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出爐 上海多項指標居全球第一

2021-01-08 瀟湘晨報

在市場消費性指標上,上海的表現明顯提升,尤其是咖啡館和茶館總數已位居世界第一。左圖:局門路上的咖啡店。下圖:淮海大樓內的喬家柵體驗店推出「喬咖啡」。

上海的文化軟實力究竟幾何?新年伊始,一組最新出爐的數據,給出讓人眼前一亮的答案——在全球50個國際文化大都市中,上海坐擁的茶館、咖啡館總數排名全球第一,餐館數排名第二;年接待遊客數量排名全球第一,旅遊業總收入全球第三;擁有的影院銀幕數在2012年到2019年間增長迅速,目前位列全球第一。

昨天,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南加州大學聯合團隊公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多維度數據表明,作為國際文化大都市的上海,表現搶眼,未來更加可期。

上海的基礎文化設施和整體布局,已名列前茅

此次參加排名的50個全球文化大都市,包括紐約、巴黎、倫敦、東京等知名城市。總體排名上,北京、上海都進入前十名。

「如果以基礎文化設施和整體布局來衡量,上海在過去幾年中發展迅速,各項指標在全球國際文化大都市中名列前茅,在一些細分指標上已排在首位。」上述課題組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徐劍說到這裡,一臉自豪。

以公共文化供給一級指標中的影院銀幕數來看,上海位列全球第一,北京緊隨其後。徐劍介紹,中國影院銀幕數近年呈穩步增長態勢,2012年中國影院銀幕數為13118張,到2018年時突破6萬張,2019年接近7萬張。「看電影已成為中國人民最重要的文化活動,相信隨著疫情的逐步消退,中國電影業將迎來新的發展巔峰。」

在市場消費性指標上,上海的表現明顯提升,尤其是咖啡館和茶館總數已位居世界第一,餐館總數居世界第二,形成了獨特的海納百川的美食文化。

從文化經濟發展層面看,上海的年度遊客人數排名全球第一。統計顯示,2019年上海接待國際旅遊入境者897.23萬人次,接待國內旅遊者3.6億人次,其中外省市來滬旅遊者為1.7億人次;2019年上海市國內旅遊收入4789.3億元人民幣。上海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豐富,國際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公共服務精細,城市智慧化水平日益提升,這些都被認為是上海持續吸引國內外遊客來滬的重要原因。

步入數位化、移動化時代,文化基建也高度網際網路化。北京和上海目前擁有在國際上較為先進的無線網絡基礎設施,無線網絡覆蓋、移動媒體普及率等指標都居於前列。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國已累計建成了超過71萬座5G基站。而據三大通信運營商整體規劃,在2021年全國將建成超過130萬座5G基站,成為全球5G網絡商用規模最大的國家。

人均預期壽命,同樣體現人民對城市未來的人文生態想像,反映一個國家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實力。報告顯示,上海的人均預期壽命持續攀升,從2013年的82.38歲提高到2019年的83.66歲,其中女性更是達到86.14歲——在人均預期壽命這個維度上,上海也已達到了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領先水平。

45公裡黃浦江兩岸,有望成為又一個「超級文化地標」

縱觀頂級全球文化城市,無一例外,都有屬於自己的超級文化地標。這是因為,文化地標不僅是城市精神和城市形象的空間載體,同時還是全球民眾對城市的認知符號。為此,課題組建議,成績不俗的上海,未來需進一步加強城市文化的全球認知符號建設。

正如人們提到紐約會馬上聯想到百老匯、時代廣場,提到倫敦想到倫敦西區;提到巴黎想到香榭麗舍大道等文化功能區域一樣,課題組認為,素有「魔都」之稱的上海,體現其海納百川、創新發展的「魔幻之都」的功能性超級文化地標特色還不夠顯著,有提升的空間。

就在去年11月底,徐劍課題組公布《中外民眾眼中的上海國際大都市形象調查報告》,「東方明珠」「外灘歷史建築群」都被海外遊客認為是當下最能夠代表上海的文化地標。

不過,調查也發現,在這些已形成的文化地標性區域,遊客更多地關注建築本身,而與這些文化地標相結合的實質性文化活動還需進一步豐富、影響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根據這份調查,在外籍居民和遊客對「未來最能代表上海的文化地標」的看法中,位居前五的地標為東方明珠、外灘、上海博物館、陸家嘴、新天地,均位處黃浦江兩岸。

徐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上海要構建屬於自己的全球城市文化識別,有一點將起到關鍵支撐作用,那就是核心文化產業的培育。在其他全球城市已經領先的文化產業類別裡,要想後來居上,已經十分困難。要想彎道超車,上海須放眼未來,在新興領域中搶先布局。「目前,上海已在網絡內容產業取得了競爭優勢,這一領域不僅是上海核心文化產業培育的最佳突破口,也呼應『魔幻之都』的全球城市文化核心識別。」

此次調查就發現,上海的文化創意產業年增長值超過4979億元人民幣,其中,網際網路文化上市公司總市值名列前茅;同時,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業的年增長達到了4.4%,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年增長更是達到了14.4%。

徐劍說,外灘等文化地標已成為全球民眾對上海文化想像符號,在此基礎上,上海可以進一步實現空間上的延伸,依託網絡內容產業的發展,把45公裡黃浦江兩岸打造成為上海的超級文化地標。

評價納入有中國特色的參考指標

此次的文化城市評價體系,由10個一級指標構成,包括城市人文生態、公共文化設施、公共文化供給、公共文化參與、文化市場、文化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網際網路發展、文化旅遊、文化全球影響等。這些一級指標又包含49個二級指標,包括每百萬人的博物館數量等傳統的指標,也包括網際網路文化產業、5G基礎設施建設等中國特色的內容。

「中國建設文化大都市,需要客觀的評估體系。可以說,過去的評價體系大多數來自發達國家,有些並不適用中國。」徐劍稱,此次在評價過程中,就對全球文化大都市的評價指標進行了探索。評價體系也跨越西方中心主義的局限,基於東方視角,納入有中國特色的一些指標體系,以包容全球化的城市文化發展形態。

有個例子很典型,海外城市在評價文化市場這一指標時,往往會納入米其林餐廳數量,但是中國作為美食大國,米其林餐廳的評價指標未必適用,因此,課題組在和美國團隊探討之後,捨棄了這一指標,「現在主要優先考慮餐廳數量,下一步我們也許會考慮將其他的網際網路上的相關大數據納入評價」。

再比如,在評價市場型文化空間時,海外城市多關注咖啡館,而此次評價則把咖啡館和茶館並列。「咖啡館的本質是文化空間,即通過市場力量提供人們交流的活動場所。在這一點上,和中國的茶館功能是一致的。隨著中國在全球的崛起,喝茶也會像喝咖啡一樣,成為全球人民喜愛的文化活動。」徐劍說。

同時,考慮到中國快速發展的網際網路產業,移動網際網路和超級網際網路文化公司的發展也被納入此次評價,在「中國話語」體系下兼顧共性評價標準,對各項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徐劍表示,通過評估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建設現狀和分析頂尖世界文化名城的競爭態勢,有利於中國未來城市建設,同時也能為相關評估提供有中國特色的指標體系。

【來源:文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出爐上海列全球第八
    「十三五」的收官之際,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成績單如何?今天,中美學術團隊在上海交大聯合發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紐倫東巴頂尖全球城市表現優異,京滬穩居國際文化大都市綜合評價前十經過實證調研和專家會議討論,項目組選取50個代表性的國際文化大都市進行評價,所有數據均來源政府官方網站、城市文化年鑑,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的統計數據。在本次發布的《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中,位居前十名的城市為:紐約、倫敦、東京、巴黎、舊金山、北京、洛杉磯、上海、首爾、柏林。
  • 上海交大發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
    中國科學報·科學網報導 1月7日,中美學術團隊在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發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嘉華教授徐劍帶領科研團隊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安娜伯格傳播學院教授G.
  • 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發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月7日,中美學術團隊在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發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旨在「十三五」收官之際,給出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成績單,科學和客觀的評價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體系,明確中國城市距離頂尖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差距。
  • 中美學術團隊在上海聯合發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 北京上海...
    央廣網上海1月7日消息(記者吳善陽)「十三五」的收官之際,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成績單如何?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體系應該如何實現科學和客觀的評價?中國城市距離頂尖國際文化大都市有多遠?今天,中美學術團隊在上海交大聯合發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
  • 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研究成果出爐:紐約倫敦巴黎前三,北京上海分列...
    周到上海報導 今天,由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人文藝術研究院和文化創意產業學院聯合舉辦的「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學術研討會」上,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研究成果出爐,紐約、倫敦、巴黎位列前三,上海位居全球第九。
  • 咖啡館茶館總數全球第一 上海的文化軟實力究竟幾何?
    均本報記者 袁婧攝 製圖:馮曉瑜  ■本報記者 姜澎  上海的文化軟實力究竟幾何?新年伊始,一組最新出爐的數據,給出讓人眼前一亮的答案——  在全球50個國際文化大都市中,上海坐擁的茶館、咖啡館總數排名全球第一,餐館數排名第二;年接待遊客數量排名全球第一,旅遊業總收入全球第三;擁有的影院銀幕數在2012年到2019年間增長迅速,目前位列全球第一。
  • 咖啡館茶館總數、影院銀幕數位列全球第一!上海的文化軟實力究竟幾何?
    上海的文化軟實力究竟幾何?新年伊始,一組最新出爐的數據,給出讓人眼前一亮的答案——在全球50個國際文化大都市中,上海坐擁的茶館、咖啡館總數排名全球第一,餐館數排名第二;年接待遊客數量排名全球第一,旅遊業總收入全球第三;擁有的影院銀幕數在2012年到2019年間增長迅速,目前位列全球第一。
  • 上海咖啡館茶館總數排名全球第一!影院銀幕數位列全球第一!
    新年伊始,一組最新出爐的數據,給出讓人眼前一亮的答案——  在全球50個國際文化大都市中,上海坐擁的茶館、咖啡館總數排名全球第一,餐館數排名第二;年接待遊客數量排名全球第一,旅遊業總收入全球第三;擁有的影院銀幕數在2012年到2019年間增長迅速,目前位列全球第一。  1月7日,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南加州大學聯合團隊公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
  • 《2020全球城市實力指數》報告出爐,三大城市霸榜!
    《2020年全球動力城市指數(GPCI)》報告日前出爐,倫敦、紐約、東京、巴黎和新加坡等全球知名大都市紛紛上榜。誰是全球最具綜合吸引力的城市?哪些城市在哪些方面優勢最為突出?最新數據將為您提供權威答案。
  • 智庫動態|外國人眼中的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形象調查
    11月27日,「2020長三角高校智庫峰會——示範區建設發展專題研討」在上海朱家角舉行,本屆峰會由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執行委員會作為指導單位,由復旦發展研究院和長三角高校智庫聯盟共同主辦。研討會上發布了《外國人眼中的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形象研究報告》。報告由上海交通大學徐劍教授課題團隊撰寫。
  • 文化地標賦能 上海的文化軟實力究竟幾何?
    上海的文化軟實力究竟幾何?新年伊始,一組最新出爐的數據,給出讓人眼前一亮的答案——在全球50個國際文化大都市中,上海坐擁的茶館、咖啡館總數排名全球第一,餐館數排名第二;年接待遊客數量排名全球第一,旅遊業總收入全球第三;擁有的影院銀幕數在2012年到2019年間增長迅速,目前位列全球第一。
  • 四川會展業多項指標居全國前列
    四川會展業多項指標居全國前列 《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出爐。
  • 十大國際大都市創新能力評價: 上海創新態勢現增長活力
    本報訊(記者 施晨露)昨天在滬舉行的2015競爭情報上海論壇上,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聯合全球知名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北京)共同發布 《2015國際大都市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該報告基於近10年世界專利申請、權威科學引文、ESI高質量期刊論文,對70餘項指標統計分析,從創新態勢、創新熱點、創新質量、創新主體、創新合力5個維度評估了上海、北京、深圳、紐約、倫敦、巴黎、東京、柏林、首爾、波士頓等十大國際知名大都市的科技創新能力,旨在通過全球排名比較,總結特點經驗,為上海探索建設科創中心之路提供借鑑參考。這也是全球首個擇取國際大都市為評價對象的創新能力報告。
  • 上海:影院銀幕數、咖啡館和茶館數全球第一,4G5G基站數、餐館數...
    論影院銀幕數量,上海排名全球第一,北京排名全球第二;論4G+5G移動基站數量,北京排第一,上海排第二。這是7日在滬發布的《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透露的。來自中美兩國高校的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各種統計標準,收集統一口徑的全球數據,對50個國際文化大都市進行了評價探索。
  • 2013年國際文化大都市排行榜:上海列14位
    本研究將城市文化建設目標劃分為四個綜合層指標,即文化資源、文化歷史、文化市場和文化多樣性四個二級指標。在此之下的因素層由20個三級指標構成,表達各綜合層的特點。所有數據均來源於市政府官方網站、各城市文化年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的統計結果。國際文化大都市的總體評價反映了本次調研考察的百座城市在文化發展方面的綜合實力。
  • 2020英語熟練度指標出爐,上海為何能連續七年領跑中國?
    「2020英孚英語熟練度指標」於2020年12月10日在上海發布,該報告根據2019年超過220萬名接受英孚標準化英語測試(EF SET)的參試者數據,揭示了全球100個母語為非英語的國家和地區的成人英語水平。
  • 勁旅5A景區電商影響力報告出爐:驢媽媽多項指標第一
    《報告》指出,2016年在線旅遊門票市場規模為143.2億元,相比2015年提升52%;景區門票的在線滲透率目前為11.8%,比2015年提升6.9個百分點;《報告》預計2017年在線旅遊門票市場交易規模有望達到188.6億元,市場潛力依然巨大。 同時,《報告》綜合評判了各家主要旅遊電商對景區的綜合影響力,驢媽媽、攜程表現較為強勁,位於行業第一梯隊。
  • 對標四大國際大都市 成都展開「無時差」學習
    今年6月,一套成系列的《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報告(2019年)》出爐。在超過50萬字的報告中,成都以四大「頭部城市」倫敦、紐約、東京、上海為研究對象,以多個維度,深入研究這些國際大都市的先進經驗和前沿探索。以此為基礎,又深化形成了《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主要經驗及其對成都的借鑑與啟示》,為下一步學習成果的落地提供參考。
  • 七大指標對標紐約、倫敦、巴黎、東京,廣州位列全球城市第一梯隊
    近日,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廣州藍皮書:廣州城市國際化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藍皮書》)指出,廣州正打造全球資源配置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進一步全面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正逐步進入世界城市體系劃分中的第一層級。
  • 《東亞海洋城市文旅發展指數報告(2020)》:國際旅遊有望明年下半年...
    該指數報告預判,國際旅遊有望在明年下半年恢復。結果顯示,2019年東亞海洋城市文旅發展指數前十位依次是東京、新加坡、大阪、曼谷、上海、釜山、廣州、廈門、青島和峇里。2020東亞海洋文化和旅遊發展論壇。該指數充分吸取了國際權威機構對於全球旅遊業發展的評價指標,多維度系統評價東亞及東協地區海洋城市文旅發展情況,構建起具有海洋特色的城市文旅評價體系,對文旅發展情況進行綜合性評價,具有全面性、時效性、準確性特點。《東亞海洋城市文旅發展指數報告(2020)》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