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19年最受關注的「成長股獵手」,「華為產業鏈」、「自主可控」是劉格菘把握市場機會的關鍵詞。
在2019年科技股的行情當中,廣發基金成長投資部總經理劉格菘管理的基金組合,前十重倉股中均出現了聖邦股份、中國軟體、康泰生物等股價漲幅翻倍甚至是幾倍的牛股。截至12月30日,全市場有4隻主動權益基金年內收益翻倍,其中有3隻是由劉格菘管理,且包攬全市場前三名。
翻開劉格菘的履歷,就能發現他的冠軍進階之路並非一日之功。劉格菘畢業於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學碩士、博士,擁有10年證券從業經歷和6年多的基金管理經驗。十年公募歷程中,劉格菘不斷完善自己的投資框架,提煉出一套效率資產和核心資產輪換的投資框架,並在今年科技股的行情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在業內投資人士看來,今年半導體行業牛股輩出,但其實發掘的難度很高,這比消費股的研究要難得多,搞懂整個產業鏈對投資人士是一個巨大挑戰,而劉格菘正是勇於深入研究半導體行業的高手,緊抓「華為產業鏈」以及半導體領域的「自主可控」,造就了劉格菘在2019年的成功。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了劉格菘,他詳細披露了自己的投資框架和選股邏輯,表示華為產業鏈、醫藥行業的部分細分龍頭,依然是他在2020年重點看好的主攻方向,也分別代表了他心目中的「效率資產」和「核心資產」。
投資框架:從「效率資產」到「核心資產」
第一財經:你如何選擇要投資的行業?
劉格菘:我的投資框架是做行業比較為主,根據宏觀判斷、政策邊際變化、微觀基本面,選出今年可以配置的重點行業進行研究。今年如果能找到需求不受宏觀經濟影響,甚至是需求逆勢擴張的行業,都會有比較好的配置價值,我們會把當中業績確定性最高的行業找出來,在龍頭公司裡面選擇做配置。
第一財經:說說你的投資框架和選股邏輯?
劉格菘:我把資產分為兩類:一類是效率資產,效率資產就是供需格局正在發生變化的行業,是未來一到兩年時間相對業績增速最快的行業,股價也可以超越市場平均表現。從今年的情況來看,以科技行業為代表,自主可控方面具備非常明顯的供需格局變化特徵。這個原因是中美摩擦導致國內製造業龍頭產業鏈進一步向國內轉移,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中國已經發展到這個產業升級階段,這些國內企業迅速發展起來,就必然跟發達國家相應發展多年的企業產生競爭,預計未來自主可控替代趨勢也會加快,很可能五年就把原來計劃十年的進度完成。
第二類是核心資產,我對核心資產的定義是供需格局沒有明顯變化,但配置的行業都是景氣度比較高的,這裡面的龍頭公司能保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穩定成長,在估值相對合理的情況下可以賺公司業績成長的錢。這類資產主要以大消費板塊為主,這些公司增長比較穩定,但會受估值上限的約束,要跟蹤公司經營數據、估值變化,在估值合理的階段配置會多一點。四季度以來,我也在找消費中跌得多的、2020年增速確定的、估值比較便宜的核心資產。
第一財經:如何看待效率資產和核心資產的估值方式?
劉格菘:對核心資產而言,整體處於景氣度較高階段,但是行業供需格局基本穩定,因此行業公司在較長時間內的業績增速均值會比較穩定。中長期看,估值水平要和業績增速保持一致,投資應注重估值和性價比。對效率資產而言,行業供需格局變化意味著需求快速爆發或者供給大幅收縮,前者會導致龍頭公司在開始階段收入利潤快速上行,這種爆發式成長階段靜態估值可能是偏貴的,但從估值與業績增速保持一致的角度看,這種偏貴的估值可能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我對2010年以來的A股市場估值水平與歷史中樞發生明顯變化的行業進行研究發現,過去在業績加速階段的行業大部分都發生了估值水平的系統性上行,中期業績的爆發是估值提升的一個重要源泉,爆發的確定性越大,估值提升的幅度越大。2017年白酒、家電代表的核心資產都發生了估值中樞上行,背景是消費升級邏輯下的行業增速超預期上行。效率資產與核心資產的估值方式並不矛盾,效率資產與核心資產之間也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核心要看資產背後的供需格局變化。
效率資產:緊抓「自主可控」,發掘「華為產業鏈」機會
第一財經:在科技股當中,你一直很看好半導體,也有很成功的投資案例,這個行業未來前景如何?
劉格菘:從2020年業績增速和業績來看,很多半導體龍頭2020年還有很好的配置價值。自主可控這條線應該是3-5年的長周期,有點類似2010-2013年的消費電子,那個階段隨著智慧型手機、智能終端的普及,產生了立訊精密(002475.SZ)等大市值公司,預計這一波半導體也會產生大市值的公司。
我們國家現在每年大約進口2000億美元以上半導體產品,這一塊如果能國產替代20%,就會產生很大市值的科技公司。2019年5月開始,半導體產業鏈景氣度向上加速非常明顯,從製造到封測、設計公司,訂單都非常好。這主要來自於幾個方面,一是龍頭科技公司訂單向國內轉,二是手機攝像頭的增加帶來攝像頭模組的需求,三是5G投資帶動。微觀層面,我們通過調研了解到,國內半導體封裝產業從2019年6月份以來持續處於滿產狀態,側面印證了整體半導體產業鏈的景氣度。這種固定資產佔比較大、經營槓桿較高的行業,在需求向上加速的階段,業績彈性非常大,2020年可以看到封裝板塊毛利率提升的趨勢會非常明顯。
第一財經:如何看待國內科技企業技術和海外的差距?
劉格菘:現在很多關鍵技術已經到臨界點,比如晶片製造的14納米已開始量產,下一步研發7納米,跟海外的差距也就1-1.5代,存儲晶片同樣出現了突破,三年前你都很難想像中國的高科技領域突破這麼快。不少國內企業做出來的產品並不比海外企業差,只是品種依然需要拓展,不過這些已經做起來的品種,已經可以替代掉一部分進口的同類產品。
對華為產業鏈的公司而言,華為的訂單向國內轉,給半導體企業提供更多機會,這些企業的發展就會越來越成熟,科技行業就是這樣。華為產業鏈公司2020年上半年大概都是類似趨勢,這一情況也將帶動國內封裝測試企業,包括國內晶片製造龍頭企業帶動的公司產能利用率非常高,從各個角度可以印證半導體產業的景氣度,至少是三年以上的高速成長周期,預計業績增速要到2021年開始才會放緩。
核心資產:看好食品、疫苗、血液淨化
第一財經:核心資產當中,你看好哪些行業?
劉格菘:食品、醫藥裡面沒有估值泡沫的品種,我們主要從這裡面選。
醫藥板塊我比較看好疫苗板塊的發展機遇,《疫苗法》出臺後,會加大行業內企業的優勝劣汰,相當於疫苗行業持續進行供給側改革,有利於需求向龍頭公司集中。血液淨化這個細分領域也值得看好,從估值成長性來看,現在有非常好的配置價值,不過需要尋找龍頭配置。醫藥生物是站在核心資產角度考慮的,核心資產的邏輯是行業要始終比較高景氣度,估值比較合理。
第一財經: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怎麼看?
劉格菘:在過去幾年有大量補貼的情況下,電池環節爆發比較快,但補貼一消失,行業終端車輛消費增速馬上就下來了,目前看它不是有自發需求的行業。雖然新能源汽車目前數據看不到上行,但2019年底大家對新能源汽車政策的預期可能會改變,如果政策真的有變化,我覺得這個板塊有可能出現階段性行情,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配置方向。
2020年的整體風險有可能是來自於估值的大幅波動,過去三年的核心資產走到這個階段,2019年基本上是在賺估值的錢,2020年會不會要「還債」?我覺得存在這個可能性。如果有預期業績上升就比較容易被市場接受,但是由於風格原因導致的估值提升就是一場泡沫。相比而言,在科技領域的子行業龍頭公司,預計2020年上半年業績增速都在一兩倍以上,對應40、50倍的市盈率估值還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