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的交代
小時候大家都學過《桂林山水》這篇散文,雖然課文內容已經記不住了,但是對於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卻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加令人難忘的就是那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了。
估計那個時候很少有老師會繼續向大家介紹這一句話的出處,我也以為這只是一句大家習以為常的俗語而已。
可是因為對詩詞的興趣,我在學習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了這句話其實出自古詩詞當中,並且下一句也極為驚豔。
探尋詩詞出處的工作是非常複雜而曲折的,但是幸好「皇天不負苦心人」,目前的研究已經有了重大發現。
探尋的過程
從清朝末年開始,就已經有學者在探究這句話的作者到底是誰。
後來,大家找到了清末民初著名律師吳邁先生的一首詩,原文如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
因為吳邁先生曾經到陽朔、廬山、鎮江等地遊歷過,而且留下了非常多精美的詩詞石刻,所以大家剛開始以為這就是吳邁先生的原創作品了。
然而很快就有人提出疑義,雖然詩詞很有水平,但是為什麼吳邁先生又在下一句著重突出陽朔呢?難道吳邁先生真正要讚美的其實是陽朔的景色嗎?
隨著時間的推移,答案很快揭曉:吳邁先生並非這句詩詞原創作者。因為有人在清代詩詞中又發現了這句詩。
原來,清末民初的著名作家、藏書家金武祥先生曾經寫了一首《遍遊桂林山巖》,原文如下:
未暇驂鸞信不誣,玉簪羅帶路紆縈。桂林山水甲天下,絕妙灕江秋泛圖。
因為金先生比吳先生年長,所以不少人從時間上推斷金先生應該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原創作者,並且灕江秋景也成為聞名遐邇的勝景。
在這個探尋過程中,桂林的優美景色越來越為人們所熟知,不僅間接推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也為文化研究做出了貢獻。
但是1983年的一次考古發現卻強有力的推翻了這個結論。
當時,兩位考古工作者在桂林清理懸崖石刻的時候發掘出了一塊石碑,雖然年代久遠,但是經過工作人員的細心清理之後,石碑上顯現出了幾行文字。
經過整理,這些文字的內容如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士氣未饒軍氣振,文場端似戰場酣。九關虎豹看勁敵,萬裡鵾鵬竚劇談。老眼摩挲頓增爽,諸君端是鬥之南。
這一發現震驚了世人,不僅僅因為石刻上的文字遒勁有力,更因為這些文字的第一句就是大家普遍認為只是近代創作的那句名言。
可是石碑明明年代久遠,被植物覆蓋,而且有明顯的故意埋藏起來的痕跡,所以引發了專家們的好奇。
經過研究,這是一塊宋朝時期的石碑,距今已經有了800多年的時光,而這首詩的作者就是南宋著名才子王正功。
雖然找到了更早的出處,但還是有很多疑問縈繞在人們心頭。為什麼這塊石碑會被故意埋藏起來呢?
經過考證,原來這首詩是王正功在桂林任職期間創作的。
從詩詞內容來看,王正功是想表明桂林這個地方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勉勵後輩要發奮圖強、刻苦學習,頗有些「鍾靈毓秀」的意思,所以寫下了這一廣為傳頌的名句。
可是後來王正功卻因為深陷官場爭鬥,得罪了當地的權貴階層,所以慘遭罷免。
曾經對王正功鞍前馬後的人見風使舵,看著他已經失勢,所以也不再對他畢恭畢敬了,反而是避而遠之,極力和他撇清關係。
因此,王正功的詩詞石刻就被人用泥土埋藏了起來,導致後來知道的人越來越少,只有第一句流傳了下來。
後續討論
究竟還有沒有比宋正功更早的文人創作了這首詩我們不得而知,還有待時間揭曉答案,但是這首詩卻帶給了我們美的享受,值得大家去品味與學習。
毋庸置疑的是,桂林的美景確實讓人流連忘返,希望有時間能夠到桂林「一睹芳容」。
不知道桂林的朋友看到這篇文章有何感想,歡迎所有朋友分享自己的觀點與知識,一起交流哦!
宋代高僧寫了首絕美禪詩,淡定從容,在喧囂浮華的時代必須讀一讀
辛棄疾「懟」蘇軾,寫出一首意思截然相反的詞作,但都是千古名篇
「一樹梨花壓海棠」的作者不是蘇軾?活色生香,了解後疑問更多了
李煜用一首詞定義一個詞牌名,沒用一個悲字,卻是悲傷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