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和臺灣的緣分,大概不同年紀的人會給出不同的說法。
最開始,大概我的父輩總是會講一些和政治有關的話題。聽得最多的人是蔣介石、張學良。那時候,就會天然地覺得臺灣就是這兩個人生活的地方,很遙遠。
後來,少女時期,臺灣就是小虎隊、林志穎、伊能靜、李秀媛、翁倩玉,張雨生……
喜歡看閒書的青春年代裡,臺灣還是瓊瑤、席慕容、席娟。看著她們的書,比課文好看很多,比外國文學名著又親切。她們的文字裡有我們憧憬的愛情和生活,那時覺得臺灣好像沒那麼遙遠了,但是它還是一個符號性的東西。
再後來,臺灣是羅大佑、李宗盛、古龍、痞子蔡;臺灣是朱德庸、幾米、龍應臺、李敖;臺灣是動力火車、伍佰、周杰倫、林志玲;臺灣還是桂綸鎂、戴立忍、賴聲川、蔣勳……很難忽視中國青年關於臺灣的集體記憶,那是對於華語樂壇、華語影壇、華語文學界來說盛產明星最多的地方,那個地方和流行文化緊密相連,創造出輝煌燦爛的現代文明。以至於現在,當我踏上這片土地,再回來時,我還是不敢相信。我曾經踏上過這片撒滿文化的土地。
臺灣的辣椒不辣,妹兒辣。這是好多臺灣人和大陸人自動認知的對臺灣女孩的定義。在我這個陸客看來,有一個最最不能理解的環節就是:辣妹居然也愛看書。這也是我幾年前來臺北最大的困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誠品書店裡居然窩藏了大批辣妹,而在大陸,辣妹會出現在各種場合,最不可能的場合就是書店。
這次來臺灣,時間充裕。所以,發掘了很多誠品以外的書店。尤其對捷運公館站4出口的臺大對面的二手小書店摸得很清楚。還有臺南孔廟對面的茉莉二手書店,在那裡泡著的2個小時不到的時間裡,很多人、夾雜著辣妹、帥哥進來選書,讓我對臺灣書店的文化氛圍不得不刮目相看。書店,這個城市人私屬的小領地,就應該這樣低調、優雅的存在。不問GDP、不問IPO,就這樣獨立那裡。城市人都需要在這裡安靜下來,及時充電一下。辣妹可以外表很辣,但是內心對文化、對傳統一定也要很虔誠、很尊敬、很有態度,這才是一個年輕人文化成熟的表現。
臺北據說已經成為目前世界上咖啡廳最為密集的十大城市之一。在臺北的日子裡,我愛上了這種咖啡文化。從鯊魚咬吐司到湛廬到一些不知名的小咖啡店,咖啡店裡的店員呈現出來的專業表現和顧客或商務或閒散的生活細節令人印象深刻。
在臺北期間,喝過250臺幣的咖啡,也喝過120、50元的咖啡,品質都相當不錯。似乎可以這樣模糊地下個結論,咖啡店是一個地區商業化程度的表現。有朋友告訴我,最開始咖啡剛到臺灣的時候,很多人也是同樣覺得價格昂貴,都是大家談商業才會首選去咖啡店。再後來慢慢的普及以後,有人做35臺幣一杯的百姓咖啡,再有各種特色的咖啡店,現在臺灣的每家的咖啡店文化氛圍、主題都不一樣。在臺大的湛廬店,我也目睹了星期一一大早上來閒聊的太太們。在東森電視臺附近的咖啡店,也看到上班族中午午休的片刻偷閒,還目睹了在音樂廳外的青年閒散放鬆的咖啡時間。
咖啡就是臺灣人生活的一個瞬間。這種商業產品已經進化到文化範疇,和文化生活息息相關,並且潛移默化地融入到臺灣流行文化當中,真是不可思議又順理成章的事情。
那天早上,去體驗世界豆漿大王,一個連鎖開遍中國的永和豆漿背後竟然有這樣的故事。在鬍鬚張、千金髮等小店,有青年上班族,也有年紀大的老主顧。臺灣果然包羅了中國各色小吃,老人在這找到了鄉戀,年輕人在這裡找到了認同感,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在這裡吃出了生活的味道。
聽說,中國每個省的人在臺灣都會找到對味的美食。不光是中國人,日本人、東南亞人、歐美人都很喜歡來臺灣,臺灣的美食,小餐廳、大排檔承載了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在這裡覓食,然後在饕餮之後每個人都在小小的臺灣找到了歸屬感。這也是很神奇的事情。大排檔,很像這個移民城市的年輪。無論是眷村裡的山東、河南國軍後代,還是東南亞和臺灣人的後代,亦或是日本籍遊客,都在這個城市留下了似有似無又香氣四溢的痕跡。
和一個媒體朋友一起逛臺北歷史博物館後,走路去中正紀念堂廣場。逛完戲劇院生活廣場的誠品書店,在戲劇院上面的臺階上坐著發呆。朋友給我講了一個溫暖的故事。因為臺灣每次音樂會門票比較貴,很多人不想買票。他們會來到戲劇院生活廣場蹭聽,蹭聽也可以嗎?我忽然有了興趣。原來,是這樣的。戲劇院會提前和樂團以及廣告商協商,票是照常賣的,畢竟有聽眾喜歡聽現場的感覺。但是,同時有些大的廣告商很願意贊助廣場免費的音樂會,於是音樂會現場的同步直播視頻會被放到廣場的大屏幕上,用最好的音響設備傳送後,廣場上的人們也可以免費聽到最棒的同步音樂會了。
還有最棒的環節,在音樂會結束返場時,樂團的成員都會從音樂廳裡面走出來,走到二樓的平臺上向廣場上那些熱愛音樂又不願意買門票的人們專門謝幕。聽到這裡,我已經有點要落淚的意思。對啊,阻擋音樂的永遠不該是一張小小的門票,門票也同樣不能阻擋住人與人之間的那份尊重,以及對文化的認同。熱愛藝術的臺灣人,用自己真摯的心不但打動了音樂家,也同樣打動了所有熱愛文化的人。臺北,這麼溫暖又有誠意的城市。
考察文創產業,大概是很多大陸媒體、公司、設計師到臺灣最大的目的。東森電視的姚總監還有好多人都說,你們看到的文創產業,我們也經營了很多年才搞成現在這個樣子。給大米包個花袋子,給蜂蜜穿個小袍子,這些皮毛很快就被學得像模像樣了。但是,晨星鑄字行的先生採訪時的一句話很有意思:文創是用時間、用心做出來的才叫文創。晨星鑄字行的老闆現在還在做鉛字,冰冷的工具機下,那些方塊字在它的鉛模中煥發了勃勃生機。還有做毛筆的企業,還給小朋友做裝上HELLO KITTY頭的毛筆,透過這些似乎可以看到臺灣人對文化的固守和創新。
更難忘的是,臺灣的大學都統統沒有高牆,開放式的校園讓我們再深夜11點還可以徜徉在臺大花海中。臺北藝術大學山坡上那天然公園吸引了周末帶小朋友出遊的家庭,而輔仁大學的狗狗們同樣可以幸福的和學子們享受暖陽。經常所說的人文環境,大概就是這樣的吧。忽然明白了,這裡為什麼會有那麼好的文創產業,為什麼創造了那麼多的流行文化。對臺灣人來說,這就是生活的哲學。
相比阿里山、日月潭,此行最吸引我目光的還是臺灣人。他們的言行,如世新大學的楊老師可以張口就來《論語》的原文,如世新大學馬老師對不同宗教的獨特理解,還有九份山上一家小咖啡店的老闆,流利的英文和淡定的笑容讓他特別與眾不同;以及墾丁夜市裡,小卡車改裝的BAR女調酒師的那份自信與超然,臺灣人是一群具體的個體,卻又統一在那粘糯的閩南腔裡,溫婉、親切,透著中華文化的自覺與自信。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華商報》文化行業記者。獨家授權,尊重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END
掃一掃下面的生活美學館二維碼
微 信 號:shmeixueguan
通聯郵箱:745028379@qq.com
分享生活之美,做生活美學家
線上:生活美學館
線下:生活美學現場
推廣:生活美學實驗室
項目:生活美學之旅
課堂:生活美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