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冷鏈食品漂洋過海而來全鏈路管控,運輸全程嚴格防疫,每一批次都帶有核酸檢測報告……那麼,海淘包裹在運輸中外包裝會不會存在被病毒汙染風險?又是如何安全到達消費者手中的?日前,記者從電商平臺和各大物流公司了解到,所有進口貨物會根據類別不同,實行不同的防疫措施,保障防疫安全。
海淘包裹如何確保安全?
海淘商品是如何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呢?
市民王女士表示,她一直通過海淘平臺在法國購買奶粉。以前正常情況下,快的話一周或者十天就能到貨。疫情之後,明顯物流變慢,現在差不多需要三到四周才能收到貨。物流信息顯示,奶粉在入關後,會停留很長一段時間。
記者從物流企業了解到,目前對於普通的跨境商品在進入中國後,都會統一送到海關監管場所進行消毒,還會進行抽檢,然後才會進入國內配送環節。
「像我們對跨境商品的分揀線,跟國內商品的分揀線是完全不同的,確保商品之間不會發生接觸和混淆。」該物流企業負責人表示,而對於跨境商品的倉儲和轉運中心,則實行更為嚴格的消毒措施。工作人員必須佩戴口罩,按時消毒,並進行體溫檢測。
對此,郵政管理部門也表示,就在上個月,國家郵政局印發《疫情防控期間郵政快遞業生產操作規範建議(第六版)》,要求邊境國際郵件互換局(交換站)、邊境快件處理場所等國際郵件快件處理場所要加強消毒、通風等工作,嚴防境外疫情特別是高風險國家和地區疫情通過寄遞渠道輸入。
而快遞企業的營業場所實行分區分級防控中提出,高風險地區營業場所要儘量保持通風,每隔4小時全面消毒一次,每隔4小時對工作人員測溫一次;對進入營業場所人員一律進行測溫,對於用戶等外來人員使用、接觸過的桌椅、筆等用品用具,應當在每次使用後進行消毒。
對於海淘商品的末端派送,物流企業一般會要求快遞小哥在投遞前與收件人電話聯繫,確定交接方式。投遞過程中應當與收件人儘量保持距離,減少身體直接接觸,並主動向用戶提示、解釋郵件快件在時限及外包裝等方面可能受到的影響,爭取用戶理解,物流企業也會對經常接觸境外包裹的快遞員定期進行核酸檢測。
如何防病毒趁「冷」而入?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日前在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表示,新的研究發現,原本以為只有冷鏈運輸環節作為新冠病毒載體,實際上進入冬季以後,很多貨物運輸在低溫環境下也產生了類似於冷鏈運輸的傳播環節。海淘確實有收到病毒汙染包裹的風險,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如果要減少風險,可以採取收到包裹以後,用含酒精的溼布溼紙擦拭外包裝,處理完包裹以後要洗手,不能直接接觸包裹的手去做摳鼻子揉眼睛這樣等一些動作。所以注意手衛生,應該還是可以安全地去海淘。
【來源:周到】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