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學海安 問安慶系列報導 一問:我們為何常常「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編者按
站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這一關鍵節點上,安慶,整裝再出發。
一紙寄自江蘇海安的「春消息」,在安慶1.35萬平方公裡的大地上引發巨大震動:短短十年間,海安從一個資源稟賦、區位條件不佔優勢的農業縣,成功轉型為江蘇耀眼的工業強市,走出「崛起江蘇,領頭南通」的發展路徑。「海安傳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和樣板。
海安在領跑,海安的故事在「敲打」著我們,海安帶給我們的衝擊是全方位的:幹部作風、招商引資、園區經濟,等等,它無一不直擊我們的軟肋和痛點。從安慶到海安,我們還要衝破多少個關隘?還要超越多少個彎道?
安慶之痛:
近現代工業發源地的衰落
2003年,安慶汽車廠宣告破產,安徽第一個轎車品牌安達爾黯然離場。
安達爾之死,打碎了安慶人的整車製造夢。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安慶就已經具備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的雛形,為國內很多一線汽車製造企業提供零部件,但全市沒有企業擁有能夠整車製造的能力,整車製造一直是我們的夢想。
1991年春節,當安慶汽車廠組裝的第一輛安達爾小轎車駛上安慶汽車站門前大轉盤的那一刻,安慶人的整車製造夢圓了。
「我們廠曾是全市效益最好的國有企業之一,大家的幹勁也很足。」在原大修廠宿舍內,幾位老員工回憶著曾經的輝煌,那時候「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來發展安慶的汽車工業」的口號多麼響亮,那時候滿大街飛馳的安達爾計程車多麼壯觀,那時候的蕪湖奇瑞還僅僅停留在構想階段……
但因為缺乏關鍵技術和核心競爭力,2003年6月19日,讓安慶人引以為榮的安達爾生產企業正式公告依法破產。
其實,早在安達爾被市場淘汰之前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無線電廠、變壓器廠、毛紡廠、造紙廠、染織廠、針織廠……安慶這些在全省叫得響的企業接連倒閉。在2000年千禧之際,蕪湖市以257億元的GDP總量正式超過安慶,安慶以243億元的GDP總量降到全省第三位,此時合肥的GDP總量己逼近安慶的2倍。
知恥近乎勇,但我們仍然沉浸在安慶作為「中國近現代工業發源地」的歷史榮光裡,安慶誕生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中國第一艘機動船,還誕生了安徽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個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安徽最早創辦的郵政局、電報局也都在這裡……我們如數家珍,為之驕傲。
即便是安達爾離場的2003年,安慶市323.6億元的GDP總量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就有145.98億元,國內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比例為21.2:45.1:33.7。
工業一直都是這座城市的力量所在,也是這座城市的支柱所在。
安達爾之死,給沉浸於工業先發優勢的安慶人以棒擊。
但這不是開始,也遠遠不是結束。
金融危機席捲、經濟形勢下行、環保要求提升……安慶市以傳統產業為主導的工業發展迎來了一陣接一陣的寒流。
我們的經濟怎麼了?我們的二產怎麼了?我們的企業怎麼了?
在近期開展的全市經濟督查指導專項行動中,市經開區企業運行專題調研報告中詳細寫到:燃油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利潤空間縮小、生產要素成本卻在升高;裝備製造業市場回暖不明顯,企業應花大力氣止跌回升……
7月28日,在市委專題會議上,市委書記魏曉明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發展不足仍是安慶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最大矛盾,學習借鑑先發地區成功經驗和成熟做法,是破解安慶市經濟發展瓶頸、加快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和有效舉措。
安慶市要破解的企業難題一個個擺在眼前:利潤空間縮小怎麼辦?生產要素成本升高怎麼辦?市場空間壓縮怎麼辦?
海安答案:
唯有升級才能從根本破解難題
海安用將近20年的發展探尋出了答案:升級!
在安達爾隕落之時,海安還是剛剛提出「工業興縣」的小小縣城;在此之前,海安是一個上演「百萬雄雞下江南」的標準農業縣,經濟發展長期在南通六縣(市)中位居第六。
「我們工業基礎很差,傳統產業是『一黑一白』,『一黑』是機械加工,『一白』是紡織。」8月10日,江蘇省海安市發改委項目辦副科長趙秋明介紹。
1949年建廠的江蘇萬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就屬於這「一黑」產業,主要為內燃機生產零部件,和安慶的很多本土老廠一樣,經歷了私營到公私合營再到國有最後變成民營的跌宕起伏。
50多歲的梅超華1982年就進入這家當時還是國有性質的企業,企業主要為內燃機生產缸套等零部件。在改制之後,梅超華成為股東之一,也成為企業的董事長。「我記憶中最困難的就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那兩三年我們企業一分錢賺不到,零利潤。」梅超華說,好不容易熬過金融危機之後,國家提高了排放標準,年產150萬件的單缸曲軸被市場瞬間淘汰。
「企業前前後後上了十多條新的生產線,多缸產品實現量產。」梅超華說,但很快國五國六新排放標準又接踵而至。2014年,政府貼息8000萬元,企業新上了高端生產線設備。8月11日,在廠房車間裡,梅超華感慨地說:「現在生產的四缸曲軸完全可以滿足國六標準。任何企業的產品始終要圍繞市場要求來升級,不升級只有死路一條。」為了更好的升級,梅超華的企業還和江蘇大學開展了產學研合作,建立了研究室,現有的700多名員工中有340名研究人員和高級技工,用技術和科研時時打磨工藝提升,為再次升級積蓄力量。
櫛風沐雨,玉汝於成。江蘇萬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從零利潤升級到如今總資產4.7億元、產品在國內內燃機動力曲軸市場佔有率達25%以上,並出口世界各地。
還有江蘇聯發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它作為「一白」的代表,從改制後的小小棉紡廠一步步升級成為海安第一家上市公司。
中國天楹股份有限公司,它從傳統的垃圾處理設備生產企業升級為環保新能源上市公司。
江蘇江海工具機集團有限公司,從小小的鄉鎮企業升級成為「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江蘇省創新型企業」,其品牌產品還被評為「全國機械工業最具影響力品牌」。
江蘇鐵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它從瀕臨倒閉的校辦廠一步步成為在全國動車高鐵玻璃市場佔有率超過90%、擁有大飛機鳥撞實驗室的高新技術企業。
……
這樣的升級在海安俯拾即是,這樣的升級給海安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3年5月17日,《新華日報》刊文《破解江蘇省海安工業57個月高位增長之謎》中寫到:從1998年7月起到現在,該縣工業經濟已經連續57個月保持15%以上的增幅,其中去年增幅超過20%,這樣的持續高位增長不僅在蘇中地區領先,在全省也不多見,因而被一些經濟界人士稱為「海安現象」。
2005年5月26日,人民網一篇名為《魅力海安 實力海安 和諧海安》的報導中寫到:海安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傳統型到外向型經濟,海安工業經濟發展已實現連續三年多保持40%的高位增長。
2017年,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榜、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榜、全國工業百強縣中,海安都榜上有名,分別列第29位、第8位、第30位。2017年海安GDP總量868.3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412.45億元,常住人口人均GDP為100295元。
「發展縣域經濟是安慶的必然方略,這幾年安慶的縣域經濟從縱向看有發展,但從橫向看跟跑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而且越來越有追趕的壓力。我們要學習先進,我們找到了海安作為樣本,我們也就有了本次的海安之行。」8月13日,市長陳冰冰說。7月23日、8月13日,市直部門代表團和市黨政代表團兩赴海安,試圖在海安尋找到促進我們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真經」。
安慶反思:
如何聚智聚力高質量升級?
從8月10日到8月14日,記者在海安走企業、進園區、訪部門,一遍一遍追問:在升級中政府職能部門到底該做些什麼?
「2012年為了扶持企業,政府搭建了這個科技創新的平臺,沒有想到盈利,就是想打通科研最後一公裡,拉動企業升級。」8月11日,在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基地裡,科創園綜合科科長許俊介紹,科創園陸續和上海交通大學、蘇州大學、常州大學、中國科技大學達成合作,成立五家研究院致力科研創新。
機器人本體、蜘蛛人清潔機器人、服務型引導機器人、兒童陪伴型機器人、機器人伺服電機、機械臂夾具、機器人控制系統、包裝產線……依託科創園,46家機器人製造企業分別主打43款機器人產品。許俊介紹:「這些產品中大部分都是在充分了解安慶市企業需求的前提下進行生產的,首要目的就是服務企業。」也正因為此,產品也第一時間送往海安各大企業的生產一線。截至2017年底,海安已有68家企業實現「機器換人」、智能製造,並建成省級智能車間2家,市級4家,促進位造業轉型升級。
2006年,海安啟動建設中國東部家具產業基地,以此為平臺逐漸形成集設計、生產、銷售、物流為一體的家具產業鏈。
2012年,海安啟動建設商貿物流產業園,著力打造長三角地區有影響力的現代綜合內陸港、區域物流樞紐、貨物中轉集散基地、信息金融服務中心。
……
這是扶持!
融資難是安慶市企業普遍存在的難題。但海安有破難之策,海安市委書記顧國標介紹,海安引入了20餘家的金融機構,能夠支撐起一千多億的貸款餘額,而且保證了四分之一以上用於製造業,同時充分運用好擔保槓桿和中國投融資擔保公司合作。
「目前環保的壓力非常大,尤其是我們印染行業,不少已經關門停產了,但在海安沒有壓力。」海安啟弘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熊友根介紹,印染園區作為特色園區之一,共聚集了印染產業的23家企業,政府在做好基礎設施配套的同時,還引進上市公司——富春環保,專業處理印染園區的汙水、廢氣,保障園區生產不受環保壓力影響。
「當前用工難也是普遍存在的,但我們用工不難。」亞太科技公司負責人介紹,「園區為我們做了周到的考慮,園區內就有一家訂單式專門培養技工的本科職業技術學校。」以這家院校為龍頭,海安還有一個完整的職教體系,保障用工。
……
這是配套!
「我們每年必須投入產值的3%至4%進行技改,這是強制規定,必須執行。」江蘇萬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梅超華說,去年企業產值達到2.6億元,也就意味著今年至少要投入780萬元到技改中。而這條強制規定早在2010年前就在海安執行了。
「我們機器人產學研項目,政府要求每年必須要有500萬元資金到高校的帳戶上。」許俊介紹,每一家企業和高校的產學研合作都有資金額度的規定,達不到投入額度的產學研項目政府不予認定。
「我們還根據企業發展情況,從用電、用水、用能、用地等實施差異化政策,優質企業會享受到更多獎勵。」海安市國土局局長蘇建華說。
……
這是行政手段!
5天時間,記者不足以尋找到全部的答案,更多的答案應在安慶市學習海安的熱潮中去尋找,應在安慶市機關幹部走進企業服務發展的實踐中去尋找!
(來源:安慶新聞網)
(責編:範曉琳、金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