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喝喜酒這種形式來源於何時何地,但它那麼悄無聲息地進入中國人的生活,便與中國人世世代代結下了不解之緣。人這一輩子七災八難的,本來喜事就不是很多,娶妻生子、喬遷新居、就是其中的翹楚,頗值得慶賀。中國人高興的時候,吃喝成了最自然不過的事,無酒不成席,於是喝喜酒便成為中國人慶祝喜慶日子時必不可少的節目。
八、九十年代,中國雖然進行了改革開放,但廣大的農村還不怎麼富裕。喝喜酒的時候,不象現在直接致送禮金,而是兌錢買些實物,比如茶壺、瓷盆、鏡子等。這些東西,可以從合作社買新的,也可以由剛結過婚,家裡收了很禮物的人家提供。幾個人,或十幾個人,提著這麼一二件禮物,來到主家門前,放一掛鞭炮就齊啦。主人家自會殷勤接待。宴席擺下,喜酒喝起來。
菜自然沒現在豐盛,但也有葷有素。酒也不在孬好,最常見的即是當地人自家釀的土散酒,但要夠喝就行。喝酒的人,大多都是同村鄉親,離家即近,又不象現在有諸般禁忌,難得老少爺們聚在一起,開懷暢飲。人們揮拳捋袖,老虎槓子的來上了。能喝的、不能喝的,都得喝,一場喜酒下來,總得喝趴下三五位,人們才盡興,主家才高興。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喜宴都是講究人越多越好,來的人人越多證明主人家人緣好,交友廣,這天主家總是滿面春風,迎客入門。要是客人來的早,時間寬裕,大部分客人還沒來,或四人邀約打上一桌麻將。或先上兩幅撲克牌、打雙升,或鬥牛,或鬥地主。幾個人玩,一圈人看,吱吱喳喳,不亦樂乎。也有賭些錢的,沒有彩頭,提不起勁兒,但時間短,不可能有什麼大的輸贏,頂多,贏的落個白吃,輸的拿個雙份的喜酒錢,哈哈一笑,一會過去了。人一到齊,就開桌了。
喜宴開始前 先上瓜子、糖果,男桌上煙是少不了的。上菜前,餐具酒具要上齊。當然少不了酒,每桌還要兩瓶飲料,雪碧、果汁、可樂,也不拘什麼。夏天喝喜酒,講事的,每桌再上一件啤酒。菸酒的檔次,一般人家都差不多,家道殷實的且又講究的人家,可能更好一點。席間,主家要向客人敬酒,以感謝眾人的捧場。敬酒要桌桌到,人人到。要是敬酒者能說會道,誠懇而執著,只怕人人都得喝,即使不會飲酒也不能不抿一抿。主人來敬酒,客人自然要放下筷子,站起來,以示禮貌。如果確實大家都不願再喝了,可找一兩個能喝的人代表,他們喝了,也就意味著一桌人都喝了,但得敬酒者同意才行。
上菜講究先上涼菜,然後雞鴨魚肉一樣不能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太油膩的東西都怕吃,因此菜品講究清爽可口,葷素搭配均勻,這是考究廚子手藝和當地生活習慣了。在我們農村最後一道主打菜就是這道清淡美味的空花肉,湯要講究濃而不膩,湯色要正,必須是燉上一整天的高湯,肉皮要連皮帶肥肉,經過油炸去油膩,溫水泡軟,講究一個脆中帶軟,外酥裡香,碗底墊上蔬菜,面上鋪滿泡開的空花肉,在經過高湯一淋,肉香四溢,在撒上一點蔥花薑末、剛剛端上桌就會被搶個精光。最後和主人家客氣幾句,三五成群的各自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