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讀書治學,有志有識有恆

2020-12-11 騰訊網

曾國藩一生問學不輟,不管是在京任翰林、侍郎的閒職期間,還是在寸心憂灼的戎馬之時,他始終能讀書談學如平時。正是這樣的孜孜不倦,他才積累了可堪「匡時救世」「肩任天下大事」的淵博學識和豐富經驗。

曾國藩終其一生,以讀書自娛,對讀書人的了解可謂概莫能逾。他在給弟弟的書信中對讀書人應具備的最基本品行做了這樣的概括,他說:「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能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顯然,曾國藩認為「有識」是讀書人難得的品質,它是經過長期的孜孜以求才能形成的見識。而「有志」在曾國藩看來,即讀書人必須有不甘落伍、超群拔萃的遠大志向;「有恆」即必須持之以恆、發奮努力、堅持不懈。對這兩點,曾國藩認為讀書人只要努力是可以具備的。曾國藩對此身體力行,充當其弟弟們的表率。在京為官期間,他就指出:「人苟能立志,則聖賢豪傑何事不可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唯孔孟之是學,人誰得而御我哉!」 可見在曾國藩眼裡,一個人是沒有幹不成的事業的,關鍵要看他有沒有志向。一個人樹立了宏大志向,他便有了持之以恆、無窮無盡的力量源泉。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在京時期,曾國藩雖已是朝中大員,但仍能給自己規定每日必修的課程,發奮讀書,砥礪於學,「每天發奮用功,早起溫經,早飯後讀二十三史,下半日閱讀古文。每日共可看書八十頁,皆過筆圈點。」

有了奮發向上的志向,曾國藩從來不計較讀書的條件,道光二十二年十月,曾國藩弟弟們來信要離家外出,找一清靜處讀書,結果遭到曾國藩的嚴厲批評,他說:「且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顯然一個有志之人只要立了志向,就是在最艱苦的環境下,都能夠找到讀書的樂趣。

一個胸懷遠大志向的讀書人,儘管對知識和真理有一種鍥而不捨永無止境的探求精神,但就讀書來說,還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表面看似簡單的讀書,曾國藩卻並不這樣認為,他把讀書的方法,分為看、讀、寫、作四個步驟。他說:「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鹹豐八年,曾國藩在與其子曾紀澤的塾師鄧寅階探討關於曾紀澤的讀書方法時,曾對如何讀書做過精闢的論述:「小兒紀澤頗事看書,不好制藝。吾意學者於看、讀、寫、作四者缺一不可。看者,涉獵宜多宜速;讀者,諷詠宜熟、宜專。看者,日知其所亡;讀者,月無忘其所能。看者,如商賈趨利,聞風即往,但求其多;讀者,如富人積錢,日夜摩挲,但求其久。看者,如攻城拓地;讀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兩事,不可闕,亦不可混至。寫字不多則不熟,不熟則不速,無論何事均不能敏以圖功,至作文則所以瀹此心之靈機也,心常用則活,不用則窒,如泉在地,不鑿汲則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則不成令器。今古名人,雖韓歐之文章,範韓之事業,程朱之道術,斷無久不作文之理。」

曾國藩要求讀書人應該首先能夠博覽群書。為能廣泛涉獵,一個人在看書時要抓緊時間,提高閱讀速度,他批判了當時世間流行的「讀書在精不在多」之說。曾紀澤閱讀《漢書》太慢,曾國藩指出:「每日至少亦須看十頁,不必惑於在精不在多之說。今日半頁,明日數頁,又明日耽閣間斷,或數年而不能畢一部。如煮飯然,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熟,須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甲五經書已讀畢否?須速點速讀,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終身未讀完經書。」

曾國藩教育曾紀澤抓緊時間讀書,提高效率,這並非讓他讀書不求甚解地加快速度,而是要他在理解的基礎上提高速度,他曾對曾紀澤說:「爾讀書記性平常,此不足慮。所慮者第一怕無恆,第二怕隨筆點過一遍,並未看得明白。此卻是大病,若實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悅之境則自略記得矣。爾不必求記,卻宜求個明白。」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讀書人皆以應試科舉為先務,應付考試成為他們讀書的唯一宗旨,凡與考試無關的書籍一概不聞不問。針對當時的時弊,曾國藩告誡自己的弟弟說:世人「大抵為考試文章所誤。殊不知看書與考試全不相礙,彼不看書,亦仍不利考如故也。我家諸弟此時無論考試之利不利,無論文章之工不工,總以看書為急。不然則年歲日長,科名無成,學問亦無一字可靠,將來求為塾師而不可得。或經或史或詩文集,每日總宜看十頁。男今年以來無日不看書,雖萬事叢忙,亦不廢正業。」 只要是自己選定要讀的書,曾國藩認為一定要從頭到尾通看一遍,一部書沒有看完,最好不可改讀他書。有些人看書喜歡東翻一翻西翻一翻,這兒抄一段,那兒抄一篇,曾國藩認為這是萬萬不可取的,這是讀書人最忌諱的,倘若這樣,人們就很難把握這部書的全貌,自然也就不能分辨出書中的精彩與不足。

除了大量的閱讀以外,曾國藩還十分注重讀書的第二個步驟「讀」 ,即我們現在常說的對書或文章進行精讀。他認為有些書如果你不高聲朗誦,你就不可能感受到文章中雄渾豪邁的偉然之氣,而有些書如果你不潛心低吟,你也不可能體察到文中深遠的意境。對於這些作品,最好還是熟記於心中,只有這樣才能從內心接受其中道理,做到「月無忘所能」 ,在自己寫作時,才能把其中的經義自然流露在自己的文採當中。但曾國藩在主張精讀的同時,十分反對死記硬背,為背書而背書,或為買弄學問而背書,他說:「吾謂讀書不求強記,此亦養身之道。凡求強記者,尚有好名之心,橫亙於方寸,故愈不能記,若全無名心,記亦可,不記亦可,此心寬然無累,反覺安舒,或反能記一二處,亦未可知。」

曾國藩十分看重讀書的第三個步驟「寫」 ,這也是他從長期的讀書生涯裡總結出的心得。曾國藩寫字十分遲鈍,在緊張繁忙的軍務之中,覺得很是誤事,因而他一再要求曾紀澤在大量閱讀的同時,每日還必須有一定時間來寫字。這寫字不單指臨帖習字,更多地是指對於過目書籍,對於那些有心得或是疑惑不解的地方,略作札記,亦即將它們「寫」出來,以備將來考證。他認為每日最好能寫一萬字小楷,手底下才算有了功夫,這樣不但寫字熟練快捷,而且可養成辦事幹練的習慣。

至於讀書的最後環節「作文」 ,曾國藩認為無論一個人將來成就什麼事業,沒有不作文章的,也沒有不是從作文章開始的,所以每一個人只有常作文章,才能把自己平時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成自己的學識,思想才不至於窒息,考慮問題才會全面,才能細緻入微。

曾國藩認為一個人的文風一般在三十歲時就已成規模,因而在此之前一定要在作文章上很下功夫。他要求曾紀澤無論是詩賦還是文論,定期要寫上一篇,三百、五百、八百字的都可。少年作文,不怕寫不好,怕的是不作文章,你越作不好文章,以後越不願意作,這樣你的文章就很難長進,學問自然也就無用武之地,當然更談不上顯示才華了。因此他指出:少年作文「不可怕醜,須有狂者進取之趣,過時不試為之,則後此彌不肯為矣。」

掌握了讀書的基本步驟之後,讀書人就可以學有所成了嗎?顯然曾國藩並沒有以此為滿足,因為這並沒有達到曾國藩想要達到的讀書境界。曾國藩認為一個學者要想讀有所得,讀有所成,你就必須在讀書的時候使自己進入「虛心涵泳,切己體察」的意境當中。

所謂涵泳,曾國藩認為這很難領悟,他說涵者,就是指人們在讀書時,要像春雨滋潤著鮮花、渠水灌溉著禾苗一樣,水既不可過多,也不可太少,只有恰到好處,才可使鮮花、禾苗滋潤而勃發;泳者,是指人們讀書的時候要能體會到如同魚兒暢遊在水中一樣的樂趣,抑或如同人們用水洗去腳上汙泥一樣的舒暢心情。所以他說:「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於意言之表。」

說到切己體察,曾國藩主張要想真正理解書中所講的道理,讀書之人還必須切身體驗,要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聯繫自身的實際,逐步加深理解。因此他主張「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之人酬酢笑語於其間。」

雖然曾國藩一生讀書不倦,已經達到了他所說的虛心涵泳的讀書境界,但虛心涵泳和切己體察兩者相較,曾國藩更注重後者,更注重用社會實踐來考察書本知識。一天,曾國藩和諸將談論兵法,他發現對於軍中陣法,雖然人人目睹親歷,但看法迥異,於是他便推斷出「古來史傳不足憑信,亦如是矣。」因此他認為二十三史中,除了司馬遷、班固外,都是文人憑想像寫出來的,他們根本就沒有經歷過戰陣,因而隨意編造,是不能全信的。

於是,他在讀《通鑑》時根據自己的經驗,把不可信的地方都用筆標出來。即使對歷來史家最推崇的《史記》 ,曾國藩認為人們在讀它的時候也應該用實際的眼光辯證地看待它,切不可盲目崇信,他說:「儒者記兵事以遷為最善,遷史以《淮陰傳》為最詳,其中如木罌渡河,沙囊壅濰,國藩頗疑其並無是事,今臨晉之黃河尚在,果木罌所能渡乎?沙囊堵水,溢漏如故,斷不能頃刻成堰,水大則不能忽堵忽決,水小則無損於敵。以物理推之,遷書尚可疑如此,則此外諸史敘述兵事,其與當年實跡相合者蓋寡矣。」

我們暫且不論《淮陰傳》中的故事是否屬實,單就曾國藩這種以實際經驗考究歷史、讀書務實的精神就足以稱道。他更反對生搬硬套地使用書本知識。湘軍有一叫吳士邁的營官,他摘錄了二十三史中有關戰爭的記載,編輯成冊,打算把它作為治軍的藍本。曾國藩知道後,立即寫信給該軍的統帥李元度說:「軍事是極質實之事」 ,「若以編輯二十三史成書為治軍藍本,則門徑已差,難與圖功。閣下與之至交,須勸之盡棄故紙,專從事於點名、看操、查牆子諸事也。」

曾國藩這種在讀書治學上的務實精神,使他對各種學問從無門戶之見,對眾多學術派別都採取兼容並包的態度,只要一切有利於自己經邦濟世的,他都加以吸收和利用。他推崇理學、漢學,嗜好古文,對經濟之學又情有獨鍾。長期的勤奮努力,使他在各個方面都卓有成就。對考據學的鑽研使他形成了很深的文字功底;對古文的鑽研,使他的詩文為一世所稱頌;對理學的崇信,使他成為世人楷模;對經濟之學的探求,則使他的軍事政治才幹鶴立於朝野之上,讓眾多以學問出身的湘軍將領唯命俯首。由此可見,曾國藩的成功,無不是以讀書問學開始。儘管世人讀書各有其道,但曾國藩的讀書治學方法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從「志、識、恆」看曾國藩的處世哲學
    曾國藩,"晚清四大名臣",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曾國藩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2、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3、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4、盛世創業之英雄,以襟懷略達為第一義。
  • 曾國藩:早起,有恆,重,三者須牢記
    讀《曾國藩家書》,有一則曾國藩寫給兒子的信《須從有恆二字下手》。01在信中,曾國藩提出,要兒子「當以早起為第一先務。」不僅自己要身體力行,還要和新婚妻子一起踐行。為了勸兒子早起,曾國藩說:「我朝列聖相承,總是寅正即起,至今二百年不改。」
  • 曾國藩:進德修業有智慧
    這裡就談到了「立志」和「有恆」。後來給諸位賢弟的信裡他還說道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諸弟此時惟有識不可以驟幾,至於有志、有恆,此諸弟勉之而已。」
  • 都說曾國藩識人準,可5個女婿有4個不成器,學者:他也有苦衷
    說到識人辨人,那就不得不提到「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按理說觀人無數,為人處事十分老辣的曾國藩,挑選女婿的眼光應該也不會差。可結果恰恰相反,他的5個女兒的婚姻並沒有那麼的如意。長女曾紀靜曾國藩的長女曾紀靜,6歲時就訂了娃娃親,對方是曾國藩翰林院的好友袁芳瑛的兒子袁榆生。可怎料,這袁芳瑛只會自己讀書,對教育孩子完全不在行,袁榆生不愛讀書也不聽話。後來,袁芳瑛去世後,袁榆生更是放飛自我了,吃喝嫖賭,沒有他不幹的,實打實的敗家子。
  • 曾國藩:人生體驗揭示的成長規律是:小習慣大素質,小訓練大成長
    他就是被譽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曾國藩一生鑽研實踐儒學,努力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下功夫,實現了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的最高追求,世有「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說法。但就是這樣一個對自身修為高度自律的人,卻在自己的日記中毫不避諱地公開承認自己有色心。
  • 曾國藩識人術:人生過40歲還沒起色,謹記3字真言,助你平步青雲
    曾國藩識人術:人生過40歲還沒起色,謹記3字真言,助你平步青雲每個人年少時,都會自命不凡,想著在以後闖出一片天地來,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卻發現自己越來越平庸,想要做的事很多,卻從來沒有實現過。不過,暫時的平庸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就此隨波逐流,才會導致一生碌碌無為。
  • 曾國藩識人術:男人在這幾點上能夠堅持下來,多半成事,大富大貴
    1.誠在有「識」曾國藩曾經在政治上建立頗多功業,而選拔人才,推舉良才為當時朝政起到的推動作用更大。這一切取決於曾國藩在識人方面不可多得的精確眼光,而在這方面他確實總結了不少心得。「誠在有識」,人可貴在於對事情的發展有長遠的「見識」;對得力的助手有知根知底的「認識」;對事業有著不遜色於他人的「知識」底蘊。男人不論做什麼,帶兵打仗需要打探軍情,做生意需要收集行情。首先有了這三個「識」,你就相當於手上有了兵器,手下有了夥計。
  • 有志則斷不敢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
    【名句】:「有志則斷不敢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也。」出自曾國藩的文集《曾國藩家書》中的《二勸學篇致諸弟·勉勵自立課程》 二勸學篇致諸弟·勉勵自立課程 作者:曾國藩 【原文】 諸位賢弟足下: 九弟到家,偏走各親戚家、必各有一番景況、何不詳以音我?
  • 看看古人是怎樣看待讀書的?孔子、朱熹、曾國藩的讀書之道!
    一、三則文言文出處及高速我們關於讀書、學習的言論。本文由三則文言文組成,記錄了古人有關讀書、學習的言論。第一則選自《論語》,是孔子關於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三句話。第二則選自朱熹《童蒙須知》(一作《訓學齋規》),告訴我們讀書要心想、眼看、口誦。
  • 「每日讀書小記錄」讀曾國藩《挺經·勵志》篇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大致上文人讀書的話,首先要有「志」,然後要有「識」,最後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有志的意思就是不甘於人下;有識就是說必須知道學無止境,不能因為一點點成績就驕傲,就像河伯(河神)觀大海、井底之蛙看天空一樣,這都是缺乏見識的表現;有恆就是指沒有辦不成的事。這三者缺一不可。
  • 《曾國藩家書》:以辦事能力識人,不遺餘力保舉賢才良才
    曾國藩帶過兵,當過官,所以練就了一身高超的識人用人本領。曾國藩用人有他的原則,那就是唯才是用,不任人唯親。他更看中的是一個人的能力和水平。這一原則在他用人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曾國荃的成長過程,離不開曾國藩的諄諄教導和耐心細緻的指點,也正是因為有了曾國藩不厭其煩的幫助,曾國荃才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02不問出身,只認能力《致九弟·催周鳳山速來》是曾國荃帶兵以來曾國藩寫給他的第一封信。在信中,曾國藩提到了一個重要的人物「黃南兄」。
  • 白巖松:抑鬱症,三次想自我了結,曾國藩語錄拯救我
    在《對白》這檔節目裡,有一個女大學生就提問他:「您抑鬱過嗎?您是靠讀書走出抑鬱的嗎?」白巖松對這個問題很是重視,他也絲毫沒有避諱自己抑鬱的經歷,而且也坦言讀書對他的病症起了很大的作用。幸運的是,家人及時發現了他的一系列反常狀況,深愛他的妻子陪他一起去看心理醫生,陪他一起經過數次治療,最終白巖松找到了開解自己的方法,也是幫助他走出抑鬱症的最好的良藥——讀書。他說:「讀書就是在讀自己,如果不去讀很多書,讀很多的人,我怎麼能明白自己,自己又怎麼去接受自己的缺陷?
  • 曾國藩: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讓人終生受用的家訓值得收藏!
    曾國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樸,遠離奢華。他在京城見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帶領子女住在鄉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夫人在家手無餘錢,親自下廚、紡織。勤於治學。除了「儉」,曾國藩對子女的另一條要求是「勤」。
  • 145 C29 古人談讀書·二(宋)《訓學齋規》- 部編小學語文5上
    特約:imEmily - ibabylips今天今天是古詩詞學習筆記第27周,古文《訓學齋規》的《古人談讀書·二》。古人談讀書·二《訓學齋規》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餘:我。嘗:曾經。謂:說。此:一般指這裡,文中指書本。則:那麼。既:既然。專一:專心一意。
  • 曾國藩為了「戒色」,想出2個「笨辦法」,管用,值得年輕人借鑑
    而在戒除女色這一方面,有一個歷史名人,稱得上榜樣。他便是被稱作「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曾國藩一輩子鑽研實踐儒學,努力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下功夫,實現了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的最高追求,世有「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說法。
  • 那個「扎硬寨、打呆仗」的曾國藩,還講過其他七個道理
    但我們忽略了:寨子扎得有多深,護城河有多牢固,決定了你能走多遠。或許像曾國藩這樣,用世界上最笨的方法,才能打贏世界上最聰明的仗。叄 曾國藩年輕時也心浮氣躁老師送給他一個字:「靜」  心靜下來,就能處理各種紛亂事物從那時起曾國藩每天都要靜坐一會兒許多為人處世、治學從政的體會都在此獲得  吳老師在《大敗局》中,記錄了一個這樣的細節:在巨人大廈血雨腥風的日子裡,史玉柱安靜地坐在公司裡
  • 曾國藩12字識人口訣,是君子是小人一看便知
    在清朝的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曾國藩會識人,左宗棠會打仗,李鴻章會做官」。如果說到歷史上最功成名就的人有哪些?那麼「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一定排得上號,他在識人方面確實有極高的造化。都說曾國藩在識人方面是毋庸置疑地,有著獨特而高超的識人本領。那麼,君子與小人是怎麼樣的呢?君子和小人有何區別?曾國藩利用12個字輕鬆識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一看便知。
  • 曾國藩: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徵,佔一個都不簡單!
    我們不妨牢記曾國藩的這3句箴言,如果能悟透,我們也能讓內心強大!1、舉止端莊,言不妄發——曾國藩意思就是:行為舉止端莊、得體,不會隨便發表意見、亂說話。所以,那些內心強大的人,往往都有這個特徵——「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如果我們想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不妨熟記曾國藩的這句箴言,幫助我們自己修煉強大的內心!
  • 人但有恆,事無不成
    人但有恆,事無不成梁啓超曾在<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一文中對曾國藩作出這樣的評價:「曾國藩年少時並非超凡絕倫的天才,甚至是同齡孩子中資質最愚鈍的。」然而,卻是資質最愚鈍的孩子,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後一位大儒,是什麼原因呢?
  • 曾國藩識人術:識人用人,掌握這2點,一看一個準
    我們都知道曾國藩創立的「湘軍」,在晚清歷史上佔有非常大的比重。湘軍英勇無敵,人才輩出,其中有很多因為曾國藩的欣賞和提拔,才能成就一番事業。曾國藩在朝為官多年,據說當時清朝有四分之一的官員都是曾國藩提拔上來的,包括左宗棠、李鴻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