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的過程,第一階段:快速攻防。一次戰役:打了10天,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趕到清川江。二次戰役:打了41天,將聯合國軍打回38線,西線6個軍(清川江),東線3個軍(長津湖),這才是一仗扭轉朝鮮戰局。三次戰役:打了8天,攻入漢城。四次戰役:防禦戰役,用3個月時間逐步後撤,撤出漢城。五次戰役:打了50天,我方進攻,後撤退,維持在38線。
第二階段:持久戰51年6月開始,雙方打打停停,上甘嶺發生在52年10月。53年7月我方發起金城戰役,7月27日,籤訂停戰協定。就戰役而言,雲山(39軍),長津湖(20軍,27軍),高陽追擊戰,橫城反擊戰,雪馬裡圍殲戰,清川江圍殲戰(38軍),鐵原防禦(63軍),金城戰役,還有黃草嶺(42軍),上甘嶺戰役都是朝鮮戰場著名的戰役。
美軍團長認為,上甘嶺戰役美軍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志願軍人數眾多,一個團9600人,所以美軍失敗是正常的。但是美軍擁有大量的飛機、坦克、火箭炮等重武器,志願軍只有手榴彈,依靠血肉之軀戰爭了美軍。
不得不說,那個年代我們的裝備確實很落後,軍隊戰術穿插全是輕裝前行,最多就是迫擊炮,沒有能對付坦克的武器,就是照樣的情況下,志願軍白天潛伏,也要行軍打仗,硬是把聯合國軍打回三八線。上甘嶺戰役是一次用血肉堆出來的勝利,我們傷亡比例高很多,但是我們卻打出了中國人的銳氣。
當你全面地去了解韓戰,你會發現我們的先輩比我們能想像的更加勇敢和聰明,把裝備的差距硬是從戰術上補了回來。麥克阿瑟從一開始就瞧不起中國,以為中國不敢出兵,最後被打的節節敗退,結果最後被撤職。
一個超級大國聯合十幾個國家打兩個(中國和朝鮮)當時第三世界國家,這差不多是降維打擊,說什麼打平了,我們的目的是打到三八線,目的達到了,這不是勝利是什麼。還說沒用核彈,別說我們不想美國扔核彈,連美國自己都不想扔核彈,這場戰可以說美國除了核彈能用都用了。美國研究了韓戰和上甘嶺戰役,得出一個結論:永遠不要直面解放軍。即使他們身後是地獄,也要衝出去。
上甘嶺戰役,當年我軍從全軍基層指揮員大局觀的主觀能動性、基層戰士鋼鐵的戰鬥意志、各種上帝級微操:
一、38軍隨便拉出來一個不到200人的連隊,就能打出國外精銳特種部隊的長距離潛行機動,然後死守要點——松骨峰,戰至不到10人。
二、2個團級單位守要點被兩面夾攻,擊退一面進攻,離開陣地主動攻擊另一面,分別將兩面敵人先後擊潰,還分別對兩個方向派出1-2個營主動追擊,不讓敵人收攏整編反撲。
三、為了徹底封死美軍退路,分出一個337團主動防禦上級忽略的龍源裡,這個團拆分成連級單位在山谷反覆橫跳阻斷敵軍退路。
《毛選》裡有一篇慶祝元旦的文章,最後一句鼓勵抗美援朝的志願軍繼續英勇作戰,節約子彈。我想這段話時心裡有多難過啊,士兵們在前線浴血奮戰;對面的敵人把炮彈傾瀉在我們的陣地上;我們既要守住陣地,還要節約子彈,因為國內的後勤工作也很難。誰是最可愛的人?毫無疑問,偉大的志願軍戰士!
抗美援朝就是我們的立國之戰,二戰,我們雖為戰勝國,但並沒有獲得世界的尊重。抗美援朝,特別是以二次戰役的長津湖,五次戰役的鐵原,後期的上甘嶺為代表,我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展現了強悍的戰鬥力,既贏得了對手的尊重,更獲得了蘇聯的支持,所以才有蘇軍從東北全部撤出,援助中國建設工業基礎設施。對外,獲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對內,開始了我們的工業化進程,立國之戰,一點不為過。
抗美援朝更符合立國之戰的設定,這個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果必須要給抗日戰爭一個名頭,那救國之戰才算貼切。
解放戰爭可以說是建國之戰。我們不用說那麼複雜,立國,是面對世界而立,那麼就從這三場戰爭來講,西方國家最熟知的必然是抗美援朝。上甘嶺明確告訴美國,我要守一定守得住,你攻不下,你也休想拿走,你老實坐到談判桌上去。韓戰,中國打了半個地球的兵,西方當然不服,尤其是美國,但,不服不行,因為這是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