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培養什麼樣的人?
這21種教育思想涵蓋了教育目標的歷程:從成人,到國家的人,有用的人,完整的人,自由的人,一直到美好的人。美好又從哪裡來呢?教育家們認為,有四種途徑:
一、從自然教育中來,盧梭是典型;
二、從人的本性來,喚起本性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比如蒙臺梭利,當然也有神學色彩的教育思想認為本性來自上帝;
三、從後天訓練的知識中來,洛克的「白板說」是典型;
四、從自由中來,羅素認為自由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此文能幫你,看到教育思想史上這幅波瀾壯闊的圖景。
01
蘇格拉底:知識每個人都有,只需要喚醒
蘇格拉底認為知識不是他傳授給學生的,他所做的無非就是把學生心中的真知喚醒並挖掘出來。就像接生婆一樣,他所做的是幫人生孩子(知識),孩子(知識)是每個人自在自有的。故他把自己的教學方法稱為「產婆術」,而把自己比喻為知識的接生婆。
也許純屬巧合,蘇格拉底的母親恰恰就是一位接生婆。蘇格拉底算是子承母業,母子倆共同做著助產的工作而樂此不疲。蘇格拉底常常從對方所熟知的具體事物和現象開始,通過提問,揭示對方的自相矛盾之處,如此層層推進,直至最終得出雙方都認可的結論。且不說蘇格拉底的認識論正確與否,他所創立的「產婆術」在教人求知求真方面確是匠心獨具,開了西方「啟發式談話法」的一代先河,千百年來無人能出其右。
02
柏拉圖:為理想國培養聰明能幹的「哲學王」
柏拉圖非常重視教育,認為抓好教育應是統治者的頭等大事。他主張教育應該由國家來辦理,由國家實行嚴格控制,教師應由國家聘請,教什麼內容應由國家審查。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論是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奴隸除外),都應從小受到強制性的教育。他提出的教育內容非常廣泛,主張受教育者應該德、智、體和諧發展。
柏拉圖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按照他的主張,兒童受學前教育應該愈早愈好。學前教育應以遊戲為主。由公民身份的男女兒童的教育從音樂和講故事開始,禁止不健康的東西。在柏拉圖的規劃中,所有的男女孩子10歲時都被送到鄉下去受教育,除識字閱讀外,還學習算數幾何。20歲時,進行第一次篩選,被挑選出來的青年要能將學過的課程加以綜合,以考察他們有無辯證法的天賦。
30歲時,把第一次挑選出來的人進行再次篩選,篩選出的人用五年的時間學習辯證法。35歲時再放到實際工作中鍛鍊。50歲時接受最後考驗,從事管理國家事務並繼續研究哲學。理想國中最高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哲學王。這種教育貫穿一生,學習和實際鍛鍊緊密結合。
03
亞里斯多德:孩子是成人世界的模仿
亞里斯多德認為7歲前的教育以體育為主,要及時地引導兒童做些適宜於肢體發育的各種活動。兒童自幼養成耐寒的習性,很有必要;兒童習慣於寒冷,不僅可以促進其體格健壯,而且可為其長大成人後的從軍入伍作準備。至於兒童的啼哭,則不必禁止,啼哭時擴張肺部,有助於身體的發育。
5歲前不可教兒童任何功課,以免妨礙其身體的正常發育。5歲前的兒童主要活動是遊戲和聽故事。故事應由負責兒童教育的官員作出精心的選擇。遊戲和所講的故事,最好能與將來的工作相聯繫,是將來應從事的工作的簡單模仿。
兒童的環境對其性格的形成至關重要,不要使兒童聽猥褻的語言,更不能讓他們講粗話,一旦輕率地口出惡言,離惡行也就不遠了。同樣,也不要允許他們看狠褻的圖畫或戲劇表演。人們對最初接觸的事物往往留下深刻的印象,人在幼時,務使其隔離任何下流的事物,凡能引致邪念和惡毒性情的各種表演都應加以慎防,勿令耳儒目染。」從5歲到7歲這個年齡時期,兒童可以旁觀人們正在從事的他們將來將要從事的工作。
當時,有的希臘城邦以培養運動員的辦法去訓練兒童和青少年的身體。亞裡土多德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方針,亞里斯多德不贊成斯巴達人所採取的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嚴酷訓練的方針。斯巴達人用野蠻的措施培訓兒童勇敢的品德,其實,這種方法是錯誤的,因為勇敢是與兇猛不同的,例如在獸類中,真正勇敢的如雄獅,其性情往往是比較溫和的。那些以掠奪為能事的匪徒以及那些吃人的生番,他們並無真正的勇敢和美德。只有那些能正視危難,臨危不懼,威武不屈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
04
維夫斯:一切知識都是為了公眾的幸福
維夫斯(1492—1540)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人文主義者、教育家。維夫斯和伊拉斯謨及法國的布迪,號稱歐洲人文主義的三傑。他是和經院哲學進行鬥爭的一位中心人物,他廣泛採用歸納的科學方法,注意觀察和實驗,比培根早了兩個世紀。他從事教育實踐,注意教育研究,德國教育史家朗格稱他是教育新道路的開拓者,是近代歐洲的昆體良。他的重要教育著作有《智慧入門》(1524)和《知識的傳授》(1531)。
《智慧入門》是一本道德箴言集,共592條,內容包括論智慧、人的三個領域、事物的性質和價值、身體、精神、學習、德行和感情、宗教。耶穌基督、食物消耗、睡眠、慈善、如何與人共同生活。言語和交往、誓言以及如何待人等17個部分。這本書在16世紀後半葉以後的百餘年間,曾經一直是英國學校的教科書,成為英國教育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
《知識的傳授》是一部自成體系的基督教教育學。共分教育的起源、學校、語言教學、高級課程和學習與生活五卷。他認為教育和生活是一體的,在人的一生中,對於智慧的追求無有終結。知識和德行是教育的目的,一切學問都是為了公眾的幸福。熱愛上帝是生活的最高目的,所以教育的目的和宗教的目的是一致的。
05
蒙田:一種完美判斷能力的貴族教育
蒙田(1533一1592)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法國的人文主義者、著名的散文家,有《論學究氣》和《論兒童的教育》等。蒙田對當時流行的狹隘人文主義教育進行了嘲諷和批判,他指責學究氣的人文主義者以空洞的。死板的書本上的東西去填塞兒童的記憶,這種教育所培養的只是迂腐的學究,而不是在各方面都得到發展的有文化修養的紳士。
蒙田所關心的是貴族兒童的教育。他認為,適當的教育應當在慎重選擇的導師指導下進行。他希望做導師的應陶冶兒童的感情,使他們成為最忠誠於國王的臣民和紳士。他認為貴族兒童註定要成為統治者,因此,應使兒童從幼年時期起就學會優雅的風度、高尚的舉止、禮儀以及音樂和舞蹈,並要經受體育鍛鍊的嚴格磨練。而且,他說,學習和教育只服從於一個目的,即「培養兒童完美的判斷能力」。
06
誇美紐斯:泛智論,可以把有用的知識教給所有人
揚 阿姆斯誇美紐斯(1592—1670)是17世紀捷克教育家。他一生致力於民族獨立、消除宗教壓迫以及教育改革事業,曾擔任捷克兄弟會牧師及兄弟會學校校長。誇美紐斯生活的時代正值西歐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的轉型時期。在文化、思想領域,人權與神權、理性與信仰、現實與來世、科學與迷信、民主與專制之間發生了激烈碰撞。
誇美紐斯具有強烈的民主主義、愛國主義、人文主義及唯物主義感覺論思想。他肩負歷史重任,力圖打破舊傳統的閘門,讓適應新時代的新教育思潮洶湧奔流。但他並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神學的束縛,常常採用舊瓶裝新酒的形式發表其教育觀點。
誇美紐斯的各類著作共有265種。《大教學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體系完整的教育學著作,它全面論述了人的價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舊教育的弊病、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學制、教學法、體育、德育、宗教教育。學校管理等。其中,《泛智學校》是誇美紐斯以泛智論為指導,為其在匈牙利建立的實驗學校所擬定的實施計劃。誇美紐斯的泛智論是探索將一切有用的實際知識教給一切人的理論。這一理論適應了弘揚理性、尊重知識的時代潮流,表達了重視普及教育、普及知識的民主精神。這一計劃部分地被付諸實施,其中許多觀點和措施成了近代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07
洛克:白板說
洛克(1632—1705)是17世紀英國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哲學家。洛克非常重視早期教育,他認為幼小時所得的印象就像江河的源泉一樣,水性十分柔軟,一點人力就可以把它導入他途。幼兒的心靈就像「一塊白板或一張白紙」,成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塑造或塗抹,這一觀點被後世稱為「白板說」。這個觀點有其不全面之處,但也說明了兒童具有無限可能性並肯定了教育和環境的作用。「白板說」也反映出人生來是自由和平等獨立的,人人都有平等受教的權利。
08
盧梭:自然教育
盧梭(1712-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他的《愛彌兒》是構思20年和撰寫3年於1762年出版的不朽之作。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指出舊教育的失敗,同時,積極地提出了建設新教育的系統的方案。盧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論,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天性充分得到發展的「自然人」。
「自然的狀態」在盧梭關於人類不平等和國家的起源學說中固然是指人類的史前時代,但在教育上更側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傾向和天生的能力。它與人類的「自然狀態」又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於純潔的自然狀態之中。只因社會的文明特別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惡叢生。
因此,只有「歸於自然」的教育,遠離喧囂城市社會的教育,才有利於保持人的善良天性。這種思想強調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性發展的自然歷程,即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同時還要尊重兒童的個性特點。盧梭對此進行了論證,他將教育理解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後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礎上實現三者的協調一致。
本文來源:哲學園 作者: 責任編輯:湘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