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就說過,「上帝將以幾何的形式永存.」

2021-02-14 大階小象

 

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就說過,「上帝將以幾何的形式永存。」在自然界,有六邊形的蜂巢和雪花,有黃金比例的鸚鵡螺。在人類文明伊始,便有線形的長城,三角的胡夫金字塔,和長方狀的帕特農神廟。人與幾何的關係,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人類早期的世界觀,往往是通過幾何來構建的。 宋玉在《大言賦》裡寫道,「圓天為蓋,方地為輿」。圓代表了整體和統一,是順從而包容的的;方則是圓的推演和發展,包含了秩序和規則。

 這個觀念,可以追溯到由八卦圖所推演出的「天圓地方圖」。其中外部環繞的卦象,代表天的運轉規律,而中間方形排列的卦象,則代表地的運轉規律。 日月等天體都是在周而復始、永無休止地運動,好似一個閉合的圓周無始無終;而大地卻靜悄悄地在那裡承載著我們,恰如一個方形的物體靜止穩定,便有了「天圓地方」的說法。 

埃及人對世界的解讀,則是用圓與三角。而這個符號,一直影響西方世界至今。
由三角形和圓形組成的荷魯斯之眼,又被稱為真知之眼,代表著分辨善惡、捍衛健康與幸福。埃及人通常用它來計數,將其分割為「2、4、8...64」的等比數列。

埃及人的荷魯斯之眼,到後來逐漸演化為上帝之眼,代表「上帝」監視人類的法眼,常見的形式為一顆被三角形及萬丈光芒所環繞的眼睛,以出現在美國國徽及一美元紙幣的背面而廣為人知。
這個符號後來也被共濟會、越南高臺教等組織所用。一方面,它的三角形部分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真理,另一方面,圓形似眼的部分,也在訴說著那些人類無法探知和超脫的更高級大的存在。

如德黑蘭的伊瑪目霍梅尼清真寺,便是以十六角星紋為中心,秩序地向外延伸為八角、四角等星紋,並同其它幾何紋路相互嵌套,組成更宏大的幾何圖陣。而在伊斯蘭教中,幾何同樣也意喻著哲學和宗教思想。圓形是源頭和整體,象徵著至高完美的真主,和一切的開端。而正方形是從圓形演化而來,代表著四方、四季、四元素等看似數不盡,實則共通的萬物。

方圓也好,荷魯斯之眼也好,又或伊斯蘭教的幾何紋,都是古人在科學技術成形前,憑藉自身觀察和經驗,以及懷揣著對神性的嚮往,所形成的符號和象徵。
日本神僧仙厓義梵,也曾把世界歸結為三角形、圓形和正方形三種形態。

可見儘管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幾何信仰,最後的闡釋卻有著驚人的一致性。
最早的人們是在通過幾何去想像,因此幾何往往和宗教、鍊金術、血祭和神聖聯繫在一起。而公元前300年,歐幾裡得寫下的《幾何原本》,是最早從理性視角認識世界的作品。真正將幾何同聯繫在一起的,是達·文西。在他之後,幾何成了一種科學。達·文西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維特魯威人》 由一個圓圈、一個正方形和一個裸體男人構成。男人的伸展姿勢同時也代表了「十」字型和五角星。現代以來,這幅畫多被各種文化作品視為神秘學的象徵符號,但事實上,這可以說是最早的將人體完美比例構成展現出來的作品,是幾何科學的代表。

他不但在自己的畫作中從充分利用幾何構圖,還利用它解決了中央圓屋頂建築物的設計和理想城市的規劃問題,在麥哲倫環球航行之前,就計算出了地球的直徑為7000餘英裡,並且巧妙利用幾何構造,設計了潛水艇、飛行器等概念圖。也難怪,有人稱達·文西是天外來客,又或者未來穿越者。他曾寫過一本捍衛哥白尼學說的作品《宇宙的神秘》。在裡面展示了黃道十二宮圖中土星和木星的定期相遇,並在一個多面體上,按照一定的比率將內切圓和外切圓相連,說這可能就是宇宙的幾何基礎。

事實上,胡夫金字塔從建立至今,也一直有人在從科學的角度對其進行解釋。如金字塔底正方形的邊長*2÷金字塔的高,恰好約等於3.14,也就是π。胡夫金字塔底邊長230.36米,為361.31庫比特(埃及度量單位),大約是1年的天數。

這些測量、觀察和總結,代表了人們從蒙昧幾何時期,到科學對待幾何的過渡。
也許它們放在現代是不夠嚴謹的,但卻有著別樣的神秘和浪漫。開始用科學眼光看待幾何的人類,也是走出童年時期,步入青年的人類。20世紀,人類掀起了一場從繪畫到設計,再到建築的美學革命,顛覆了十幾個世紀以來的審美觀念。而這場變革的主角,便是幾何。在1915年名為「展示0.10(0.10Exhibition)」的展覽中,俄國藝術家馬列維奇展出了一副只繪有黑色方塊的作品。

他將自己的作品稱為「至上主義」,並在同名宣言裡這樣說道,
「藝術不再服務於國家或宗教。它不再描摹歷史中的道理,它想和客觀的物性分道揚鑣。它相信自己可以脫離事物而存在,為藝術而藝術。」儘管這段話帶著馬列維奇的極端個人色彩,但它確實傳達了那個時期的美學變革特點:更加追溯本源,以及更加追求功能性。在這兩個原則下,在一戰和二戰期間,各種新風格流派層出不窮。它們的共同之處是,都對幾何有種狂熱的痴迷。那個年代最先鋒的設計師和藝術家,往往使用簡潔的幾何和明亮的色彩挑戰傳統審美。比如被視為荷蘭風格派代表人物的裡特費爾德,用「紅藍椅」和「Z」形椅,挑戰並改寫了當時的設計潮流。丹麥設計師潘東更是索性用純粹的幾何體,立方體、圓球或圓柱體等,撰寫了家居設計的新篇章。

如今,幾何已經成為現代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用到極致的幾何,既成為了自身的表達方式,也成為了時代的風向標,和領域的大師。
善用圓點的草間彌生,幾何對她來說是情緒的一個出口;玩轉於立體與平面之間的三宅一生,把幾何打造成了一個品牌符號。

而離我們最近的,同時也是將幾何應用最大化的,要屬建築大師貝聿銘。他的所有作品——從商業摩天樓到藝術博物館——都代表著前衛與保守之間的一種謹慎的平衡。

曾被法國名流界萬般指責的羅浮宮金字塔,在建成後成了巴黎的又一個建築神話。


毗鄰拙政園和獅子林的蘇州博物館,用幾何樣式的水墨建築,將古今風情無縫銜接。貝聿銘展現了當代幾何之美的最高形態。隨著人類文明的成長,如今的我們已經褪去了對幾何盲目的崇拜,和直覺式的呈現。幾何成為了一種審美方式,代表著人們對極致的追求,和對自然的敬仰。
幾何在今天,已不再是原始崇拜和本能信仰,它被人們用理性和創造的思維,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和價值。影片裡,有一個不容忽略的非人類主角黑石碑,它的每次出現都引導著情節走向。有一種解讀是,黑石碑象徵了無形的上帝,是宇宙的終極。

- End -

發現美好世界

責編- rita | 文編- phoebe | 美編- 大E

※ 部分圖片視頻來源於網絡,圖文版權歸屬原作者

相關焦點

  • 坤鵬論:柏拉圖更像是畢達哥拉斯的註腳(下)
    如果長期以來他習慣性地聽取引起無激情的音樂,那麼他的整個角色將被塑造成無知的形式。」他還說:「哲學乃最高形式的音樂。」一、二重世界可以說,畢達哥拉斯的「宇宙音樂」已經超越了感覺。後來柏拉圖接過畢達哥拉斯二重世界的衣缽,創造了理型論和理型世界。再往後,中世紀的經院以及宗教哲學家通過部分繼承柏拉圖,確立了數學等理型觀念是上帝在所有人精神中均等播撒的「天生的觀念」。畢達哥拉斯認為,二重世界與數學有著直接關聯。
  • 「柏拉圖式」的教育是什麼樣的
    柏拉圖(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柏拉圖認為兒童的教育對人的一生影響非常重要,他要求3~6歲的兒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監護,會集在村莊的神廟裡,進行遊戲、聽故事和童話。
  • 古希臘哲學之巔:柏拉圖和他的認識論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柏拉圖的理念論。我們說過,理念論是柏拉圖的本體論,代表了他對世界最基本的看法,也是他的認識論、政治哲學和整個哲學體系的基礎。而與理念論最直接對應的就是柏拉圖的認識論,即關於知識的學說。知識和意見的二元論理念論認為,存在是二元的,即世界以兩種根本不同的方式分為兩部分——理念的部分和可感事物的部分。
  • 柏拉圖是哲學的代表人物,以理論的形式,證實了知識的信念
    提到柏拉圖,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他是一位傑出的哲學家。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這位人物的故事。首先,我們可以用以下這種方式來闡述柏拉圖對「知識」概念的分析。以句子「P知道X的知識」為例(「P」代表一個人,「X」代表任一事實)。
  • 漫遊柏拉圖的烏託邦
    我要講的第一個烏託邦,第一本書,就是柏拉圖的《理想國》。它是我這一旅程的起點與終點,是我少年夢想的搖籃與墳墓。世界上恐怕再沒有哪件工作比設計一個烏託邦更有趣、更有魅力了,因為這件工作意味著你將親自扮演上帝。
  • 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頓悟了
    西方人,甚至幾乎所有的外國人,都一向自詡「有信仰」,他們或者相信上帝,或者相信真主,亦或者相信釋迦摩尼,似乎只有中國人,敬神卻又不信神。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頓悟了 。就以最近的新冠疫情來說,在疫情面前,我們的信仰是醫學進步、是科學昌明,是萬眾一心、前僕後繼;而西方人則相信「新冠是上帝的意志」,他們拒絕戴口罩的理由除了自由,還有「如果被傳染了,那一定是上帝的旨意」,他們祈禱、他們懺悔,他們等待上帝的「解救」。
  • 幾何的極致應用——伊斯蘭幾何圖案的驚人之美
    如果他們碰巧發現了自己對藝術的興趣,它不僅轉化為藝術,而且還具有更高的目的,將觀眾與意識聯繫起來。當需要描述一種藝術形式背後的思想或邏輯時,我們幾乎總是需要幾何學的幫助。人類有能力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受過不同訓練的人有不同的觀點,他們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畫家以某種方式看世界,詩人以另一種方式看世界,小說家則以又一種方式看世界。例如,畢卡索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我們所不同的。
  • 他是拒絕菲爾茲獎的怪才,在事業巔峰退出數學界的代數幾何上帝
    20世紀的代數幾何學湧現了許多天才和菲爾茲獎,但是上帝只有一個,就是格羅滕迪克。這樣一位「代數幾何上帝」為何後來會退出數學界隱居? 撰文 | 超級數學建模(微信號:supermodeling) 很久很久以前,超模君介紹了一位拒絕一切大獎的「數學高冷之王」——佩雷爾曼。
  • 《西方哲學簡史》: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誰更偉大?
    前人對於柏拉圖的影響也必然會使他偏向斯巴達。他從畢達哥拉斯的學說中汲取了俄耳甫斯的成分,這一點在他的宗教、靈魂不死論中都有體現。巴門尼德的學說中,柏拉圖汲取了永恆和萬物不變的思想。後來他又從赫拉克利特那裡學到了世間沒有什麼是不變的。他將這兩種思想合在一起,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知識來自理智,而非感官。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對他的影響主要在倫理方面,其中「善」是主導思想。
  • 希臘三哲中的數學哲學家:柏拉圖
    柏拉圖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雅典人,他的著作大多以對話錄形式紀錄,並創辦了著名的學院。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追隨者——但他不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史稱「西方三聖賢」或「希臘三哲」。
  • 哲學家的音樂密碼:柏拉圖告訴你,什麼樣的音樂能夠淨化心靈
    在這樣一種嚴苛而純樸的音樂觀主導下,柏拉圖提出將那些能夠演奏多音調的、音域寬廣的樂器驅逐出理想城邦。比如現代管樂的鼻祖、森林之神馬西亞斯吹奏的樂器——阿夫洛斯管(英文:Aulos,古希臘文:αλ,需要注意的是,《理想國》中文譯本裡將其翻譯為長笛,容易引起歧義)。事實上,只要是能發出太多和聲與泛音的樂器,都是柏拉圖所反對的。
  • 20世紀的代數幾何天才很多,可上帝只有格羅滕迪克一個
    儘管被奉為代數幾何的上帝,格羅滕迪克在60年代的工作狀態就像是數學虔誠的奴僕。在無數數學迷的眼中,20世紀的代數幾何湧現過許多天才和菲爾茲獎,但上帝只有一個,就是格羅滕迪克。顛沛的童年       1928年3月28日格羅滕迪克出生於德國柏林,猶太裔的身份令他們一家人在戰爭期間都舉步維艱幾經輾轉。
  • 柏拉圖的「理念」論美學及其影響
    如桌子的「概念」不是客觀存在,不同於生活中的桌子(人們一般不會說,除了生活中的桌子,世界上還有以「概念」形式存在的「桌子」)。後起思想家對柏拉圖「理念」論的批評即是從這個層面立論。如中世紀神學家威廉.奧卡姆認為(「奧卡姆剃刀」理論的提出者:用最簡單的法則解釋事物),「共相」(柏拉圖的「理念」)僅僅只是語詞符號,沒有獨立存在,如「花」的「概念」只是語言稱謂,不指向外部存在。
  • 圖解柏拉圖多面體和歐拉公式
    正多面體一共只有5個,最早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發現,所以也稱柏拉圖多面體。柏拉圖認為世界由四古典元素組成,其形狀如正多面體中的其中四個。空氣是用正八面體製成的,可以粗略感受到,它極細小的結合體十分順滑。
  •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學了幾何幾何用?
    這裡的幾何就是歐幾裡得幾何,朝露和去日苦多都涉及到無窮小和無窮大的概念。……英國詩人華滋華斯曾講:「如大洪水驟至,兩本書必須先搶救,一為聖經,一為歐幾裡德幾何書」。《幾何原本》總結了平面幾何五大公設,以嚴密的邏輯推理的形式,由5條公設出發,隨後衍生出467個數學定理,為平面世界打下牢不可破的基礎,讓幾何成為一個完備的體系。歐幾裡得的神作最牛的地方是應用了公理化的方法,二千年間光芒不斂,成為建立任何知識體系的典範,奠定了人類科技文明的基礎。
  • 柏拉圖主義者與畢達哥拉斯主義者的定義,原來是這樣分別的
    這第一個高於存在的"一"相當於柏拉圖《理想國》中的至善。第二個一是理念領域,就像《蒂邁歐》中的泛型(paradigm),第三個一是靈魂,分有前兩者。這種表述很像後來的新柏拉圖主義者,特別是普羅提諾的說法。
  • 《蘇菲的世界》:蘇格拉底與柏拉圖
    人們來到德爾菲後,必須將他們的問題呈現給負責神論的祭司,再由祭司將問題轉達給琵西雅。而她的回答往往含糊不清、模稜兩可,因此必須由祭司加以解釋。人們就如此這般得著了阿波羅智慧的恩賜,並相信他無所不知,甚至可以預見未來。在德爾菲神廟的入口處上方有一行著名的銘文:「認識你自己!」意思是人類絕不可自以為不朽,同時也沒有人可以逃避命運。
  • 走近柏拉圖和柏拉圖的理想國
    此時是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的第五年,這一年,蘇格拉底的愛徒——柏拉圖已經28歲。在歷經27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成長,柏拉圖見證了戰爭的殘酷和希臘的民窮財盡。生活在命運多舛的希臘,柏拉圖與所有哲學家一樣,深沉思考著人類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勝利者——斯巴達人,專橫而跋扈。自由民主的雅典,又哪甘被這樣的蠻族踏在黑暗中,隧與底比斯結盟,奮起反抗。
  • 柏拉圖:希臘的摩西? --教父對柏拉圖哲學的反應
    ……別再製造混雜著斯多亞、柏拉圖和辯證法的基督教了! 在擁有耶穌基督之後,我們無需好奇爭辯; 在安享福音之後,我們再無需任何探究! 3很早就有人想調和基督教和柏拉圖主義,如殉教者查士丁( Justin Martyr) 。但凡柏拉圖著作,只要他能找得到,他皆精通無礙。況且,在其改宗前,他自己就是個柏拉圖主義者。
  • 坤鵬論:柏拉圖更像是畢達哥拉斯的註腳(中)
    這句話就是畢達哥拉斯二重世界、柏拉圖理型論的理解出發點,更是人類宗教、科學發展至今的基石之語。柏拉圖和歐幾裡得繼承了畢達哥拉斯的數學,開創了論證數學,但他們對實踐性數學的發展並沒什麼貢獻。畢達哥拉斯研究數學並不局限於數學本身,他天才般地將數學,尤其是數的理論置於其哲學思想的中心位置——數是宇宙的真正奧秘和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