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急疹的症狀和注意事項

2020-12-23 寶寶知道

作者:寶寶知道 辰媽1060450725

六個月以後的寶寶如果遇到反覆高燒可以參考一下,我家老大是七個月的時候出的,那時候啥也不懂急的要死,現在二寶六個多月了,感覺內心比以前強大了好多,希望遇到這些情況能夠處理的更加得心應手,同齡的寶寶也可以參考一下哦:

《幼兒急疹多採用物理降溫》

幼兒急診的特點是高燒3-5天,突然燒退,然後疹起,1~2天內自行消退。可能伴有特異性感冒症狀或其他稍微不適。常見於7-13個月大的嬰幼兒。至今為止沒有發熱病史的嬰兒,過了6個月以後如果出現38度以上的高熱,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幼兒急疹」。半數以上的嬰兒在出生後6個月至1周歲半期間會出現「幼兒急疹」,而6-8個月期間尤其多,因為6個月之後嬰兒從母體帶來的免疫力基本消失,這段期間最容易病毒感染。因此當寶寶第一次發燒時,媽媽先要沉住氣,不要一次次地抱著寶寶往醫院跑,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幼兒急疹的症狀

嬰兒迅速發熱到39-40℃,氣色不佳且沒有精神,但沒有咳嗽,流鼻涕等症狀,大便也不稀。一般高熱會持續3天,第4天會自然退熱。退熱以後,寶寶的胸部和頭頸部出現玫瑰色斑丘疹,周圍繞以紅暈,類似風疹、麻疹或猩紅熱,這在醫學上稱「熱退疹出」,是幼兒急疹的特有表現。

幼兒急疹的護理

寶寶得了幼兒急疹媽媽無需驚慌,幼兒急疹屬於良性疹子,一般不需要使用藥物治療。寶寶發燒38.5℃以下也無需服用退燒藥,只需要給寶寶物理降溫即可,同時注意多喝水、多休息、減少戶外活動。比較適合寶寶的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如下:

1、將家裡的環境溫度提高,最好能提高到28-30°C,發燒時皮膚毛孔是收縮的,要想增加散熱,就要使環境溫度比軀體高,這樣皮膚血管才會擴張,才能使散熱增多。

2、讓寶寶多喝白開水,如果寶寶不喝,可以添加一些青菜汁或水果汁等有味的東西,都要餵溫的;

3、寶寶患病期間吃些易消化食物,已經可以吃固體食物的寶寶,此時吃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但是注意儘量要有營養;(不建議喝糖分較高的甜水,寶寶此時食慾不佳,會影響寶寶食慾)

4、刻意的適當補充維生素C和維生素B;

5、寶寶休息的地方要安靜,空氣注意流通並保持新鮮;

6、被子不能蓋得太厚太多,這樣不利於散熱;

7、注意寶寶的皮膚要保持清潔衛生,經常給孩子擦去身上的汗漬,即防止著涼同時防止出疹的寶寶感染。

8、溫水蘸溼毛巾,擰得稍幹後,擦脖子、胳膊、前胸、後背、大腿等部位,位於肘窩、腋窩、頸部的大血管部位要多擦幾下,效果比溫水浴差一些。

9、類似冰敷,酒精擦的方法,最好不用來給寶寶降溫。寶寶額頭熱,敷個溼毛巾,這個可以有,因為發熱導致頭部不舒服,敷個溼毛巾寶寶會舒服點兒,但是別太涼。

10、此時部分寶寶可能很賴媽媽,希望一直依偎在媽媽懷裡,可能是疾病導致寶寶的心理需要。所以請媽媽們儘量滿足寶寶的心理需要,也有利於親子關係。

要注意觀察寶寶,是否有其他病症出現,如果體溫降不下來,或是高溫引起抽搐之類,或是反覆發燒超過三天,不管是不是幼兒急疹,都要及時去醫院檢查,以防延誤治療。

更多孕產育兒精彩內容,請下載"寶寶知道"app。與百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寶寶的第一次發燒——有備而來,幼兒急疹不可怕
    新手媽媽遇到這樣的情況往往會不知所措,今天西瓜媽媽就結合西瓜得幼兒急疹的真實經歷,加上最近搜集的資料,向大家介紹一下幼兒急疹的識別方法,以及護理要點。先來說說西瓜得幼兒急疹的經歷。話說在西瓜八九個月的時候,注射了麻腮風和乙腦疫苗一周後,突然高燒到將近四十度,吃了退燒藥溫度下降,但可怕的是,每當服藥6個小時後,藥效下去,高燒又一次次捲土重來。
  • 六個月後寶寶第一次發高燒,是不是幼兒急疹?家長要辨別清楚
    如果是寶寶第一次發燒,很有可能是幼兒急疹。家長要有這個意識,也要有這個判別能力,不要等到寶寶一發燒就著急得不得了,如果再遇到庸醫,給寶寶打抗生素餵各種藥,就不太好了。我家寶寶當時也是發高燒,燒到38.5度以上,精神狀態沒有受影響,還是該吃吃,該玩玩,去趟醫院,醫生懷疑是幼兒急疹,就只開了退燒藥。三天以後,疹子出來自己就好了。
  • 6-12月齡注意,嬰幼兒第一次發燒,多半是「幼兒急疹」
    滿6個月寶寶第一次發燒的「元兇」,可能是「幼兒急疹」寶寶滿6個月以後,除了生病感冒,還有一種發燒叫做 「幼兒急疹」。它的初始表現跟感冒發燒差不多,突然高燒,溫度非常高,吃了退燒藥能夠降溫,但是藥效過了很快就會升上來,去醫院檢查醫生一般都會讓回家物理降溫,或者打退燒針,不會明確表示是「幼兒急疹」,這種情況讓媽媽們特別擔心,就怕把寶寶燒壞了。不過這種發燒,雖然看起來很可怕,實際對寶寶沒什麼影響,所以如果能夠早一些確定是「幼兒急疹」的話,就可以稍微放心了。
  • 治療幼兒急疹和川崎病退燒消炎藥最常用!
    幼兒急疹難預判,護理髮燒是關鍵幼兒急疹是一種小兒常見病,絕大多數的寶寶,在1歲之前,第一次發燒都是因為這種病。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病毒感染。之所以把幼兒急疹放在發燒之後談,是因為它通常表現的症狀就是高燒。這種病即使你帶著寶寶去醫院,很多時候醫生也不能明確給出診斷,只能作病後診斷。等寶寶熱退疹出,就是燒了3~4天,疹子出來了,醫生根據這些表現,才能夠判定寶寶患的是幼兒急疹。這種病對身體傷害沒有那麼大,如果在高燒時用退燒藥退燒以後寶寶精神狀態挺好,就不用太著急。
  • 幼兒急疹、麻疹、川崎病、水痘、風疹,如何識別不同皮疹?
    原創 唐教清 丁香媽媽很多孩子一出生,遇到的第一場大病就是幼兒急疹。突然高燒到 39 ℃,醫院裡做了一堆檢查也查不出什麼病,非要熬到燒退了疹子長出來,老母親才能長舒一口氣。可是發燒出皮疹,不一定就是幼兒急疹。
  • 除了幼兒急疹,這3點易導致寶寶發熱
    一、6個月寶寶首次發燒患「幼兒急疹」早上五點多鐘下樓運動,剛好碰到鄰居小陳和丈夫抱著小孩急忙往車庫跑,走在後面的孩子奶奶嘴裡不斷的說「我可憐的乖孫孫,都燒成那樣了,這都是些什麼事嗎~」等我上樓的時候,孩子奶奶和我一趟電梯,仔細詢問才知道原來寶寶突然發燒到39℃,將他們嚇了一跳。
  • 發燒出疹子一定是幼兒急疹嗎?這幾種病易被誤診為感冒!
    幼兒急疹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病,絕大多數寶寶在嬰幼兒期都會得,它有一個特點:熱退疹出,不過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出疹子並不是幼兒急疹所特有的。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還有哪些疾病會讓孩子在發燒後出疹子。1、幼兒急疹幼兒急疹屬於呼吸道急性發熱發疹性疾病,十分常見,好發於2歲以下的孩子,其中又以6~12個月的嬰兒最為常見。
  • 寶寶高燒不退,警惕幼兒急疹!兒科醫生教你5招,輕鬆搞定!
    寶寶在感染病毒後,通常需要 1~2 周才出現症狀。二、如何判斷寶寶得了幼兒急疹?1.突發高熱發熱是最明顯的表現,患病的寶寶可能出現了毫無徵兆的高燒,體溫高達39℃~40℃,持續3天左右頑固不退燒,除了高熱導致的不適,孩子精神狀態通常是不錯的。
  • 嬰幼兒急疹連續3天高燒至40度,父母如何緊急應對
    嬰幼兒急疹隨著夏季的來臨,六一兒童節前後,兒童類醫療機構接受幼兒急疹病例比例有增無減,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和幼兒急疹成為困擾下幼兒的三大「遊擊隊」,醫院的走廊、大廳、診室和病房以及抽血、藥房隨處看到帶孩子就診的家長,不斷傳過來幼兒的哭聲和家長的說話聲。
  • 寶寶5至12個月,第一次發燒大多是因為幼兒急疹,媽媽該如何準備
    「寶寶不咳嗽,不流鼻涕,莫名其妙的突然發燒「」,當5-12個月的寶寶突然出現這種情況,首先要考慮「幼兒急疹」的可能性,很多寶寶第一次發熱就是因為它!那麼到底什麼是幼兒急診?有哪些主要特點?如何照顧生急診的寶寶?下面給新手媽媽們詳細的介紹下。什麼是幼兒急疹呢?
  • 冬季十大常見幼兒皮膚病
    專家解讀:徐志強主任表示,水痘是病毒傳染性皮膚疾病,因為冬季幼兒室內活動比春夏秋三季都多,有的公共場所不通風,孩子容易通過空氣飛沫和直接接觸渠道被傳染。  麻疹   症狀:和水痘不同的是,麻疹患兒一般前3天發燒,第4天才開始出皮疹,往往是從耳後開始,經由頭面部逐漸發出紅色斑丘疹和麻疹黏膜斑,最後蔓延到全身甚至手腳心。皮疹發出後,燒不退反升。
  • 九成寶寶2歲內都會得這「病」,症狀:發燒!三五天可自愈
    沒想到過了兩天後,孩子有點退燒,但是細看臉上、耳朵後面、脖子上甚至後背上有紅色的疹子,阿榮趕緊聯繫了平常帶孩子看病的李醫生,這次確定為:幼兒急疹。一、幼兒急疹幼兒急疹,是嬰幼兒才會患的病,常發生於7~13個月齡的寶寶,90%是2歲以下兒童,男孩和女孩的發生概率無區別,而且發病時間段不固定,一年四季全年都會出現。
  • 寶寶2歲以前無感冒症狀突然莫名發高燒?需警惕此病!
    「初步診斷是幼兒急疹,寶寶會發燒3~4天,燒退了,疹子會出來,病就好了。」接診醫生說。豆豆媽懷著忐忑的心情帶豆豆回家了,果然,三天之後豆豆起了滿身的疹子,但是不發燒了,也有精神了。一周之後豆豆身上的疹子已經全部退乾淨了,豆爸和豆媽都放心了。
  • 9月份幼兒入園家長必須注意的事項
    新學期開始時,不少家長準備將年滿三歲的幼兒送入幼兒園裡學習。那麼,新生入園有什麼特別之處呢?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新生入園有哪些注意事項?家長需要為幼兒做哪些準備呢?1心理準備增加寶寶對幼兒園、老師與小朋友的熟悉感與認同感。
  • 接種麻疹疫苗注意事項
    麻疹是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播速度快,傳染性強,嚴重危害兒童健康,是造成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表現較為典型,首先表現為發熱、頭痛、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發病3-5天後皮膚開始出現紅色小點,俗稱「疹子」,先從耳後、髮際開始,逐漸蔓延至額頭、面部、頸部、軀幹及四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