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越來越淡,為什麼現在過年,年輕人會聞之色變?

2020-12-18 江湖66哥

不知不覺,就又到了年底,2020年,註定是一個令人難忘的一年,因為新冠疫情,也讓這個庚子年在很多人的回憶中必然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距離過年還剩一兩個月,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對於即將到來的春節卻越來越怕了呢?

有句話叫做,近鄉情更怯,也許就更能形容如今年輕人對於過年的心態了,小的時候,過年是一件喜慶事,新衣服,新玩具,還有壓歲錢,吃好的喝好的,大魚大肉,過年是十分值得期待的,可是長大了,這種感覺卻變了。

年味為何越來越淡?越來越多的人不想過年

小時候的過年,是萬家燈火,期盼了一年的喜慶和歡聚場面,還有好吃好玩的,都可以在過年那幾天好好瘋狂下,從過了元旦開始,這種氣氛就開始瀰漫開來,最後到了臘月二十四達到了高潮,貼春聯,買肉買菜,打掃衛生,一派其樂融融,天看起來似乎很冷,但是心裏面卻是暖暖的,尤其是在大年三十的那天晚上,能夠一家子待在一起,吃頓團圓飯,一起其樂融融成為了無數人的難忘回憶。

可是隨著年紀長大,曾經的那份感動,卻似乎永遠存留到了記憶當中,平常大魚大肉吃慣了,對於過年的那份期待也就變得自然越來越少了,同時以前的自己是收紅包的,現在的自己過年回家確實需要發紅包的一方,然而這些還不是最重要的,人在不同的年齡段,有著不同的煩惱,小的時候盼望著長大,長大了之後,才知道原來最值得懷念,莫過於曾經的青蔥歲月了。

長大了,壓力更大了,需要演繹的角色更多了,以前的自己,只是害怕學習成績不好,以前的一些都是有答案的,努力一些,評判的標準唯一且恆定,可是長大了,面對的煩惱確實越來越多,不管是亂糟糟的事業,還有一團麻的感情,還有自己人生的未來目標,還有看著年歲一歲歲長大,自己卻依舊是一事無成,長大的人變得複雜了,也變得越來越難以快樂了。

過年的人並沒有變,只是人的心態變了而已

有年輕人說,如果不是父母在老家,自己真的不想回老家,那些早已關係比較淡薄的親戚,自己也早已不想再走動,平常在公司已經夠忙了,需要應付客戶,應付領導,回到老家,還要應付親戚朋友,繼續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實在是太累了,比車子,比房子,比工資,比工作,還有比收入,各種攀比不斷,很多年輕人也是高呼自己累了,好不容易放個假,似乎又要進行一場人情考試。

長大了,很多事情沒有了答案,可是留給自己的機會也是越來越少了,小時候,考試不好,還可以鼓勵自己加油,還有下一次,繼續努力,總會成績提高的,可是長大後,很多事情早已沒有了答案,很多事情也不是自己努力就可以隨隨便便成功,有人說,長大的過程中,不過是和自己逐漸和解的一個過程,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接受了自己的平凡,也接受了自己的經常失敗。

而過年,也早已失去了曾經的那份感覺,有時候,自己只是想要靜一靜而已,有時候只是想一個人和自己獨處一下,有時候只是想找個無人的角落,和自己的內心對話交流一下,有著太多的話,自己不能說出來,也有著太多的事,只能自己一個人扛,在家裡面,是兒子,是女兒,在公司,是領導,是得力幹將,是中梁砥柱,但是卻唯獨沒有一個是自己,有時候自己覺得太累,但是卻只能死撐。

不是年味越來越淡了,只是曾經喜歡過年的人變了而已

有人說,如今的時代,平常大魚大肉慣了,買菜也可以網上購買了,同時以前過年才給的壓歲錢,現在平常發發紅包,大家就樂呵樂呵過去了,當然了,現在的小孩子,從小玩具和新衣服不斷,哪有自己那個時候那麼辛苦,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換身新衣服,才能吃到平常吃不到的好吃的,年味淡了,就是因為生活條件好了,所以很多人以前在過年才能享受到的東西現在已經變成了稀鬆平常。

這樣的解釋貌似看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卻並不是問題的核心,說到底,小孩子依舊是喜歡過年,因為過年可以見識到很多小朋友,還可以好好的瘋一把,雖然新衣服,好吃好玩的不缺了,但是很多的壓歲錢卻可以實現自己的一個個小心願,所以小孩子依舊是喜歡過年,那些說年味淡了的人,不過是曾經是小孩子,如今早已變成大人的90,後,00後而已。

年紀大了,心態就變了,過一年,意味著自己又變大了一歲,可是面對著亂糟糟的事業和家庭,還有那看不清楚的前途和命運,自己也會常常陷入無盡的迷惘當中,長大了,自己也不再是一個人,身上早已有了沉甸甸的責任,也有了無法言說的生活壓力,過年,是又一個新的開始,又何嘗不是自己又一年一會所獲得回顧呢?過年,也許只是個節日而已,而他們依舊要磨礪前行。

對於現在很多人,覺得年味越來越淡,越來越多的人害怕過年,不想過年,你又是怎麼看待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積極留言奧,期待你的精彩評論!

喜歡我,請輕點關注,更多好文章,好觀點,與你分享~

相關焦點

  • 年味越來越淡!為什麼現在的人,都不喜歡去趕集逛街買年貨了?
    年味越來越淡!為什麼現在的人,都不喜歡去趕集逛街買年貨了?推薦語:一轉眼,2020年已經來到了12月17號。沒錯,真的又要過年了,每到這個時候,相信就會有許多人開始感慨:年味越來越淡了,過年變得不那麼興奮了,挨家挨戶拜年逐漸被手機信息拜年取代了,記憶中濃烈的年味究竟去哪了?相信在很多人的記憶中,小時候最期盼過年,因為過年可以吃好吃的,有新衣穿,最重要的是可以領到壓歲錢。
  • 年味為啥越來越淡了?這個答案最扎心……
    又要過年了,每到這個時候,就會有許多人感慨:年味越來越淡了,過年不興奮了,挨家挨戶拜年逐漸被手機信息拜年取代了,記憶中濃烈的年味究竟去哪了?近日,話題#年味越來越淡的原因是什麼#登上微博熱搜,引發網友又一輪討論。
  • 年味淡了?其實過年的氛圍一直都在,只不過你長大了
    年味淡了?其實過年的氛圍一直都在,只不過你長大了再過不久,就要進入農曆年的最後一個日子「除夕」了。在此筆者先預祝所有人新年快樂,闔家歡樂。說起過年,可能很多人都覺得沒有以前有意思了。可是漸漸的,如今的過年再也找不回曾經的那種感覺了。每一年趕回家團聚的過程,都好似例行公事一般。那麼年味真的越來越淡了嗎?其實不然,春節作為一個歷經多年的傳統節日,它的節日氛圍一直都在那裡。只不過每年過節日的那些人,卻一直都在成長。「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
  • 春節的年味真的越來越淡了嗎?來看看河南農村的春節是怎樣的?
    2020年即將接近尾聲,馬上就要過春節了,告別了一個冷冷清清的春節,肯定會迎來一個熱鬧團圓的春節,隨著經濟的發展,好多人說越來越沒有小時候過新年的感覺了,不覺得熱鬧,也不覺得好玩,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在我們河南農村往年只要是進入到農曆臘月20以後,便會非常的有年味,年味一點都沒有變淡,那麼今天就和我一起來看看我們農村過新年的幾大習俗吧,你們都看過哪幾個?在我們河南好多地方都有這樣一個關於過年的歌謠: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吃餃子;大年初一兒,扭一扭。」
  • 別說年味越來越淡,只要聚在一起,哪天不是過年?
    人們念叨著:年味開始淡了。是習俗從簡,還是人心變了?以前,所有人都盼著過年。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那可是世界大賽的三連冠,全國人民沸騰了!街坊老小聚在電視機前,也沸騰了!但現在,你發現了嗎,我們已經很久沒有打開過電視機了。就和我們已經很久沒有回家,很久沒有感受過「年味」一樣。
  • 年味兒就越來越淡了呢
    霜降後,天氣漸漸轉涼,柿子像燈籠一樣孤立的掛在樹上了,這柿子燈籠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春節時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想起小時候對年的熱烈期盼心情,可這份情愫早已遠去,如今啊!年味淡得像摻了水的酒。為什麼如今的年味兒越來越淡呢?有人說一方面是因為物質的極大豐富,削弱了人們對過年的熱情70後以前都會深深記得小時候是多麼盼望過年,那時候過年才會有好吃的,甚至過年才能吃上白面饃,才能敞開肚子隨便吃。
  • 為什麼過年越來越沒年味,懷念以前除夕夜的春晚,年初一的炮竹
    為什麼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不知從何時起,就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年味。年年都是新年,卻一年不如一年。人手一部手機,聚在一起卻相顧無言我記得小時候,最期盼的就是過年,過年有壓歲錢,能穿新衣服,一起吃年夜飯,放各種花炮。記憶中的年夜飯只要不是遠在國外,家族的人都會趕回來團聚。
  • 農村過年年味淡?來尋找記憶中的年味
    還有十一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小時候在農村的我是很期待過年的,因為那時候農村是很有過年的氛圍的,但現在農村裡過年的年味越來越少了,最近幾年,農村過年都靜悄悄的,每家每戶也沒有動作,一點都看不出來是春節。現在真是懷念小時候啊,那時候的過年才是真正的過年啊,現在很多過年的傳統習俗在漸漸流逝,十分遺憾。今天,小編就帶你們來一起尋找記憶中的年味。以前過年,農村每家都會貼對聯,掛高高的紅燈籠,還會貼窗花,貼福字,有些手藝好的長輩會自己剪很多有春節寓意的剪紙,剪出來栩栩如生,像極了。大年三十那天,村裡能響一天的鞭炮聲,望過去,一個村都是紅的,因為地面上有很多鞭炮屑。
  • 為什麼現在的豬肉越來越沒有「肉」味了?豬肉店老闆無奈道出實情
    為什麼現在的豬肉越來越沒有「肉」味了?豬肉店老闆無奈道出實情   現在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活也是越來越好了,所以很多時候人們對食物也是越來越挑剔。在原來吃不起的豬肉,也變得尋常了起來。
  • 生活越來越好,年味卻越來越淡,我們究竟丟失了什麼?
    看著當下的紅火,不禁感慨,外國的洋節日這麼的紅火,中國的年味卻越來越淡了。在小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過年,一過年,可以穿新衣,可以吃好吃的,可以炸麻花,貼對聯可以放鞭炮,可以走親戚,可以領壓歲錢,還可以熬通宵,還可以一家人其樂融融地看春節晚會。可是現在再也沒有以前的年味兒感覺了。
  • 過年沒有「年味」了?年輕人能對此做點什麼
    2019-01-25 16:33 | 中國青年報臨近春節,有關過年的話題再度成為熱點。不過,如今年輕人似乎對新年傳統層面的風俗越來越隔膜,甚至有人吐槽「越來越沒有年味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就像年輕人對待其他節日那樣,只要能感受到節日氛圍的快樂和由內心生發出來的幸福感,至於什麼節、如何過節似乎並不重要。與之相反,如果拿著過於繁文縟節的要求來限制年輕人的想法,反而會讓他們失去對過節的興趣。因此,90後對增進「年味」可以有形式上的創新。比如,一些在外漂泊的遊子,終於有時間回老家陪伴家人,不妨帶他們一同出遊、度假,並不是待在家裡才算過年。
  • 過年!沒勁?阜南的年味,原來就是這麼沒的......
    曾經的兒歌,記錄了傳統年俗的味兒!經常聽身邊的朋友抱怨:「過年越來越沒勁了,一點兒年味都沒有!」那麼,這些年,那些年,你記憶中的春節,是怎樣的味道?春節記憶,第一個想到的便是春晚。從1983年第一屆春晚開始,年夜飯後,一家人圍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已成為過年必備項目,也是家人其樂融融團聚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 為什麼農村在外打工者,不回家過年的越來越多了?
    農村在外打工的人,不回老家過年的越來越多。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說根本的,還是因為現在的年味淡了,年在人們的心目中沒有以前那麼重要了。而且,按照舊有習俗,從年尾十二月中旬就算是進入年關了,家家戶戶都要為過年做準備,有許許多多的事要做,大家都是忙忙活活、熱熱鬧鬧的。像陌上花小時候,一到年關,家家戶戶就開始殺年豬、打年糕、壓米糖、做油芰、炒花生瓜子、炸帶魚、炸油豆腐、掃塵避邪、祭祖納福、寫春聯貼窗花,等等等等。早早的,年味就瀰漫開來了。
  • 「淘寶式過年」,或將成為年輕人的新式年俗
    ,還有童年時期包含著喜悅、興奮之情的鞭炮聲。 事實上,早從幾年前開始,許多年輕人就開始紛紛感嘆「年味兒越來越淡了」。這種「淡」,一方面是因為節日在今天已變得稀鬆日常,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許多過去的春節儀式似乎正在離我們越來越遠。 在過去,春節不僅是一家團聚的好時節,也是人們一年中難得吃上好酒好菜的歡喜時分。
  • 人情味越來越淡,現在的農村怎麼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村裡的人情味越來越淡了,親戚鄰裡之間也越來越疏遠了。年後挨個串親戚吃飯,從初一吃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排得滿滿的。 可近些年,這一切都變了,人情變得越來越淡薄。 走動少了,距離遠了 現在人人都奔忙在外,年頭到年尾就回來那麼一次,甚至兩三年不回家的也很多,許多同鄉人都不認得,哪還有什麼情誼?
  • 網友:過年越來越沒年味了!那「年味」英語咋說?不是Year taste
    小時候特別期待過年,走親訪友,期待著每家不同的年果子。但是長大之後,覺得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連走親訪友都變得很公式化。網友:過年越來越沒年味了!那「年味」英語咋說?不是Year taste!在翻譯「年味」之前,我們看幾個讓人可能退散的英文例句。在大過年的,能忍著不跳出去,堅持看完這三個例句的親,我敬你是條好漢,來日必成學霸!
  • 過年年味越來越淡了?應該是我們不懂過年的含義
    今年的春節因為疫情的原因,我們過了一個特殊的年!或許現在我們對於過年已經沒有了過去的味道,但是一定有讓我們難以忘懷的春節!在北京這麼多年,好像大部分的時間都沒有能夠回家和家人一起度過春節!到北京工作的第一個春節正是我一個人度過的!按照公司的制度要求,每一年的春節都會有人留守值班!
  • 年味越來越淡,究竟什麼原因?《元日》帶你走進400年前明朝春節
    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元日》這部動畫,在很多人都在抱怨年味越來越淡時,它帶領我們見識了400年前嘉定古城中的農曆新年,去看、去體會、去感受其中濃鬱的中國傳統氣息。作為《中國唱詩班》的第二部作品,《元日》承襲了前一部《相思》的高水準高評分,在豆瓣評分8.5。時隔今日,人們已經忘記傳統新年的點點滴滴。
  • 農村親戚味越來越淡,走親戚的越來越少,這是為啥?
    ,有的走到年15還沒走完,但是現在農村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走親戚的越來越少了,在短短的三四天就把親戚走完了,為什麼農村的親戚味越來越淡了,這是為啥呢?貧富差距較大的親戚不再走動;有的親戚混了好了,有錢了就容易看不起人,相互走動的話會因為一點小事引起不必要的矛盾,不是同一個層次的人,在相處過程中也會有隔閡,這樣的親戚很多人都認為不走也罷,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沒有親戚味了,就連平時的交流也不多了。
  • 都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為什麼有些農村人,不回家過年呢?
    這也造就了我國特有的文化現象「春運」,春運雖忙,但是你會發現,依然有一部分人,不想回家過年,這是為什麼呢?"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話雖這樣說,但是一年下來,沒掙到錢,有的人真不想回家。,睡覺時的床頭旁……隨時隨地都能聽到人們在攀比,在這樣的環境下,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會感到一種無法喘息的壓力,而且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剛入社會不久的年輕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