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易會林
9月19日至21日,新疆野駱駝保護協會會長王新艾攜協會領導一行到新疆吐魯番市鄯善縣迪坎鎮迪坎村,在野駱駝的鄉土,了解以前野駱駝生存生活情況,與迪坎的羅布人交流座談,追尋野駱駝遠古的足跡。
迪坎,位於吐魯番市鄯善縣南部,西接吐鄯託盆地,東臨庫姆塔格沙漠,北眺火焰山,南望羅布泊——這個地方就是古代進入樓蘭古國的要道。
駱駝被稱為「沙漠之舟」,是天生行走於沙漠的生命。它們負載著悲壯的聲響從遠古走來,穿越歷史烽煙,穿越死亡禁區,帶著強大的生命力,在絲綢古道上走了幾千年。它們是人類文明的開路先鋒,亦是那一條四大文明交匯之路上不朽的豐碑。
野駱駝主要分布在中國阿爾金山北麓 (包括新疆和甘肅接壤的阿克塞安南壩)、塔克拉瑪幹沙漠東部、羅布泊北部嘎順戈壁地區及蒙古國的中蒙邊境外阿爾泰戈壁四個片塊。
新疆野駱駝保護協會會長王新艾與鄯善縣迪坎鎮迪坎村村民白克力·艾海提交談。
迪坎村村民白克力·艾海提今年50歲,他的爺爺阿不都米力克·艾海買提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羅布泊探險期間的嚮導。
據說迪坎村的村民是古樓蘭王國的一脈遺民,他們在樓蘭王國消亡的時候,遷居於此。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村民們與樓蘭有著十分深厚的聯繫。
樓蘭國消失400年,迪坎卻已經是500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莊。
郵票是國家的名片。郵票是弘揚一個國家或民族精粹的重要宣傳栽體,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歷史藝術和科學的真實縮影。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任何一個國家都是積極地把自己國家或地區最引以為榮,最有先進代表性的事物和信息展示在郵票上,讓郵票隨著郵件,抵達天南地北,四面八方。
走進鄯善,迎面就是沙漠與城市相連的壯美。這裡綠洲與黃沙千年相伴,鳥兒伴著絲綢之路古道的駝鈴聲飛翔,硬朗的大漠風光與柔美的江南美景相映。如此美麗的景色之後,還有一個更為傳奇的亮點——鄯善不僅僅是西北唯一的一座濱沙之城,而且是樓蘭故鄉。
為提高人們保護雙峰野駱駝的意識,1993年,國家郵電部決定發行雙峰野駱駝紀念郵票和首日封各兩枚,於當年2月20日,在鄯善縣舉行了隆重的《野駱駝》郵票原棲息地首發式。2007年,鄯善縣將雙峰野駱駝定位縣城吉祥物。
新疆野駱駝保護協會會長王新艾給新疆吐魯番市鄯善縣迪坎鎮黨委書記胡洋平介紹「野駱駝的足跡」紀念封併科普野駱駝文化。
新疆野駱駝保護協會給迪坎鎮贈送著名軍旅書法家、新疆野駱駝保護協會名譽會長胡楊書法作品《樓蘭最後的村莊》。
著名軍旅書法家、新疆野駱駝保護協會名譽會長胡楊給迪坎村村民白克力·艾海提贈送書法作品。
迪坎鎮黨委書記胡洋平表示,新疆野駱駝保護協會送來文化,能更好地服務於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助力脫貧攻堅,建設美麗鄉村。
新疆野駱駝保護協會是由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及野生動物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組織倡導,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政廳核准批覆的社團公益性組織,自2013年12月19日成立以來,在野駱駝保護工作方面積極開展了多項救助措施,在中國林業科學院、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等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新疆野駱駝保護協會會長王新艾帶領志願者多次進羅布泊考察、調研,並拍攝了《中國新疆野駱駝千裡尋蹤》電視紀錄片。
我們夜宿迪坎村,感到一種世外桃源的寧靜,生活在此的樓蘭後裔秉承了世代相傳的古國文明,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悠閒自得,與世無爭。
這裡的村民淳樸善良,臉上浮現著真誠與淡定的神情。
這裡的村民主要種植葡萄。養殖羊和雞,我們到來的季節,葡萄基本已經採摘完畢,收進了晾房。
新疆野駱駝保護協會走進鄯善縣羅布泊歷史博物館,感受鄯善地域文化及歷史發展。
通過藝術家、考古學家武宗雲先生精彩細緻的講解和觀看視頻,大家通過參觀來自羅布泊的石骨、石器、木器、陶器、青銅器等歷史文物,更加深刻地領悟了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感受到了文化的沉澱及延續。
原吐魯番市作協主席、新疆野駱駝保護協會專家顧問團顧問高崇炳先生給協會一行贈送了自己創作的文學作品《馬嘯西域》。
新疆野駱駝保護協會黨支部書記、副會長王慶龍,新疆野駱駝保護協會名譽會長胡楊,副會長、新疆元正盛業律師事務所主任、新疆野駱駝保護協會獨家公益法律顧問單位關勇律師,副會長、資深媒體人易會林,協會副秘書長王雪,原吐魯番市郵政函件局副局長郭玉春,吐魯番詩人馬樂民先生參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