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的收官之際,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成績單如何?今天,中美學術團隊在上海交大聯合發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
紐倫東巴頂尖全球城市表現優異,京滬穩居國際文化大都市綜合評價前十
經過實證調研和專家會議討論,項目組選取50個代表性的國際文化大都市進行評價,所有數據均來源政府官方網站、城市文化年鑑,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的統計數據。在本次發布的《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中,位居前十名的城市為:紐約、倫敦、東京、巴黎、舊金山、北京、洛杉磯、上海、首爾、柏林。
在本次2020年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中,上海從2019年首次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中的第九位上升為第八位,在十項一級指標中上海有五項指標名列前十。在文化旅遊方面,上海排名第三,僅次於東京、巴黎;在公共文化參與方面,上海排名第四,僅次於紐約、巴黎、北京;在文化教育方面,上海排名第八,整體實力均衡;在網際網路發展方面,上海排名第七,凸顯行動網路優勢;在公共文化供給方面,上海排名第十,體現出後發潛力。
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應跨越以西方為中心的束縛
對於上海的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徐劍教授認為,經過「十三五」的建設,上海已經在基礎性的文化設施和整體布局上達到了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標準,但和紐倫東巴等著名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在全球範圍的城市核心識別系統尚未建立。上海要想構建自己的全球城市文化識別,關鍵支撐是核心文化產業的培育。在其他全球城市已經領先的文化產業類別,後來居上非常困難。要想彎道超車,只有在未來的新興領域搶先布局,成為領跑者。上海已在網絡內容產業取得了競爭優勢,這一領域不僅是上海核心文化產業培育的最佳突破口,而且也呼應「魔幻之都」的全球城市文化核心識別。
此外,頂級全球城市無一例外都有自己的超級文化地標,文化地標不僅是城市精神和城市形象的空間載體,它還是全球民眾對城市的認知符號。與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等文化功能區域相比,上海現階段缺少功能性超級文化地標。在已形成的外灘等文化地標區域,遊客更多的選擇是以建築景觀為背景進行拍照,而缺少可參與的實質性文化活動。徐劍教授建議,在外灘已成為全球民眾對上海文化想像符號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實現空間的延伸,依託網絡內容產業的發展,把45公裡的黃浦江兩岸打造成為上海的超級文化地標。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周雲 編輯:範燕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