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日子經常使用共享單車的用戶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共享單車漲價了」。因為我本人就是共享單車的用戶卻又不是某一品牌的忠實粉絲,所以就發現漲價這個事情,不只是單單的某一個品牌,而是所有品牌的共享單車都開始了漲價行動。小藍、小橙、小紅等無一倖免。而且漲價的幅度與之前相比不可謂是不大,騎車前15分鐘1元之後每小時2元,比起本來的一小時1元可謂是翻了個倍啊。但是仔細想一下的話,這其實也並不是什麼讓人不能理解的事情。
回想一下當共享單車剛剛開始面世時的普及速度。在我的印象裡好像是才剛開始見到這個東西沒多久,然后街面上就全部都是它了,在之後就是各種各樣的品牌開始迅速佔據了整個市場。就像是計劃好的一樣,大量的共享單車在一開始的時候就直接湧向了市場,這也是佔據市場的一種策略吧。但是這種策略代表的便是大量的資金和成本。
一件產品問世的最基本的意義便是盈利,共享單車用大量資本聚攏客戶的同時也是為了之後的盈利做準備,但是共享單車在這之後的表現真的盈利了嗎?這點就要多方面的分析了。
在這個大數據時代什麼最被人看重?當然是「流量」,似乎只要有了流量其它的東西就好說了。那麼共享單車在這方面毫無疑問做的是不錯的,最起碼到現在為止它的使用率還是蠻高的。但是在這裡我們不說它流量帶來的其它收益,只是單單說共享單車這個項目本身,很難稱得上是正在盈利中。其根本原因便是成本高於盈利,製造成本、維修成本、人力成本只是這三大成本加起來就不是單車的騎行收入能補的上的。
在人均素質高的城市還好點,但是在有些三四線城市裡共享單車的使用壽命可是相當低的。我本身就看見過在晚上無緣無故在那搞破壞的,甚至你說也沒有用。之前不是還有新聞說在各個湖裡打撈起大量的共享單車嘛。人力的毀壞加上自然天氣(下雪、下雨、暴曬)的影響,共享單車的毀壞率還是非常高的。
因此共享單車的提價幾乎是必然的事情,差的只是選一個好時機罷了。而現在這個時間點就不差,原因大致有兩個方面。
一.從商家的角度來說,一開始的重金投入和低價是為了迅速的佔領市場和拉攏客戶源,而到了現在這個時期,市場的份額已經固定了,各種隱形價值也都大致開發的差不多了,那麼此時不提價等待何時?
二.從用戶的角度來說,鐵粉已經變成了鐵粉,沒變成的這麼長時間過去也基本沒什麼改變的可能了。而且固定使用共享單車的用戶群體必定是覺得共享單車用起來比其他交通工具方便的,不然就算是提價前的價格也是高於公交車的,方便才是核心啊。從這方面來看,只要還沒有出現能夠代替共享單車這種出行方式之前,那麼漲漲價,該使用的還是會使用的。
至於短時間內價格波動帶來的一部分用戶流失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穩定下來之後,剩下的基本就不會出現大規模變動了。而且一部分用戶的流失也從側面減少了商家的成本開支。這樣一來共享單車會逐漸走向盈利。
總之我覺得漲價可以理解,而且從我的角度來說也並不希望共享單車因長期失利而消失,所以這可以算是個好現象吧,畢竟漲價就意味著沒放棄不是嗎?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