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流感的高發季,很多寶寶都出現了發燒的情況,而退熱貼算成了發燒寶寶的標配,兒童醫院看病的寶寶可以說是「人頭一貼」。
而就在昨天,央視新聞發出一篇報導上了微博熱搜,標題是:#退熱貼無法達到退燒效果#,很多家長有疑問,還有的家長認為這是欺騙,為什麼沒有退熱效果還寫上「退熱」的字樣,話題一時間沸沸揚揚。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報導中不僅指出退熱貼不能有效退熱,連同溫水擦洗腋下、大動脈處等方法都予以了否定。
但在很多家長的認知中,寶寶剛開始發燒的時候,精神狀態良好的話,咱們經常是先嘗試貼退熱貼,進行物理降溫的,那錯在哪裡了呢?
01
難道發燒就不能用退熱貼了嗎?
視頻中的醫生是這麼說的:
「一個小小的退熱貼並沒有這麼大的能量,把全身的體溫都降下來。只是貼上以後,孩子會感覺舒服一些,真正燒得厲害的話,一個退熱貼是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的……退熱貼和物理降溫達到的散熱幅度不夠,所以不足以把體溫降下來。」
原來,咱們是在理解和區分上出了一點問題。
醫生指出兩點,第一,退熱貼不能完全退燒,要完全退燒需要靠藥物;第二,不能完全退燒的原因是散熱幅度不夠,需要全身擦浴或泡浴散熱幅度大一點的方式才有效。
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兩點。
首先要說明的是,小兒發燒是很緊急的問題,一般去醫院是最有效的選擇,如果精神狀態不好,肯定是要去醫院的。
但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原因和情況,是可以先在家裡觀察護理,嚴重時再去醫院的。發燒38.5℃以下,在家裡的觀察和護理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範圍。
報導中,醫生說的第一點,退熱貼不能完全退燒。
其實,這個概念不僅是對的,還和我們印象中發燒可以使用退熱貼或物理降溫,並不衝突!
我們做家長的,使用退熱貼的初衷並不是想著完全把燒退下來,而是輔助退燒。我們一般還會用其他方法一起,比如多喝水,讓孩子多排尿、排便等等。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而且很多家長還都知道,寶寶38.5℃以下,精神狀態良好,一般是選擇物理降溫,38.5度-39度以上,或者精神狀態不好,才會吃點藥降降溫。
也就是說,吃藥和物理降溫不衝突,高燒吃藥,低燒物理降溫。很多情況下,退熱貼確實不能完全降溫,但可以輔助降溫,發燒時還是可以使用退熱貼的。
報導中,醫生說的第二點,擦浴身體部分部位和使用退熱貼散熱幅度不夠。
單獨只擦某一個部位,散熱幅度是不夠,但也是有輔助效果,而且我們一般給孩子擦了腋下,家長們還會擦脖頸部的大椎、腹股溝、膕窩、腳踝,這些地方都會顧及到,散熱效果還是可以的。
有條件的話,給孩子洗溫水澡更好,但要注意一個問題,在洗澡,脫、換衣服的時候,孩子不要再次著涼了。
所以,到底是選擇給孩子部分擦浴,還是直接洗個溫水澡,要看家庭的不同情況來,不能一味死板地只選擇洗個整澡,其實還有很多輔助退燒的好方法。
02
有什麼輔助退燒的好方法嗎?
除了全身的擦澡降溫,鼓勵孩子適當多喝溫熱水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喝溫熱水可以補充身體的津液,引導發汗退燒,促進血液循環。
如果寶寶不喜歡喝水,可以給孩子喝些米粥或者米湯,不僅有喝水的效果,還有抵抗病菌、病邪的作用。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溫熱水喝的多,還會出現一個現象,就是排尿增多。排尿利於排毒,把病邪排除出去,能夠極大地縮短病程。當看到寶寶「二便」,既大便、小便排洩通暢時,發燒會好得更快的。
伴有積食的發燒可以給寶寶食用焦米水,製作方法也比較簡單。取少許大米放在普通炒鍋內翻炒至大米顏色變成金黃色,倒入一碗水燒開即可。
還有,給寶寶推拿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按照兒康堂公眾號教你推拿--推拿中心的發燒推拿手法,有助於孩子降溫。寶媽們可以根據孩子相應的表現來點擊選擇推拿方法。
推拿是可以和平時吃飯一樣,融入到孩子的健康調理,飲食作息當中的。吃飯吃的好可以增強體質,促進成長,小兒推拿做得好也是一樣的。
每天堅持給寶寶做一次保健脾胃的推拿,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孩子身體健康的益處,是可以看得到的,就像給健康銀行、人生銀行儲值一樣,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懂得養身保健,知道發燒原理的寶媽,有時候就沒那麼著急,看著寶寶精神狀態好,會讓他們先燒一會,再做處理。
有研究表明,發燒確實能夠增強免疫力。因為發燒原本就是機體與病邪的對抗,而產生的反應,孩子能發燒而且精神狀態好,說明有一定抵抗力,能機會打贏這場仗,所以讓孩子先「鍛鍊」一下。
但不能想著增加抵抗力,故意讓孩子燒很久,不管他,如果家長沒有把握,或者孩子高燒,精神狀態不好,那一定要先去醫院看看。
對於央視的這個新聞,內容觀點是沒有問題的,只是聽起來有點歧義。退熱貼是沒有完全退燒的作用,但它能輔助退燒。
不僅退熱貼能夠輔助退燒,還有全身擦澡、多喝溫熱水、通利大小便、食療、小兒推拿,都有輔助退熱的作用。
面對孩子發燒,父母們總會有些不知所措,可貴的是,很多家最後還是能沉著應對,不僅知道什麼時候該帶孩子去醫院,知道該如何在家裡給孩子護理,還會判別分析各種育兒信息的對錯。
都說養孩子就像上大學,什麼都會了,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