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我們為什麼能贏?不要忘記這支後方的隊伍,傷亡超前線

2020-12-20 騰訊網

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系列內容,第五期內容《上甘嶺戰役我們為什麼能贏?不要忘記這支後方的隊伍,傷亡超前線》。

27日,在觀看了《老兵你好》系列節目之《難忘鐵血上甘嶺》——《英雄壯歌》第三集,參戰老兵(原中國人民志願軍15軍29師情報所代理所長——鄧時文)對上甘嶺戰役的講述後令我印象深刻。其中一段讓我感觸較深!

主持人問道:敵人的炮火,當時是什麼樣一個狀況?

參戰老兵回答到:那簡直是炮雨,特別是14號(1952年10月14日)以後,(聯軍)開始打上甘嶺,敵人當時講,最多兩個營,兩個禮拜,把五聖山搞下來,搞下來然後就掃向平壤,線要重新划過,把朝鮮再給他拿掉一半。完了以後我們當然不能同意,他一拍,讓炮火講話吧!這才成了上甘嶺(戰役)。

參戰老兵再說道:(在戰役中,由於敵人的炮火)五聖山也被搞掉了2公尺,一天30多萬發炮彈,是屍骨成堆,炮火犁過去犁過來,敵人的屍體打散了,我們的也拉不出來,就打成了人頭的「醬缸」,叫做人肉「沼澤」。那個槍管裡面都是灰,槍管裡面有灰要炸的,最後就用手榴彈,用莫洛託夫手雷,敵人上來,就看著手榴彈丟,當看不到手榴彈沒有丟的時候,同志就犧牲了,叫什麼名字不知道,無名戰士,英雄,不比有名的少,很多。

可見,當時的情景有多激烈,條件有多艱苦。在前幾期的內容中我們提到,在上甘嶺戰役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為了拿下上甘嶺可以說不惜代價。在整整43天的戰鬥中,美軍一共向上甘嶺陣地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按照時間來計算,光是炮彈,平均每天就要打出去4.4餘萬發,我方陣地山頭被炮火削低兩米,許多坑道直接被炸平,陣地全是焦土,而上甘嶺陣地的面積僅僅有3.7平方公裡。

然而,就是在這樣猛烈炮火的打擊下,我們最終還是贏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幾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在思考,在這塊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面對數倍於我方的火力,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我們的戰士卻又一次次奪得陣地,無數次擊退敵軍。我們為何能贏?僅僅靠的戰士們不畏犧牲,不畏強敵,視死如歸,寸土不讓的精神?

實際上,我們之所以能夠贏得這場戰役,除了戰士們不畏犧牲,不畏強敵,視死如歸,寸土不讓的精神以外。後勤保障在這次戰役中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面對敵軍密集的炮火,我們的戰士依舊能夠把彈藥、糧食和水等重要的物資送到前線,是這場戰役取勝的關鍵所在。如古話說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打的就是後勤。

在上甘嶺戰役中,要想把物資送到戰士們的手中,艱難程度更是難以想像的。

據戰史記載,上甘嶺戰役開打第一天,「聯軍」大炮就發射了將近30萬發炮彈,試圖利用炮火,直接炸平我方的陣地,削弱抵抗能力。一天打30萬發是什麼概念?按照24小時不間斷進攻來計算,每小時就要打出去1.25萬發,知道一開始參戰老兵講的原話為何說下的是炮雨了吧!猛烈而密集的炮火,即使躲在坑道內,很多戰士被活活震死。

這樣的打擊強度,對後勤的的考驗也是巨大的,如果按照平均一枚炮彈20公斤來計算,重量就是600萬公斤,重量就是6000噸,如果我們按照一輛卡車載重5噸來計算,就需要1200輛卡車來運送,而這僅僅是一天的炮彈消耗量。從另外一面也不難看出,美軍的後勤補給能力是驚人的。當時,第八集團司令範弗裡給給「聯軍」總司令克拉克的報告中這樣寫道「考慮到目前彈藥庫存所能提供的最大火力以及空中力量的最大近地支援,我對攤牌計劃的實現是樂觀的。」

而我軍方面,面對敵軍瘋狂的進攻,第一天打完就面臨了嚴峻的後勤問題,原本儲存的彈藥,第一天就開始見底了,後勤問題成為了非常棘手的問題。據史料記載,14日戰役當日晚,15軍後勤部就召開會議,要求將主要力量用於五聖山方向。然而,把這些物資送到前線,也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美軍深知志願軍的弱點,那就是怕封鎖。所以,美軍經常派出飛機或者使用大口徑火炮,對我後方實施火力封鎖,試圖掐斷我方的後勤補給,讓前線的戰士陷入絕境,沒有水,沒有彈藥,沒有糧食,活活困死。

更要命的是,志願軍後勤倉庫距離前沿有四五公裡遠,而且幾乎都是山路,需要人力將糧彈送到前沿,要想送上去,就得人抗。戰將洪學智親自部署上甘嶺戰役的後勤保障工作後,一條生命保障線連接到了前沿陣地,但這條線是無數戰士用鮮血構建起來的。但面對敵人的層層炮火封鎖,我們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

往往平均1個團作戰、需要2個團保障,從10月26日起15軍,抽調85團1個營、86團2個營搬運彈藥,並抽調大量機關人員參加運輸。至此,15軍僅火線運輸投入人力即達8566人。但面對敵人的炮火,後勤的傷亡比前線的還要高,有的時候火線兵的傷亡率超過50%。據史料記載,從14日到30日反擊前,我軍的彈藥消耗量就高達892噸,平均每天消耗大約56噸。消耗量看似很高,但相較於聯軍,這僅僅是零頭,但還是打破了聯軍稱2個禮拜破上甘嶺和五聖山的美夢。當時的我們,不僅僅物資相對匱乏,美軍的火力封鎖,也是關鍵因素,因為送不上去。

在上甘嶺戰役最困難的時期,由於巨大的傷亡和敵軍猛烈的炮火,後勤補給曾一度中斷,使得坑道部隊幾乎陷入絕境。很多傷員和戰士由於缺乏食物和水,出現了傷員、救護人員和戰士餓死渴死的現象。為此,15軍政治部曾專門下令「凡送入坑道一筐蘋果者記二等功!」到最後,一個人也沒能得到這份榮譽,也只有一個蘋果送到了陣地上,可見當時的慘烈程度。

在整個戰役中,我軍後勤向前線共供應物資16178噸,消耗各種物資11074噸。其中消耗彈藥5077噸,油料886噸,主副食、被裝4658噸。正是這些補給,為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條件。所以,面對火力強悍的聯軍,我們為何還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後勤補給顯得更為至關重要。

相關焦點

  • 上甘嶺為什麼能贏?秦基偉感慨:我們要什麼,上級就給什麼
    作者:書南編輯:弘文上甘嶺戰役是被無數人銘記的戰役,在這場戰爭中,我們憑藉著英勇無畏的精神和靈活的作戰方針,打贏了武器裝備佔據巨大優勢的美帝國主義軍隊前線作戰奮勇殺敵的戰士們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同時我們也不能忘了進行後期補給工作的部隊人員。上甘嶺之所以能贏,和他們的貢獻密不可分。當時15軍的軍長秦基偉就感慨,軍隊需要什麼,上級就給什麼。正是一線戰士和後勤部隊的相互配合,才造就了這個戰爭史上的奇蹟。
  • 上甘嶺為什麼能贏?秦基偉回憶: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我們都知道,新中國成立以來,抗美援朝戰爭是我們第一次對外戰爭的巨大勝利,它大大提高了我們的國際地位和國際話語權。最著名的一次上甘嶺之戰是在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兩年後。我們知道,志願軍在上甘嶺戰役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這一點大家都很清楚,那麼,為什麼我軍在上甘嶺戰役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呢?
  • 隱瞞了半個世紀,上甘嶺戰役,我軍和敵軍真實傷亡數據揭秘?
    抗美援朝戰爭中最著名的一場戰役就是上甘嶺戰役,這場戰役空前的慘烈,其殘酷的程度遠遠超乎了雙方的預計,我們的歷史課本和各種歷史紀錄片都曾經向我們展示了我國的志願軍在這場戰役中的英勇和犧牲,著名的戰鬥英雄黃繼光就犧牲在了上甘嶺。這場戰役持續了整整43天,那麼我軍和敵軍的傷亡數據各有多少呢?
  • 為什麼美軍無法打贏上甘嶺戰役?因為上甘嶺陣地上人人皆英雄
    其實,這怪不了秦基偉,因為範弗裡特雖然有心想拿五聖山,但是會不會對五聖山進攻是個疑問,據現有資料可知,範弗裡特打響上甘嶺戰役,也就是為了談判桌上能說話硬氣點而已。這已經超過了二戰中美軍任何一場戰役的彈藥量,連當年的日軍都沒有享受如此的待遇。即使將上甘嶺高地削低兩米,美軍依然沒有拿下這兩處高地,範佛裡特原本計劃用五天時間、以傷亡二百左右的代價結束戰鬥,結果卻耗時近一個半月,傷亡過萬,成了他戎馬生涯的最後一戰。
  • 上甘嶺戰役中,為何在範弗裡特彈藥量的狂轟濫炸下,仍然守得住?
    眾所周知,我軍的後勤保障能力不如聯合國軍,但最後為什麼敵軍沒有如願,屢試不爽的"範弗裡特彈藥量"為什麼失去作用,上甘嶺還是被守住?其中原因非常複雜,總體來說有以下幾個原因。 而聯合國軍就不同了,他們作戰最怕的就是傷亡,當官的考慮的是傷亡大了向國內沒法交差,士兵考慮的是保命。而且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要離開祖國到半島打仗,戰爭的目的是什麼都沒有弄清。所以他們不會像二戰跟法西斯作戰那樣奮不顧身,士氣低落就難以發揮最大優勢,戰鬥力就大打折扣。
  • 美軍如何看待上甘嶺戰役?美軍上將:我們被打成了傻子!
    很多時候當我們再回憶起上個世紀的經典老歌的時候,總會想到這首「一條大河,波浪寬……」,而這首《我的祖國》,正是當年黑白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曲。在韓戰中,上甘嶺戰役的歷史地位是無法撼動的,不僅僅是我國和朝鮮,就連美國對這場戰爭,都有著非常深刻印象。
  • 上甘嶺戰役,美國為何慘敗?因為我們不止一個黃繼光!
    我們沒有強大的武器,沒有充足的後勤支援,在戰術上更是小兵群作戰,在美軍的火海戰術面前志願軍還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這完全就是戰爭史上的奇蹟。美軍原本打算只用五天的時間兩百人傷亡的代價攻下上甘嶺的兩個高地,結果打了四十多天,傷亡近萬人卻只奪取了其中一個高地的一小部分,在世界戰爭史上上甘嶺戰役作為為數不多的小地域作戰,它以雙方投入兵力之多,作戰時間長以及傷亡慘重而成為世界上著名的戰役之一,美軍方面也把這場戰役稱為「朝鮮戰場中的凡爾登 」。
  • 美軍陣亡三成即投降,上甘嶺這支部隊傷亡500%,為何戰戰戰
    這讓我這個有28年軍齡的西北漢子熱淚盈眶!這是一種精神的力量,一種穿透時空,傳承萬代的力量,能夠撐起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新天地! 美第七師和韓第二師在戰役中遭受了巨大的傷亡,並徹底消除了中朝方面關於能否在美軍絕對優勢火力下堅守陣地的憂慮,使得戰線更加穩定,還有就是因為此戰志願軍上報擊敗美國在朝鮮最後的預備隊-第187空降團。聯合國軍自認共傷亡15000人,其中美軍5000人,韓軍10000人。志願軍共傷亡11500人。其中陣亡4838人,傷6691人;共計1.15萬人,傷亡率在25%以上。
  • 為什麼輸上甘嶺戰役?美團長: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怎麼贏?
    不得不說,那個年代我們的裝備確實很落後,軍隊戰術穿插全是輕裝前行,最多就是迫擊炮,沒有能對付坦克的武器,就是照樣的情況下,志願軍白天潛伏,也要行軍打仗,硬是把聯合國軍打回三八線。上甘嶺戰役是一次用血肉堆出來的勝利,我們傷亡比例高很多,但是我們卻打出了中國人的銳氣。
  • 為什麼輸掉上甘嶺戰役?美團長: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怎麼贏?
    不得不說,那個年代我們的裝備確實很落後,軍隊戰術穿插全是輕裝前行,最多就是迫擊炮,沒有能對付坦克的武器,就是照樣的情況下,志願軍白天潛伏,也要行軍打仗,硬是把聯合國軍打回三八線。上甘嶺戰役是一次用血肉堆出來的勝利,我們傷亡比例高很多,但是我們卻打出了中國人的銳氣。
  • 上甘嶺戰役,讓美軍至今沒想明白,為何6萬美軍打不過中國志願軍
    (圖為 上甘嶺戰役相關照片) 也絕不退縮,炮火連天,火線運輸隊的戰士超過90%在路上身亡,在保障上甘嶺高地補給的路上,到處可見他們的鮮血,一筐蘿蔔,一袋蘋果,那都是最前線戰士的性命。
  • 上甘嶺戰役為何會贏?秦基偉:王近山許諾我們要什麼,他給什麼
    前有我方戰略分析出現偏差,後又有範佛裡特好幾次命軍隊的佯攻,便造成了上甘嶺戰役打響初期那幾天,我軍陣地前從西向東都是緊張的局面。而能夠給予範佛裡特選擇在五聖山陣地賭一把的背後,就是源自「後勤」力量。上甘嶺戰役從打響到結束,陣地上全被火光與硝煙籠罩著,高地上的土和石頭不知被燒焦了多少次,190餘萬發的炮彈,讓這一戰多了一個名字:上甘嶺「炮戰」。
  • 上甘嶺戰役,抗美援朝慘烈的一戰,雙方傷亡巨大,美軍損失多少
    戰爭畢竟是殘酷的,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我們的志願軍將士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如果說抗美援朝中最為慘烈的戰鬥,了解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上甘嶺戰役可以稱得上最為慘烈的一場戰鬥。這場戰役我們也讓美國人充分地認識到了中國人的厲害,也是美軍傷亡最為慘重的一場戰鬥,這場戰鬥中美軍到底傷亡了多少人,其實在戰爭結束後相對較長的時間裡美軍對於此數據都進行保密。
  • 上甘嶺戰役,美國為何慘敗?因為堵槍眼的不止一個黃繼光
    除此之外,空中還有飛機進行轟炸,坦克雖然不能開上高地但是卻在下方進行火力支持,於是駐守的志願軍戰士只能在白天躲進坑道,坑道在上甘嶺戰役和朝鮮戰場上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戰士們就想出了利用地道作戰的方法,更是在華北平原上建立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的地道網,所以從1951年夏天開始,志願軍的各個部隊就開始開山採石修築坑道了
  • 美國萬萬想不到:上甘嶺戰役,隱藏半個世紀的秘密
    上甘嶺戰役 美國至今想不通:上甘嶺為什麼打不下來 美國的軍事研究者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嶺為什麼會打不下來 這兩個高地背後的山地裡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嶺。這場戰役我方叫做「上甘嶺戰役」,美方稱之為「三角形山戰役」。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上)
    作為民主黨的杜魯門,切望克拉克能在朝鮮打個勝仗,給執政的民主黨製造點競選聲勢。克拉克親自攜大批參謀人員視察了前線,幾乎無法在某一點上有所突破。 狡猾的範佛裡特,他為了不讓志願軍發現其進攻上甘嶺的意圖,白天用汽車大搖大擺,載少量兵員向後方運送,沿金化、鐵原鐵路向西開進,製造進攻西方山的假象,迷惑志願軍的戰略部署,而實際上利用夜間悄悄向上甘嶺前沿增兵。而我軍在上甘嶺方向,只有兩個連防守兩個小高地。
  • 還原真實上甘嶺戰役:這兩個重大指揮失誤造成傷亡慘重!
    上甘嶺戰役中,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戰鬥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
  • 上甘嶺戰役,雙方投入兵力多少人?美軍傷亡多少,有志願軍的多嗎
    上甘嶺   抗美援朝,是新中國在世界上的立足之戰,這一仗過後,西方再也不敢小瞧新中國。抗美援朝最出名的戰役則是上甘嶺戰役,這次戰役是中美兩軍意志的較量,最終志願軍勝利,美軍不得不承認失敗的結果。   那,在上甘嶺上,雙方一共投入多少兵力,志願軍傷亡多少人,美軍傷亡多少人,美軍傷亡有志願軍多嗎?
  • 韓戰上甘嶺戰役戰況如何?老兵:比現實更殘酷,更激烈
    【上甘嶺戰役後遍地的彈殼】上甘嶺戰役是在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所謂的「聯合國軍」在上甘嶺附近發生的一次著名的戰役。此役「聯合國軍」出動6萬多人,糾集火炮300餘門,對不足3.7公裡的志願軍陣地狂轟濫炸,妄圖消滅志願軍。
  • 上甘嶺戰役被中外翻拍,韓戰志願軍靠它守住了中上甘嶺
    王清珍1936年出生,1951年,年僅15歲的她就參軍入伍,並隨部隊入朝作戰,前線一片廢墟,到處是殘垣斷壁,硝煙瀰漫,王清珍並沒有被這悽慘的景象嚇到,反而更加堅定她與敵人戰鬥到底的決心。整個上甘嶺戰役中,天上沒有出現過一架我們的飛機;我們的坦克也沒有參戰的記錄;我們的火炮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是敵方的四分之一,美軍總共發射了一百九十多萬發炮彈,五千多枚航彈,我們只有四十多萬發炮彈,而且全是後期才用上的。數百萬發炮彈蹂躪著這兩個區區3.8平方公裡的小山頭,這兩個在範弗裡特的作戰計劃裡第一天就該攻下來的小山頭,用自己的粉身碎骨驗證了人類的勇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