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研究機構10日公布研究結果認為,中國在大氣汙染防控方面的努力取得實質性進展。
根據衛星數據和空氣品質壽命指數研究發現,2016年的中國細顆粒物大氣汙染水平比2013年下降12%,該汙染減少程度相當於中國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延長6個月。
芝加哥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大學10日下午在北京籤署諒解備忘錄,宣布在能源與環境領域建立開創性的研究合作關係,共同研究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等領域的重大問題。
雙方共同發布的最新研究成果《空氣品質壽命指數中國報告》稱,過去幾年,中國在幾個重點地區的汙染濃度降幅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為當地居民帶來更多益處。
天津曾是2013年中國汙染最嚴重的三個城市之一,其顆粒物汙染濃度在2016年下降了14%。《空氣品質壽命指數中國報告》稱,如果能夠維持這個水平,天津1300萬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將比2013年延長1.2年。河南省的大氣汙染改善最為明顯,居民暴露在細顆粒物汙染的時間比2013年下降了20%,相當於平均預期壽命增加了1.3年。
「如果在2016年的濃度水平上進一步改善,達到世衛組織標準的話,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可以再延長2.9年。」《空氣品質壽命指數中國報告》說。
「中國近幾年的汙染治理已見成效。衛星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大氣細顆粒物汙染濃度下降了10%以上。更多最新數據顯示,這幾年的汙染降幅可能更大。」芝加哥大學米爾頓弗裡德曼講席經濟學教授、能源政策研究所主任麥可格林斯通(Michael Greenstone)說,「如果這個勢頭能保持下去,中國人將過上更健康、更長壽的生活。」
中國應對汙染的努力是全球治汙行動的一部分。《空氣品質壽命指數中國報告》稱,細顆粒物汙染是對全球人類健康的首要威脅,它對全球預期壽命的危害已經超過了惡性傳染病(如肺結核和愛滋病)和吸菸等不良行為,甚至超過了戰爭。
事實上,在全球75%的人口(約55億人)所生活的地區,細顆粒物汙染濃度均高於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標準。
格林斯通介紹,如今,全球很多人呼吸著危及健康的空氣。但是對這一風險的認識不夠,通常做法是將大氣汙染濃度轉化為數字和顏色,如紅色、褐色、橙色和綠色,「但是始終不清楚這些抽象指標對人類健康究竟意味著什麼。」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空氣品質壽命指數這項研究成果是以格林斯通與他人合作撰寫的兩份經同行評審的研究報告為基礎,對人類長期暴露在細顆粒物汙染環境和預期壽命之間的因果關係進行量化分析,然後將研究結果與全球測量的、高度本地化的細顆粒物汙染數據相結合,以揭示全球各地空氣汙染的真實成本。
該指數也可以顯示各種大氣汙染防治政策如何提高預期壽命,包括滿足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標準、現有國家空氣品質標準,或者自定義的空氣品質標準下的不同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