,中國打了半個地球的兵,西方當然不服,尤其是美國,但,不服不行,因為這是新中國!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輸掉上甘嶺戰役?美團長: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怎麼贏?
    一次戰役:打了10天,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趕到清川江。二次戰役:打了41天,將聯合國軍打回38線,西線6個軍(清川江),東線3個軍(長津湖),這才是一仗扭轉朝鮮戰局。三次戰役:打了8天,攻入漢城。四次戰役:防禦戰役,用3個月時間逐步後撤,撤出漢城。五次戰役:打了50天,我方進攻,後撤退,維持在38線。
  • 為啥輸掉上甘嶺戰役?美軍團長: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誰能打贏?
    但戰役的進程卻大大超出了範弗裡特的預料,上甘嶺戰役足足打了43天,美韓聯軍付出了25000多人的傷亡代價,卻以失利收場。戰後,美國國內的一些軍史專家以沙盤推演和電腦模擬等方式對上甘嶺戰役進行了復盤,得出的結果都是美軍大勝。但事實卻是慘敗了,那麼為啥會失敗呢?這些人就開始找原因了。
  • 上甘嶺戰役,雙方投入兵力多少人?美軍傷亡多少,有志願軍的多嗎
    抗美援朝最出名的戰役則是上甘嶺戰役,這次戰役是中美兩軍意志的較量,最終志願軍勝利,美軍不得不承認失敗的結果。   那,在上甘嶺上,雙方一共投入多少兵力,志願軍傷亡多少人,美軍傷亡多少人,美軍傷亡有志願軍多嗎?
  • 美軍想不通:上甘嶺戰役,6萬美軍為什麼打不過志願軍兩個師?
    美軍至今都想不通,在上甘嶺前線,6萬美軍在飛機大炮的配合下為什麼打不過志願軍的兩個師?從各個方面的角度看,美軍在上甘嶺打不過志願軍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戰鬥精神,美軍和志願軍可不是一個檔次!根據事後統計,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第15軍的官兵就有43人成為戰鬥英雄,15軍先後有10多個連隊在阻擊戰中全部拼光。上甘嶺早已成為了中國軍人偉大戰鬥精神的代名詞!提到上甘嶺,提到黃繼光、孫佔元等犧牲在上甘嶺的烈士,我們每個人都會肅然起敬!當我們知曉志願軍烈士為了祖國和人民壯烈犧牲的悲壯經過,我們每個人都會流下熱淚!這些志願軍,他們是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
  • 上甘嶺戰役到底慘烈到何種地步?為什麼志願軍會傷亡1萬多人?
    其中,上甘嶺戰役作為韓戰中的一次著名戰役,最終以中國志願軍大獲全勝為結局,給予了聯合國軍一次有力打擊。但雖說結果是中國方獲勝了,可實際上志願軍的傷亡人數也非常觸目驚心,高達1.15萬人左右,而聯合國軍更甚,自認傷亡人數就有1.9萬人。如此驚人的數字背後,這場戰役到底有多麼激烈呢?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美軍騎虎難下,志願軍一戰成名
    克拉克不愧是老辣,他首次將這次大規模的襲擊地點定在了志願軍五聖山前面的上甘嶺,以及兩個高地:597.9和537.7,他認為這兩個地方雖然志願軍處於居高臨下的態勢,但是反而因為這樣志願軍會放鬆防守的警惕性,事實證明,當時志願軍部署在上甘嶺的兵力卻是很單薄。
  • 為什麼美軍無法打贏上甘嶺戰役?因為上甘嶺陣地上人人皆英雄
    上甘嶺戰役是唯一收錄在美國軍事院校教科書中的中國戰例,為何美國人會如此重視這場戰役?因為美國人不僅吃了虧,而且徹底見識到了一個民族崛起所迸發出的能量。用秦基偉將軍的話來說:「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 上甘嶺戰役,我志願軍是如何取勝的?美軍都覺得匪夷所思
    日前,有一則新聞在網上引人注目,讓人看了兩眼汪汪。87歲的楊渭清和92歲的馬維華在北京相見,抗美援朝戰場上,他們曾是一起衝鋒陷陣的戰友,這也是一次時隔68年的重逢。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我志願軍和美韓軍隊進行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戰役,其中最為著名的、最有影響力的戰役,就屬上甘嶺戰役了。
  • 上甘嶺戰役我們為什麼能贏?不要忘記這支後方的隊伍,傷亡超前線
    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系列內容,第五期內容《上甘嶺戰役我們為什麼能贏?不要忘記這支後方的隊伍,傷亡超前線》。 27日,在觀看了《老兵你好》系列節目之《難忘鐵血上甘嶺》——《英雄壯歌》第三集,參戰老兵(原中國人民志願軍15軍29師情報所代理所長——鄧時文)對上甘嶺戰役的講述後令我印象深刻。
  •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構築起以坑道為骨幹的防禦體系,在敵兇猛攻勢...
    原標題: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構築起以坑道為骨幹的防禦體系,在敵兇猛攻勢前經受住嚴峻考驗,並最終奪取勝利——消耗敵人的「肉磨子」提起上甘嶺,許多人都不陌生。因為這個名字,幾乎是新中國成立後幾代人心目中一個充滿英雄主義的精神高地。上甘嶺戰役的勝利,使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整個正面戰場上完全掌握了主動權。
  • 美軍如何看待上甘嶺戰役?美軍上將:我們被打成了傻子!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美國軍人還是不清楚,為什麼在敵眾我寡的中國軍人面前,美國人還是無法打贏一個小小的朝鮮?上甘嶺戰役,遠比歷史課本上慘烈的多。在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對志願軍攻擊的炮火程度已經超越了二戰的水平,志願軍無法抵抗,只能走地下戰。此次戰鬥,志願軍傷亡一萬多人,傷亡率在百分之二十左右。
  • 上甘嶺——美國人的又一個「傷心嶺」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鏖戰了43個晝夜的大戰,終於落下了帷幕。在這43個血與火的晝夜裡,英勇的志願軍將士在上甘嶺,以血肉之軀彰顯著國家的榮譽和勝利的喜悅!
  • 上甘嶺戰役,讓美軍至今沒想明白,為何6萬美軍打不過中國志願軍
    ,上甘嶺戰役,1952年志願軍已逐步掌握了地面戰鬥的主動權,為了扭轉這種趨勢的發展,美軍迫不及待的想來一場小規模的突防進攻,試圖打擊志願軍的防守戰線。(圖為 上甘嶺戰役相關照片)
  • 韓戰上甘嶺戰役戰況如何?老兵:比現實更殘酷,更激烈
    【上甘嶺戰役後遍地的彈殼】上甘嶺戰役是在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所謂的「聯合國軍」在上甘嶺附近發生的一次著名的戰役。此役「聯合國軍」出動6萬多人,糾集火炮300餘門,對不足3.7公裡的志願軍陣地狂轟濫炸,妄圖消滅志願軍。
  • 上甘嶺,永遠是志願軍勝利的高地
    文/四季文史為了保衛祖國,保衛家鄉,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在抗美援朝的最前線,在一次次激烈戰鬥中,留下了無數個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在我志願軍的堅強意志下,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最終將美帝主義徹底打垮。
  • 美軍司令戰後垂頭喪氣,為什麼說上甘嶺戰役是新中國立國之戰?
    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了一場著名的戰役,史稱上甘嶺戰役。 鮮為人知的是,在這3.7平方公裡的地方,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二戰最高水平,志願軍是如何在武器全面落後的情況下取得最後的勝利呢?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上)
    6天以後,美軍向範佛裡特親自勘察選定的上甘嶺兩個高地投下了第一排炮彈。12日,15軍29師87團9連戰士邱少雲,在上甘嶺執行潛伏任務時,為了不暴露目標,在烈火中犧牲。這天,美軍預先以航空兵、炮兵對志願軍五聖山及上甘嶺的597.9和537.7高地北山,實施連續兩天的火力突擊。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下)
    與此同時,為了配合上甘嶺坑道作戰和進行反擊準備,15軍從20日至30日先後殲滅了上甘嶺以西,柏德裡東山和平康以南地區的敵人,共3000餘人。而駐防在西方山地區的第44師對當面之敵,也發動了一系列的攻擊,共殲敵4000餘人,這不僅有效牽制了上甘嶺的敵人,而且將戰線前推10公裡。
  • 徐焰:抗美援朝,志願軍為什麼能贏?| 青課
    美軍的根本弱點,毛澤東當年概括「鋼多氣少」,我們要戰勝強敵必須以我之長,擊敵之短。從物資和裝備上來說,中國當時完全跟美國沒法比較。中國一個軍的火力可能還不如人家一個團的火力,在整體實力相差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毛澤東等領導人強調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變整體力量的劣勢為局部戰場的相對均勢,達成四個平衡。
  • 志願軍最難的時刻,1951年,美軍攻上了上甘嶺
    上甘嶺戰役並不是抗美援朝戰役中規模最大的,但他的名氣卻特別大。上甘嶺戰役最一開始並不是在上甘嶺地區展開的,而是從兩個無名山頭開始。隨後作戰規模逐漸變大,由最開始的一個營兵力的對抗,發展到後來一個師規模的對抗,最後發展成了上甘嶺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