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不離鄉 | 上海松江「幸福老人村」裡的幸福事

2020-12-25 上觀

位於上海松江葉榭鎮堰涇村的幸福老人村。蔡斌攝

在上海松江葉榭鎮堰涇村,古樸院牆圍起一幢幢普通村宅,質樸而寧靜。與許多市郊鄉村一樣,在這裡居住的,幾乎都是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

 

如今,鄉村裡的年輕人大多已搬往城鎮居住,但那些老人卻大多不願意離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堰涇村的老人們是幸運的。今年2月,在幾位年輕人的張羅下,一座名為「幸福老人村」的民建養老機構在該村正式運轉起來,努力讓農村裡的老人養老不離鄉。

 

老人不願離村養老,只因放不下那一塊自留地?

 

不久前,91歲高齡的陸阿婆在家人陪伴下,從鄰近不遠的金家村搬到了「幸福老人村」。

 

陸阿婆雖然平日裡身體朗健,但長期獨居還是讓住在城區的兒子放心不下。陸阿婆不願離村,家人怎麼都勸說不動,只因老人有一份牽掛,那就是「老屋門前自留地裡的毛豆、青菜需要有人打理。」

 

在幸福老人村項目啟動後,陸阿婆的家人發現,問題似乎有了解決的辦法。

住在幸福老人村裡的老人。蔡斌攝

在這個項目範圍內,房屋布局錯落,租的都是村民的閒置農宅,因此,房屋格局與村裡一樣,連院牆前的自留地也被原樣保留下來。每間臥房裡,兩張床鋪,一個衛生間,衣櫃、空調、電視以及助老設施等一應俱全;自留地則被分隔成了大小相等的田壟,用木柵欄圍起。

 

在這裡入住的老人,多是本村或鄰近村莊的村民,由於高齡、獨居或需要照護而搬遷到此,大多距離自家的房屋並不遠。同時,老人村也不是封閉的院落,不少老人本就住在這片區域內,他們中有的人將房屋部分出租,就近成了「福利」共享者。

 

因此,這裡的老人多是鄰裡或親朋,彼此相互熟悉,環境沒有改變,依然可以侍弄瓜果蔬菜,生活卻得到了全方位的照料,從助餐、洗浴到日間活動。

 

當然還不止這些。在老人村,每日活動非常豐富,內容涉及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衣食住行,到休閒娛樂。活動的參與者和組織者多出自公益,通過這個平臺,他們調動起了企業、學校以及政府等各類公益資源,共同參與助老服務。活動也並不只針對入住者,還面對以本鎮為主的老人開放。

 

有志願者稱,項目設計皆從老人需求出發。譬如,現在所推行的「微孝早餐」工程,就由企業認領早餐費,讓70歲以上,或獨居、殘疾、家庭困難等符合條件的老人,可以享受免費早餐。

 

此外,「暖心午餐」項目也為特困家庭老人免費開放;在「微孝農場」,愛心人士可以對接資助,與喜愛種菜的老人一同認養自留田,閒餘之時,由老人幫忙看護;通過「微孝1+1」的結對幫扶,老人的照料費還可以得到一定減免。幸福老人村推廣傳統農耕文化、親情文化和孝文化,相關公益項目已有6項,每周還有便民服務和主題活動等。

 

這些活動引起了許多老人的興趣,每天這裡都成為全村最熱鬧的場所。即便沒有入住老人村的老年村民,也樂於每天前來參加活動。

 

年輕人投入四百萬元,並不指望獲得經濟回報?

住在幸福老人村裡的老人。蔡斌攝

讓老人在不離鄉、不離土的條件下就近養老,延續最熟悉的生活方式,幸福老人村作為一個小型鄉村嵌入式養老機構,它的建立和探索在市郊十分少見。

 

幸福老人村的運營負責人蔣秋豔,在堰涇村出生、長大,後來去了城鎮工作和發展,成為了小有成就的公益事業工作者。3年前,她和她的團隊萌生了這樣的想法:「我們何不設計一個公益項目,讓不願離村或經濟條件有限的農村老人,也能享受到較好的養老服務?」

 

農村養老,並非是個新興話題。在不少研究者看來,與城市養老不同,在鄉村,留守老人比例高,但可利用的養老資源相對較少;同時,更多老人的養老能力不足,如何獲得足夠的養老保障成為問題。

 

在籌備幸福老人村之前,蔣秋豔也做過一系列調研。她發現,在葉榭地區,60周歲以上老人約有1.32萬,佔當地戶籍人口比例26.88%,遠超人口老齡化標準。葉榭鎮是松江留守老人人數最高的鎮,而堰涇村則是葉榭留守老人數量最多的村。

 

雖然是一家民營養老機構,但蔣秋豔從初心出發,堅持貼近農村需求,進行「微利」經營。到目前為止,他們幾個項目發起人已經投入了三四百萬元,但並不指望有經濟回報,只要能讓項目持續運轉下去,就心滿意足了。

 

老人村按照日間照料、臨時居住、住養護理等不同等級和分類,根據行業參考價,將相關費用降到了本區最低。好在,來自企業或社會的公益資源,成為補足運營成本的一部分。

 

濃厚的公益氛圍,讓蔣秋豔感受到了淳樸而和善的鄉風。村裡老人受到感染,紛紛主動為老人村盡一份力。

 

在這裡,你時常能看到,飯後有老人幫忙一起洗碗、打掃衛生,或定期送來了自家種植的蔬果。而蔣秋豔的父母則經常親手做了糕點、腊味等,送來給老人們享用。有的家庭由於有老人入住在此,也成了老人村的志願者,定期來為老人理髮。如此,老人們過得很開心,大家一起聽戲、看新聞、聊天,氣氛特別融洽,一些原本住在「雙人間」的老人甚至主動提出要搬到8人間,因為「這樣更熱鬧」。

 

也是這樣一番場景,吸引了金家村的陸阿婆前來入住,並把自留地「遷進」了老人村,那些蔬菜則交由志願者去收穫,然後送到食堂作為食材。

 

幸福老人村啟動之後,不少機構來此考察、調研。在不少人看來,農村就近養老與公益項目的結合,或可成為解決農村養老的一條新途徑。多年來,蔣秋豔熱心公益,經驗豐富,讓一系列公益服務成為老人村源源不斷的「活水」。不過,在一些管理者看來,這一模式如何成功推廣,由誰投資、誰來經營、政府應當扮演何種角色……一系列問題可能仍需更多深入的探索與實踐。

 


 

(本文圖片來源:蔡斌 攝  圖片編輯:蘇唯  編輯郵箱:jfshquxian@163.com)

相關焦點

  • 互助養老社區 幸福老人村 讓大家重新聚在一起
    今年,上海正在研究制定「農村地區養老服務美好生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業者認為,對於農村養老的規劃設計應當基於農村生活形態和本地鄉土文化開展。日前,本報記者蹲點松江區葉榭鎮堰涇村的「幸福老人村」採訪,藉助這個農村互助養老社區,了解農村老人想要的老年生活。  老話說「六十歲學吹打」,老蔣是 59歲學的開車。
  • 原創滬劇《幸福老人村》在松江石湖蕩鎮社區啟幕
    滬劇《幸福老人村》是在前年上演的一個滬劇小戲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創作,深入挖掘葉榭鎮堰涇村「幸福老人村」裡的別樣故事,講述了「80後」女大學生江燕創辦「幸福老人村」,在推進不離土、不離鄉的農村公益養老模式時所遇到的酸甜苦辣,在孝文化的氛圍中,消除傳統農村老人對養老機構的牴觸情緒。
  • 他們老了,在松江可以這樣幸福
    不少居家老人因子女工作不在家,缺少陪伴而感到孤獨,當走出家門後,為老服務中心裡輕鬆溫馨的氛圍、耐心細緻的工作人員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他們成為常客。「我們希望有更多的老人可以在社區裡結交朋友,敞開心扉。老人年齡大了最怕孤獨,而我們可以給他們創造『家』的感覺。」泖港鎮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說道。
  • 日照市山海天養老圖鑑:兩城三村幸福院託起幸福夢
    左鄰右舍都是熟人,打個牌遛個彎都有伴,有什麼事要搭把手的,隔著牆一喊就得。」談起住進「幸福院」的生活,潘月芬的臉上笑開了花。「大家都是『同齡人』,閒聊天也能說到一起。住進來之後是睡得也好,吃得也香,『幸福院』這個名字,可是起對了。」   潘月芬所居住的日照市山海天兩城三村幸福院「幸福院」共有45戶老人,建築面積3920平方米。
  • ...以及人之老——上海市誠至信律師事務所黨建重陽節慰問幸福老人村
    2020年10月24日,時值重陽節前夕,上海市誠至信律師事務所開展黨建活動,主任薛敏律師、黨支部書記楊永偉律師攜全所人員共同到葉榭幸福老人村慰問,向老人們致以節日的祝福和問候,祝願老人健康長壽,幸福平安。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上海市誠至信律師事務所黨建重陽節慰問幸福...
    2020年10月24日,時值重陽節前夕,上海市誠至信律師事務所開展黨建活動,主任薛敏律師、黨支部書記楊永偉律師攜全所人員共同到葉榭幸福老人村慰問,向老人們致以節日的祝福和問候,祝願老人健康長壽,幸福平安。
  • 幸福院裡享受多種服務:小鎮高齡老年人養老離家不離村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幸福院裡享受多種服務——小鎮高齡老年人養老離家不離村本報記者 侯琳良走進院口村幸福院,20多名老人正圍坐在桌前,吃著可口的飯菜,說著家長裡短,熱鬧非凡,笑聲四溢。幸福院管理員常輝說, 全村80歲以上的老人在這裡每天都能吃上免費的營養午餐,還能享受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撫慰、文化娛樂等5項免費服務。「吃得這麼好還不要錢,真好真好!」84歲的孫蘭英聲音洪亮。
  • 松江區委第七綜合支部開展支部活動
    12月4日下午,民建松江區委第七綜合支部組織在支部主委倪斌的帶領下開展了2020年度最後一次組織生活暨年終總結會。
  • 松江葉榭「幸福老人村」舉辦鄉村新年家宴
    新民晚報訊(通訊員 俞惠昌 記者 楊潔)露天的流水席間,300多位老人圍坐在一起。餐桌上,白斬雞、醬鴨、走油蹄膀、八寶辣醬、雪菜大腸等傳統的鄉村八大碗和一道八大樣「全家福」,寓意著新春的祝福。昨天,在葉榭鎮堰涇村的「幸福老人村」裡,一場特別的鄉村新年家宴熱鬧開席。
  • 松江葉榭村「幸福老人村」大家都說好,可是為啥沒人願意做第二個?
    被大家叫好的松江葉榭村「幸福老人村」模式,為何民非組織不願意做第二個?昨天,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市人民政府關於本市推進社區養老工作情況的報告。
  • 讓老人更幸福——我市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紀實
    10月14日,重陽節,在市舜辰頤養中心裡,100名老人歡聲笑語歡聚一堂,共品菊花茶,吃重陽糕,觀看文藝節目,還領到了愛心人士贈送的保暖內衣,老人們笑容燦爛。「住在這裡每天都有人照顧我們,飯菜不重樣,生病有人護理,逢年過節有人來看望,這裡比家還要好。」80歲的師群老人對自己的老年生活非常滿意。這是我市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縮影。養老制度,關係民生,情牽百姓。
  • 幸福食堂:養老從一口熱乎飯開始
    「農村養老本就是個複雜的社會性難題,經濟薄弱的村子更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可當我們看到老人經常飢一頓飽一頓、飯菜變質變味也不捨得扔時,萌生了一個想法:一切工作從讓困難獨居老人能吃上一口熱乎飯開始。」張樹亮介紹,西焦溝村是曲阜市十個省級貧困村之一,過去村集體經濟常年虧空,近兩年才靠著土地流轉等有了點收入,這也為村裡籌建幸福食堂注入了僅有的一點底氣。
  • 上海長寧區打造智能的「幸福養老」社區
    為積極應對人口深度老齡化、高齡化區域實際,上海長寧區以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為宗旨,積極推進智慧健康養老建設,2017年9月申報建成全國首批智慧健康養老應用示範區。隨著今年4月上海市首批12個智慧養老應用場景的發布,上海長寧區以老年人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智慧養老服務與「一網統管」工作的深度融合,抓好信息系統整合、場景應用開發和服務能力提升,將打造更為智能的「幸福養老」社區。
  • 莆田秀嶼東莊推進農村幸福院建設 讓老人不孤獨
    近年來,東莊鎮藉助建設「幸福家園美麗鄉村」時機,結合「健康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新模式,建設了一批既可為老人提供日間照料,又滿足娛樂健身需求;既順應農村傳統養老習俗,又可解決老人孤獨寂寞、無人照顧的幸福院。
  • 「茶湯李」走進北京豐臺區幸福裡養老中心
    人民網北京9月25日電 9月25日上午,「北京老字號進社區,京味兒文化傳孝道」暨尋找空巢老人愛心助老活動,在豐臺區幸福裡養老中心拉開帷幕。 活動中,北京老字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茶湯李」傳人孫磊進行了茶湯絕活兒、現場製作茶湯,饋贈給幸福裡養老中心和周邊社區的老人們。
  • 蹲點調查丨幸福食堂:養老從一口熱乎飯開始
    「農村養老本就是個複雜的社會性難題,經濟薄弱的村子更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可當我們看到老人經常飢一頓飽一頓、飯菜變質變味也不捨得扔時,萌生了一個想法:一切工作從讓困難獨居老人能吃上一口熱乎飯開始。」張樹亮介紹,西焦溝村是曲阜市十個省級貧困村之一,過去村集體經濟常年虧空,近兩年才靠著土地流轉等有了點收入,這也為村裡籌建幸福食堂注入了僅有的一點底氣。
  • 300多位老人共享「微孝家宴」,松江「幸福老人村」裡年味正濃
    這是八寶辣醬,這是全家福……」今天中午,在葉榭鎮幸福老人村裡,一場特別的鄉村「微孝家宴」熱鬧開席。露天的流水席間,300多位老人坐得滿滿當當。餐桌上,紅燒野鴨、走油蹄髈、八寶辣醬……一道道鄉村風味肉香四溢。舞臺上,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力量用精彩的表演給老人們拜了個早年。熱鬧的音樂聲和濃濃的飯菜香飄散在老人村的每個角落。
  • 農村幸福院打造老人幸福之家
    原標題:農村幸福院打造老人幸福之家 在山東省利津縣鹽窩鎮新董村幸福院,40餘名70周歲以上的老人高高興興地吃著1元午餐,老人董俊然感嘆道,「早上,村書記董福星到鎮上超市買了菜和肉,給我們這些老人們準備了包子、炒菜還有菜湯。雖然我們年齡大了,但覺得活得越來越滋潤了!」
  • 蹲點調查丨幸福食堂:養老從一口熱乎飯開始
    「農村養老本就是個複雜的社會性難題,經濟薄弱的村子更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可當我們看到老人經常飢一頓飽一頓、飯菜變質變味也不捨得扔時,萌生了一個想法:一切工作從讓困難獨居老人能吃上一口熱乎飯開始。」張樹亮介紹,西焦溝村是曲阜市十個省級貧困村之一,過去村集體經濟常年虧空,近兩年才靠著土地流轉等有了點收入,這也為村裡籌建幸福食堂注入了僅有的一點底氣。
  • 萊蕪「幸福之村」郭家溝:65歲以上老人住公寓養老全免費
    記者在採訪郭家溝村老人  魯網5月14日訊(記者 劉梅婷)在萊蕪人的眼中,郭家溝村是個「幸福之村」——2011年全村實現集體收入1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萬元,而最讓村民有幸福感的人群是65歲以上的老人——他們可以在村子裡住著公寓免費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