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巴斯德所等發現新的種屬特異性C肝病毒宿主因子

2021-01-11 瀟湘晨報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鍾勁課題組與北京大學教授魏文勝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題為TRIM26 is a critical host factor for HCV replication and contributes to host tropism的研究論文。

C肝病毒(HCV)是一種RNA病毒,屬於黃病毒科的C肝病毒屬。近年來開發的直接抗病毒藥物(DAA)提高了C肝的治療效率,但由於缺乏疫苗,HCV的徹底清除仍具有挑戰性。HCV動物感染模型對C肝疫苗研發具有重要意義,HCV只感染人和黑猩猩,由於倫理等問題,現已禁止使用黑猩猩作為模型動物;表達HCV受體分子的轉基因小鼠可有限支持HCV感染,但由於缺少其他人源宿主因子,尤其是針對病毒進入細胞之後的關鍵步驟的宿主因子,該轉基因小鼠模型在C肝疫苗效價評價的應用上仍有限。因此,鑑定新的種屬特異性HCV宿主因子對HCV小動物感染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選,首次發現E3泛素化連接酶TRIM26是HCV重要的宿主因子。實驗結果顯示,TRIM26特異性地促進了HCV基因組的複製,而對於同屬黃病毒科的其他病毒(如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的複製沒有作用。機制研究發現,TRIM26與病毒編碼的RNA依賴性RNA複製酶NS5B相互作用,催化NS5B蛋白的第51位賴氨酸發生K27連接的泛素化修飾,從而增強NS5B與病毒複製複合體中另外一個關鍵蛋白NS5A的結合,最終促進HCV基因組的複製。此外,該研究還比較了不同宿主來源的TRIM26對HCV複製的影響,發現人以及樹鼩來源的TRIM26可支持病毒的複製,但小鼠來源的TRIM26不能支持HCV複製。序列分析發現,與其他種屬相比,鼠源TRIM26存在一段6個胺基酸的插入,刪除掉該胺基酸插入序列的鼠源TRIM26可部分恢復其與病毒NS5B的相互作用及幫助病毒基因組複製的功能。該研究還發現,在小鼠肝細胞中表達人源TRIM26可顯著增強HCV的感染效率。該研究發現了HCV新的宿主因子,進一步解析了HCV複製的分子機制;為HCV小動物感染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巴斯德所與上海科技大學聯培博士研究生梁軼莎、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副教授張桂根、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李齊恆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鍾勁、魏文勝、張桂根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清華大學丁強課題組也參與了該研究。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西部之光」等的支持。

TRIM26幫助HCV基因組複製的模式圖

【來源: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肝神在上:誰能拯救七千萬慢性C肝病患?
    Rice)三人共同獲得2020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理由是「發現C型肝炎病毒」。這是繼1976年的B型肝炎病毒諾貝爾醫學獎之後,為第二種肝炎病毒的發現所頒發的諾獎。病毒性肝炎是一大類常見病。感染肝臟、引起肝炎的病毒共有五型。這些病毒傳染的途徑和預後各不相同。五型肝炎中最常見的是甲、乙、丙三型,危害最大的則是乙型和丙型。
  • 諾貝爾獎頒給C肝病毒發現者,速看C肝實驗室診斷最全方案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查爾斯·賴斯以及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 2020諾貝爾醫學獎背後:C肝病毒是如何發現的?
    第一種被稱為A型肝炎,通過汙染的水或食物傳播,通常對患者的長期影響不大。第二種類型是通過血液和體液傳播的,它是一種更嚴重的威脅,因為它可以導致慢性疾病,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很多年前潛伏的肝炎都會悄然發生,否則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
  • ...兩篇Cell論文揭示冠狀病毒和黃病毒增殖和傳播所必需的宿主因子
    2020年12月11日訊/生物谷BIOON/---在兩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和洛克菲勒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SARS-CoV-2冠狀病毒增殖和傳播到其他細胞所必需的一種蛋白是未來療法可能針對的一個潛在弱點。
  • 上海巴斯德所與法國裡昂大學舉辦「病原&免疫學」國際研討會
    來自上海巴斯德所、法國裡昂大學以及復旦大學等60餘人參加研討會。上海巴斯德所所長助理鍾勁主持了開幕式。  上海巴斯德所副所長藍柯代表研究所致歡迎辭。他簡要介紹了上海巴斯德所的建所目標和歷程,相信通過本次研討會雙方科學家的交流,一定會加深彼此了解,對更好地實施研究生聯合培養計劃,促進中法科研與教育合作具有積極意義。  國科大國際合作處處長謝勇代表國科大祝賀研討會召開。
  • 醫藥行業專題報告:抗病毒藥物方興未艾,仍存大量未滿足需求
    而人類真正科學地認識病毒始於 1886 年,德國人麥爾在研究菸草花葉病時發現 其具有傳染性。 1892 年,俄國人伊萬諾夫斯基重複了麥爾的實驗,其進一步發現致病病原並非細菌。 1898 年,荷蘭細菌學家貝傑林克通過深入研究,首次將引起菸草花葉病的致病因子命名為「病毒」, 從而開創了病毒學獨立發展的歷程。
  • Nature新論文:穿山甲或為新冠病毒中間宿主
    而在2月6日,華南農業大學曾在官方微信發布簡訊,提出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除了華南農大,這篇論文中的作者單位還有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及肇慶中心、廣州動物園、中國農業大學、廣東省野生動物救助中心。之前的研究表明,冠狀病毒主要感染哺乳動物和鳥類。數月之前,當人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公布後,作者用新冠病毒的序列在 Genbank 中進行了序列比對。
  • 清華等團隊從蝙蝠「百毒不侵」中找答案:發現新冠病毒抑制劑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蝙蝠細胞的MTHFD1表達水平比人類相應組織的細胞要低很多,這可能和蝙蝠適應飛行生活的生理變化有關。研究團隊最終發現宿主蛋白MTHFD1的抑制劑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複製。他們認為,該研究成果不僅能助力新冠病毒藥物研發,有力抗擊疫情,更為人類未來抗擊突發病毒流行打下基礎。
  • 蝙蝠可能是非典病毒野生宿主果子狸只是中間宿主
    新華社洛杉磯9月29日電(記者陳勇)中國、澳大利亞和美國科學家通過對野生蝙蝠的廣泛調查表明,野生蝙蝠可能才是非典病毒的源頭宿主,而先前廣受懷疑的果子狸不過是將病毒從野外傳染到人類身上的中間宿主。
  • 日本和柬埔寨發現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
    柬埔寨的一個研究團隊在一個冷藏箱裡的蝙蝠中發現了一種與SARS-CoV-2(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與此同時,日本的一個研究團隊報告稱,他們也在冷凍的蝙蝠糞便中發現了另一種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上述兩種病毒是在中國以外發現的首個已知的新冠病毒近親,這為世界衛生組織在亞洲各地尋找新冠大流行的動物來源提供了支持。
  • 撲朔迷離的新冠病毒中間宿主之謎
    一、找出新冠病毒自然宿主與中間宿主的意義對新冠病毒的溯源目前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明確其傳播的自然宿主與中間宿主,對掐斷動物傳染源,減少疾病傳播具有重大意義。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呼聲最高的是蝙蝠。根據以往SARS、MERS的溯源經驗,穿山甲等野生動物的走私、販運和終端的食用,有很大可能是病毒傳播的途徑。緊接著,華南農業大學在2月7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通過對病毒基因組分析,發現穿山甲體內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新冠病毒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 99%,這幾乎等於是判定了穿山甲就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
  • 諾獎解析|C肝病毒發現之旅:肝癌主要病因,治療可及性仍低
    C型肝炎病毒的發現揭示了除A型肝炎和B型肝炎之外的慢性肝炎病例的原因,並使血液檢測和新藥物研發成為可能,從而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哈維·奧爾特對輸血相關性肝炎的系統研究表明,一種未知病毒是慢性肝炎的常見病因。麥可·霍頓分離了一種名為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的新病毒的基因組。查爾斯·賴斯提供了最終的證據,表明僅C型肝炎病毒就能導致肝炎。
  • 病毒的終極目的是什麼?殺死宿主,和宿主共生?
    來複製更多的病毒。也就是說,它們什麼也不會幹,也懶得幹,自己一窮二白只能當強盜,只能去劫持宿主的細胞(蛋白質工廠)來繁衍自己。等這些病毒充滿單個細胞後有些病毒甚至會撐破細胞直接將細胞殺死,有些會產生溶解酶分解細胞膜,跑出去感染其他正常細胞。
  • 丹麥養殖貂體內發現新冠病毒?研究稱貓和豬成為中間宿主的可能性較...
    丹麥養殖貂體內發現新冠病毒?因一名與養殖場有關聯的人員近期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獸醫和食品管理局對貂群也進行了採樣檢測。這是首次在丹麥養殖的貂群中發現新冠病毒,出現症狀的貂死亡。公報說,管理局為預防潛在傳染風險,已對同欄貂群進行了消殺,並將對該地區其他養殖場的貂進行新冠病毒採樣檢測。今年4月,荷蘭兩家貂養殖場報告了貂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專家認為可能是貂被感染病毒的養殖場僱員所傳染。
  • C型肝炎病毒發現者獲2020年諾貝爾獎!迪安診斷持續助力中國C肝...
    Rice,以表彰他們在與血源性肝炎的鬥爭中做出了「決定性貢獻」――發現了C肝病毒。  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的發現揭示了其他慢性肝炎病例的病因,並使血液檢測和研發抗病毒新藥成為可能,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C型肝炎病毒,你真的了解嗎?
  • 宿主是什麼?傳染力強嗎?
    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郝沛研究員、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鍾武研究員和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李軒研究員合作,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發表論文,首次揭示了新型冠狀病毒進化來源,以及其傳播依賴的可能蛋白。
  • 武漢病毒所發現人博卡病毒可抑制NF-κB信號通路
    武漢病毒所發現人博卡病毒可抑制NF-κB信號通路 2016-07-18 武漢病毒研究所 【字體   人博卡病毒(HBoV)是在2005年新發現的一種能夠引起嬰幼兒腸道和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病原體
  • 又一溶瘤病毒產品在華獲批臨床 攜帶四個免疫因子
    根據新聞稿,VG161同時攜帶IL12、IL15/15RA(IL15和IL15受體α亞基)和PD-L1阻斷肽(PDL1B)的基因,是全球首個攜帶四個免疫因子溶瘤病毒產品。該消息的到來,再次引起了人們對溶瘤病毒療法的關注。溶瘤病毒,顧名思義,指的就是一類能夠有效感染並消滅癌細胞的病毒。目前,溶瘤病毒療法已成為腫瘤免疫療法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 新發現:風疹病毒從動物傳給人類
    它的兩個新「親戚」:一個感染了烏幹達的蝙蝠,另一個殺死了德國一家動物園的3種不同動物,且研究人員在附近的野生老鼠身上也發現了這些病毒。 研究人員說,這些發現表明,在過去的某個時刻,一種類似的病毒從動物傳染給了人類,從而衍生出了今天的風疹病毒。
  • 科學家發現抗Epstein-Barr病毒的新藥物
    EBV是一種DNA腫瘤病毒,全世界超過90%的成人均會感染EBV,這種病毒會導致B細胞發生終生的潛伏性感染。它是一種多功能的DNA結合蛋白,對病毒複製、基因組維持、病毒基因表達和宿主細胞存活等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