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家叫好的松江葉榭村「幸福老人村」模式,為何民非組織不願意做第二個?昨天,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市人民政府關於本市推進社區養老工作情況的報告。幾位常委會委員不約而同地提到「農村養老」問題。
「遠郊農村養老服務與中心城區養老服務水平,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別是農村家庭養老在不斷弱化。」李富榮委員說。
他說,隨著農村年輕人紛紛前往城市就學就業,農村的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空巢老人、獨居老人不斷增多,而投身城市快節奏生活的年輕人,難以回鄉照顧父母。目前農村養老服務包括老年助餐,日間照料等服務,無論是服務設施和服務能力都明確不足,社區養老模式在人口居住比較分散的本市農村地區還沒有做到全覆蓋。
孫雷委員亦有同感,與城市社區相比,農村養老有許多不同的地方,比如說農村點多面廣,農民有一個不離鄉土的情結,支付能力也比較弱。
市民政局局長朱勤皓在報告中提到,在農村地區因地制宜推廣互助式養老。2018年本市八部門聯合出臺了《上海市農村地區養老美好生活三年行動計劃 ( 2018—2020)》,全面構建鎮有「院」、片有「所」、村有「點」的服務網絡。鎮有「院」是每個街鎮至少建有1個標準化的養老院;片有「所」是指在片區、村層面建設具有託養功能的社區為老服務場所。比如松江區葉榭社區「幸福老人村」,為本村、鄰村的老年人提供24小時照顧護理、日間照料託養、居家養老等服務。
「對松江葉榭『幸福老人村'這個點我們已經跟蹤了三年。」孫雷說,從它開始舉辦人大就開始調查。「幸福老人村」是一個民非組織辦的,通過盤活了部分農民閒置宅基地上的住房,打造託老場所。民非組織投入了很多財力進行改造,前期投入也享受了政府養老方面的相關政策。這種模式經過幾年努力,得到了本村以及臨近村的村民高度的肯定和讚揚,「我們去調研,有幾次是不打招呼去的,大家都說好,但我們也聽到了一些反映。」孫雷說,大家反映突出問題是,民非組織對宅基地的住房是自己出錢進行改造,所以一次性投了很多錢,而且每年還要支付一定房租。因為是流轉農民宅基地的房子,所以這個支出在收入裡面很難收回投資。
「從第三年開始,由於老人服務對象慢慢多起來,基本上當年做到了收支平衡。但是一次性投入的錢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收回來,而且原來支持開辦的一些政策都已到期了,日常運行的政策都是針對公辦機構的,民非組織不能享受。」孫雷說。
孫雷建議,相關部門要認真總結「幸福老人村」的探索和實踐,認真研究和解決民非組織從事農村養老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比如說公辦組織不存在一次性投入的問題,房租也不用出,這塊我們可不可以給他們減輕負擔,這些都是需要研究解決的。再比如說對公辦機構的政策,民非組織可不可以享受,如果他做到同樣的服務,同樣確保服務質量,同樣得到老年人的肯定和滿意,應該要讓他享受。」
「我們希望在確保服務質量的同時,讓這些民非組織能夠做到收支平衡,同時能夠逐步地收回一次性的投資,只要有人幹,願意幹,幹得成,我們才能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孫雷說,「我問民非組織,你還有能力辦第二個嗎?他說,我現在沒有能力了,如果他有能力辦第二個,我想他肯定是願意做的,因為周邊的村民都說,幸福老人村服務得很好,我們也希望這樣辦,但是沒有第二個人再願意做這個事情,這真的值得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