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西寧城的歷史,許多老人可能不會忘記,舊西寧城內都是土巷,條條街巷都有水溝,俗稱陽溝,每日流水潺潺。那時,在今水井巷南端的城牆下(原西寧市歌劇團東北護坡處)有一個洞眼,人們叫他「水眼頭」,從南山寺跟的水渠中引水進入城內,流經大街小巷,供人們澆地灌園,灑街壓塵。大約在1943年,舊警察局還讓東西大街的商戶每戶家門口配備一個太平水桶,盛滿溝水,作為當時的消防備用水。在1949年以前,水眼頭(現水井巷)、官井街(現民主街)一帶還是以菜地為主,只有賈姓、陳姓等富戶在這裡購地營屋,沿街間或有些饃餅、水煙作坊等。那時,水井巷南端是一片荒地,人口極少,舊西寧的騾馬市場就設在這裡。
上世紀五十年代,「水眼頭」這塊地方被政府正式命名為「水井巷」。
五十年代後期,西門城樓和城牆被拆除,與水井巷北口相接的西大街被拓建成寬敞的水泥馬路,不久後,巷北口的東北角修建了西寧飯店,1962年,水井巷小學正式成立。1963年,巷口零星出現了一些經營小攤點,同時也有一些票證「倒爺」應運而生。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的20年間,這一帶低矮的民房和菜園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學校、機關、住宅區、生產企業和國營蔬菜商店、國營糧店……逐漸地,水井巷以其嶄新的姿容展現在世人面前,形成了一個混合型街市。
甜醅西北地區的特色小吃之一,用燕麥或青稞製作。在是青海高原古城西寧和農業區各城鎮,都能看到獨特的民間小吃「甜醅」。
甜醅是用青藏高原耐寒早熟的糧食之一青稞加工而成的一種風味小吃。群眾中有句順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兩碗能開胃,三碗四碗頂頓飯」。它具有醇香、清涼、甘甜的特點。吃時散發出陣陣的酒香。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則能壯身暖胃,增加食慾。
甜醅選料精細,青稞粒粒飽滿,脫皮潔淨,蒸煮適度,酒麴配料適中,需要掌握溫度準確,青稞米粒粒白嫩。
端上一碗甜醅,特別的醇香撲鼻而來,只是問一下就神清氣爽。舀一勺輕輕的放進嘴裡,首先感受到的是類似醪糟的香甜味,入口醅甘汁濃,然後輕鬆的嚼一下青稞米,綿軟甜香,唇齒留香,馬上在吃一口同樣香甜可口,一次吃個兩三碗沒問題。為了留著肚子吃別的,忍痛割愛只吃了一碗。
釀皮也是西北地區有名的小吃,有點像涼粉,但又跟涼粉又不一樣。青海的釀皮很多是用芋頭做的,實際上應該是麵粉做的。釀皮吃的時候切成長條,配上麵筋,澆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來辛辣、涼爽、口感柔韌細膩,回味悠長。
帕米爾糊辣羊蹄,也是當地一大特色小吃,幾乎每個人都會來上一隻。糊辣羊蹄都是採用精選過的羊蹄,經過2個小時在一二十種大料湯裡高壓煮製。經過一些大料中藥什麼的把羊羶味給壓住,聞起來特別想,吃起來爽滑可口,有很好的膠原蛋白,筋嚼起來很有韌勁,吃完後滿嘴都是粘的,香味經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