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柏拉圖,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他是一位傑出的哲學家。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這位人物的故事。首先,我們可以用以下這種方式來闡述柏拉圖對「知識」概念的分析。以句子「P知道X的知識」為例(「P」代表一個人,「X」代表任一事實)。
這種句子必須具備什麼先決條件才能成立?首先,"P相信X真實存在」必須成立。如果你聲稱自己不相信某事物真實存在,那你就不能說自己知道該事物的知識。因此,相信是知識的必要組成部分,不過,它當然不是知識的全部。這是因為堅信某事物真的存在並不意味著知道該事物的知識,再怎麼堅信也是如此。
那麼,除了相信之外,還需要什麼呢?還需要事實。X必須是真實情況。誰也不曾因為地球不是平的,就得出了「地球是平的」的結論。即使成千上萬的人聲稱他們知道地球是平的,我們也知道他們說得不對。所以現在我們得出P知道X的知識,需要P相信X真實存在;及X是事實。
這裡兩者都是知識的必要組成部分。但僅有這兩個部分就夠了嗎?也就是說,如果X是事實,而你又相信X真實存在,X就可以成為知識了嗎?柏拉圖並不承認這一點。他不承認大約是因為以下原因:假如你問我,你知道地球是圓的嗎?我回答,知道。你相信地球是圓的嗎?相信。地球是圓的嗎?是圓的。
這裡我有意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地球的形狀實則稍稍有點偏向梨形。如果你以每小時一千英裡的速度自轉的話,你也會變成梨形。)但這些為什麼並不構成知識呢?假如你問我,你怎麼知道地球是圓的?我說看看你自己的腳底。你知道為什麼腳底是弓形的嗎?現在我問你,如果地球是平的,上帝如何會賜予我們弓形的腳?」你立時就會意識到,我根本沒有掌握「地球是圓的」這個知識。我只是運氣好,碰巧猜到了而已!
因此,儘管X是事實,你也相信X真實存在,X卻仍不足以成為知識。那麼,什麼條件才足以使X成為知識?P知道X的知識。(a)P相信X真實存在;(b)X是事實,(C)P能夠為X提供「邏各斯」。希臘文「邏各斯(Lgs是英文單詞「邏輯」以及所有以"g」結尾的術語的詞源。
所以,為X提供「邏各斯」就意味著能夠提供一種理論或種研究結論來解釋Ⅹ。「邏各斯」在希臘文裡也有語詞」的意思;因而人們必須能夠闡明這種理論。如果有人告訴柏拉圖或蘇格拉底,她知道某個問題的答案,但卻說不出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必會指責道,這恰恰證明她根本不知道問題的答案。
對柏拉圖來說,為X提供「邏各斯」就是證明你相信X真實存在是合理的;而知識就是已被證實為合理的信念。這個結論似乎相當完美,但是,正如我們所見,「證實」這個觀念在柏拉圖的理論中具有相當高的技術性,實際上比前面分析所體現出來的技術性更高,這一點我們會在討論著名的「線喻說」時體會到。「線喻說」是柏拉圖最重要的著作《理想國》的核心部分。
之所以把它稱為一個「喻」,是因為知識和現象都與一條線聯繫在一起,這條線可能是蘇格拉底用棍子在地上劃出來的。我們可以從線喻中得到柏拉圖完整的形上學體系。線的右邊是他的本體論,即他的存在理論,左邊是他的認識論,即他的知識理論。線喻還暗含著倫理學和美學。而對於這件事情,你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