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溝縣群眾在採摘高山雪菊。(九寨溝縣委宣傳部供圖)
九寨溝災後重建項目施工。 周琳 攝
九寨溝縣城夜景。 (九寨溝縣委宣傳部供圖)
5月的九寨溝,滿眼綠意,生機勃發,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風採更勝往昔。對於成都遊客鄧慶來而言,這註定是一個難忘之旅。「五一」假期,他和家人開啟了震後的第一次九寨溝之行,讓他驚嘆的不僅僅是九寨溝絕世獨立的美景,沿途的美麗村寨更是讓他印象深刻:「九寨溝比以前更美了,道路也更寬敞了,這完全是一個新的九寨溝。」
歷經兩年多重建,一個美麗的新九寨溝,正向世人迎面走來!剛剛過去的2019年,對九寨溝來說意義非凡:當年4月,九寨溝縣成功摘掉貧困縣「帽子」;同年9月,在世人的關注下,九寨溝景區又重新「補妝」歸來。
與全國其他地區不同,九寨溝面臨著特殊的時代考題:一手抓災後重建,一手抓脫貧奔康——九寨溝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全省88個貧困縣、藏區32個貧困縣之一。同時,也是全國唯一一個因自然災害推遲脫貧「摘帽」的縣。
「要高質量推進九寨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和發展提升,努力建成推進民族地區綠色發展脫貧奔小康的典範,讓災區群眾早日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九寨溝要建成綠色發展、全域旅遊、脫貧奔康的典範」……對於九寨溝面臨的「一手抓災後重建,一手抓脫貧奔康」的使命,中央和省級層面都提出了明確要求。
對於九寨溝來說,牢記囑託,作答時代考題的徵程仍在路上。今年是「8·8」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最後衝刺之年、全面決勝之年、接受檢驗之年。4月30日,省「8·8」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委員會工作會議再次指出,要加快建設美麗繁榮和諧新九寨溝,努力實現建成民族地區綠色發展脫貧奔康典範目標。
「兩地一典範,美麗新九寨」——近年來,九寨溝縣先後獲譽全國首批「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全省脫貧攻堅先進縣、全國首批四川首個「中國旅遊強縣」、全省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
九寨溝之「新」,新在何處?九寨溝人用踏實苦幹和創新實踐來回答「建成民族地區綠色發展脫貧奔康典範」這一時代考題。
「住」之新
震後兩年,受災和困難群眾全部搬入安全穩固新家
2017年10月24日,九寨溝縣漳扎鎮漳扎村貧困戶超果家的新房重建正式動工。「我們領到了5萬元房屋重建補助,計劃蓋一幢三層小洋樓。」超果說。
震後第三個月,貧困戶超果為何就趕著修房子?在超果看來,一是有黨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時還在於他對九寨溝震後恢復發展的信心。「旅遊逐步恢復後,就會有人回來租我家的房子搞旅遊,收入就又有保障。」超果說。
2017年8月8日,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造成全縣216597人受災,城鄉住房不同程度受損,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受到不同程度破壞。
「震後受損農房修復,特別是貧困戶農房修復加固,讓群眾早日住上安全舒適的房子,是震後九寨溝面臨的第一要務。」九寨溝縣委主要負責人說。
重建新家園,第一步是讓群眾早日住進安全穩固的新家——而對於九寨溝來說,新家園有雙重含義:一是震後房屋的新建和加固,二是對原本住房條件相對較差的貧困戶房屋的提升。
為此,九寨溝縣「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政府對全縣1711名農村建築工匠進行業務培訓,組織38名專業技術人員駐守施工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引導大家不等不靠、互幫互助高效推進農房重建。
為減輕受災群眾經濟負擔,震後,根據房屋受損情況,九寨溝縣出臺《「8·8」九寨溝地震受損房屋修復加固補助政策》,按輕微損壞、中等破壞、嚴重破壞三個檔次分別給予3000元、5000元、8000元房屋修復加固補助。對需要重建的受災戶,按收入、人口等家庭情況給予最低3.5萬元、最高6萬元的補助。
住房安全有保障。九寨溝縣扶貧開發局局長郭友林介紹,震後,全縣完成17659戶城鄉住房維修加固和104戶城鄉住房恢復重建,易地扶貧搬遷119戶440人,藏區新居建設和危房改造項目2685戶,讓受災群眾住上了安全穩固的好房子。
重建過程中,九寨溝還把住房、學校、醫院等民生類項目的建設均排在優先級。包括漳扎小學在內的九寨溝縣房建類8個民生打捆項目,僅用69天時間就完成了項目從審批到招投標程序,目前,九寨溝小學、第二人民醫院、民族體育館等一大批重大民生類項目陸續完工並投用。
「人」之新
就業有「助」創業有「路」,群眾震後增收不打折
48歲的南坪鎮上安樂村村民牛玉奎,地震前是一名旅遊從業者。2017年,突如其來的地震致使九寨溝景區暫時關閉,和牛玉奎一樣暫時失業的群眾超過1.3萬人。
自家房屋維修加固後,牛玉奎和村民一起參與村裡滑坡點治理。「參與重建,每天能掙到200元錢左右。」牛玉奎說,隨著九寨溝歸來,他現在又重新謀劃搞旅遊。
群眾是災後重建和脫貧奔康的主體,也是直接受益者。
「災後恢復重建要搞好,防止新的貧困發生。」九寨溝縣政府主要負責人表示,兩項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讓群眾有房住、有就業,能持續穩定增收,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讓困難群眾最大限度參與災後重建,既是快速推動災後重建的有力保障,也能解決他們的就業和增收問題。震後,九寨溝縣通過技能培訓、鼓勵參與扶貧項目建設等方式,先後引導8000餘名群眾就業增收。
在災後重建的同時,九寨溝人的就業創業也一直不遺餘力地推進。
把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九寨溝縣以政府引導、部門聯動、城鄉統籌、市場運作等方式有效釋放就業活力,通過抓產業、興培訓、促轉移、推雙創、強保障,努力實現一、二、三產業同步發力,推進就業工作。
一組數據,可有力佐證:——2015年以來,勞務轉移8萬餘人次,返鄉下鄉創業520人,累計實現勞務收入21.5億元;
——2015年至今,開展各類技能培訓1.5萬餘人次,其中培訓返鄉農民工8425人次,培訓就業率達75%;
——建立省級就業扶貧基地3個,打造扶貧新村兩個、扶貧車間27個,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7800人次,其中貧困勞動力2300餘人次;
——2019年,落實公益性崗位2161人,增城鎮就業638人,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
……「震後,全縣實現了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就業全覆蓋。」九寨溝縣人社局局長龍鳳蓮說,今年疫情期間,全縣還開展了線上就業服務、公益性崗位開發、勞務扶貧協作、「淨土阿壩—春風行動」等穩就業活動,有序組織縣外務工4231人,縣內務工8997人。
2019年底,九寨溝縣作為阿壩州唯一上榜縣,被評為四川省返鄉下鄉創業工作先進縣。
「隨著災後重建和脫貧奔康的同步推進,九寨溝群眾生產生活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郭友林介紹,截至2019年底,九寨溝全縣實現48個貧困村退出、1608戶5688名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零。「去年全縣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4254元,同比增長10.5%,增速居阿壩州全州第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達到35475.28元,同比增長8.47%。」
災後重建和脫貧攻堅同步按下「快進鍵」,同步推進、同向發力,實現同頻共振。這是對九寨溝縣感恩奮進的拼搏精神、求真務實的創業精神、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的詮釋,也是九寨溝縣加快創建省級文明城市,提升「軟實力」帶來的發展「硬成果」。
「景」之新
「童話世界」歸來,世界自然遺產這樣進行守護
震後九寨溝,開啟了一場沒有先例的災後恢復。
「在世界自然遺產地進行災後保護和恢復,全世界沒有先例。」九寨溝管理局科研處高級工程師朱忠福表示。
九寨溝自然景色兼有湖泊、瀑布、雪山、森林之美,有「童話世界」的美譽。「8·8」九寨溝地震災情極為特殊,具有3個特殊性:一是世界自然遺產地受到重創;二是生態環境受到重創;三是支柱產業受到重創。
以諾日朗為例。震後,中國最寬瀑布——諾日朗巖層出現局部崩塌,水流從裂縫漏走,導致瀑布只剩一股急流。如果放任不管,瀑布終將消失,並將對上遊多個海子造成破壞。
「童話世界」如何歸來?世界自然遺產如何修復?
震後三個月,《「8·8」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公布,五大重點任務中,「科學推進生態環境修復保護」位列第一。一個月之後,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指導恢復重建的綱領性文件——《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推進九寨溝地震災區科學重建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美麗新九寨的決定》,鮮明給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回答。
「九寨溝重建規劃區域中,生態保護區佔比達81.44%,這意味著九寨溝災後重建的路徑,要將生態文明基因植入重建全過程。」九寨溝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
經過生態重建,目前,九寨溝核心景區的植被生態景觀和九寨溝縣生態環境功能基本恢復至震前水平。數據顯示,九寨溝已完成保護區外震損林地植被恢復1.84萬畝、自然保護區珍稀動物棲息地修復1.85萬畝,完成補栽大熊貓主食竹、修復棲息地兩萬畝;完成震損草地補播多年生混合草種15.7噸,補播面積11.7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恢復至87%。
如今,人們看到,人間天堂九寨溝正逐步歸來——受疫情影響,從今年3月31日起,九寨溝景區85%的區域已恢復對外開放,「五一」期間每日接待遊客限量為10000人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守好九寨溝的一山一水,才能守住群眾的金飯碗。九寨溝縣大力實施「全域發展、綠色崛起」總體戰略,開發生態護林員、地災監測員等公益性崗位3404個,聘用貧困戶當生態護林員,既保護生態又實現脫貧。
同時,積極尋找新路:全縣90.27%的土地屬限制開發區,生態環境保護是「硬槓子」,群眾脫貧奔康如何闢出新路?
九寨溝這樣創新作答——「飛地」經濟的創新實踐,突破了九寨溝縣本土自然生態環境的限制,積極探索民族地區與相對發達地區的合作發展新模式。
根據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結合災後重建和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九寨溝在浙江嘉善、平湖和四川綿竹建立3個「飛地」工業園區。「2019年九寨溝實現『飛地』投資收益1009萬元,直接帶動48個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和3757名貧困人口增收。」
「業」之新
「九寨溝不只有九寨溝」,九寨溝全域旅遊正強勢崛起
「童話世界」歸來,九寨溝旅遊也正滿血「復活」——2019年,九寨溝縣累計接待遊客185.5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7.6億元。
曾經,以旅遊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對GDP貢獻率達到60%以上,九寨溝也因此成為全國首批、四川首個的「中國旅遊強縣」。
如今,這一定位有了更新的內涵——「九寨溝,不只有九寨溝」:2014年以來,九寨溝把握脫貧攻堅、災後恢復重建疊加政策機遇,成功打造甲勿海、嫩恩桑措(神仙池)、甘海子3個國家3A級旅遊景區,成功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加快建設總投資75億元的熊貓谷、甘海子等景區項目,積極培育體驗旅遊、康養旅遊業態,加快形成全域旅遊格局。
在勿角鎮,人們在憧憬著更美好的明天。看到甲勿海大熊貓保護研究園的落地,甲勿村幹部秦德志「果斷」帶動村民一同發展起農家樂。
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九寨溝災後重建,是以旅遊產業提檔升級為重點的一次深度實踐。
距阿壩州州府馬爾康530公裡約8小時車程、離省會城市成都500公裡約7小時車程、周邊200公裡內無三線以上城市……交通條件滯後,是包括旅遊在內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制約,對於這一點,九寨溝人有清醒的認識。
重建美麗新九寨溝,破解交通瓶頸,成為九寨溝災後重建的大事。一系列重大項目迅速展開:目前,總投資198億元的九綿高速、九若路、漳大路、川九路等重點交通項目已開工建設,其中九綿高速建成通車後,成都前往九寨溝4個小時即可到達。
九寨溝縣交通運輸局局長高水平介紹,震後,該縣交通總投資較震前5年提升了20倍,國省幹線投資提升了6.3倍,農村公路投資提升了32.9倍。
同時,與重點項目一直相伴隨的「脫貧奔康路」也在加緊建設中——2014年至今,該縣先後完成九寨溝縣汽車站和九寨溝旅遊客運中心兩個二級站提升改造,開通城鄉公交12條線路,建制村通客車比例達到70%以上。
截至目前,包括交通在內,九寨溝縣111個重建項目累計完工102個,完成投資27.78億元,項目累計完工率和投資完成率均超過90%,基本完成重建任務。
交通「毛細血管」建好了,全域旅遊就有了落腳點,鄉村旅遊開始蓬勃發展。
「柴門關」就是其中的典型。結合自然、人文資源,2019年,舊貌換新顏的郭元鄉青龍村「柴門關驛站」開門營業,去年1月至9月,累計實現旅遊收入1.9億元。
南坪鎮菜園村「小九寨」、郭元鄉青龍村「柴門關驛站」等鄉村旅遊火起來了,6大類種養基地和5個農旅融合示範園加快建設,多點多極全域旅遊綠色發展新布局基本形成。數據顯示:僅2019年,九寨溝縣鄉村旅遊景點累計接待遊客109.5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43億元。
目前,九寨溝縣共有星級酒店14家,非星級酒店91家,鄉村客棧792家,(藏)農家樂39家,演藝場所10家,餐飲店2230家,超市572家,帶動就業創業數萬人。「其中,全縣通過旅遊脫貧人數超過5500人,佔97%,旅遊空窗期解決貧困群眾就業1200餘名。」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