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古村落兼具人文自然美 傳承特色民俗

2020-12-24 湘湘愛旅行

古村落常被喻作一本古書。

惠州的古村落大多形成於清代之前,廣府、客家、潮汕文化相互交融,形成豐富多彩的建築文化,並保留著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民俗風情。全市目前共有30個國家、省、市級傳統村落。

在那些村落裡,或許牆皮早已脫落,露出大片斑駁,歲月纏繞成的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不知所起,不知所終。或許古村新韻,只有年年歲歲的雨水在某一處留下光陰的痕跡,伸手輕撫,似乎還能感知到這座古村有力的脈搏。也不知,牆後的老宅裡,藏著多少代人的故事,關於家族,關於愛情,關於興衰起落,關於柴米油鹽。

萬物逆旅,百代過客,無數場人生大戲幕起幕落,古村依然靜默,仍在發展。

建築智慧,文化情懷

城中有寨、寨中有院落、院落有家居

翻動惠州傳統村落的書頁,散發出歷史的韻味,古人的智慧和靈氣再現眼前。

跨過厚實的石門,看著大小屏門的木雕,再看石雕的窗花,以及樨頭各種動物造型的木雕,古村落的房子保存了建築的智慧和傳統文化的情懷。

位於惠東蓮花山下、西枝江畔的皇思揚村,古村的建築群始建於明末清初,至清中期形成規模,從幾戶人家逐漸發展成人口達數千人的村莊。現存的大部分建築屬於這一時期的遺存。建築群內有城門、書院、祠堂、廟、觀、牌坊等建築,有些大戶人家還內設水井、花園、練武場,功能齊全。精美的木雕、石雕、灰塑、壁畫等在村裡隨處可見。

皇思揚村古建築群按照「設治防禦」的體系而建,全村有東西南北四大城門,城內又有小圍屋,各房屋由百餘條縱橫交錯的鵝卵石巷道連城網,形成「城中有寨、寨中有院落、院落有家居」的「大圍龍套小圍龍」的建築格局。村莊規劃布局精妙,巷道經緯有序,村外阡陌縱橫。

古村建築的選址、設計和營造,周密考慮了天文、地理、氣象等環境因素。面臨南海、東靠紅海灣、西倚大亞灣的惠東平海古城,因為地理位置特殊,是一個易守難攻、可進可退的軍事要地,歷來都是海防重鎮、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研究嶺南軍事史的一塊「活化石」。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朱元璋為抵禦倭寇騷擾,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守御千戶所城,經過九年時間建成平海古城。「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雉蝶八百七十一,城門四座。」形似古鐘,故有鍾城之稱。雖然經過600年的滄桑,平海古城至今仍較完整地保留著四座城門樓、部分城牆、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老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廟、古文化遺址和大量的歷史文物。

走進惠東平海古城,從保存的古建築,我們可以感受那戰火頻仍、動蕩不安的歲月。也能從建築中,體會到古村落的祖輩們聚族而居,精誠團結,共御外敵的景象。

文化記憶,新美舊韻

夕陽西下秋風吹過,古建築訴說著往日艱辛與輝煌

有人說,古村落是一個流傳久遠的傳奇,是一曲唱了幾百年的老歌。

瀝青路旁綠樹成蔭,客家圍屋宏偉古樸……進入惠陽區良井鎮霞角村,一幅新農村圖景徐徐展開,新美舊韻的完美結合,讓這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的省級古村落充滿魅力。

村中有一所現代化的學校——宏基小學。校園內的「宏謨亭」涼亭,昭示著這所學校的百年歷史。早在清代,當地就有由富戶出錢延師講學的「守鱣書室」「關西書室」兩個書室,清光緒二十九年,兩個書室合二為一,創辦良井強立初等小學堂。其後幾十年,校名幾經變更,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擴大辦學規模。110多年來,宏基小學生源不斷,培育了無數優秀學子。

霞角村如今保留著5座規模宏偉的客家圍屋,距今已有一兩百年歷史。不少圍屋的大廳橫梁上寫有「詩禮傳家」4個大字,以弘揚家風。楊氏二世祖玉茂公還傳下一副對聯作為家訓:「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可見,古建築記錄著當地楊氏崇文重教的佳話。

第一次走進仲愷高新區潼湖鎮赤崗古村,有種進入孤島的感覺,周圍是湖泊和水塘,整個村子安靜得有點讓人望聞生畏。從高處遠看,赤崗古村就像一隻大大的螃蟹靜靜地躺在湖泊和水塘中央。「日頭一出似火燒,曬死高田冇禾收,水浸低田冇禾割,耕田至死冇風流。」這是赤崗村的民謠,足以證明以前生產條件十分惡劣。村民出行主要依靠水運,每家每戶都有一條木船,有「水鄉」之稱,所以鎮內還流傳「有女不嫁赤崗村,出門三步要搖船。遇到一朝起身遲,頭髮零丁走趕船」的說法。

赤崗村一直非常重視文化建設,建有崇禮堂、崇慶堂和綜堂等祠堂,每個都編寫有各自的族譜。美乾書室更是見證了赤崗村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清朝有個教書先生楊黎光,其家族由於開學堂和做生意,生活較富裕,被鄰裡稱為「九代不扶犁」,即九代人不用種田也能較好生活,並流傳至今。

夕陽西下,秋風吹過,古建築斑駁的光影,仿佛記錄和訴說著往日的艱辛與輝煌。

時空恍惚,傳承發展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村落有詩有鄉愁

古村落是民族的寶貴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好古村落,讓古村落活起來才能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

位於惠陽區秋長街道北部的周田村,客家圍屋建築眾多,集「千秋客家文化、百年紅色經典」和僑鄉文化於一村,文化價值獨特,是葉亞來故居、葉挺故居、廖似光故居所在地。該村先後湧現出6位將軍,40多位新民主主義革命烈士,位於村內的葉挺將軍紀念園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周田村有200多年華僑文化史,該村葉亞來被稱為「吉隆坡王」,是吉隆坡開埠功臣。

作為客家人聚居區,周田村一些民俗文化流傳至今,如「周田二聖宮祈福活動」是該村傳統民俗活動,200多年來一直流傳至今,基本內容有朝拜、祈福、圍龍、摘柏、吃長壽飯等。

在惠東縣稔山鎮範和村,可以感受到兩種時代氛圍:在範和古村落不寬的巷子裡,巷道用花崗巖石板或鵝卵石鋪砌,老房子排列整齊有序,讓人仿佛置身明朝時代,有一種時空穿越的恍惚感。作為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範和村近年來修建的豬山公園設置了步行道和棧道,公園旁設有現代化的遊客服務中心,在美化綠化亮化等工程的襯託下,呈現出一派社會主義新農村氣象。

這是一個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古建築繁多,多為明清時期建築。近年來。在坐擁古建築和古文化資源的同時,範和村整合古村風貌、田園風光、海洋生態、民俗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同時,通過推出當地特色小吃,使村裡的旅遊業不斷升溫,成為網紅鄉村旅遊打卡地。

儘管歷經百年滄桑變化,古村落沒有城市的喧囂和吵鬧,但有詩還有鄉愁。偷得浮生半日閒,行走在古村落裡,讓心中淡淡的鄉愁得到慰藉。

古村故事

旭日村 依山而建氣勢恢宏

旭日村位於博羅縣龍華鎮北面,前臨東江,北靠羅浮,風景秀麗。旭日古村由蔚園、東園、大園、南邊、大巷、梅花、永吉等7個村民小組組成。村域總面積236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93畝,水田面積400多畝。旭日村於2012年12月被評為第一批中國古村落。

旭日古村是一個具有300多年歷史的古民居群,至今保存較為完好。全村約有600多間古房屋,都是以「麻石半牆,青磚到棟,中間鋪麻石天井,兩邊住房形式一樣」為特色的磚瓦結構建築,村裡每條小道鋪設的都是麻石板。整座古村呈塊狀排列,布局嚴謹,氣勢恢弘,具有典型的明清嶺南建築風貌。如今,村裡還有保存完好的5座家族宗祠和16口古井。這些祠堂建築群依山就勢,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充滿了溫馨的生活氣息,充分展示了嶺南古村落文化中的美學意境和根源於古老農耕文化的居住情調。

旭日古村是一個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農業聚落,它的形成是在農業文明的基礎上,以大片的耕地和水塘等資源為依託發展起來的。在農耕文化的影響下,古村居民形成了協調和諧的自然觀和趨時避害的農時觀。如今,旭日古村整體保存良好,有完整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

墨園村

耕讀文化氛圍濃厚

墨園村位於惠城區橫瀝鎮東北約6公裡處的東江東岸,東、西、北三面環山,村域面積約2.6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約166公頃,山地面積約33公頃。總人口為2127人,約350戶,是一個風景秀美、宜居宜業的農業型村落。

墨園村的古建築、民居主要有祠堂、府第、庭院、水井以及其他特殊建築等,建築保存基本完好。墨園古村與東江流域的許多村落一樣,基本上是以血緣為紐帶的村落。古村落在環境和建築的營建上,既追求與自然的和諧,又處處表現出了對傳統觀念和秩序的尊重。蘊含著厚重歷史文化的古建築、古民居是墨園古村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該村現存古建築、民居基本上是清代風格。這些密集式布局的村落、民居建築,具有鮮明的嶺南建築風格和特色。除此之外,墨園古村的耕讀文化和民俗文化也有獨特之處。墨園古村落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和重要載體,承載著傳統的耕讀文化。墨園村既有悠久的歷史,又有獨特的民俗。每逢元宵節,必有隆重的活動「上元清醮」。村裡的男子在圍門樓前的廣場上一次次跪拜,祈求風調雨順、身體健康。

鶴湖圍村

清朝竣工三面環水

龍門縣鶴湖圍村位於龍門縣永漢鎮鶴湖村,總面闊79米,總進深77米,佔地面積約6166平方米,共有108間通廊房。其結構為三堂、四橫、一外圍、四碉樓、一望樓(後圍中間的中心樓)、一鬥門。堂橫屋單層,外圍高二層,碉樓高三層,望樓原高五層,現殘存牆體。堂屋兩側分隔出明間、次間、梢間和盡間。中軸線宗祠為三堂屋,禾坪南側有一口古井,鬥門前有古石橋通圍內,四周築以高矮不一的圍牆。

據鶴湖王氏族譜記載,王氏十五世洪仁公由梅縣松源滿田村遷至龍門永漢蓮塘開基,懸壺濟世,執醫為業,先在下蓮塘村建王屋,繼建鶴湖圍村,於清朝同治二年竣工。

鶴湖圍是惠州唯一一座前有大面積池塘連結兩側壕溝,三面環水,圍後山地的城堡式客家圍樓,為研究客家人的生活居住習俗提供寶貴的實物資料。

茶園村

特色民俗傳承至今

茶園村位於惠陽區秋長街道北側,面積約6.8平方公裡,居民區佔地面積510畝。村裡以葉、劉、何三大姓氏為主,大部分是客家人,通行客家話,現常住人口約為8000人,戶籍人口約為2700人。茶園村於2013年12月入選第二批中國古村落。

茶園村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蘊含厚重歷史文化的古民居,古建築文化獨特,主要建築包括茶園老屋、榴兆樓、松喬樓、秀林樓、松喬學校舊址、東縱物資供應站舊址、葉松城烈士紀念碑等古民居、古建(構)築物,多處被評為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松喬學校建於民國期間,據惠陽《葉氏族譜》記載,松喬學校由葉國梓創辦,為葉氏家族私塾。該建築至今保存完整,是秋長街道區域內較早的一所學校,具有一定的紀念意義。松喬學校舊址於2012年11月被公布為惠陽區文物保護單位。

茶園村是客家人聚居區,歷經滄桑,在保留客家人純樸、勤勞刻苦精神的同時,留下了別具風格的民俗文化,該村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禮儀和風俗的教育,其特色傳統風俗流傳至今。

網友說

「我說不信你說信」:比起城市的霓虹交錯,我們通常更希望有一處寧靜祥和地,棲放我們雜亂無章的心緒。和朋友一起去惠州的古村落走一走,散散心,看看那些被遺忘的小角落,或許更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OPPO」:現今的古村落面臨的不再只是保護好使其不受破壞,而是如何經營好古村落,讓古村落重新煥發生機,助力鄉村振興的問題。之前和朋友一起去墨園村看過,既能感受古村靜默的美,也有一些現代化的旅遊體驗。

「嘻哈大王」:現在旅遊那麼火,很多人不知道家門口就有一些可以探秘的古村落。我覺得當地政府在保護的同時還大力宣傳,讓更多人去了解古村的故事。

本版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龔妍 本版圖片 惠州日報張藝明 姚木森 楊建業 宮曉磊 黃俊琦 通訊員林秋萍 李如霞(資料圖片)

總策劃 蔣勤國 總統籌 王昆發 張錦坤 於澤 李朝榮 協 調 李建國 謝超平 盤科 龍生財

【來源:惠州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廣州十大最美古村落及十大特色古村落揭曉
    梅縣雁洋鎮橋溪村  中國園林網12月25日消息:古村落最能體現當地的人文景觀,體現文化特色。近日,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在佛山西樵山揭曉,廣州市海珠區琶洲街道黃埔村等十個古村落獲得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稱號。最美古村特色古村授牌晚會現場,與會的領導及古村保護學者一同為廣州市沙灣、汕頭市前美村、下底村、韶關市石塘村、梅州市石寨村、惠州市旭日村、汕尾市大樓村、汕尾市墩仔寨、東莞市南社村、肇慶市坑尾村十個特色古村落授牌昨日頒獎儀式上,與會領導為十大最美古村落代表頒獎並升旗。
  • 傳統村落,回歸自然與人文之美(鄉村振興,藝術何為?)
    江浙古村落多與水為鄰,水天之間,營造出詩畫般的意境;西南梯田村落變化多樣,獨具韻致,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北方窯洞村落質樸厚重,與黃土高原的雄渾相和,譜出一曲恢弘交響……各具特色的村落布局、嚮往自然的營造理念與寄情山水的人文情懷相融,成就了中國傳統村落獨特的美學特徵。
  • 《政協文史研究員》 | 林秋萍:致力於古村落研究,傳承弘揚鄉土文化
    然而伴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有些古村落正在逐漸消失,尋找和保護鄉土記憶,搶救和梳理古村文化,成為了一個迫切的話題。林秋萍,是惠東的一位本土寫作者,也是古村落研究愛好者。她有著濃鬱的鄉土情結,一直致力於挖掘和宣傳古村歷史文化,以地理、人文、歷史等為題材創作了系列散文,描繪古村落的建築、民俗特點。
  • 古村落保護須活態傳承
    4月初,在福建南平邵武舉行的中國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祁嘉華表達了自己的憂慮。  古村落保護須活態傳承    光明日報記者 王國平攝/光明圖片  論壇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文物學會古村鎮專委會、福建省文聯和南平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圍繞古村落價值、古村落地方區域特色、古村落保護與發展途徑等話題展開探討。其中,如何正確看待古村落的文化內涵、如何認識古村落保護中「人」的地位成為討論的焦點。
  • 藏在南京的古村落,美到窒息……
    村落融合九十九間半明清古建築群、鄉村最美自行車賽道、國家級垂釣中心、遊船花燈、竹筏體驗、鸕鷀表演、金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等項目。  保護潘氏宗祠、老宅等傳統建築群以及九龍渠、古樹、王家井等歷史環境要素,傳承石灰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江寧地區現存「山水田園」聚落最為典型、「歷史人文」傳統要素最為豐富的村落之一。
  • 走進古村落探索這裡遺留下來的生活習俗,了解這裡的民俗特色
    很多人來到郴州遊玩旅行,除了要去霧漫小東江、仰天湖等景點外,還會去這裡的歷史古村落遊覽,了解這裡的民俗特色,走進古村落探索這裡遺留下來的生活習俗。,明清時期是這個古村落最為鼎盛的時期,這個古村落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
  • 在延吉春興朝鮮族「古村落」賞民俗、品古韻
    在延吉春興朝鮮族「古村落」賞民俗、品古韻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馬玥 李香蘭):距吉林省延吉市20公裡有一個集環境、旅遊開發於一體的「古村落」——依蘭鎮春興村「古村落」。走進「古村落」,仿佛置身於朝鮮族民俗風情畫卷之中,民房按照朝鮮族的傳統風格修建而成,青瓦飛簷,古韻十足。2016年,經地方推薦和專家評審,春興村入列「2016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被評為特色民俗村最美休閒鄉村。
  • 加強對自然村落風貌及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
    李靜)錯落有致的自然村落,典雅古樸的傳統建築,代代傳承的民間手藝,這些歷來都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和載體。然而在部分鄉村,這些美麗的自然風貌正在被破壞,正在消失,對此,市政協委員陽芬有話要說,「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除經濟建設外,加強自然村落及傳統民俗文化保護急切需要提上日程。」  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近幾個月來,陽芬委員多次深入長沙部分鄉村開展調研。
  • 古村落保護活化的「佛山模式」:記住鄉愁 傳承文化
    拍攝者:陳憧煒 譚安琪   佛山歷史悠久,擁有一大批具有嶺南特色、歷史文化厚重、民俗活動豐富的古村落。而佛山地區鄉村的振興,也離不開對於這些古村的活化升級。這些古村落傳承著古老的嶺南文化,更寄託著一代代佛山人的鄉愁。
  • 假期周邊遊之井陘:在天路趕山貨大集 在古村落賞民俗社火
    井陘天路山貨大集地點位于于家鄉高家坡村天路沿線,這裡有山裡紅、老北瓜、連翹、花椒、蘋果、秋桃、向日葵、小米、梨、玉米面、山藥面、大棗、酸棗、紅薯等井陘特色有機農副產品,有燒餅、蕎麥麵餄餎、大鍋菜等井陘特色美食。2、「一眼千年 陶你喜歡」陶瓷文化、「好事成雙」節慶文藝演出等系列活動。地點:井陘縣秀林鎮南橫口村。活動內容:圍繞井陘古瓷窯主題,開展特色文化展示和體驗活動。
  • 【陳言愚論】永州古村落歷史文化藝術特徵
    頗具規模的古村落群體反映了一定時期的農耕文化和湖湘文化的古風、古俗、古建、古藝術風格特徵,這些古村落自然風光獨特、秀麗,建築獨具特色,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風純樸,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能較完整地反映特定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俗民風特色,古村落具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雙重特徵。
  • 天賦厚澤|天都江苑人文精髓之湖邊古村落
    屯浦歸帆、照壁懷古、林廊清影、摩崖石刻、溼地棧道、湖邊古村落等新「新安十景」景觀節點體現出濃鬱的徽州韻味,百年古樹和珍稀草木點綴其間,歷史人文薈萃於此。本期為大家介紹的是「新安十景」之一的湖邊古村落湖邊古村落新安江延伸段開發湖邊古村落提升黃山城市品位。
  • 惠州新增兩個民俗村落,喜歡民俗的可以去那裡哦!
    經省文聯、省民協組織評審專家終評認定全省共有43個村落入選廣東省第六批古村落名單其中,我市有2個古村落入選分別是惠東縣平海鎮嶺邊村和惠東縣鐵湧鎮河潭村>至此,惠州市已有33個「廣東省古村落」平海嶺邊村和鐵湧河潭村於2017年4月申報廣東省古村落2018年10月,經省專家組現場實地考察後初評通過今年2月14日,被認定為第六批廣東省古村落嶺邊村緊靠海邊,鄉土文化和豐富多彩的田園風光
  • 揭秘藏匿在梅州的七大古村落
    隱藏在梅州的最美古村落到底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解鎖這些神秘古村吧↓↓↓↓玉水村玉水村位於梅州市梅江區城北鎮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這裡曾是粵東和江西商品流通運輸的必經之地這裡民風淳樸、古樹參天存有大量數百年歷史的古民居以及鹽商古道、古驛站等是保存完好的原生態客家古村落玉水村最具特色的
  • 傳承記憶,打造鄉風特色民俗館
    額敏縣傑勒阿尕什鎮納仁恰汗庫勒村在新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緊跟時代腳步,不忘初心,砥礪奮進,依託民風民俗,開創特色宜居鄉村新風貌。樹木相斜 拱門帶您穿越時空隧道走進納仁恰汗庫勒村正在積極打造的民俗館,映入眼帘的是兩棵合圍的大樹,仿佛包裹著納仁恰汗庫勒村厚重的歷史。
  • 惠州!嶺東雄郡傳承古韻綻放活力
    嶺東雄郡雄武的精神氣質, 深深根植於惠州的血脈中, 積澱為惠州敢為人先、 創新求變的文化因子。
  • 惠州古村佔地面積365畝,全村一族一姓,博羅縣首個廣東古村落
    嶺南建築是浸潤著嶺南文化且具有鮮明特色的建築流派,是華夏建築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而在眾多的嶺南建築中,古村落不得不說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的載體。古村落是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有機結合體,是特定歷史中形成並保存至今的傳統鄉村聚居地。
  • 省督查室調研朝鮮族村落民俗文化保護傳承工作
    日前,河北省政府督查室副主任孟慶平一行赴北戴河新區,調研河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建議提案《關於保護秦皇島市朝鮮族民俗文化的建議》承辦落實情況,要求省市各相關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特色民俗文化保護傳承工作,深入把握歷史文脈、傳承民族精神內涵,協調聯動、創新思維、創新工作,做好朝鮮族村落民俗文化保護傳承工作
  • 惠州發布「規劃」對37個傳統村落進行分類保護
    另外據市住建局信息,目前惠州已有7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10個村入選第一批廣東省傳統村落名單。   「如何保護和利用好這些傳統村落資源就是《規劃》的關鍵。」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在受訪時介紹,不單是當前被列入各級傳統村落名單的,結合惠州的豐富文化資源,還有更多的村莊需要我們發掘和保護,不斷完善好傳統村落保護和規劃修編,並逐步開展保護性修複試點。
  • 民俗文化瀕臨消亡 如何讓藏羌傳統村落「活」起來?
    吳建新攝建築格局被打破,人氣不足成空殼,民俗文化瀕臨消亡盛夏7月,從成都平原西行進入岷江上遊,除了百看不厭的奇山異水,沿途的傳統村寨、河谷兩岸或是雲霧繚繞的大山深處,均可見一座座聳立的藏羌碉樓。這些古老的藏羌碉樓,給高原雄渾粗獷的自然景色平添了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也正是這些獨特元素,讓承載著鄉愁的傳統村落更具特色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