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要有「三個境界」——記遼寧省「最佳讀書人」閆永斌

2020-12-12 中國鐵嶺

「寧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書」,這是銀州區龍山鄉黨委副書記閆永斌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無論是在基層學校,還是在政府機關,他始終手不釋卷,在平凡的人生旅途和不同的崗位上,踐行著修身、齊家、報國的「三個境界」,書寫著自己的《人間詞話》。

剛剛出爐的遼寧省第七屆「四佳人物」名單,閆永斌被評為「最佳讀書人」。

學以修身  做一個勤勉向上的讀書人

「愛好讀書,是受父親的影響。在我印象裡,老人家的枕邊總放著一摞書,睡前閱讀是他多年來雷打不動的習慣。」閆永斌說,受家庭氛圍薰陶,即使離開校園,他仍然堅持閱讀。

閆永斌的家中和辦公室都擺放著書,每一本書他都如數家珍,每天的讀書時間,是他最愜意的時光。每每遇到能與之共鳴的章節,他立即著手撰寫心得體會;每每遇到十分欣賞的句子,他立刻開始記錄讀書筆記。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閱讀為本。參加工作的20多年來,閆永斌把閱讀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職責、一種精神追求,堅持在閱讀中堅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堅持在閱讀中把握人生道理、體味人生價值。在教育系統工作的10年,他廣泛閱讀各類教育專著,潛心學習中外教育教學理論,默默踐行著為人師表、教學相長的理念,浸染了一身書卷氣,讀書向上的他曾被評為市教育系統首批學科帶頭人。

調入政府機關後,他又在銀州區政府辦公室、區人大辦公室和區委辦公室從事了近10年文字綜合工作。閆永斌深知,文字綜合工作對知識理論修養要求很高,開始有針對性地閱讀履行崗位職責必備的各類書籍,研究與工作相關的新知識、新理論、新觀點,不斷增加對工作的規律性認識,使自己成為履職盡責的行家裡手。他主筆起草的銀州工業園區各項布展材料,為全區招商引資作出了積極貢獻;主筆起草的《鐵嶺市銀州區鐵西老工業區整體搬遷改造實施方案》,受到了國家發改委專家組的好評;高標準起草的各類文字材料累計160餘萬字,均已分門別類、彙編成冊。

學以齊家  做一個守望幸福的讀書人

在生活中,閆永斌努力營造家庭學習氛圍,自覺創建「書香家庭」,與家庭成員共同用濃鬱書香潤澤人生、啟迪智慧,用讀書學習創建和諧、開啟未來。收看時事新聞、閱讀報紙、上網了解科學信息,他和愛人一起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同時,他打通家庭教育環節,努力探索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我和愛人除了買書、看書,沒有其他愛好。」閆永斌一家生活簡樸,絕大多數生活支出都用在了購書上,藏書已達7000餘冊,建起了「家庭圖書館」。他們還購買了多媒體計算機,通過網媒學習新知識、了解新動態。

一有時間,閆永斌和妻子就帶著孩子到瀋陽北方圖書城選購圖書。在夫妻的教育影響下,孩子成為了同齡人中的「小博士」,2015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東北育才科學高中部,2017年,取得瀋陽市中學古詩詞大賽一等獎,2018年,通過高考被全國知名985大學錄取。

和同學們到村裡打掃衛生、參加美麗鄉村建設,深入「7·3龍捲風」受災地區、幫助搬運救災物資……閆永斌不僅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更讓他深入「閱讀」社會這部「大書」,增強社會責任感。

閆永斌和家人的身體力行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的肯定,這個家庭不僅被評為銀州區「讀書示範家庭」,更獲評鐵嶺市「十戶黨員書香家庭標兵」。

學以報國  做一個擔當奉獻的讀書人

9月4日,銀州區龍山鄉東遼海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徐佰林家來了一群「特殊」客人,他們中不僅有支部黨員,也有群眾代表,一場「炕頭黨課」開講。

等大家盤腿坐定後,閆永斌首先開了腔。「同志們,我們今天這堂黨課的主題是《浪費可恥 節約為榮》。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關於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重要指示……」近一個小時的時間裡,他和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王儉帶領大家學習總書記重要指示、相關理論文章、重要著作。大家熱烈發言,表示要第一時間傳達給家人和朋友,帶領他們一同節約、反對大操大辦。

開設接地氣、冒熱氣的「炕頭黨課」,「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只是閆永斌踐行以天下為己任誓言、進入第三個讀書境界的一個縮影。

擔任龍山鄉黨委副書記之初,閆永斌一度找不準工作重力點。這時候,他偶然接觸到《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數次研讀,每次都有不同收穫和感悟,讓他茅塞頓開。接下來,他又系統學習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習近平用典》第一輯、第二輯等相關書籍,並在全鄉機關幹部中掀起了一股學習經典之風。

工作之餘,他主動與黨員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交流讀書心得,鼓勵大家不但要讀「有字書」,更要讀「無字書」,要主動走近人民群眾,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主動投身到新時代的民族復興大潮,在風風雨雨中摔打提升。

閆永斌帶領龍山鄉,在全區最早開展了「創建學習型鄉村、做學習型村民」活動,將讀書圈從黨員幹部擴大到了人民群眾,並將其列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重要內容,聘請16名青年幹部擔任「鄉村讀書活動」志願者,構建讀書交流平臺,引導村民多讀書、讀好書。他著力改善村民讀書環境、全力建設鄉村文化活動中心,發起「鄉機關幹部每人捐獻一本新書」活動,解決農村基層黨組織圖書少難題。

閆永斌的報國志,在微信朋友圈得以延展。他利用碎片化時間,創作朗朗上口的優美詩句,發布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裡,傳播黨的方針政策,傳遞「真善美」的正能量,2014以來共發表作品2000餘首。疫情期間,他用「暴雪急襲攪周天,茫茫凜冽北風寒。迎春傲雪見風骨,臂綻紅梅守平安」的詩句為志願者點讚;當他在「學習強國」平臺閱讀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民至上」的文章時,激動地寫道:「振聾發聵宣誓言,初心使命重任擔。家國情懷固根本,人民立場浚源泉。」……

鐵嶺日報記者 吳可


相關焦點

  • 王陽明:讀書的三重境界,看看在哪一層
    其實是在於讀書時用心與否和是否真正明白「讀書」這件事應該把握的重點是什麼。陽明先生作為儒生當然免不了要經常讀書也要經常指導門人讀書,曾有一位學生向他倒苦水抱怨說:「老師啊,我讀書總是記不住怎麼辦?」這其實也是不少人的苦惱,明明也用心讀了,可讀過之後書中內容所記寥寥,甚至忘得一乾二淨,不少人就開始自我懷疑,我都記不住,那我讀了幹什麼呢?陽明先生則簡單明了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一個反問。
  • 做網絡讀書筆記要解決三個問題
    做網絡讀書筆記要解決三個問題我的心理沙盤日記,是每天必寫的(除非特殊,比如出差,或大批量心理沙盤配貨必須到庫房幫忙),現在除了心理沙盤日記,又開啟了網絡讀書筆記,目前也有了160多篇了。實際每個人,只要翻書閱讀,就會有自己的思考,記錄下來發布出去這就是網絡讀書筆記了。以前也做讀書筆記,但屬於隨手記的那種,不系統,書讀完,放起來也輕易不會翻看了。最近半年,閱讀書籍後開始在網上做編號的讀書筆記。感覺還是蠻有收穫的,特別是超過100多條後,更是沉甸甸的感覺,跟心理沙盤日記一樣。
  • 讀書的三重境界都是什麼?現在的你正處於第幾重?
    王國維定義的讀書的三重境界到底是什麼?他為什麼要用這三句詩詞來形容呢?我們一層一層地來分析一下。第一重境界:厚積薄發。「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兩句詩詞出自晏殊的《蝶戀花》。原詞的意思是說,昨天夜裡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
  • 為什麼要讀書?讀書有什麼用?三個故事告訴你!
    為什麼要讀書?讀書有什麼用?三個故事告訴你!為什麼要讀書?我記憶非常的深刻,在上小學的時候學過這麼一篇文章,每當回想起來,內心都會激動不已。這篇文章叫做《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講的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十二三歲在瀋陽讀書的日子,周總理學習非常的刻苦,勤奮,經常和老師同學一起討論讀書學習上的問題,同時,周總理,時刻觀念著祖國的安危。書中有這麼一段話,我一輩子都忘不了。有一天,東關模範高等學堂的魏校長把同學們召集起來,問大家:「讀書為了什麼?」
  • 讀書三境界,這個版本的你聽過嗎?
    韓愈認為,要寫出好的文章,絕非一日之功,必須經過三個階段。「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要求起步須正,兢兢業業,不可誤入歧途。「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後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此時已有分析批判能力,能明辨古書中何者為合乎儒道之「正」,何者為似是而非之「偽」,何者大體雖「正」而猶有不足。「如是者亦有年,然後浩乎其沛然矣。
  • 愛讀書 讀好書 善讀書
    原標題:愛讀書 讀好書 善讀書   編者的話   今年的4月23日是世界第20個讀書日,也是我省以人大立法形式確定的首個遼寧省「全民閱讀日」。
  • 讀書不覺已春深——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說」給我們的閱讀啟示
    而這種局面的出現,與宋代從官方到民間,對文化教育,或者直接說讀書的重視密不可分。其實,不止宋代,中華幾千年中,古人是一貫重視讀書的。讀書可以改變人生,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生有多麼燦爛,讀書就有多有味。在全民閱讀時代,讓我們走進古人,從王國維關於治學和讀書的三重境界,感悟古人的讀書生活和讀書方法,找到自我的讀書之道。
  • 領導幹部的讀書「三境」
    原標題:領導幹部的讀書「三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記在世界讀書日之讀書小記
    今天世界讀書日,平時閒來總喜讀書。寫篇小記以紀念今年之讀書日!《浮生六記》 清 沈復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沈復」的名字因為這本小記而得已流傳至今。從文學的角度講,這本小記真情實感沒有任何掩飾,才會讓我們看到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經歷了什麼。文字本身帶有溫度,才會跨越三百多年之後,讓我們在某個安靜的時刻拿出來閱讀他所經歷的每個日常時才會有更多的感慨,為何他在經歷這些之後還會如此云云。
  • 從解鎖三道題領悟習近平的讀書之道
    「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2014年2月,習近平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談到讀書的益處如是說。知識點之三:對於領導幹部提高自身素質、做好工作更為重要「我們國家歷來講究讀書修身、從政立德。
  • 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弄清這三點,給你的讀書技能升個級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奧野宣之在作者眼中,記筆記是一種雖然笨拙但非常實用的技巧,一直被他運用至今。所以全書基本上圍繞著展開做筆記這一主題而展開,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具體闡述。二、我們該怎樣記筆記?做筆記,並不是將上面提到的四種內容,一股腦地都往書中塞進去,而是也有方法和技巧在裡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需要帶著讀書筆記的概念讀書。怎麼理解呢?其實就是說,我們讀書時,要做好寫讀書筆記的準備。
  • 讀書的味道
    後來人們據此加以引申,形容讀書人有「書香氣」,而讀書人家或曰「知識分子家庭」,則被稱之為「書香門第」。 由這「書香」又想到宋人程頤有語:「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有「書香氣」的人,讀書時若能品出書的味道來,怕是進入讀書的真境界了。何謂讀書之味?竊以為不可僅以一個「香」字而言之。
  • 讀書苦,讀書累,讀書以後心不累
    對於讀書的感悟文字/夕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真的很厲害。讀書使人學到知識,讀書使人增長見識,讀書使人提高境界。對於沒有用心讀過幾本書的我,也想談談讀書。從前一直就沒有把讀書放在心上的我,連漫畫書都沒怎麼看過,更別說那些家喻戶曉的名著了,若非要提的話,但也勉強讀過兩本,其中的內容已然忘記得差不多了,都不好說讀過。
  • 曾國藩:讀書治學,有志有識有恆
    顯然一個有志之人只要立了志向,就是在最艱苦的環境下,都能夠找到讀書的樂趣。一個胸懷遠大志向的讀書人,儘管對知識和真理有一種鍥而不捨永無止境的探求精神,但就讀書來說,還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表面看似簡單的讀書,曾國藩卻並不這樣認為,他把讀書的方法,分為看、讀、寫、作四個步驟。他說:「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 讀書,心靈的旅行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我的閱讀人生豐富而多彩,可以用「購書如狂,嗜書如命」8個字概括,似乎達到了「為書消得人憔悴」的忘我境界。平時,我最愛逛書店,尤其是舊書店和文化市場,最喜歡店中「智者在此垂釣」的條幅。每次出差,提回來最多的就是各種書籍。
  • 不讀書的人,到底輸掉了什麼?
    看過這麼一句話:當你感到迷茫時,最好馬上去做一件100%投入的事情,而這件事情最好是讀書。 每個人在成長路上都有困惑的時候,通過讀書豐富內心世界、增長本領和見識,進而走出迷茫的漩渦,是最好也最實用的方法。
  • 讀書對人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請關注公眾號:講知堂小編曾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有位小孩問他父親:「爸爸,為什麼我要讀書?」大概意思為: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進入到深淵裡去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讀聖賢經書就不會明白事理。那讀書對一個人的成長會產生什麼影響?1.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腹有詩書氣自華。
  • 讀過的書都忘了,讀書還有什麼意義 難道就不需要讀書了嗎?
    這樣的感覺肯定都有過,每本書所傳遞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有的是文化,有的是思想,有的是使用技巧,有的是處事態度,等等等等。遇到這種情況,其實完全沒必要在意,可能是書中所闡釋的想法你沒聽到過,自然很難記住。也可能是我們的境界沒達到,暫時無法理解作者的思想。
  • 20個簡短經典的句子,告訴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蘇軾)2.無目的讀書是散步而不是學習。(胡適)3.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冰心)4.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黃永玉)5.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人民日報》)6.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7.閱讀是永恆的,載體卻不斷更新。8.壯士腰間三尺劍,男兒腹中五車書。(佚名)9.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 世界讀書日:為什麼要讀書?這20句話,就是最好的回答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根據人民日報公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成年人人均年閱讀量為8.91本,近三成人有聽書的習慣,四成以上成年人自認為閱讀量少。0-8周歲兒童的家長平均每年帶孩子逛書店2.87次。很多人現在依然有疑問,我們為什麼要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