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限制下加拿大油砂行業前途未卜

2020-12-14 同花順財經

原標題:環保限制下加拿大油砂行業前途未卜來源:原創

加拿大的原油儲量位居世界第三,但絕大部分是以油砂形式存在,而油砂屬於非常規油氣,開採起來工序複雜,耗費人力、物力。另外,由於加拿大對油砂行業的重重限制,油砂產量難以大幅提升。加拿大的油砂是對美國輕質頁巖油的優質互補,在美國對委內瑞拉實施制裁後,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煉廠損失了約50萬桶/日的重油進口,由於來自加拿大與墨西哥的供應無法擴產彌補缺口,墨西哥灣重油從對輕質油折價轉成溢價。

環保監管壓力增大

油砂也稱焦油砂、原油瀝青或者瀝青沙,一般以散沙或者部分固結的砂巖形式存在,是一種包含了天然砂、黏土與水的混合物,內部充滿了極黏與緻密的原油。原油瀝青是一種黏稠的原油,由於太厚與太黏,除非加熱或者用輕質烴(如輕質油或者凝析油)稀釋,否則不會流動。原油瀝青的API一般小於10,密度比水大。

委內瑞拉的奧裡諾科重油帶與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油砂使委內瑞拉與加拿大的原油儲量超過美國。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探明原油儲量1.672萬億桶,委內瑞拉儲量位居第一,佔比18%;沙烏地阿拉伯位居第二,佔比16%;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佔比10%,其中96%是油砂。

油砂碳排放量比常規原油生產方法高,因此加拿大政府對阿爾伯塔省的油砂行業徵收碳稅。阿薩巴斯卡油砂(Athabasca oi lsands)含有阿爾伯塔省原油瀝青儲量的80%左右。原油瀝青上幾乎沒有覆蓋層,可以通過露天採礦方式提取。另一種主要開採技術是蒸汽輔助與重力引流(SAGD)。

根據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委託加拿大雅各布工程集團進行的研究,油砂設施的碳排放量比常規原油高12%。油砂佔加拿大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1%,佔全球總排放量的0.1%。加拿大根據每個油砂設施的歷史排放量收取特定氣體排放物法規(Specified Gas Emitter Regulation,SGER)的碳稅,而不管作業強度或者效率(例如生產一桶原油的碳排放量)。

阿爾伯塔省是產油大省

從2006年以來,全球油砂產量總體上一直在增長,在2018年達到了291萬桶/日的峰值。開來油砂產量佔2018年加拿大原油產量的64%。油砂前期成本較大,但運營成本很低。從油砂中提取瀝青的方法主要有兩種:the mining method(採礦法)與the insitu method(原位法)。採礦法在75米或者更淺的地層中使用,原位法可以用於深度超過75米的地層。而蒸汽輔助與重力引流的方法具有很高的採油率,可以回收多達60%的原油,並且具有很高的經濟性,適用的油砂地區非常廣泛。

迄今為止,油砂行業的資本投資是3130億美元,其中2018年是104億美元。加拿大原油產量最大的5家公司是Suncor、Canadian Natural Resources Limited、Imperial Oil和Husky and Cenovus。Suncor在2019年二季度的報告中顯示其油砂現金運營成本平均是27.80美元/桶,2018年二季度現金運營成本平均是28.65美元/桶。使用原位法運營的Fort Hills現金運營成本,2019年前6個月平均為22.50美元/桶,2018年同期為28.55美元/桶;2019年二季度產量是89.3千當量桶/日,2018年同期是70.9千當量桶/日。

油砂是長期投資,關閉油砂項目成本很高。在2016年油價處於底部的時候,西加拿大標準重質原油(WCS)價格低到20美元/桶以下,很多油砂項目處於虧損狀態,但這些油砂項目設計運行時間是30—40年,可以承受原油價格的波動。關閉現有油砂項目的成本預計在5億—10億美元,這可能超過了生產商短期內遭受的經營虧損。所以,儘管一些新項目在2016年上線,更多的項目被推遲上線直至油價上漲。一些生產商在WCS價格低點時可能會選擇推遲維護或者允許自然產量下降來減少產量,油砂生產小於10萬桶/日的中型生產商成本價格在50美元/桶左右。

原油產量超過消費量

加拿大生產的原油超過了消費量,因此加拿大是重要的原油淨出口國。2018年,加拿大是美國最大的國際原油供應國,佔美國原油進口總量的48%。加拿大在2018年向美國出口了350萬桶/日的原油,佔加拿大原油出口的96%。加拿大原油出口從2010年以來一直在增長,2018年達到370萬桶/日。2006年加拿大進口原油在90萬桶/日,在2006年至2014年,原油進口量不斷下降,中間有兩年的小幅上升,隨之繼續下降至2017年的68萬桶/日與2018年的63萬桶/日。美國中西部的煉廠將來自加拿大的重油與巴肯等頁巖盆地生產的輕質油混合,生產原油精煉產品。

地理位置是影響煉廠收入的關鍵因素,因為煉廠位置與當地的供應、需求平衡以及相關的物流交付成本有關。從煉廠的利潤角度看,最理想的情況是煉廠位於內陸地區,靠近大型原油供應地,同時當地煉廠供應不足以滿足當地需求,這樣煉廠能夠獲得低成本的原油,同時不需要為了向國際市場出售而支付到海岸的運費。同時,煉廠產品的出廠價格反映的是國際價格與沿海地區到本地市場交付的成本。這種位置優勢使加拿大西部與美國中西部的煉廠成為全球單位收益最高的煉廠。但是規模與位置存在直接衝突。內陸市場限制了任何新投資的規模,如果精煉產品供應超出當地需求,煉廠需要支付將多餘貨物運到海岸以出口到國際市場的多餘物流成本。本地價格溢價轉變成必須額外承擔的物流成本。

美國中西部一直是加拿大原油的理想客戶,中西部距離加拿大產油區更近,附近沒有主要原油生產商或者進口碼頭。加拿大最大的原油管道運營商Enbridge擴建了大部分基礎設施,通過廣泛的Mainline管道網絡提供服務。現在加拿大佔美國中西部外國原油進口量的99%,美國中西部60%以上的煉廠原油投入是加拿大原油,幾乎沒有加拿大原油出口增長的空間。美國墨西哥灣沿岸(USGC)是世界上最大的煉油中心,也是世界上尼爾森係數最高的煉廠地區。USGC煉廠投入在1000萬桶/日左右,約佔世界原油供應的10%。尼爾森係數高的煉廠具有更高的複雜度,煉廠具有額外的裂化、焦化與加氫處理能力,能夠生產更多高附加值的最終產品,如低硫柴油、汽油與噴氣燃料。重質高硫原油與輕質原油相比,需要更加複雜的煉廠進行處理,複雜度比較低的煉廠處理重質原油的利潤很低。更高複雜度的煉廠願意為「低質量」的原油支付更高的價格,而且最終產品的利潤依然可觀。

美國墨西哥灣沿岸歷史上更多的依賴從委內瑞拉、墨西哥與哥倫比亞進口重油。隨著委內瑞拉被美國禁運、墨西哥的原油產量下降,USGC一直努力從加拿大進口重油。隨著美國頁巖革命的興起,美國生產的原油變得越來越輕,在美國墨西哥灣煉廠投入需要的重油等級與美國國內的輕油等級間形成了嚴重的不匹配。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的煉廠通過出口美國國內生產的輕質原油,新建煉廠轉向使用輕質油,以及尋找委內瑞拉與墨西哥重油原油的替代來糾正不平衡,因此加拿大原油大量進入墨西哥灣市場。

管道建設一再推遲使外運能力受制

加拿大擁有84萬公裡的運往加拿大國內與美國煉廠的原油運輸管道。2018年從加拿大中西部輸出的原油管道產能大約是390萬桶/日。向西輸出的只有Trans Mountain跨山線,蒙特婁以東沒有任何管道。Enbridge運營的從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到安大略省和美國中西部的Mainline管道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和原油產品管道系統,管道產能約為285萬桶/日。

建設輸送原油與天然氣的管道是一項高投入的投資,也是一個巨大的爭議源,會引起環保主義者(需要用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進行替代)與工業界(建造速度不夠快,無法跟上供應量)的抱怨。除此之外,受影響的社區的關注與在原住民土地上獲得原住民的真正同意的複雜過程也會阻止管道的建設。

原油生產商與阿爾伯塔省政府將2018年年底WCS大幅折價歸因於缺乏管道能力。他們堅持認為,如果聯邦政府推動建造至少5個擬議管道中的一個,WCS折價的問題就可以避免。但最有希望的3個擬議管道——Trans Mountain,Keystone XL與Enbridge Line3,由於政府與司法審查而延遲,不太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被允許建造。

通往太平洋與亞洲市場的Trans Mountain跨山線一再推遲。從1953年開始運行的Trans Mountain Pipeline System,始於阿爾伯塔省,終止於卑詩省西海岸,是北美唯一通往西海岸的管道,管道系統跨越了大約1150公裡,沿管道的23個泵站保持管道流量大約是30萬桶/日。始發地埃德蒙頓終端(Edmonton Terminal)將來自阿爾伯塔省各地的產品運入跨山線,35個儲罐提供了大約800萬桶的容量。終端Westridge Marine Terminal位於溫哥華大都會港內,最大允許通過50萬桶的Aframax型號的油輪,一般美國至亞洲航線的油輪都是200萬桶的VLCC油輪。使用Aframax型油輪會提高海運成本。生產商為了使用更大尺寸的油輪,嘗試將混合著固態物質的油砂以固體形式運輸,避開油輪尺寸的限制。

卑詩省禁止在北部海岸使用運輸大量原油的油輪以保護生態系統,油輪洩漏將嚴重破壞海岸線。與美國墨西哥灣相比,從加拿大溫哥華運輸的原油不需要繞道非洲南部好望角,假設油輪航速平均是16節,休斯頓到上海需要39天半,溫哥華跨越太平洋到上海需要13天左右。2013年,Kinder Morgan計劃將管道產能擴大3倍,從30萬桶/日擴建至89萬桶/日,緩解運輸瓶頸並幫助加拿大原油進入亞洲市場,但擴建遇到非常多的法律問題、抗議與卑詩省承諾阻止擴建。之後加拿大政府購買了擴建計劃。但卑詩省大部分土地是未割讓領土,大部分土著未與加拿大政府籤約,擴建計劃遇到土著反對,加拿大政府無權在土著的未割讓土地上擴建。另一方面,溫哥華省級與市級政府與Trans Mountain跨山線進行了激烈的對抗,部分原油是跨山線會在布拉德灣(BurrardInlet)結束,並增加運出原油的油輪的運輸量,油輪洩漏將嚴重破壞海岸線。

通往美國的管道擴建受阻。隨著加拿大生產商尋找新市場,加拿大的出口導向型管道容量擴張,在2014年,管道產能的大幅擴張使加拿大生產商首次能夠有意義的進入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市場。Trans Canada希望在2021年前完成Keystone XL原油管道,但面臨美國的拖延,管道將原油從阿爾伯塔省運輸至內布拉斯加州。Enbridge的Line3替代計劃將原油從阿爾伯塔省運輸至美國威斯康星州,但面臨明尼蘇達州的反對,管道運載能力大約37萬桶/日。

強制減產遏制了鐵路運輸

取代被延誤與取消的管道的一種替代方案是鐵路運輸,這受到了較少的監管。鐵路運輸比管道運輸更具彈性,當有一個強大的市場時,可以增加鐵路列車的數量;當擺脫化石燃料,轉向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時,可以減少列車的數量。

加拿大外運能力有限,折價擴大。雖然加拿大在美國墨西哥灣沿岸有著充足的銷售市場,但是加拿大通往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的管道容量是有限的,隨著管道上線的不斷延遲,加拿大原油產量在2018年超過了外運能力,阿爾伯塔省日產量超過管道與鐵路運輸能力大約19萬桶/日,原油儲量達到了大約3500萬桶,大約是正常水平的兩倍。加拿大油砂參考價格WCS與美國WTI庫欣之間的價差達到了30—50美元/桶,在2018年10月達到了52美元/桶的峰值。從油砂中提取的重油由於精煉難度大,運輸距離長,一般情況下比WTI低10—15美元/桶。

阿爾伯塔省限產,折價縮窄,鐵路運輸變得不經濟。阿爾伯塔省在2018年12月2日宣布強制減產,最初減產32.5萬桶/日,佔產量的8.7%,以改善存儲情況並縮小WCS與WTI價差。隨著WCS與WTI的價差擴大,使用鐵路運輸的原油運輸量也大量增加,從2018年年初到2018年年末,鐵路運輸量增加1倍以上,從2018年1月的146千桶/日擴大至2018年12月的354千桶/日。而隨著阿爾伯塔省限產,WCS與WTI的價差縮窄,用鐵路將原油出口到美國墨西哥灣沿岸變得不經濟。鐵路出口從2019年1月的325千桶/日下降了48%,到2019年3月是168千桶/日。阿爾伯塔省的原油庫存3月增加了22.1萬桶,繼續觸及3500萬桶的庫存,僅比1月4日的歷史高點低了200萬桶。

管道運輸的成本是5—13美元/桶,鐵路運輸的成本在12—20美元/桶。為了使鐵路運輸變得經濟,WCS與WTI的價差要在15美元左右。阿爾伯塔省的減產直接縮窄了價差,破壞了鐵路運輸經濟性的同時,由於阿爾伯塔省行政力量介入原油生產,原油生產商不願籤訂長期的鐵路運輸合同,原油出口受限。阿爾伯塔省破壞了貿易商等對加拿大重質原油市場的信任,由於產量增加與管道運輸能力緊張看空2019年WCS市場的參與者,被阿爾伯塔省的強制減產弄得束手無策,最終損失了「一大筆錢」,因此市場參與者不願意進行遠期交易。

展望

技術進步降低了碳排放與生產成本。2000—2017年,由於技術與效率提高、操作碳排放減少以及油砂瀝青升級成合成原油的佔比減少,油砂作業的碳排放強度降低了大約28%。在2011—2016年,加拿大西部已完工的油井數量從超過10000口銳減至不足2150口,2017年增加到4580口,在2018年增加到4685口。單井平均鑽井深度從2003年開始穩定增加,從2003年的平均1202米增加到2018年的2403米。

阿爾伯塔省開始增加常規原油與頁巖油氣的產量,北美的頁巖資源主要分布在從阿爾伯塔省中部到德克薩斯州南部的條帶中。開發常規油氣不需要額外的碳排放,不需要面對油砂高碳排放帶來的爭議。

加拿大大選結果對能源部門至關重要。能源與環境是加拿大選舉的關鍵政策領域,並且選舉結果反過來對加拿大的能源部門也至關重要。能源與環境的爭議主要是「加拿大是全球超級原油大國還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領導者」,加拿大的大選會決定碳稅、管道審批與環境法規的未來。隨著油砂產量不斷增長,有限的管道產能十分緊張,並且如Trans Mountain、Keystone XL等管道項目的延期使管道產能不足的情況更加惡化,給區域油價帶來了壓力,促使包括荷蘭殼牌、康菲原油等公司出售加拿大原油資產,對加拿大造成了超過300億美元的資本外流。保守黨將自己描繪成原油領域的擁護者,承諾取消特魯多的更嚴格的環境措施,更具環保意識的綠黨則領導了氣候遊行,抗議跨山線的建設,阻止原油與天然氣產業的擴張。加拿大大選結果決定其油砂行業是擴張還是收縮。

圖為加拿大、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與美國的原油儲量(BP計算的原油儲量)

圖為加拿大原油產量

圖為美國原油進口總額(1000桶/日,2018年上半年)

圖為加拿大WCS與美國WTI庫欣之間的價差

(作者單位:前海期貨)

來源: 期貨日報

相關焦點

  • 加拿大有望將油砂尾礦「點石成金」
    加拿大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根據相關統計,其石油儲量僅次於沙特和委內瑞拉,居世界第3位。不過,加拿大石油多以油砂形式存在,開採時遺留的油砂尾礦嚴重汙染環境,因而一直受到環保組織和原住民部落嚴厲抵制。
  • 李嘉誠賣掉遭油價重創的能源公司,與加拿大油砂企業抱團取暖
    赫斯基是李嘉誠家族構築海外能源版圖的起點,曾是最賺錢的「現金奶牛」,但疫情下疲軟的需求和全球經濟重創石油公司,赫斯基的股價自今年初以來已下跌70%。當地時間10月25日,加拿大油砂生產商Cenovus Energy與赫斯基能源公司同意以全股票方式進行合併,合併後的公司將以Cenovus Energy Inc.的名義運營,總部仍位於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卡爾加裡。
  • 加拿大油砂:投資VS拋售?
    這些資產大部分轉移到了加拿大本土公司的手中,這給加拿大油砂國有比例迅速提升的同時,也帶來了投資風險,多個項目停滯或延遲,嚴重影響了加拿大的油砂生產。目前,加拿大政府正在積極尋找方法,吸引外來投資。以下以國際石油公司(IOC)拋售加拿大油砂資產為背景,對加拿大油砂產業的前景做出分析和預測。
  • 遭全世界拋棄 加拿大油砂從此不見天日?
    近日艾克森美孚、康菲石油等紛紛表示,除非油價反彈至2014年以前的水平,否則當前油價下開採加拿大油砂根本無利可圖,數十億桶原油恐因此被永久埋藏在地下。專家正激辯加拿大油砂開採業會否消失。  原油市場過去三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見,加拿大油砂難以保持競爭力。一個典型例子是,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上周宣布減記33億桶的加拿大油砂,承認在當前油價下生產這種原油根本無利可圖。這意味著這種原油最終將被遺留在地底下,除非油價大幅反彈。據報導,該項目相當於艾克森美孚全部已探明儲備的15%。
  • 加拿大油砂項目終投產陽光油砂(02012)能否實現大翻身?
    公司 加拿大油砂項目終投產陽光油砂(02012)能否實現大翻身?不過就在今年三月,陽光油砂位於加拿大的項目終於投入生產,其股價能否實現大翻身也在此一舉了。截至本周一(8月14日)收盤,該股報0.238港元,漲幅1.28%:
  • 加拿大油砂項目終投產 陽光油砂能否實現大翻身?
    不過就在今年三月,陽光油砂位於加拿大的項目終於投入生產,其股價能否實現大翻身也在此一舉了。  WestElls油砂項目位於加拿大阿薩帕斯卡(Athabasca)地區,該地區也是加拿大阿爾伯塔省油砂藏量最豐富的地區,據公司2016年年報顯示,其於2016年12月31日的無風險最佳估計可採資源量為大約22.1億桶。
  • 陽光油砂股份有限公司宣布與中海油田服務有限公司就油砂勘探技術...
    Marketwire 2013年1月17日中國香港消息/明通新聞專線/--   陽光油砂股份有限公司(Sunshine Oilsands Ltd.)   陽光油砂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今天宣布,2013年1月11日(卡爾加裡時間),公司與中海油田服務有限公司(「中海油服」)籤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MOU」),雙方將在有關在加拿大開展多元熱流體油砂勘探技術開發合作方面進行友好協商和互相溝通,如果意見一致,雙方將籤署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中海油服將在公司所屬油砂礦區開展熱流體試驗,以確認多元熱流體技術和其他油砂勘探相關技術的可行性
  • 加拿大油砂礦石油價格暴跌到向零靠攏
    加拿大石油工業在星期四又遭遇新的打擊,這就是加拿大石油標杆價格加西選擇Western Canadian Select (WCS) 再次跌破歷史最低點。在年初的一月份,加西選擇這一加拿大石油標杆價格還在36.82美元這一雖然不高、但還能讓加拿大石油工業生存的水平。近幾個星期以來,加拿大主要石油公司紛紛採取大砍石油開發項目投資、削減石油日產量、削減僱員等措施以節省開支求生存;並呼籲政府趕快出臺救助石油工業的計劃。
  • 韓國涉足加拿大油砂開採
    本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詹德斌本報駐加拿大特約記者  陶短房據韓國《朝鮮日報》網站1日報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拿大北部的凍土地區也可以開發資源了,而美國、中國、韓國等國在該地區爭奪資源的競爭也日趨激烈。
  • 全球疫情加劇蔓延 國際航運業前途未卜
    (財經天下)全球疫情加劇蔓延 國際航運業前途未卜 中新社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王慶凱)新冠肺炎疫情加劇蔓延,對全球航運業衝擊嚴重。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預計全球航空業今明兩年將損失逾1570億美元(約合10328億元人民幣),比先前預期嚴重。
  • 李嘉誠出手與中海油爭奪加拿大油砂,抄底or另有所圖?
    嘉誠在「低油價」時期抄底石油資產早已經不是新鮮事,這次他瞄準的是中海油手裡的加拿大油砂。當前加拿大油價與美原油價差擴至近五年來最高,李嘉誠此時出手顯得耐人尋味。據彭博,由富商李嘉誠持股約70%的加拿大石油公司赫斯基能源(Husky Energy)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NOOC,簡稱中海油)持股的MEG能源集團,提出64億加元(約50億美元)的敵意收購要約。
  • 科學網—加拿大開採油砂惹爭議
    本報訊 由於美國政府決定推遲批准一條從加拿大艾伯塔省到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主要輸油管道,加拿大政府一直在尋求為本國的油砂原油開發新的市場。而加拿大卑詩省大片原始森林、海岸溼地的自然生態和原住民的家園,正因油砂開採而危在旦夕。該國原住民權益組織英卡聯盟日前表示,反對政府的這一做法。 油砂是指富含天然瀝青的沉積砂,可用於提鍊石油,在加拿大分布較多。油砂較之常規石油的開採和提煉,效率很低,耗費大量水和能源,同時產生大量有毒尾礦礦渣,環境成本極高,油砂石油被稱為「髒油」。
  • 陽光油砂持續下跌 擬年底加拿大第二上市
    據香港信報報導,陽光油砂(2012)自今年上市以來,股價持續插水,公司計劃到加拿大作第二上市。集團聯席董事長沈松寧表示,計劃將於今年年底前進行。  今年2月份以每股4.86元招股的陽光油砂,昨天股價跌0.76%,至2.62元,上市至今累跌約46%。
  • 經過多年的「頁巖潮」陰影后,加拿大油砂開始贏得華爾街的青睞
    據《多倫多星報》報導,在經歷了多年的美國「頁巖潮」的陰影之後,加拿大油砂正從2020年的歷史性市場崩潰中脫穎而出,華爾街股票分析師們對其的一系列發展前景也持樂觀態度。
  • 油價暴跌成本難降 加拿大油砂礦公司拼命削減開支
    央廣網北京10月29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最近兩年,世界原油價格猛跌,這給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油砂礦企業造成很大的打擊。當石油價格超過100美元時,即使生產成本較高的油砂礦石油也有很大的利潤空間,但當油價降到30多美元一桶時,油砂礦企業就要虧本了。近來,加拿大的油砂礦企業一直在想方設法降低油砂礦石油的成本。
  • 砂裡淘金——中石油的油砂賭局
    未來十年,中石油還將至少投資300億加元(1710億元人民幣)才有望看到產出。2009年8月,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601857.SH/00857.HK,下稱中石油)的全資子公司——中石油國際投資公司(PetroChina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td,下稱中油國投)與加拿大阿薩巴斯卡石油公司(ATH.TSX,下稱阿薩巴斯卡)籤署協議,購買阿薩巴斯卡位於加拿大阿爾伯塔省阿薩巴斯卡地區的麥肯河(MacKay
  • 加拿大約會中國「三桶油」你情我願卻非事事順遂
    事關中加能源投資與合作,這幾個人,他一個也不想錯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601857.SH ;00857.HK)董事長蔣潔敏、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下稱「中石化」,600028.SH;00386.HK)董事長傅成玉、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稱「中海油」,00883.HK)董事長王宜林。
  • 中石化46.75億加元收購加拿大油砂項目
    據悉,Syncrude公司擁有世界最大的油砂生產項目。截至2009年底,這個項目總剩餘合成原油(SCO)資源量為119億桶,其中包括51億桶探明和可能的合成油(2P)儲量以及68億桶潛在的可採資源量。目前的合成原油產能約為35 萬桶/日。對康菲石油而言,目前由於債務壓力,其亟需出售100億美元資產,因此作為石油行業中盈利能力相對較差的油砂項目就成為了其出售的首選。
  • 加拿大陽光油砂公司:今年底或明年初赴港上市
    第一財訊:加拿大陽光油砂有限公司聯席董事長沈松寧11月8日在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表示,加拿大陽光油砂有限公司計劃今年年底最遲明年年初赴香港上市。此外,沈松寧透露稱,2016年,加拿大出口到中國的石油運輸成本將大幅下降。
  • 印度稱欲同中國競爭投資開發加拿大油砂項目
    環球網實習記者馮麗報導,加拿大《卡爾加裡先驅報》6月9日消息,印度石油部長ShriJitin Prasada9日稱,即使中國在加拿大繼續擴大擁有油砂的份額,印度仍然尋求在加拿大油砂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這是Prasada出席加拿大卡爾加裡舉行的國際能源部長論壇上作出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