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是哲學的代表人物,以理論的形式,證實了知識的信念

2020-12-16 愛平帶你看影視

提到柏拉圖,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他是一位傑出的哲學家。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這位人物的故事。首先,我們可以用以下這種方式來闡述柏拉圖對「知識」概念的分析。以句子「P知道X的知識」為例(「P」代表一個人,「X」代表任一事實)。

這種句子必須具備什麼先決條件才能成立?首先,"P相信X真實存在」必須成立。如果你聲稱自己不相信某事物真實存在,那你就不能說自己知道該事物的知識。因此,相信是知識的必要組成部分,不過,它當然不是知識的全部。這是因為堅信某事物真的存在並不意味著知道該事物的知識,再怎麼堅信也是如此。

那麼,除了相信之外,還需要什麼呢?還需要事實。X必須是真實情況。誰也不曾因為地球不是平的,就得出了「地球是平的」的結論。即使成千上萬的人聲稱他們知道地球是平的,我們也知道他們說得不對。所以現在我們得出P知道X的知識,需要P相信X真實存在;及X是事實。

這裡兩者都是知識的必要組成部分。但僅有這兩個部分就夠了嗎?也就是說,如果X是事實,而你又相信X真實存在,X就可以成為知識了嗎?柏拉圖並不承認這一點。他不承認大約是因為以下原因:假如你問我,你知道地球是圓的嗎?我回答,知道。你相信地球是圓的嗎?相信。地球是圓的嗎?是圓的。

這裡我有意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地球的形狀實則稍稍有點偏向梨形。如果你以每小時一千英裡的速度自轉的話,你也會變成梨形。)但這些為什麼並不構成知識呢?假如你問我,你怎麼知道地球是圓的?我說看看你自己的腳底。你知道為什麼腳底是弓形的嗎?現在我問你,如果地球是平的,上帝如何會賜予我們弓形的腳?」你立時就會意識到,我根本沒有掌握「地球是圓的」這個知識。我只是運氣好,碰巧猜到了而已!

因此,儘管X是事實,你也相信X真實存在,X卻仍不足以成為知識。那麼,什麼條件才足以使X成為知識?P知道X的知識。(a)P相信X真實存在;(b)X是事實,(C)P能夠為X提供「邏各斯」。希臘文「邏各斯(Lgs是英文單詞「邏輯」以及所有以"g」結尾的術語的詞源。

所以,為X提供「邏各斯」就意味著能夠提供一種理論或種研究結論來解釋Ⅹ。「邏各斯」在希臘文裡也有語詞」的意思;因而人們必須能夠闡明這種理論。如果有人告訴柏拉圖或蘇格拉底,她知道某個問題的答案,但卻說不出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必會指責道,這恰恰證明她根本不知道問題的答案。

對柏拉圖來說,為X提供「邏各斯」就是證明你相信X真實存在是合理的;而知識就是已被證實為合理的信念。這個結論似乎相當完美,但是,正如我們所見,「證實」這個觀念在柏拉圖的理論中具有相當高的技術性,實際上比前面分析所體現出來的技術性更高,這一點我們會在討論著名的「線喻說」時體會到。「線喻說」是柏拉圖最重要的著作《理想國》的核心部分。

之所以把它稱為一個「喻」,是因為知識和現象都與一條線聯繫在一起,這條線可能是蘇格拉底用棍子在地上劃出來的。我們可以從線喻中得到柏拉圖完整的形上學體系。線的右邊是他的本體論,即他的存在理論,左邊是他的認識論,即他的知識理論。線喻還暗含著倫理學和美學。而對於這件事情,你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古希臘哲學之巔:柏拉圖和他的認識論
    我們說過,理念論是柏拉圖的本體論,代表了他對世界最基本的看法,也是他的認識論、政治哲學和整個哲學體系的基礎。而與理念論最直接對應的就是柏拉圖的認識論,即關於知識的學說。知識和意見的二元論理念論認為,存在是二元的,即世界以兩種根本不同的方式分為兩部分——理念的部分和可感事物的部分。
  • 柏拉圖:哲學為王
    柏拉圖:哲學為王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是最高貴的,哲學家應該當王。一、生平柏拉圖一開始是一個文藝青年,因為當時的環境很適應養育文藝青年。如果說柏拉圖這是中二的話,那麼他的中二實在是研究得古往今來,世界第一透徹了。因為別人對他的評價就是柏拉圖之後的哲學,只不過是柏拉圖哲學的註腳而已。意思就是柏拉圖已經把哲學說完了,其他人只不過是在這個基礎上碎碎念。柏拉圖說出這樣的話,理論基礎就是他的洞穴理論。在他看來,知道真實世界的人就是他,就是他這些哲學家。
  • 柏拉圖:希臘的摩西? --教父對柏拉圖哲學的反應
    在此過程中,通過由柏拉圖哲學所代表的希臘哲學,基督教突破猶太教的民族性,而走向了「普世化的一神教」。關鍵詞:教父學; 柏拉圖; 希臘的摩西; 一神教;作者簡介: 席古拉(1934-),男,法國人,肯塔基大學及肯塔基州立大學退休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宗教、哲學及觀念史。李睿(1983-),男,安徽蚌埠人,法學博士,研究方向:法哲學。
  • 世界歷史:哲學之王——柏拉圖
    他在遊歷中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宗教等制度,研究了數學、天文、力學、音樂等理論和各種哲學學派的學說。在這樣廣博的知識基礎上,柏拉圖逐步形成了他自己的學說,以及對改革社會制度的見解。他回到雅典以後便建立學院,全面制定他自己的哲學體系,進一步傳播他的學說,培養人才,期望實現他的理想。
  • 《西方哲學簡史》: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誰更偉大?
    柏拉圖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 柏拉圖:哲學王與威權主義統治的理想國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本文要介紹的主要部分。 柏拉圖是思想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因而對於柏拉圖的哲學,需要分幾部分介紹,歡迎大家關注、評論與分享。正文:蘇格拉底與智者學派相同,雖然不再過問自然界本源的問題,而是專注人自身,力求為倫理與政治尋找到一個普遍的基礎。
  • 古希臘哲學之巔:柏拉圖和他的理念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柏拉圖的生平和他所處的時代,這一期,我們進入柏拉圖哲學思想最核心和著名的部分——理念論。理念論是柏拉圖對本體論核心問題,即世界本質的回答,也是其認識論和道德哲學的基礎。關於理念論的具體論述,主要集中在柏拉圖最著名的著作《理想國》的第五卷至第七卷。我們說過,柏拉圖的思想受前蘇格拉底時代哲學家影響很大。
  • 一本書讀懂50部哲學經典|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
    《一本書讀懂50部哲學經典》是日本哲學學者平原卓的哲學普及作品,以幫助讀者從系統吸收哲學知識,重新思考自己、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為出發點,從古代、中世紀、近代到現代中篩選出50部西方哲學經典著作,包括《蘇格拉底的申辯》《理想國》《君主論》《懺悔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社會契約論》《致死的疾病》《悲劇的誕生》《人的境況》《憂鬱的熱帶》《詞與物》等。
  • 世界歷史:亞里斯多德是一個對醫學和哲學,他被譽為哲學之王
    父親希望兒子今後也能繼承自己的職業,不僅讓他學習醫務的基礎知識,而且還對他進行嚴格的實踐訓練。在學習醫務的過程中,亞里斯多德遇到很多有關生命奧妙的問題,這些知識引發了他對生物學以及整個自然的強烈興趣。亞里斯多德對醫學懷有興趣,但對哲學、數學的興趣更濃。
  • 坤鵬論:柏拉圖更像是畢達哥拉斯的註腳(下)
    如果長期以來他習慣性地聽取引起無激情的音樂,那麼他的整個角色將被塑造成無知的形式。」他還說:「哲學乃最高形式的音樂。」一、二重世界可以說,畢達哥拉斯的「宇宙音樂」已經超越了感覺。在希臘詞中,觀看與理論是一個意思。而柏拉圖由此發展出了他的靈魂三分說,兩相對照,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的共同之處:腹部——商人,代表欲望;胸部——運動員,代表意志;頭部——觀眾,代表理性。
  • 唯心主義哲學大師柏拉圖,《理想國》中烏託邦概念對現實的作用
    哲學的兩大體系分別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歷史上最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唯心主義哲學鼻祖柏拉圖曾提出過關於「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的觀念。我們後來經過了成百上千你按的研究基本知曉了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這兩大概念。
  • 經院哲學研究的問題是什麼?
    傳統和權威佔有首要地位,學者極其信賴教會、奧古斯丁、柏拉圖或亞里斯多德以及修道院的命令或他們的學派。他們一方面肯定教會教義的真理性,同時又有極強烈的思辨欲望,於是儘可能以基督教信仰來解釋哲學,或以哲學來解釋基督教信仰,力圖予以調和。但是,在他們的工作中,信仰貫徹始終,神學是一切知識的王冠,是至高無上的科學。
  • 賞讀柏拉圖的《理想國》:走進理想的大門
    作者:梅荷一、柏拉圖,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的老師《理想國》是他的代表作,全書借用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和一些哲學家的對話呈現出了他的哲學理論。讀《理想國》,會讓你感覺到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聆聽,聆聽哲學大師們環環相扣的精彩對話。
  • 「柏拉圖式」的教育是什麼樣的
    在17歲之前,廣泛而全面的學科內容是為了培養公民的一般素養,而對於未來的哲學家來講,前面所述的各門學科都是學習辯證法必不可少的知識準備。文法和修辭是研究哲學的基礎;算術是為了鍛鍊人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學習幾何、天文,對於航海、行軍作戰、觀測氣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學習音樂則是為了培養軍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 盤點歷史上7種哲學流派,你知道多少?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各種形式的哲學。這些哲學流派,共同豐富了哲學的星空。以下是十大哲學流派。唯我論代表人物為前蘇格拉底哲學家戈爾吉亞斯(公元前485—375年),也是他首次提出的。唯我論認為一個人只能知道自己的存在,而頭腦之外的任何東西,都不可能被知道存在。
  • 定位原理|定位理論的哲學源頭是 「完美理型」
    對於心智的最深刻的研究不是來自於營銷學、經濟學或品牌學,而是哲學。哲學的定義是愛智慧,智慧是對真理的探究。關於對真理的探究,歷來有兩個觀點:智慧來自經驗;智慧來自先於經驗的理性。洛克在人類如何認識世界的問題上,提出「白板論」:心靈像一塊沒有任何觀念(記號)的白板,只是通過經驗的途徑,心靈中才有了觀念。
  • 西方哲學導圖:一圖讀懂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
    它提出了邏輯、存在、實體等成為西方哲學的經典命題,而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關於共相性質的爭論開啟了中世紀基督教哲學關於唯名論和實在論的爭論。唯理論演變成萊布尼茨-沃爾夫體系中的獨斷論,而經驗論則在休謨那裡成為徹底的懷疑主義,這為法蘭西啟蒙思想和德意志古典哲學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 從志同道合到分道揚鑣:數學與哲學之間的恩怨情仇
    柏拉圖學園 作為古希臘的哲學先賢,柏拉圖認為數學就是理性哲學的前提條件。數學和哲學,就這樣第一次攜手走進了柏拉圖的理性樂園,也奠定了西方兩千年理性文明的基礎。柏拉圖的影響波及後世無數傑出的數學家和哲學家,比如笛卡爾、斯賓諾莎、康德等等都是柏拉圖信念堅定的支持者。
  • 希臘三哲中的數學哲學家:柏拉圖
    柏拉圖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雅典人,他的著作大多以對話錄形式紀錄,並創辦了著名的學院。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追隨者——但他不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史稱「西方三聖賢」或「希臘三哲」。
  • 世界10大最經典的哲學名著,中國哲學史上榜,你看過幾部?
    3、《悲劇的誕生》:《悲劇的誕生》是德國哲學家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創作的哲學著作,從論述希臘悲劇的誕生入手,展開對藝術和美學的看法。4、《理想國》:《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創作的哲學對話體著作,涉及到了政治學、教育學、倫理學、哲學等多個領域,思想博大精深,幾乎代表了整個希臘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