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莊就能讓你走一次茶馬古道 做一回馬幫人

2021-02-15 石家莊發布

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古老的商路,它是中國唯一一條至今還在使用的古驛道……這就是享譽世界的中國茶馬古道。

昨天(7月28日)下午《茶馬古道——八省區文物聯展》在河北博物院揭幕,匯聚了甘肅省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院、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四川博物院、雲南省博物館、西藏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等八省區十餘家博物館的340餘件(套)文物,多數是首次亮相石家莊。

展覽配以場景和輔助展板及其文字說明,展示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交通「生命線」的發軔、發展和繁榮的過程,讓觀眾領略茶馬古道沿線的風土人情。展至10月30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2015年11月,《茶馬古道——八省區文物聯展》首次在雲南展出,隨後在甘肅、四川、西藏、青海、遼寧相繼推出,引發社會各界熱烈反響,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此次在河北展出,是全國巡展的第七站,意義深遠。

從東北到西南邊陲的縱橫山脈組成了中國地形圖上的半月形地帶,從新石器時代直至銅器時代,這一高地延綿萬裡,眾多民族在這裡留下了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特徵和遺物,有葬具、石質建築,單孔到多孔石刀、動物形飾品。「早期中國」時代,這一廣袤地區的文化也相互影響和滲透。

張騫「鑿空」西域,絲綢之路開通,東西方交流日漸頻繁。魏晉隋唐時期,隨著「河南道」「唐蕃古道」的興起和發展,西北與西南的聯繫更加緊密,從河西走廊到南海之濱,貫穿中國西部的交通孔道日益通達順暢。唐時,飲茶之風興起。茶葉經巴蜀順長江而下,隨著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茶文化得到廣泛傳播。

宋遼金元是中國歷史上茶文化大發展的時期,貢茶工藝發展,民間茶風普及。遼墓壁畫、宋代壁畫磚中有「備茶圖」;中原地區考古發現有各種茶具。宋朝廷為獲取重要的戰略物資——戰馬,以遊牧民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茶葉進行貿易,形成「茶馬互市」。

明、清兩代朝廷將「茶馬互市」作為經營西北、西南地區的重要手段。進入「茶馬古道」沿線的商品種類大幅增加,同時,內地對藏區物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長。「茶馬古道」沿線各民族之間的民間貿易不斷繁榮和發展。人們自發組成的馬幫在遙遠而漫長的運輸線上,不僅給沿線的驛站、集鎮留下了文化火種,還溝通了廣袤的漢地和藏區,連接了語言互不相通的少數民族聚落與遙遠的海外異邦。

茶馬古道的起點在四川、雲南,主要的目的地則在西藏,在這條文化線路上,約有60%以上的路段在西藏境內,並延伸輻射至南亞次大陸的所有國家。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漫長歷史長河中,茶馬古道蜿蜒在崎嶇的雪山、依傍著洶湧的河流,馬鈴聲迴蕩在雪山深谷,承載著沿線各地人們的寄予和希望,傳遞著人類文明的星火。在這條古道上往來的貨物除了茶葉和馬匹,更有柔軟華麗的絲綢、精美絕倫的瓷器、閃爍的金銀器、華麗富貴的琺瑯、玲瓏剔透的玉器……

攝影:葉琳

展覽時間:7月28日——10月30日

展覽地點:河北博物院15、16號展廳

相關焦點

  • 茶馬古道馬幫習俗
    在橫斷山脈的險山惡水之間,在從雲南向西北橫上世界屋脊的原野叢林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古道。我們把它稱之為「茶馬古道」。我敢說它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令人驚域西心動魄的道路之一。千百年來,無數的馬幫在這條道路上默默穿行。我的許多朋友的祖先就從這條路上趕著馬幫,馱著茶葉和各種山貨,來往於雪藏和雲南之間。
  • 滇藏茶馬古道的馬幫生涯
    1990年,跟著都吉趕的馬幫在滇藏川大三角區域一趟100天走下來,我才真正領略到茶馬古道的魅力。那異常險惡的生存條件,那長達數千公裡,來往一趟需耗時四五個月的漫長旅途,造就了馬幫們為人稱道的冒險精神,這種冒險不只是拿生命財產作孤注一擲,而且需要非凡的膽識、堅韌的毅力、勇敢的氣魄和卓越的智慧以及親密無間的合作等等一系列美德。
  • 那些早已消失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們
    據《三國志》記載,早在漢、晉時期,納西先民就同巴蜀漢商交換布、帛和鹽、鐵、畜產品;唐、宋時期,與西藏吐蕃及南詔大理國的交往更加頻繁,《雲南志·蠻書》中有博易三千二百口大羊的記載;在被譽為納西族百科全書的《東巴經》裡,也有「『聰本』(藏商老闆)馬幫九兄弟,趕著九十九個馱子來」的記述;到了元明和清初時期,麗江已形成較大規模的市場,市場上充斥著從各地來的馬幫和在本地做生意的「古勞本欣」以及趕馬幫走四方的
  • 茶馬古道上的馬幫文化
    茶馬古道上南來北往的馬幫,整日風裡來,雨裡去,風餐露宿,在日久天長趕馬走天下的生活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馬幫文化,其影響源遠流長
  • 重走「茶馬古道」:「馬幫」
    馬幫的眼界心胸也就寬闊得多,他們通情達理,體諒他人,而且路上什麼情況都會碰到,別人碰到的難處很可能自己第二天就會碰上,你幫了別人,也就等於幫了自己。他們自己本身就吃過許多苦,也就特別能理解別人的難處。怨天尤人,或是只顧自己,只會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後毫無出路。    跟舊時西南那些地方軍閥的烏合之眾相比,馬幫更像一支訓練有素、組織嚴密的軍隊。
  • 幽幽古道,茶葉飄香,追尋歷史的見證與感受馬幫的底蘊,茶馬古道
    喝茶的人都知道,茶文化發源於中國。探尋茶的源頭,歷來眾說紛雲,普遍的認為是茶樹起源於中的的雲南,四川一帶。源於中國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學的專著也是來自中國,唐代的陸羽所著《茶經》。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唐朝的時候,茶葉的生產,已經比較發達,飲茶之風已經十分盛行。並且在十七世紀的時候,茶被帶進歐洲,隨後傳遍世界。
  • 【重走茶馬古道】高原與馬幫的故事:千年回眸如初見
    今(3)日上午,「卓卓康巴 傳奇昌都」之2018第四屆重走茶馬古道暨首屆中國戶外運動經理人高峰論壇啟動儀式結束之後,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名旅遊大伽從芒康鹽井鹽田博物館出發,沿著覺龍村徒步向扎增拉姆女神草原行進,正式開啟了重走茶馬古道之旅。昌都市旅發委副主任劉振、芒康縣常務副縣長黨仁也在其中。
  • 尋訪「世界茶園」,重走茶馬古道,體驗一把文化之旅
    茶馬古道是亞洲大陸最古老神奇的商道,也是中國知名線性文化遺址之一,茶馬古道最早起始於漢代,至今為止已經有一千年的歷史,現在也已經成為普洱人文精神的根基。 沿著茶馬古城旅遊小鎮商業街緩緩進入景區,首先就來到了水映茶馬區,經過宏偉的思茅城關,就能看到水光粼粼的飲馬湖,湖心上則樹立了在古道之路上行進的馬幫群像。
  • 重走茶馬古道,聆聽馬幫故事,感受千年滄桑與輝煌
    ,是川藏茶馬古道運送的川茶,抵抗了英國的輸入。茶馬古道上已經沒有貿易的馬幫商道,卻在這條路上遺留了一路厚重的人文歷史和馬幫動人的故事我們組織了重走茶馬古道的活動,每周六,在古道上探尋馬幫神韻。而我們第一段,便是雅安滎經到清溪鎮這一段,俗稱大相嶺茶馬古道。
  • 茶馬古道帶你走進馬幫文化
    說到雲南的歷史,馬幫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中延續了數千年。在西南地區,特別是雲南,它不僅是一種特殊的交通方式,而且在歷史上也是如此。它已成為長河中的一種精神和文化。由於馬車隊的存在,雲南省思茅地區的普洱茶一直被銷往各地。
  • 強者為尊,歷史上的茶馬古道馬幫相遇弱者讓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分川藏線、滇藏線兩路。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
  • 雲南大理劍川一馬鍋頭,回到故鄉村莊守護茶馬古道,做馬幫羅鍋飯
    這首山歌裡唱的羅鍋飯,就是茶馬古道上的趕馬人,日常吃的「馬幫飯」。「馬鍋頭」趙宗銘帶著我們重走了雲南劍川羊岑段的茶馬古道之後,還盛情邀請我們品嘗馬幫的日常飲食羅鍋飯。趙宗銘說,西南地區環境複雜、山路崎嶇、氣候多變,馬幫的趕馬人在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行走險道,歷經雄關,風餐露宿,出沒於人煙稀少的莽莽群山之中,通常一兩個月才能還鄉。而在這漫長的旅途之中,羅鍋飯就是他們日常的飲食。
  • 雲南大理劍川一馬鍋頭,回到故鄉村莊守護茶馬古道,做馬幫羅鍋飯
    這首山歌裡唱的羅鍋飯,就是茶馬古道上的趕馬人,日常吃的「馬幫飯」。「馬鍋頭」趙宗銘帶著我們重走了雲南劍川羊岑段的茶馬古道之後,還盛情邀請我們品嘗馬幫的日常飲食羅鍋飯。不過馬幫的趕馬人都是在野外做飯,煮羅鍋飯的柴火都是順手撿的。馬幫吃飯也有規矩。一般馬幫朝哪個方向走,生火做飯的鍋樁就要正對哪個方向,燒柴也必須順一個方向,切忌燒對頭柴。」
  • 茶馬古道上的趕馬人,為何受女性追捧?一段鮮為人知的的馬幫故事
    他們有一次從大理運一批貨,翻一座山,眼看就快到永平壩子,可頭騾不走,他拿出鞭子打頭騾,騾子流了眼淚,其他幾匹騾子跪了下去,馬鍋頭說:「再不走就進不了城,看看山上、天上,沒事嘛」,他要走。隊伍剛到山箐裡,山上洪水譁啦啦往下奔湧而來,頭騾跑朝前,馬鍋頭拉著頭騾的尾巴爬上去,只有頭騾和他逃了出來,其他騾馬和人全被洪水吞噬了。馬幫用騾子不用馬。
  • 行走於普洱茶馬古道,感受當年馬幫的堅辛
    茶馬古道是唐代以後,特別是清朝光緒年間至民國時期思茅通往昆明、西藏、瀾滄、打洛、洵甸等地的茶馬道。茶馬古道旅遊景區位於雲南省普洱市,與距離城區5km的茶馬古城相連,穿過古城既可到達茶馬古道上風景區,從遊客中心可步行、乘景區電瓶車、索道或騎馬體驗當年馬幫的感覺到達景區主門,拾級而上,經元驛宮、宋茗閣及茶馬古道遺址等,沿路生態非常好,行在亞熱帶叢林中,遠望普洱茶山,品味源遠流長的茶馬文化。
  • 貢茶入京起點在普洱,茶馬古道帶你走進馬幫文化,穿越千年時光
    走過飲馬湖,我們來到第一個景區——水映茶馬,這巨型草鞋也反映了當時茶馬古道的艱辛。「結義林」、「馬幫離別」兩組群雕是當時馬幫生活的真實寫照。魚鷹學名叫鸕鷀,在這裡可以看到配合默契的人鷹協同作戰,只見身手矯健的魚鷹潛入水中,不多時便收穫滿滿,漁夫從它的嘴裡掏出一條大魚,引來圍觀者陣陣驚呼!
  • 「大相嶺茶馬古道」徒步行
    「茶馬古道」已是老一輩們口中講的茶和馬、馬幫與揹夫、藏漢商貿交易的故事了,對於現在己是村村通的硬化道路來說,那條道已是披上面紗的隱者,鮮有人知道。老家正是如紗如幻的「茶馬古道」之地——滎經縣,該縣是南部「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那條路因相公嶺而得名「大相嶺茶馬古道」。
  • 雲南大理返鄉青年8年前沙溪古鎮建馬幫,4年前回故鄉守護茶馬古道
    對於馬幫和馬鍋頭,現代人或許很少聽說過,但在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馬幫是雲貴高原上重要的物流與信息傳遞途徑,馬鍋頭作為馬幫的首領,自然也有著響亮的名頭和無上的榮光。同「絲綢之路」一樣,「茶馬古道」也是古代中國與世界貿易開闢的道路。「茶馬古道」這個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名詞,正是因為馬幫的行走而形成的。
  • 體驗雲南茶馬古道——滇藏茶馬古道主幹線
    茶馬古道是千百年來由一條條的古山道、古驛道互相連接、延伸、發展形成的,主要路段還用青石塊、青石板鋪設。,運輸的物資以茶葉最為大宗,因此稱之為「茶馬古道」。西雙版納是雲南茶馬古道的起點區域,普洱茶由西雙版納經茶馬古道運銷海內外。
  • 普洱茶的故鄉,中緬邊境上的馬幫故事,茶馬古道從這裡走來
    茶馬古道,源遠流長,興盛於唐宋明清時期。這是二戰中後期最繁榮的時期。中緬邊境有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莊園。古街、古道、古驛站無聲地訴說著過去馬幫的故事。這是雲南省勐海市的大邑莊園。茶馬古道從這裡到遠方。茶馬古道一直神秘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