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上海松江葉榭鎮堰涇村的幸福老人村。蔡斌攝
在上海松江葉榭鎮堰涇村,古樸院牆圍起一幢幢普通村宅,質樸而寧靜。與許多市郊鄉村一樣,在這裡居住的,幾乎都是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
如今,鄉村裡的年輕人大多已搬往城鎮居住,但那些老人卻大多不願意離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堰涇村的老人們是幸運的。今年2月,在幾位年輕人的張羅下,一座名為「幸福老人村」的民建養老機構在該村正式運轉起來,努力讓農村裡的老人養老不離鄉。
老人不願離村養老,只因放不下那一塊自留地?
不久前,91歲高齡的陸阿婆在家人陪伴下,從鄰近不遠的金家村搬到了「幸福老人村」。
陸阿婆雖然平日裡身體朗健,但長期獨居還是讓住在城區的兒子放心不下。陸阿婆不願離村,家人怎麼都勸說不動,只因老人有一份牽掛,那就是「老屋門前自留地裡的毛豆、青菜需要有人打理。」
在幸福老人村項目啟動後,陸阿婆的家人發現,問題似乎有了解決的辦法。
住在幸福老人村裡的老人。蔡斌攝
在這個項目範圍內,房屋布局錯落,租的都是村民的閒置農宅,因此,房屋格局與村裡一樣,連院牆前的自留地也被原樣保留下來。每間臥房裡,兩張床鋪,一個衛生間,衣櫃、空調、電視以及助老設施等一應俱全;自留地則被分隔成了大小相等的田壟,用木柵欄圍起。
在這裡入住的老人,多是本村或鄰近村莊的村民,由於高齡、獨居或需要照護而搬遷到此,大多距離自家的房屋並不遠。同時,老人村也不是封閉的院落,不少老人本就住在這片區域內,他們中有的人將房屋部分出租,就近成了「福利」共享者。
因此,這裡的老人多是鄰裡或親朋,彼此相互熟悉,環境沒有改變,依然可以侍弄瓜果蔬菜,生活卻得到了全方位的照料,從助餐、洗浴到日間活動。
當然還不止這些。在老人村,每日活動非常豐富,內容涉及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衣食住行,到休閒娛樂。活動的參與者和組織者多出自公益,通過這個平臺,他們調動起了企業、學校以及政府等各類公益資源,共同參與助老服務。活動也並不只針對入住者,還面對以本鎮為主的老人開放。
有志願者稱,項目設計皆從老人需求出發。譬如,現在所推行的「微孝早餐」工程,就由企業認領早餐費,讓70歲以上,或獨居、殘疾、家庭困難等符合條件的老人,可以享受免費早餐。
此外,「暖心午餐」項目也為特困家庭老人免費開放;在「微孝農場」,愛心人士可以對接資助,與喜愛種菜的老人一同認養自留田,閒餘之時,由老人幫忙看護;通過「微孝1+1」的結對幫扶,老人的照料費還可以得到一定減免。幸福老人村推廣傳統農耕文化、親情文化和孝文化,相關公益項目已有6項,每周還有便民服務和主題活動等。
這些活動引起了許多老人的興趣,每天這裡都成為全村最熱鬧的場所。即便沒有入住老人村的老年村民,也樂於每天前來參加活動。
年輕人投入四百萬元,並不指望獲得經濟回報?
住在幸福老人村裡的老人。蔡斌攝
讓老人在不離鄉、不離土的條件下就近養老,延續最熟悉的生活方式,幸福老人村作為一個小型鄉村嵌入式養老機構,它的建立和探索在市郊十分少見。
幸福老人村的運營負責人蔣秋豔,在堰涇村出生、長大,後來去了城鎮工作和發展,成為了小有成就的公益事業工作者。3年前,她和她的團隊萌生了這樣的想法:「我們何不設計一個公益項目,讓不願離村或經濟條件有限的農村老人,也能享受到較好的養老服務?」
農村養老,並非是個新興話題。在不少研究者看來,與城市養老不同,在鄉村,留守老人比例高,但可利用的養老資源相對較少;同時,更多老人的養老能力不足,如何獲得足夠的養老保障成為問題。
在籌備幸福老人村之前,蔣秋豔也做過一系列調研。她發現,在葉榭地區,60周歲以上老人約有1.32萬,佔當地戶籍人口比例26.88%,遠超人口老齡化標準。葉榭鎮是松江留守老人人數最高的鎮,而堰涇村則是葉榭留守老人數量最多的村。
雖然是一家民營養老機構,但蔣秋豔從初心出發,堅持貼近農村需求,進行「微利」經營。到目前為止,他們幾個項目發起人已經投入了三四百萬元,但並不指望有經濟回報,只要能讓項目持續運轉下去,就心滿意足了。
老人村按照日間照料、臨時居住、住養護理等不同等級和分類,根據行業參考價,將相關費用降到了本區最低。好在,來自企業或社會的公益資源,成為補足運營成本的一部分。
濃厚的公益氛圍,讓蔣秋豔感受到了淳樸而和善的鄉風。村裡老人受到感染,紛紛主動為老人村盡一份力。
在這裡,你時常能看到,飯後有老人幫忙一起洗碗、打掃衛生,或定期送來了自家種植的蔬果。而蔣秋豔的父母則經常親手做了糕點、腊味等,送來給老人們享用。有的家庭由於有老人入住在此,也成了老人村的志願者,定期來為老人理髮。如此,老人們過得很開心,大家一起聽戲、看新聞、聊天,氣氛特別融洽,一些原本住在「雙人間」的老人甚至主動提出要搬到8人間,因為「這樣更熱鬧」。
也是這樣一番場景,吸引了金家村的陸阿婆前來入住,並把自留地「遷進」了老人村,那些蔬菜則交由志願者去收穫,然後送到食堂作為食材。
幸福老人村啟動之後,不少機構來此考察、調研。在不少人看來,農村就近養老與公益項目的結合,或可成為解決農村養老的一條新途徑。多年來,蔣秋豔熱心公益,經驗豐富,讓一系列公益服務成為老人村源源不斷的「活水」。不過,在一些管理者看來,這一模式如何成功推廣,由誰投資、誰來經營、政府應當扮演何種角色……一系列問題可能仍需更多深入的探索與實踐。
(本文圖片來源:蔡斌 攝 圖片編輯:蘇唯 編輯郵箱:jfshqux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