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三境界

2020-12-25 新民晚報

閱讀有三重境界。穿越重重迷霧,方能洞見智慧。

畢淑敏讀《海的女兒》,8歲時,傷感于美人魚變成水泡;18歲時,理解了這是一篇寫愛情的童話;28歲時,讀出媽媽對孩子的愛;38歲時,熱衷探討寫作技巧;48歲,讀出了靈魂,為了尋找靈魂,人魚拋棄了海底「瑰麗豐饒」的物質生活,毅然離開親人。其間儘管旅途漫漫,肉體和精神經受了「磨礫」和「煎熬」,但她頑強、堅定、永不放棄。安徒生借魚寫人,這正是一種精神的體現。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生活角色的轉換,對生活有了「常新」的感悟,畢淑敏將自己讀書和讀人生的感悟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這有點像佛理靈性的參悟。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閱讀,其實也和它相通。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初讀文本,就是一場心無旁騖的心靈之旅,不深究,不妄想。走馬觀花,朵朵真實、瓣瓣鮮活。初見,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所有況味都是初心。第一重境界是感性而率真的,愛恨喜惡,從不糾結串味。《愚公移山》裡兩座山的地理位置的變遷;《我的叔叔于勒》裡菲利普夫婦「盼于勒、贊于勒、見于勒、躲于勒」的自私冷酷;《孔乙己》裡那群圍觀鬨笑的看客。我們跟著作者一起悲從心起,一起喜出望外,這種刻骨之感,是不容懷疑的真實。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一隻眼睛看文字,另一隻眼睛看文字的背後」,把一本書讀厚,走進故事背後,追溯作家生平,解讀創作背景,發現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深讀文本,似走入迷宮,有掙扎和彷徨,有困惑和不解。本我和作者發生衝突,理想和現實發生衝突,古典和現代發生衝突。愚公無限的人力勝過「不加增」的山,這是一種情感與意志。菲利普夫婦的自私冷酷,是因為家境窘迫,還是天生缺少悲憫?孔乙己周遭鬨笑的人群,是純屬無聊的消遣,還是幸災樂禍的圍觀?弱者是指身體的孱弱、人格的低劣,還是精神的貧瘠?眾多疑問交織纏繞,似霧裡看花,又如水中撈月。仿佛作繭,是為了化蝶。

第三重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閱讀之美,還在於尋見人性之光。所以,第三重境界,便是經歷了文本反覆研討之後的撥雲見日。這時,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已不是眼中的山水,而是沉澱為心底的智慧。愚公移山,明擺著不如搬家,說他「子子孫孫無窮匱」理論上的勝利,倒不如說智叟一時的語塞。愚公的勝利不再實踐,而在精神——不但對大自然堅持不懈地鬥爭,還在於對世俗之見的不動搖。從這個意義上,這是充滿詩意的。菲利普在優雅的法國文化裡做了親情的逃兵,其虛張聲勢與棄甲而逃,都緣於生活所迫,乃是人之本性。孔乙己的圍觀人群是任何一個時代都有的人性陋習,魯迅用筆做手術刀,試圖做無情的切除,但未必根除得了。

閱讀就是武陵人進入桃源:「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享受著因不斷暢想、發現、創造、超越而帶來的種種樂趣。

教書就是教人穿越迷霧,洞見智慧。

學藝,成才,做人,亦然。(陳美)

相關焦點

  • 閱讀的境界
    情感噴薄,就是閱讀、理解、醞釀創作的全過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來也會吟」,確真如此。    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講了讀書治學的三重境界。其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講讀書的艱辛寂寥。其二「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講讀書的執著無悔。其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講閱讀的驚喜收穫。
  • 2019年天津高考語文優秀作文:閱讀的三重境界
    而閱讀,則是其最主要的通道。  閱讀分為若干種,絕大多數人的閱讀屬於消遣性閱讀。這種閱讀的目的就是打發時間,說得高雅點,是讓時間不至於白白流逝。瀏覽網頁,翻翻報紙,看看電視,了解一些熱點新聞,搜集幾件明星八卦,打探哪裡出了奇人異事……邊看邊樂,然後與志同道合者大擺龍門,是很愜意很得意的事。
  • 閱讀教學的四重境界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佔據了語文教學絕大部分時間。雖然統編教材新穎實用,也對教師進行了大量培訓,但閱讀教學效率不高、效果不佳仍是不爭的事實。閱讀教學體現著一位語文教師的聰明才智和教學藝術,如果從閱讀教學在課堂呈現出來的內容看,閱讀教學體現出四重境界。
  • 讀書不覺已春深——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說」給我們的閱讀啟示
    在全民閱讀時代,讓我們走進古人,從王國維關於治學和讀書的三重境界,感悟古人的讀書生活和讀書方法,找到自我的讀書之道。一、古人讀書的三重境界和三種方法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 做事的三重境界
    做事的三重境界 2020-12-14 19: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閱讀哪些書籍可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可以從讀國學開始
    有人說:閱讀哪些書籍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古人云:「書如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古人還說:「凡讀無益之書,皆是玩物喪志。」可見,讀書雖好,但還是需要有選擇的,正是如此,要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就必須選好書,我認為可以選擇這樣的書來讀。對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是有好處的。
  • 禪宗的三境界是什麼?
    禪,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修養,一種人生境界。  宋代青原惟信禪師說過一段很有名的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人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道出了禪宗的三種境界。  第一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執迷於塵世外物界。  第二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對世俗的否定。
  • 閱讀與生存:看美國語文教育追求的閱讀境界
    為生存而閱讀 在閱讀中生存  美國語文教育追求的閱讀境界  我國語文教育課程改革已經走過8年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歷程,「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成為語文教育的目標。此時大洋彼岸的美國,其語文教育有著怎樣的追求?美國語文課堂在做些什麼?
  • 世界讀書日,走過閱讀三重境界達到閱讀不斷迭代
    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智慧財產權。要讀什麼?既然叫世界讀書日,那一定是讀書了,而讀書在我看來可不是刷微信和微博,當然也不是看我這樣類似的文章,而是要真正拿起一本成體系的書去讀。
  • 儒釋道的最高境界:三句話,九個字
    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 中國歷史上還曾有過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說,其中三個最著名的,正好可以與儒釋道這三大最高境界對照參悟。
  • 人生的三樂三境界
    人生之樂有三: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對其不同的排序便能產生不同的境界。若要我排序,便是自得其樂在先,知足常樂次之,而後助人為樂。這三者的共同之處,便是樂。樂,是指拋開物質享受,精神層面的愉悅和享受。
  • 饒宗頤為人修學三境界
    王國維用三句詞代表人生三重境界,饒宗頤為人修學也可以用三句詞來加以概括。本文節選自施議對編纂的《文學與神明——饒宗頤訪談錄》。  施議對:先生所創三種境界,是否也可用三句話加以體現?「漫芳菲獨賞,覓歡何極。」這是第一種境界。
  • 互動設計的三重境界 | 境界一:穩紮穩打,4項基本功
    如何定義互動設計?互動設計中需要掌握很多能力,按照能力進階的過程,我將他們歸納為互動設計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穩紮穩打,4項基本功;第二重境界:提升洞察,思維進階;第三重境界:大局出發,產品Owner。一、第一重境界:穩紮穩打,4項基本功產品從抽象到具象的設計過程中,互動設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禪的三境界,你是哪一個呢?
    禪宗把人對宇宙的頓悟分為三個境界。第一層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形跡」,這是尋找不到禪宗本體的時候。第二層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這是似乎領悟而其實還未領悟的狀態。第三層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是頓悟。天地萬物所蘊涵的機趣皆從自然之「道」化來,領悟不同事物的機趣還不如領會「道」的機趣,如此這般,那麼可以從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花中見天堂。對於世間人事也大抵如此,如果能夠識破局勢的關鍵,那麼千古英雄人物的謀略也不過如此,在適當的時機適時領悟而已。
  • 設計的三重境界:「山和水」的領悟
    王國維說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獨上層樓,望盡天涯路,代表的是迷茫彷徨,看不清前路:第二重: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代表的是人生的歷練和奮鬥;第三重: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代表的是人生的了悟。
  • 古詩詞中描寫落花的三重境界,第三重境界只有一首詩可以達到
    我國古代美學認為,摹寫物景,大體有三個不同的層次:首先是要形似,即能傳達出客觀事物的外部特徵。其次就是要形神兼備,即除了事物的外部特徵外,還要進一步體現出蘊藏於事物形體中內在精神實質來。對於這些落花詩詞,結合以上美學理論,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是有高下之分的,因此可以說是三重境界。下面我們一一來看這三重境界。
  • 酒文化:品酒悟人生,人生三境界
    自此以後,喝酒就有了三種境界:第一境界如文士,文質彬彬,互相謙讓,歡樂無窮;第二境界如武士,開懷暢飲,放浪形骸,慷慨忘憂;第三境界如狂徒,酒醉人瘋,撒潑打滾,不省人事。酒的三境界,又如人生三境界:剛認識的時候,禮貌、客套、謙虛,總之儘可能的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認識久了,大家都是老朋友了,彼此啥樣兒都了解的一清二楚的,也就不用客氣了哈;在相知久了,經歷了歲月的洗禮,生活的考驗,脾氣秉性也都沉澱下來,懂得了彼此客氣不是陌生、客套,而是細水長流的默契。
  • 《境界之輪迴》進入完結倒計時 還剩三話
    ­  由高橋留美子創作的漫畫《境界之輪迴》近日宣布進入完結倒計時,作品將在繼續推出三話的篇幅後正式落幕。截至目前,《境界之輪迴》單行本已經發售了39卷。­  最新一期《周刊少年Sunday》上,《境界的輪迴》在卷頭部分標註了「距離最終話還有3話」的字樣,宣告了完結倒計時的到來。
  • 讀書要有「三個境界」——記遼寧省「最佳讀書人」閆永斌
    無論是在基層學校,還是在政府機關,他始終手不釋卷,在平凡的人生旅途和不同的崗位上,踐行著修身、齊家、報國的「三個境界」,書寫著自己的《人間詞話》。剛剛出爐的遼寧省第七屆「四佳人物」名單,閆永斌被評為「最佳讀書人」。
  • 從蘇軾廬山詩談學佛三境界
    但到了禪宗流傳之後,由印度傳來的繁瑣階位說法已被簡約為三個階段。其中代表,為《五燈會元》卷十七記載青原禪師所述:「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