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萬裡茶馬古道的起點在哪裡?其實就在我們安化縣江南鎮的黃花溪緣奇橋開始,古道翻越洞市鷂子尖嶺而得名鷂子尖古道。自南向北分別為大坪歇夥鋪、甘露茶亭、爵公橋、洞市老街、永錫橋、思賢橋至江南鎮資江岸邊五福宮碼頭止,全程長約30公裡。
可玩項目:(1)徒步穿越古道、(2)參觀遊覽古蹟、(3)感受關山峽谷與川巖江峽谷。
推薦行程:兩日遊,第一天上午益陽出發到洞市老街參觀,午餐後徒步6公裡,穿越鷂子尖古道至黃花溪村,村部有遊客接待中心,能夠接納120人的住宿與餐飲。第二天早上緣奇橋參觀後,前往高城感受關山峽谷的險峻。午餐後還可以去川巖江峽谷遊玩。
住:黃花溪接待中心。
吃:農家樂。
行:自駕車、摩託車、包車。
路況:除徒步線路外都是水泥路。
行程:益陽--安化江南鎮--洞市--黃花溪,全程約95公裡,費時2.5小時。
建議:如果人數較多的團隊需要住宿就餐,提前聯繫黃花溪遊客接待中心。現在的關山峽谷、川巖江景區現在不需要門票了,值得前往。
▲幾年前旁邊幾棟木房子發生火災,幸好大火沒有燒過來,要不然就看不到老街了
▲先來個洞市真全貌,圖片下方就是老街位置
▲進入老街
▲如果下點小雨的天去,才是最有詩情畫意的
▲這裡往上就是徒步要穿過的鷂子尖古道,6公裡到黃花溪村
▲這條道是新化過來的重要通道,因為需要翻越鷂子尖嶺而得名鷂子尖古道
▲原名鷂子尖茶亭。清兩江總督陶澍與其父親陶必銓曾多次途經此處,1836年陶澍為其更名為甘露亭。古道上尚存有陶澍及其父陶必銓詩碑與捐碑;石壁上三處摩崖石刻,記載了古道復修的時間、捐資人、工匠等;鷂子尖半山腰中峰茶亭遺址處,一塊捐碑記載了同治六年安化縣捐茶園一塊,新化巨商龔煥章兄弟捐銀一萬二千兩;甘露亭處一塊復修碑上記載了晉商商會組織王姓關公會捐款;民國時期,嶺下竹林溪村曾有晉茶商號天順長、晉裕川、寶聚興等在此設仔莊。
▲古道由於公路的普及逐漸荒廢,後來地方重新修整,才有現在的模樣
▲黃花溪入村口
▲這裡是大坪古歇夥鋪,古道從民居前廊下通過,來往商隊、行人在翻過一座大山之後,在這裡作短暫的休息,安化人稱「打尖」,遇夜會在此住宿一晚;一般有錢人都會住在歇夥鋪內,挑夫們則在前廊座位上將就一晚。從歇夥鋪前塌陷的青石臺階可看出當年這條古道十分繁忙。清代本地茶商羅開來、羅百世、王政光等早年在此開歇夥鋪起家,後發展到專營茶葉生意的「賓主來」、百源隆、裕源隆等茶號。
▲這個位置的感覺還是蠻好的
▲當年的馬幫就是走屋簷下經過
▲千年古樹
▲這就是緣奇橋,是安化茶鄉古道從古縣城梅城進入後鄉鷂子尖古道的起點。橋長30.8、寬4.8、高5.8米,為青石單拱橋,建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為浙江商人為主捐修。本地《羅氏族譜》記載,明嘉靖年間,該村附近村民就種植茶葉。緣奇橋橋頭立青石古碑四塊,其中有「緣奇橋」碑和「黃花溪緣奇橋捐碑」,碑上記載,該路為新化、安化二縣之通衢。
▲由於20多年前公路修通,古老的山道就沒有人走了,這戶人家就霸佔了橋頭位置,修建了這座房子,據說房子修好後沒有多長時間,男主人壯年就去世了,女主另外找了一位男人,很不幸的是,也沒有多少時間這位男人也不幸去世,可能覺得不太吉利,女主人帶著孩子搬遷到外地去了,房子就一直空閒著,幾年前村裡聯繫房主,打算出幾萬塊補貼拆除,房主開出的價格村裡無法接受,所以就一直這樣廢棄著。
▲橋下的小水壩風景還是很不錯的
▲遊客接待中心還是很不錯的,房間是120一間,人多時如果需要餐飲就要提前打電話預定
後語:黃花溪到已經廢棄的茶馬古道關山峽谷與川巖江,只有十幾公裡車程了,建議沒有去過的朋友順道過去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