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新中國成立以來,抗美援朝戰爭是我們第一次對外戰爭的巨大勝利,它大大提高了我們的國際地位和國際話語權。最著名的一次上甘嶺之戰是在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兩年後。我們知道,志願軍在上甘嶺戰役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這一點大家都很清楚,那麼,為什麼我軍在上甘嶺戰役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呢?
上甘嶺戰役中,美軍約集結兵力六萬餘人,所拉火炮三百餘門,坦克、裝甲車輛一百餘輛,對我軍上甘嶺陣地耗用二百萬發炮彈,炮火密度已達二戰之高峰。即使是上甘嶺的那座山,也整整削了2米。並借著坑道反擊的戰術與美軍持續鏖戰,反覆爭奪60多個陣地,持續拉扯美軍。
有了這場戰爭後,坑道作戰的弊端也顯露出來,那就是害怕封鎖,無法獲得有效的軍事補給,而美軍自然也知道這一重大弱點,於是用大量的炮火封鎖了上甘嶺的後勤通道,而上甘嶺的軍事補給也逐漸減少。
而且,當志願軍意識到這個致命問題後,也立即重新組織了一條運輸線路,這是由志願軍將士的血肉組成的線路,經常是在運輸線路上傷亡比陣地上更多。但是即使是美軍再猛烈的火力,志願軍也以頑強不屈的精神,為上甘嶺的陣地運送大量軍需物資。
在後來的各種影視作品中,上甘嶺戰役都十分強調戰鬥精神的因素,我軍在戰鬥中的確爆發出驚人的戰鬥精神,但僅憑戰鬥精神並不能取得勝利。據了解,當時負責上甘嶺軍事部署的15軍軍長秦基偉回憶說: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由此可以看出,從後方補充了大量作戰物資和人員,也是使上甘嶺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