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讓人終生受用的家訓值得收藏!

2020-12-25 風花雪月的吟唱

話說在清朝,有一戶人家,家裡有一個孕婦即將生產,就在孩子出生的前一個夜晚,家裡的掌門人也就是孩子的爺爺做了一個怪夢,夢到他們家的房梁上,下來一條巨大的蟒蛇,眼睛裡閃著紫色的光,嘴裡吐著它那個三角的信子,然後就開始往房間裡爬,老爺子被嚇得一身冷汗。結果第二天孩子就降生了。這個孩子就是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 ,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普通耕讀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歷史功績

組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

1852年,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事,太平軍勢力正值鋒芒,清政府從全國調集大量八旗軍及綠營官兵對付太平軍。但是腐朽的清軍不堪一擊,清政府試圖利用地主力量來遏制太平軍的發展,這為曾國藩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鹹豐四年(185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裡,他聲稱太平天國運動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故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鬥爭當中,為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曾國藩命褚汝航為水軍統領,塔齊布為陸軍先鋒,率大小船艦240艘,水陸大軍17000人,揮師東下。3月,嶽州戰事不利。4月,在靖港水戰中又被太平軍石祥貞部擊敗,曾國藩憤而投水自盡,幸被幕僚章壽麟所救。因戰事不利,曾國藩得旨革職。

鹹豐六年(1856年),石達開進攻江西,曾國藩坐困南昌,這時羅澤南卒於軍營中,彭玉麟走千裡殺入重圍至南昌助守。9月2日,洪秀全與楊秀清內訌,史稱天京事變,南昌解圍。10月,曾國藩在長募勇組建吉字營入援江西。

鹹豐七年(1857年)2月20日,其父去世,曾國藩偕弟曾國華回籍奔喪。7月,兩次上疏,請求在家終制,獲鹹豐帝準許。在當年建「思雲館」。

鹹豐八年(1858年)5月19日,李續賓、楊嶽斌率水陸兩軍攻陷九江。7月13日,曾國藩接鹹豐諭出辦浙江軍務,救援福建。十二月,作《愛民歌》以訓湘軍。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攻克鐘山,合圍天京。7月,湘軍攻破天京,對無辜平民展開屠殺與搶掠。當時的南京城被燒毀,平民死傷無數,南京人稱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為「曾剃頭」、「曾屠戶」。同月,朝廷加曾國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襲罔替,並賞戴雙眼花翎。八月,奏準裁撤湘軍25000人。

追剿捻軍

同治四年(1865年)1月,選漢唐以來各臣奏疏17首,編《鳴原堂論文》。3月,主持修葺種山、尊經兩書院。收養八百孤寒子弟,並從自己養廉銀中捐款課獎。5月26日,曾國藩率軍赴山東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遺書》完稿,共320卷,交金陵書局出版。

六月十八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蹤。9月,經揚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調兵布防堵圍,沿途又張榜招員。10月,將金陵製造局遷上海虹口,和李鴻章原設的炮局及購自美國人的鐵廠合併,再加容閎購回的百多部機器建成江南製造總局。12月,核定長江水師永遠章程及營制營規。

同治五年(1866年),曾國藩奉旨進駐周家口,以欽差大臣的重權身份,督師剿捻。曾國藩根據捻軍行蹤不定、流動作戰的特點,採用了「重點防務、堅壁清野和畫河圈圍」的對策,但最終全部失敗。後來,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裡防線」,希望藉此天塹消滅捻軍。

主辦洋務

同治六年(1867年)3月,在江南製造總局下設造船所試製船艦。同時擬設譯書館。5月,會同李鴻章將江南製造總局由虹口遷高昌廟,徵地擴遷,規制大增。六月,補授體仁閣大學士。

同治七年(1868年)4月,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5月31日,至上海視察江南製造成總局。8月,奉命調任直隸總督。9月,江南造船廠試製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寧,曾登船試航,取名「恬吉」。

主要影響

政治

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於關係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己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

軍事

曾國藩提倡忠君衛道、以儒家學說治軍的這一宗旨還貫徹在選將、募兵、軍隊管理以及協調軍內外關係等方面。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化。

曾國藩治軍把選將作為第一要務,他說,「行軍之道,擇將為先。」他的選將標準是德才兼備,智勇雙全,而把德放在首位,並把德的內涵概括為「忠義血性」。

將清朝的世兵制改革為募兵制,也是曾國藩建立湘軍的首要一著。他說,「數年來痛恨軍營習氣,武弁自守備以上無一人不喪盡天良。故決計不用營兵,不用鎮將。」因此,他組建湘軍時,主張不在市民而在鄉農中招募兵員。其用意就是鄉農中招募的兵員樸實壯健,有利於灌輸封建的忠義倫理思想和便於適應艱苦殘酷的戰爭環境。

文學

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蘊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後世所贊。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變革、發展,又選編了一部《經史百家雜鈔》以作為文的典範,非桐城所可囿,世稱為湘鄉派。清末及民初嚴復、林紓,以至譚嗣同、梁啓超等均受他文風影響。所著有《求闕齋文集》、《詩集》、《讀書錄》、《日記》、《奏議》、《家書》、《家訓》及《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等。不下百數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傳於世。另著有《為學之道》、《五箴》等著作。

家訓

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以儉持家。曾國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樸,遠離奢華。他在京城見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帶領子女住在鄉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夫人在家手無餘錢,親自下廚、紡織。

勤於治學。除了「儉」,曾國藩對子女的另一條要求是「勤」。曾國藩堅持給子女寫信,為他們批改詩文,探討學業和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他寫信給兒子曾紀澤,要他每天起床後,衣服要穿戴整齊,先向伯、叔問安,然後把所有房子打掃一遍再坐下來讀書,每天要練1000個字。

曾國藩還敦促家人每日堅持學習,並多次為全家擬定嚴格的學習計劃:「吾家男子於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於衣、食、粗(工)、細(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視家教。曾國藩有3子5女,小女兒曾紀芬最長壽,活到91歲。1875年,曾紀芬嫁入湖南聶家。曾國藩規定,每個女兒出嫁,嫁妝不得超過200兩銀子,同時嫁妝中還有父親親手書寫的功課單。曾國藩想把女兒培養成一個勤儉持家的家庭主婦,實際上女兒做得比父親期望的更好。

網友整理曾國藩家訓語錄30條

1、勤字功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凡將相無種,聖賢豪傑無種,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2、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且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4、我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我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今日我處順境,預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今日我以盛氣凌人,預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氣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孫。常以"恕"字自惕,常留餘地處人,則荊棘少矣。

5、靜中,細思古今億萬年無有窮期,人生其間,數十寒暑,僅須臾耳;大地數萬裡無有紀極,人於其中,寢處遊息,晝僅一室耳,夜僅一榻耳;古人書籍,近人著述,浩如煙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過九牛之一毛耳;事變萬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辦者,不過太倉之一粒耳。知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遇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知書籍之多而吾所見者寡,則不敢以一得自喜,而當思擇善而約守之;知事變之多而吾所辦者少,則不敢以功名自矜,而當思舉賢而共圖之。夫如是,則自私自滿之見可漸漸蠲除矣。

6、家中兄弟子侄,惟當記祖父之八個字,曰:"考、寶、早、掃、書、蔬、魚、豬"。餘日記冊中又有八本之說,曰:"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此八本者,皆餘閱歷而確把握之論,弟亦當教諸子侄謹記之,無論世之治亂,家之貧富,但能守星岡公之八字與餘之八本,總不失為上等人家。

7、一曰慎獨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勞則神欽。

8、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不特寫字,凡事都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9、諸弟在家讀書,不審每日如何用功?餘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來,雖懶惰如故,而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嘗一日間斷。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煙,洎今已兩月不吃煙,已習慣成自然矣。予自立課程甚多,惟記茶餘偶談、讀史十面、寫日記楷本,此三事者誓終身不間斷也。

10、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於逸而憚於勞,古今之所同也。

11、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若全無一分,未有不敗。和字能守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諸弟試在鄉間將此三字於族戚人家歷歷驗之,必以吾言為不謬也。

12、三樂:勤勞而且憩息,一樂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樂也;讀書聲出金石,三樂也。

13、八德:勤、儉、剛、明、忠、恕、謙、渾。

14、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

15、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16、困心橫慮,正是磨練英雄,玉汝於成。李申夫嘗謂餘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餘生平咬牙立志之訣。

17、諺雲吃一暫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務須明勵志,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餒也。

18、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

19、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20、大約軍事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21、戒驕字,以不輕易笑人為第一義,戒惰字,以不晏起為第一義。

22、以耕讀二字為本,乃是長久之計。

23、讀經、讀史、讀專集、講義理之學,此有志者萬不可易者也。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然此亦僅為有大志者言之。

24、習字臨《千字文》亦可,但須有恆。每日臨帖一百字,萬萬無間斷,則數年必成書家矣。

25、諸弟在家教子侄,總須有勤敬二字。無論治世亂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興,不勤不敬未有不敗者。

26、吾不望代代得富貴,但願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讀書之種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禮義之旗幟也。

27、讀書如譬若掘井,掘數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見泉。讀書總以背熟經書,常講史鑑為要,每日有常,自有進境,萬不可厭常喜新,此書未完,勿換彼書耳。

28、思古聖人之道莫大乎與人為善。以言誨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養人也,皆與人為善之事也。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師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無常師,即取人為善也;無行不與,即與人為善也。為之不厭,即取人為善也;誨人不倦,即與人為善也。

29、古之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觀密微,二者闕一不可。

30、修身十二款:

1) 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慎。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如日之升。

2)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半時,體驗靜極生陽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 早起:黎時即起,醒後不沾戀。

4) 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循外為人,每日以十葉為率。

5) 讀史:丙申購二十三史,每日讀十葉,雖有事不間斷。

6) 謹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7) 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 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

9) 日知其所亡: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分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

10) 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味眈

著,最容易溺心喪志。

11) 作字:早飯後作字半小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功課,不留待明日,愈積愈難清。

12)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參考文獻《百度百科》 《360圖書館》

相關焦點

  • 如何評價曾國藩和左宗棠的關係?
    歡迎來到小發談歷史,清代的曾國藩和左宗棠,他們是平定太平天國的兩個功臣,當時人稱他們是「曾左」。之所以曾國藩在前面,左宗棠在後面,有三個原因,一是因為曾國藩年紀較大,二是因為曾國藩考的科名較高,第三是因為曾國藩進入仕途比左宗棠要早。
  •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晚清名臣留下的輓聯,哀思悠悠,讓人淚下
    大家都知道,晚清有四大中興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這些人名震一時,對後世的影響頗大,比如現在很多人還在學習《曾國藩家書》。其實這些名臣寫的輓聯,同樣很有韻味,充滿哀思,讓人情不自禁的淚下。關注小編,一起來欣賞吧。
  • 曾國藩:真正厲害的人,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人是一個矛盾體,也是一個多面體。 而做人的最高境界,莫過於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無獨有偶,《榮枯鑑》也提到,外君子而內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內君子者,真君子也。 曾國藩,從一介草根翻身至一代名臣,離不開此道。
  • 曾國藩打仗不在行,但身為統帥,卻有一個常人所不及的特長
    就這兩方面來說,曾國藩幾乎沒有什麼漏洞,尤其在識拔人才方面,曾國藩可謂超越古今。曾國藩識人之明在當時是出了名了,在他的鑑別之下,哪些人可用,哪些人不可用,或是哪些人可成大器,幾乎沒有失算過。下面有幾個案例很能說明問題。第一個是江忠源。
  • 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 他們都是曾國藩一手推薦出來的
    晚清名臣曾國藩本是一名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帶兵打仗後,竟然成為統領數十萬湘軍的一代名將,剿滅太平天國後被朝廷封為一等勇毅侯,創造了「文人封武侯」的奇蹟。「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曾國藩能夠功成名就,少不了「集眾人之長,補一已之短」「合眾人之私,成一已之功」。
  • 有知人之明的曾國藩,為何選中的女婿大都不成器?
    蔣介石的床頭經常放兩本書,一本是宋美齡送給他的《聖經》,另外一本就是《曾國藩家書》,而且蔣介石還明確要求國民黨軍隊的將領必須「認清歷史,效法曾胡」。而毛主席也曾說過「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同時縱觀清朝國祚267年,死後諡號是文正的僅有八人而已,文正是人臣極美的諡號,皇帝一般很少輕易給人,而曾國藩就這是八人中的一份子。
  • 夜讀丨曾國藩:欲成大器應有的思維方式
    而這樣獨佔利益卻不與大家分享的人,更容易招致怨恨,甚至成為眾矢之的。曾國藩早期在抵抗太平軍時,認為有道義就能感召別人,必然振臂一呼、應者雲集。但是他慢慢發現,最初投奔他的人都去了胡林翼那裡,於是便問趙烈文:「眾皆出我下,奈何盡歸胡公?」趙烈文回答:「人皆有私,不能官,不得財,不走何待?」曾國藩問:「那我該怎麼辦?」
  • 曾國藩為了「戒色」,想出2個「笨辦法」,管用,值得年輕人借鑑
    曾國藩為了「戒色」,想出2個「笨辦法」,管用,值得年輕人借鑑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從古至今都是如此。但一個男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一定要懂得戒除女色。不然,身體不強、運勢不達、事業不興。他便是被稱作「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曾國藩一輩子鑽研實踐儒學,努力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下功夫,實現了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的最高追求,世有「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說法。但就這樣1個對自身修為髙度自律的人,卻在自己的日記中毫不避諱地公開承認自己有色心。
  • 曾國藩的最高職務,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官職太高,你可能都不信
    曾國藩,「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平定太平、徵戰捻軍,憑一己之力為晚清強力續命十幾年;興辦洋務、重視教育,強勢開拓中國近代化建設。晚清重臣左宗棠稱其有「謀國之忠,知人之明」;李鴻章評價其為「威名震九萬裡,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梁啓超更是對其推崇備至,稱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
  • 話題|曾國藩,一個笨拙的人
    曾國藩是一個奇人。毛澤東曾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他被後世稱為「千古完人」,同時,卻也有著「天下第一笨人」之稱。曾國藩用他一生的經歷在告訴我們,笨,未必是一件壞事。有的時候笨是一種優勢,是一種智慧,是一種風度,更是一種人品。
  • 曾國荃克復天京,左宗棠和曾國藩卻開始互相揭短,到底演戲給誰看
    曾國藩、左宗棠都是湖南人,又同為晚清四大名臣,都是在剿滅太平天國的戰爭中嶄露頭角從而一躍成為清朝的封疆重吏。按理來說,兩人關係應該很好。事實上在一開始,兩人私交確實非常不錯,曾國藩甚至可以說對左宗棠有著不小的舉薦提攜之恩。然而,等到太平天國被剿滅,兩人卻突然交惡,甚至之後老死不相往來。
  • 曾國藩幾句家訓,揭開家族興旺的秘密
    曾國藩囑咐這個弟弟,要好好讀《父子宰相家訓》,說,「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認為這是修身齊家的典範。由此可見,曾國藩對家風和家訓的重視。事實證明,曾國藩對於家族子弟的教導是正確的,後世子弟無一人是「逆子」,世代皆為有志之士就是最好的證明。晚清歷史上唯一一次算得上勝利的外交活動就是曾國藩的二兒子完成的。
  • 《湖南人怎麼了》絕版連載之9
    衡陽人習武,頂多是用來健身,相當於今天男人借桶子腰做瑜珈,女人晃動柳腰做有氧體操。架把兒好看倒是真的。所以:當衡陽人跟天下人談學問,地球村的人都不作聲了,衡陽人轉行去炫耀武力,等於老虎在猴子面前誇口比爬樹,天下人都笑了。我對這點感受切身,我的父親也是習武之人,他出去闖蕩江湖,人碰之必倒。
  • 世人皆知曾國藩、左宗棠,誰人識得胡林翼?可惜可嘆!
    然而當曾國藩離世時,人們紛紛猜測左宗棠可能不會致祭,然而左宗棠卻送來了他的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欺無負平生。」這是左宗棠對曾國藩和他們兩個關係由衷的評價。有人認為,左宗棠和曾國藩交惡是兩個人共同演出的一段雙簧,目的就是讓清政府放心。
  • 清正廉潔曾國藩,竟因怪異奇葩愛好,被好友拒絕來往!
    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曾國藩,就是這麼一個「腦子秀逗」的人,偏愛給活人寫輓聯。據說曾國藩喜歡寫輓聯到什麼程度呢?特痴迷!每天都得寫,不寫就渾身難受。最開始還是先給認識的人寫,如果是身邊有親朋好友最近故去了,曾國藩就文思如泉湧,誠心哀悼,作出一副輓聯送給親朋好友。但是親朋好友畢竟有限,這寫著寫著沒那麼多人死了,怎麼辦呢?
  • 中國古代的家訓:曾國藩不願子孫為大官
    家訓,對於今人來說,是個比較專業的說法。但在古時,卻是常用詞,因為「人必有家,家必有訓」。家訓指家庭或家族內部父祖輩對子孫後代的垂誡、訓示,更是儒家知識分子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面教育後輩的家庭教育讀物。古人家風的形成,更多靠的是長輩與子孫的身體力行,而不是背誦「家訓」。
  • 曾國藩家訓:有這三種家風的家庭,更容易吉祥如意,福報多多
    曾國藩家訓也說:有這三種家風的家庭,更容易吉祥如意,福報多多。第一:孝致祥,曾國藩認為,有「孝悌」這種家風的家庭,更容易招來吉祥如意,繼而福報多多。何為「孝悌」?就是指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實,早在100多年前,曾國藩就將「勤致祥」寫入家訓,因為他認為有「勤勉」這種家風的家庭,更容易招來吉祥如意,繼而福報多多。曾國藩一輩子都在身體力行地做好「勤」字功夫,繼而福報多多,比如他勤早起,勤寫家書,勤寫日記,勤讀書等等。他甚至還總結了一個做人的「五勤」口訣:腳要勤、眼要勤、嘴要勤、心要勤、手要勤。
  • 晚清時期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位重臣之間是什麼關係?
    先說曾國藩和左宗棠吧。他們是湖南老鄉。曾國藩比左宗棠年長一歲,科舉比較順,28歲就考中進士,此前的會試只失敗過一次。左宗棠就沒這麼好運。他考舉人倒還順利,但那以後去參加會試,三考三敗。心高氣傲的左宗棠一怒之下乾脆放棄科舉,回鄉教書去了。人比人氣死人。
  • 隸書新作曾國藩十六字家訓四條屏(每日一品第965期)
    「大柔非柔,至剛無剛,家勤則興,人勤則健」,這是晚清重臣曾國藩家訓中的十六個字。其中前八個字「大柔非柔,至剛無剛」是曾國藩熟讀老子《道德經》之後在扉頁上寫的「感悟」,這句充滿哲理的話後被其收到了自家家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