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幼兒急疹和川崎病退燒消炎藥最常用!

2020-12-25 寶寶知道

幼兒急疹難預判,護理髮燒是關鍵

幼兒急疹是一種小兒常見病,絕大多數的寶寶,在1歲之前,第一次發燒都是因為這種病。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病毒感染。之所以把幼兒急疹放在發燒之後談,是因為它通常表現的症狀就是高燒。這種病即使你帶著寶寶去醫院,很多時候醫生也不能明確給出診斷,只能作病後診斷。等寶寶熱退疹出,就是燒了3~4天,疹子出來了,醫生根據這些表現,才能夠判定寶寶患的是幼兒急疹。

這種病對身體傷害沒有那麼大,如果在高燒時用退燒藥退燒以後寶寶精神狀態挺好,就不用太著急。疹子出來以後寶寶就沒有什麼症狀了,疹子通常也不疼不癢的,也就不用對疹子進行特殊治療了。

我有一個病人的寶寶,5個多月的時候患了幼兒急疹。一開始她誤以為寶寶發燒一定不要給他吃退燒藥,就堅持給寶寶物理降溫,即使物理降溫退不了燒也硬扛著不給寶寶吃藥。當寶寶燒到了39.8℃,家人心理防線完全崩潰了,才想起家裡備著美林。寶寶倒還好,還沒有出現驚厥抽搐,家裡人就按照估計的劑量把美林餵給了寶寶。結果寶寶吃完兩個小時後,體溫迅速降到了35.2℃,身上變得冰涼。寶寶媽媽當時嚇壞了,馬上查詢我的微博,這時她才知道,6個月以上的寶寶才能吃美林!還有,即使寶寶達到吃美林的年齡,也應該按照寶寶的體重給劑量,而不是估算劑量。

另外一點,對於退燒藥的使用,我一直強調,首選的退燒藥應該是對乙醯氨基酚,也就是家長們熟知的泰諾林,只有吃了泰諾林燒退不下來,才會考慮用美林,也就是布洛芬。因為在布洛芬的說明書中,按作用排序應該是消炎、鎮痛、解熱,布洛芬的首要藥理作用不是退燒,而是消炎,解熱的作用是排在最後的。

發病12天內是治癒川崎病的黃金時間

如果你對布洛芬這個名字不熟悉的話,你一定聽說過它的老大哥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和布洛芬屬於同一個消炎鎮痛藥家族,是這一家族中的長子。

日常生活中,阿司匹林是人人皆知、家庭常備的藥品,許多人甚至總結出了「頭痛發燒,阿司匹林一包」的生活經驗。然而,研究發現,如果給患有病毒感染的兒童服用此藥,容易引發雷耶症候群——一種由阿司匹林引起的以神經精神症狀為主的疾病,病人表現出過度疲勞、異常興奮、頻繁嘔吐、體溫高和肝功能異常等症狀,死亡率可達30%。因此,所有阿司匹林的藥品說明書裡都會有這樣一句話:「16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不宜服用本品,除非有明確的適應症,如川崎病。」

目前川崎病(Kawasakidisease)發病率越來越高,在這裡有必要普及一下這種病的相關信息,給家長們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識儲備。川崎病又稱黏膜淋巴結症候群,是一種常常發生在5歲以下嬰幼兒身上的急性、發燒性、出疹性疾病,症狀表現為持續性發燒、皮疹、口唇紅、手掌及足底脫皮和淋巴結腫大等,病因目前還沒研究清楚。由於此病是由日本醫生川崎富作首次報導出來的,因此被稱為川崎病。此病首發症狀是發燒,身上同時伴發有疹子,所以常常會被誤診為感冒、麻疹或猩紅熱。判斷是否患上了川崎病,主要看有沒有以下6個方面的表現:

第一,持續發燒5天以上,體溫大多在38℃~40℃。

感冒通常發燒3~5天會自動退燒,超過5天的高燒一定要去醫院明確診斷。另外,與感冒相比,川崎病患兒發病初期常常食欲不振,精神不好,多數在發病之初就比較嚴重;而感冒患兒發病初期常常吃、喝、玩不誤,精神狀態還好。

第二,雙側白眼球、結膜充血,但沒有眼部分泌物。

第三,口腔和咽部黏膜充血,嘴唇發紅並乾裂,並呈現草莓樣舌。

第四,頸部淋巴結腫大。這一症狀是所有主要症狀當中出現頻率最低的一個,兩歲以下患兒出現的比例可以低到50%,很多兩歲以下患兒不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

第五,軀幹部形成多形性紅斑,但沒有水皰或結痂。紅斑或是漸漸消退,或是形成更大的斑,像地圖一樣。

第六,發病初期掌心和腳心出現紅斑,手心和腳心紅腫,如同凍瘡一樣硬腫。發病的第10~15天進入恢復期,開始出現手指和腳趾的膜狀脫皮。

對川崎病的診斷比較簡單,6個症狀中只要出現5個就可以確診。如果6個症狀中只出現4個,但通過超聲心動檢查或心血管造影檢查證實了冠狀動脈瘤(或動脈擴大),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礎上可以確診為川崎病。

值得家長們欣慰的是,川崎病並不是疑難雜症,早期治療效果非常好。在寶寶發病12天以內治療都算早期,絕大多數可治癒,對川崎病的治療也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方法,主要有兩種治療藥物:

第一,阿司匹林。早期需要的劑量會比較大,主要是針對炎症,後期繼續使用小劑量的阿司匹林,主要是防止血小板聚集、防止冠狀動脈的血栓。這很好理解,從藥理學分類上看,阿司匹林屬於非甾體消炎藥,有消炎的作用,另外,小劑量阿司匹林(75~100毫克)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因此現在廣泛作為抗血栓藥使用。北京市衛生局曾發布新聞,指出北京市住院和死亡原因排在首位的是血栓性疾病,因此市衛生局將「推廣阿司匹林預防血栓性疾病」工作納入「陽光長城計劃」,對社區醫生開展專業培訓指導,提高血栓性疾病患者阿司匹林的使用率,從而降低其再發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第二,大劑量的丙種球蛋白。90%的患兒對丙種球蛋白都是敏感的,所以,使用大劑量的丙種球蛋白後,一般在48小時之內,持續的高熱就可能退下了,也可以減少冠狀動脈病變的發生率。患兒通常在一周左右就可以出院,但冠狀動脈的病變有可能滯後,所以在治癒後的兩個月內,要繼續服用小劑量的阿司匹林,並定期進行心臟彩超或者心電圖的複查。

如果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川崎病導致的心臟併發症並不多見,家長們不要被網絡百科上列舉的可怕併發症嚇到,平時多儲備疾病方面的科普知識,病到臨頭時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

順便提一句,如果寶寶接受了丙種球蛋白治療,通常11個月內不建議接種活疫苗(比如麻疹以及水痘疫苗),因為這期間接種活疫苗有可能不產生抗體,也就是說有可能打了白打,疫苗起不到應有的保護作用。

文章摘自《冀連梅談:中國人應該這樣用藥》

=====================

醫生介紹:

冀連梅,2000年畢業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獲得藥學碩士學位;2001年考取中國執業西藥師資格;2007年通過美國外國藥師同等資格考試。在加入北京和睦家康復醫院之前,先後任職於北京國際SOS救援中心,美國新澤西州沃爾瑪連鎖藥房,北京和睦家醫院等單位。著有科普書《冀連梅談:中國人應該這樣用藥》。

=====================

相關焦點

  • 幼兒急疹、麻疹、川崎病、水痘、風疹,如何識別不同皮疹?
    原創 唐教清 丁香媽媽很多孩子一出生,遇到的第一場大病就是幼兒急疹。突然高燒到 39 ℃,醫院裡做了一堆檢查也查不出什麼病,非要熬到燒退了疹子長出來,老母親才能長舒一口氣。可是發燒出皮疹,不一定就是幼兒急疹。
  • 寶寶的第一次發燒——有備而來,幼兒急疹不可怕
    新手媽媽遇到這樣的情況往往會不知所措,今天西瓜媽媽就結合西瓜得幼兒急疹的真實經歷,加上最近搜集的資料,向大家介紹一下幼兒急疹的識別方法,以及護理要點。先來說說西瓜得幼兒急疹的經歷。話說在西瓜八九個月的時候,注射了麻腮風和乙腦疫苗一周後,突然高燒到將近四十度,吃了退燒藥溫度下降,但可怕的是,每當服藥6個小時後,藥效下去,高燒又一次次捲土重來。
  • 幼兒急疹的症狀和注意事項
    至今為止沒有發熱病史的嬰兒,過了6個月以後如果出現38度以上的高熱,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幼兒急疹」。半數以上的嬰兒在出生後6個月至1周歲半期間會出現「幼兒急疹」,而6-8個月期間尤其多,因為6個月之後嬰兒從母體帶來的免疫力基本消失,這段期間最容易病毒感染。因此當寶寶第一次發燒時,媽媽先要沉住氣,不要一次次地抱著寶寶往醫院跑,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 日本首例:一歲幼兒同時患新冠肺炎和川崎病
    來源:海外網新冠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的照片(每日新聞)海外網9月10日電 據日本《每日新聞》10日報導,日本東京都立小兒綜合醫療中心日前表示,3月下旬接診一名1歲男孩,他因新冠肺炎住院,隨後在醫院被診斷出川崎病
  • 寶寶高燒不退,警惕幼兒急疹!兒科醫生教你5招,輕鬆搞定!
    「初步診斷是幼兒急疹,寶寶通常會發燒3~4天,退燒了,疹子會出來,病就痊癒了。」接診醫生說。果然,在發燒的第4天安安燒就退了,起了滿身的疹子。又過了一周安安身上的疹子已經全部退乾淨了,這下安安的爸媽總算可以放心啦。一、什麼是幼兒急疹?
  • 除了幼兒急疹,這3點易導致寶寶發熱
    孩子生病,內心最焦灼的莫過於爸爸媽媽,特別是那些年齡段偏小的寶寶,每次生病時哭得聲嘶力竭更讓家長心疼不已。一、6個月寶寶首次發燒患「幼兒急疹」早上五點多鐘下樓運動,剛好碰到鄰居小陳和丈夫抱著小孩急忙往車庫跑,走在後面的孩子奶奶嘴裡不斷的說「我可憐的乖孫孫,都燒成那樣了,這都是些什麼事嗎~」等我上樓的時候,孩子奶奶和我一趟電梯,仔細詢問才知道原來寶寶突然發燒到39℃,將他們嚇了一跳。
  • 六個月後寶寶第一次發高燒,是不是幼兒急疹?家長要辨別清楚
    幼兒急疹的症狀幼兒急疹是一種急性呼吸道疾病,六個月到兩歲的寶寶最容易患病。如果寶寶之前沒有發過燒,突然間高燒,也沒有別的症狀,首先懷疑是幼兒急疹。如果真的不放心,還是要去正規醫院諮詢專業的醫生。幼兒急疹的特點:高燒三天左右,中間的過程可能高燒不退,或者退了又燒,燒退疹子出。血常規:驗血常規一般是白細胞有所降低,淋巴細胞明顯升高,就基本可以確定是幼兒急疹。
  • 發燒出疹子一定是幼兒急疹嗎?這幾種病易被誤診為感冒!
    幼兒急疹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病,絕大多數寶寶在嬰幼兒期都會得,它有一個特點:熱退疹出,不過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出疹子並不是幼兒急疹所特有的。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還有哪些疾病會讓孩子在發燒後出疹子。1、幼兒急疹幼兒急疹屬於呼吸道急性發熱發疹性疾病,十分常見,好發於2歲以下的孩子,其中又以6~12個月的嬰兒最為常見。
  • 寶寶5至12個月,第一次發燒大多是因為幼兒急疹,媽媽該如何準備
    「寶寶不咳嗽,不流鼻涕,莫名其妙的突然發燒「」,當5-12個月的寶寶突然出現這種情況,首先要考慮「幼兒急疹」的可能性,很多寶寶第一次發熱就是因為它!那麼到底什麼是幼兒急診?有哪些主要特點?如何照顧生急診的寶寶?下面給新手媽媽們詳細的介紹下。什麼是幼兒急疹呢?
  • 6-12月齡注意,嬰幼兒第一次發燒,多半是「幼兒急疹」
    滿6個月寶寶第一次發燒的「元兇」,可能是「幼兒急疹」寶寶滿6個月以後,除了生病感冒,還有一種發燒叫做 「幼兒急疹」。它的初始表現跟感冒發燒差不多,突然高燒,溫度非常高,吃了退燒藥能夠降溫,但是藥效過了很快就會升上來,去醫院檢查醫生一般都會讓回家物理降溫,或者打退燒針,不會明確表示是「幼兒急疹」,這種情況讓媽媽們特別擔心,就怕把寶寶燒壞了。不過這種發燒,雖然看起來很可怕,實際對寶寶沒什麼影響,所以如果能夠早一些確定是「幼兒急疹」的話,就可以稍微放心了。
  • 嬰幼兒急疹連續3天高燒至40度,父母如何緊急應對
    嬰幼兒急疹隨著夏季的來臨,六一兒童節前後,兒童類醫療機構接受幼兒急疹病例比例有增無減,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和幼兒急疹成為困擾下幼兒的三大「遊擊隊」,醫院的走廊、大廳、診室和病房以及抽血、藥房隨處看到帶孩子就診的家長,不斷傳過來幼兒的哭聲和家長的說話聲。
  • 孩子高燒別大意 可能是黃金治療期只有幾天的這個病
    消炎藥吃了兩天,還是沒有任何好轉,我才開始不放心,果斷帶去了金山省立。鍾主任說這個病非常容易誤診,小醫院只要沒及時發現,耽誤治療,小孩就麻煩了!川崎病,真的有這麼可怕嗎?四肢末端的改變急性期掌心和腳心出現紅斑佔87%~95%,硬腫佔75%~76%;發病的第10~15天,開始出現手指和腳趾自甲溝開始的片狀脫皮。頸部淋巴結腫大該症狀是所有主要症狀當中最不常見的一個,<2歲患兒出現的比例可以低到50%。
  • 冬季十大常見幼兒皮膚病
    前段時間滬上出現不少水痘患兒,其中一部分就是在幼兒園感染的,因為幼兒集中玩耍,一個班裡如果有一個孩子發水痘,很快就會蔓延到其他孩子,所以一旦發現病例,必須馬上隔離治療,並且對與其接觸的其他孩子進行觀察隔離,以免波及更多幼兒。
  • 紀念粲哥一歲兩個月的幼兒急疹: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談及此時此刻的夢想,莫過於有朝一日可以實現日更,然而現實總是啪啪啪打臉,最近因為粲哥得了幼兒急疹,我連周更的基本要求都達不到了。我不想以「沒有時間」的藉口掩蓋自己懶惰的本性,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自己做出的取捨,當然是孩子的健康成長是第一位的。
  • 寶寶退燒後出疹子?家長這時候切不可亂用藥物,看看醫生怎麼說...
    網友提問:堂媽,你好,寶寶剛出生沒多久,最近突然發燒,朋友說是幼兒急疹,該怎麼辦呢?寶寶出生後從沒生過病,突然第一次高熱,有可能是幼兒急疹。幼兒急疹,是病毒引起的一種上呼吸道感染,由人類皰疹病毒 6、7 型感染引起。幼兒急疹的特點 體溫>38.5℃,發熱期 3~5 天,多不伴有其他明顯呼吸道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