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闊的柴達木,駱駝歷來就承載著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千百年來柴達木雙峰駱駝一直扮演著一個重要的社會角色。它是柴達木歷史文化的馱行者。人們把吃苦耐勞、堅忍不拔、勇於負重、腳踏實地、默默奉獻的精神譽為「駱駝精神」。
    在柴達木開發建設歷史上,駱駝是一塊豐碑。它是柴達木開發建設的功臣。
    1月21日,由蓄集鄉人民政府、德令哈市旅遊局、德令哈市農牧局、德都蒙古文化研究會主辦,德令哈市柴達木雙峰駱駝協會承辦的「德都蒙古首屆駱駝文化節」在陶力牧場舉行。
    來自我州德令哈、烏蘭、都蘭、格爾木、大柴旦、茫崖和甘肅省肅北縣等地區的駱駝養殖戶及牧民群眾參加了這次盛會。來自西寧、格爾木、大柴旦和德令哈市文聯,德令哈市攝影家協會的40多名攝影家聚焦了這次駱駝文化節。
    開幕式上,依據德都蒙古族傳統習俗舉行了祭拜火神、煨桑、讚頌種公駝等活動。隨後舉行的駱駝馱行李、削駝鼻桊兒、搓駝繩、訓幼駝、駱駝賽跑,打駝印、騸駱駝、穿駝鼻、種公駝展示評比、駱駝裝飾評比等成為這次活動的重頭戲,生動展示了牧駝人生產生活的真實場景,譜寫了人、駝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詩篇。
    德令哈市旅遊局相關領導告訴記者:「此次德都蒙古駱駝文化節是我州挖掘民族文化內涵的一項重要活動,旨在宣傳和展示德令哈草原秀美的風光和獨特的傳統文化,以進一步提高海西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青海雙峰駝主要分布於烏蘭、都蘭、格爾木、德令哈、茫崖、大柴旦等地,據1980年統計數字顯示,全省有駱駝2.7萬餘峰,其中柴達木地區2.5萬峰,佔全省駱駝總數的90%以上,故以柴達木駝為青海駱駝的代表產區,通稱「柴達木駝」。
    柴達木雙峰駝是一種體大、善馱、耐寒、耐旱、耐粗飼、集產絨、產毛、產乳、產肉及役用等多種經濟性狀於一體的優良地方畜種。在歷史變遷、民族融合中發揮這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上世紀50年代,由柴達木雙峰駝為主的龐大駝隊為和平解放西藏和修建青藏公路提供了強大的後勤支援,堪稱「功勳」。據不完全統計僅1951年至1954年西藏運輸總隊就向西藏運輸糧食400萬斤,其中15000峰柴達木雙峰駝就死在運輸途中。
    青海駱駝的來源問題,目前在學術界意見尚不統一。但從諾木洪塔裡他哈遺址出土的文物可以初步驗證,青海自古就有駱駝這個畜種生存,既是養駝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也是現代駱駝的發源地之一。
    歷經時光變遷,當年的「功勳」成了「被遺忘的角落」。特別是近年來,由於牧民收入提高,原本作為代步工具的駱駝被摩託車、汽車代替,導致駝場和蒙古族牧民飼養駱駝量逐年下降。據青海省農牧廳一項調查統計顯示,柴達木雙峰駝數量急劇減少,由1981年的3萬峰下降到不足6000峰,面臨滅絕的危險。
    為了保護這一優良畜種,2003年海西州政府作出決定將柴達木雙峰駝列為保護物種。海西州農牧局還制定了《海西州駱駝保護與管理辦法》,規定鞏固現有的國有養駝場,逐步將其建成種公駝引進、培育、推廣基地,建立柴達木雙峰駝重點育種區,鼓勵養駝專業戶發展。2009年,農業部確定莫河駱駝場為「青海駱駝種質資源保種場」,以解決柴達木雙峰駝品種資源的保護問題。2010年海西州柴達木雙峰駱駝協會與莫河駱駝場合作,用特一級公駝進行品種改良。至此柴達木雙峰駝迎來了它新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興起和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柴達木雙峰駝這一素有「沙漠之舟」美稱的駱駝再一次回到人們的視野。此次在德令哈舉辦的「德都蒙古首屆駱駝文化節」不僅讓人們再次領略到馳騁在高原上的駱駝群,也讓人們對德都蒙古歷史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在青藏高原的古絲綢之路上,悠遠的駝鈴敲響了冰川的睡眠,滋潤大漠深處草原兒女的家園!哺育著馬背民族生生不息的情歌。駝動著民族的命脈紮實的前行!
    
    祭火
    
    好奇
    
    群王——兇駝
    
    駱駝與牧人
    
    
    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