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一直有一種現象傳承至今:別人辦嫁娶生孩等紅事,人可以不到,錢到人情到,沒有人會說什麼;但若村寨中有長輩老人過世,再忙也要趕回來幫忙。這是什麼呢?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個話題。
一、掙錢第一,年輕人時間普遍較緊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現在的農村,早已和以前不太一樣了,農民,特別是年輕農民,大多數早已脫離「在一畝三分地上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狀態。為了賺錢,很多人都選擇到外面去打工或者自己創業做生意,留在家裡的,基本是老人小孩,很少看到年輕人的影子,大家辦喜事,基本上都集中選擇在一些節假日的時候辦,特別是春節前後,辦酒席的人最多,因為那時候,大多數親戚朋友才能有空來參加,因此,有不少人感嘆:酒席也扎堆,平時要麼幾個月碰不到一次,過年時節,一天碰到幾次,是常事。
二、紅事為什麼可以禮到人不到?
1、為了省事,現在辦喜事,不少人都會選擇在酒店裡面辦,完全用不著那麼多人幫忙。
2、婚嫁生孩了等紅事屬喜事,因路途遙遠,人雖未到,但情到禮到的話,主人一般不會怪罪。
3、按大多數地區的規矩,因特殊原因,喜慶的事,心意可以隨時彌補,人情可以隨時奉還。
三、白事為什麼需要千裡迢迢趕回?
1、逝者為大!從古至今都是這麼個規矩,已經去世的人應該得到尊重和緬懷,哪怕生前有矛盾的村寨人,隨著逝者的離去,一切恩怨煙消雲散。
2、白事,關係到一個人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涉及到抬棺材和其它繁文縟節,需要的是大量人手來幫忙,算是活著的人為逝者做的最後一點事情了。
3、如果是比較親的長輩去世,那就更加得到場參加葬禮了,否則,就會被視為不懂忠孝、薄情寡義之人,以後沒有多少人會待見你。
4、喜事以親人為主,村寨人及本家為輔;白事剛好相反,幫忙方面,基本都以本村寨左鄰右舍幫忙搭把手為主,親戚幫忙為輔。
5、喪事讓人心情沉重,家人心中難過悲傷,此時到場的話,既是代表送逝者最後一程,也是表示對逝者家屬的安慰,體現的是:一家有難,大家幫忙的淳樸鄉情。
四、民約總結
逝者為大,入土為安。是對逝者的一種尊重和緬懷;也是孝道和道德的一種體現;更是對逝者家屬一種莫大的心理撫慰。所以,在農村辦事,素有「喜事叫,喪事到」的規矩。意思是:誰家有喜事,主人要提前給親朋好友報喜,主動邀請親朋好友在約定的日子裡恭賀同喜;而遇到喪事,在得到親友或村中長輩去世的消息後,要主動及時到逝者家中進行安慰和幫忙料理後事。喜事人情可以彌補,喪事人情不可以彌補,從這個層面來說,喪事比喜事要重要得多,生活中出現的「喜事可以不到,但喪事一定要到」的社會現象,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