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富二代就是這樣一群人:坐享其成的接受父母的安排,一輩子不愁吃喝穿,每天光花錢就行。其實這只是少數人,富二代中也有很多憑藉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人。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一位就是其中一個,他的名字叫戴勝益。
從零起家,創業9次卻失敗9次
戴勝益就不願意接受家裡的饋贈,他選擇從零做起,不過也是很幸運的,戴勝益第一次創業就賺了1.6億元。可是因為沒有很好的進行規劃,盲目擴張,所以在很短時間裡,這些錢就被賠掉了。
可是戴勝益卻沒有認輸,他把丈母娘家裡的土地都拿去貸款,希望靠著這部分資金把賠掉的一億多拿回來。結果很不幸,幸運之神沒有再次眷顧他,他很快又虧掉了1億元的成本。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朋友就勸他,向家裡要錢還債,之後回家裡的公司去上班。可是戴勝益沒有接受這個建議,他仍然不服氣,想要再次嘗試。
而他想到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繼續借錢,繼續還債,慢慢周轉。從1990年開始,戴勝益創業了9次,也失敗了9次。不過,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反而越挫越勇,再次站立起來勇敢向前。
偶然機會,發現牛排店新機遇
戴勝益的好運氣從他43歲的時候才開始。而帶給戴勝益好運的人,也是臺灣著名的傳奇人物,王永慶。
因為工作的關係,王永慶經常會招待外賓,可是王永慶本人卻十分不喜歡血淋淋的牛排。這種情況下,王永慶的妻子和主廚就想出一個辦法,就是精心研製出一道全熟的牛排。出人意料的是,王永慶特別喜歡這道牛排,也因此成為了著名的臺塑牛排。
在1992年的時候,戴勝益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吃到了「臺塑牛排」,這道牛排帶給他的感覺特別好。緊接著,戴勝益有了這樣一個想法:「如果在自家虧損的全國牛排店,放置像臺塑牛排這樣的一道菜,那生意會不會變好呢?」
基於這個想法,戴勝益東拼西湊,一共借了270萬,他在自家虧損的牛排餐廳裡,放置了招牌菜,這也是著名的「王品臺塑牛排」。
憑藉「臺塑」光環,王品成臺灣最大連鎖餐飲集團
因為帶有臺塑的光環,再加上給客人提供了「一頭牛僅供六客」的食材挑剔,王品牛排在很短時間裡成名了。
不到幾年的時間,戴勝益就還清了之前的巨大債務,還把王品做成了品牌。而通過王品牛排的成功,戴勝益也意識到之前9次創業失敗的原因,就是主業不聚焦,三心二意,所以導致了一事無成的結果。
所以,戴勝益堅定了只走一條路的決心,那就是只走餐飲。所以在2012年的時候,王品集團在臺灣上市,當時的市值也超過400億新臺幣。直到現在,王品集團已經發展壯大,它在臺灣和大陸一共有400多家的直營店,在2016年的時候,集團的營業額已經接近40億元。而王品集團的菜品也不止「王品臺塑牛排」一個了。
靠一道菜,讓200多個員工成為千萬富翁
同時,戴勝益也在不斷創新,逐漸摸清客人的「心思」。所以推出了套餐模式。而這一標準不但解決了顧客的「選擇困難恐懼症」,還大大縮減了廚房採購和製作壓力。同時還讓王品的品牌逐漸得到了又快又有品質保障的評價。
之後,戴勝益在經營王品的過程中得到了這樣的結論,人才和服務也是餐飲的一大挑戰。所以戴勝益加強了對人才的管理。
他給了員工很大的實惠政策,第一是全員分紅,只要公司賺錢,每個月就會拿出來一部分利潤分享給員工。第二是員工持股,只要在王品工作超過1年,那麼店長、主廚等管理人員就可以加入員工持股的計劃。
也因此王品的人才流動率只有5%,高管流動率更低,還不到1%。而因為員工持股的計劃,在王品上市5年的時間裡,有超過200個員工成為了千萬富翁。
而人才戰略在每個集團都是適用的,不管是馬雲的阿里巴巴,還是馬化騰的騰訊,他們在集團發展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招募人才,提升內部員工對集團的認同感。
9次創業失敗,再創辦王品集團年賺25億
在這裡,小編很佩服戴勝益的勇氣,戴勝益不服氣失敗,所以寧可借錢也要再次創業,真的很難想像,戴勝益在7年裡創業了9次,也失敗了9次。不過,他並沒有因此放棄,反而越挫越勇,再次站立起來勇敢向前。
所以說,戴勝益的成功離不開他的堅持,也離不開他對員工的態度。戴勝益為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工作,所以戴勝益減少了自己的利潤,把一部分股份分給了他的員工。這一舉措的效果也十分明顯,更多的員工有了這樣的意識,那就是為集團努力,就是為自己的事業而奮鬥。
而戴勝益為了和自己的員工打成一片,更是直接賣掉了自己的豪車,辭掉了跟了自己好多年的司機,每天上下班都是坐地鐵的,而戴勝益的這一舉動也得到了員工的充分信任,因此給企業帶來了很好的效果。
小編覺得,戴勝益的成功離不開他的堅持,他9次創業失敗卻沒有放棄,也因為如此,他再次靠一塊牛排,創辦王品集團,並且年賺25億元。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