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滅殺」,更可能帶來生態災難

2020-12-24 媒體良心

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提出野生動物保護法修改的九個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的第二條建議中,出現了這樣一句話:

「……那些可以更容易引發公共衛生問題的動物(如刺蝟、蝙蝠、穿山甲、蜈蚣、毒蛇等)則可以考慮採取特殊保護措施,允許科研利用和生態滅殺……」。

作為回應,本文基於以下四個核心觀點:

在操作上,「滅殺」本土常見物種,通常意味著舉國之力努力但註定失敗;在科學上,生態系統有複雜的調控機制,粗暴管理建議違背基本生態學知識;在效果上,對於本地物種絕無「生態滅殺」概念,滅殺可能造成嚴重生態災難;在立法上,團隊中有跨行業的不同專家參與,才可以避免缺乏科學性的誤讀。

真實世界中的「滅殺」,

遠非紙面上那樣簡單

現代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人類主動滅殺單一物種,發生在澳大利亞,滅殺對象是野兔。

十九世紀末,澳大利亞的兔子超過了100億隻。過量的兔子橫掃了澳洲大陸的土地,導致大部分地區的水土保持能力急劇下降、草地荒漠化。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導致鼠袋鼠、小袋鼠、袋狸等幾十種珍稀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也造成了農業和畜牧業的巨大損失——在到處都是兔子洞的牧場和農場,連農牧業機械都無法開展作業,10億隻羊被奪去了牧草。

這場持續了超過100年的戰役中,最初澳大利亞人嘗試傳統的打獵和網捕,花費了巨大懸賞努力,但是全部失敗。之後澳洲人決定嘗試生物防治,從歐洲引進了兔子的天敵赤狐。但是很快人們發現赤狐開始大量捕獵隨處可見又行動遲緩的珍稀有袋類動物。為了不造成珍稀物種的徹底消失,澳洲人不得不回頭消滅狐狸

再然後,絕望的澳大利亞人修了三條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的籬笆,希望可以擋住兔子。但是因為洪水強風的破壞,也因為兔子的打洞本領,超過3000公裡的籬笆迅速失去了效果,破破爛爛綿延橫亙在澳洲草原上。

澳大利亞政府還嘗試了出動空軍播撒毒藥,但是兔子迅速適應了毒藥,而草原的生態系統卻遭受沉重打擊。最近的新聞是,人們嘗試使用現代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儘管粘液瘤病毒一度可以控制高達95%的兔子種群,但兔子的免疫系統終於適應了這種病毒,數量重新恢復到了數億隻。人們終於認識到,兔子將永遠存在於澳洲大陸上,只能控制,絕無滅殺可能

不僅操作上難以成功,「滅殺常見本土物種」這樣的提法,也是違背基本的生態學概念的

生態學上一個重要的概念是生態位,指的是物種可以適應的環境類型。生態位寬泛的物種就意味著適應能力強,哪裡都能活——比如上文提到的「兔子」(歐洲野兔),再比如「建議」中提到的刺蝟(廣泛分布在城市中的是東北刺蝟)或者蝙蝠(中國有超過一百五十種)。對於生態位寬泛的本土物種,「滅殺」二字意味著徹底改變生態系統的組成,意味著巨大經濟投入之下必定失敗的努力,不符合生態學的基本原則

生態系統具有複雜的調控機制,

需要負責任的研究態度

儘管上文中的野兔和穴兔都顯得無比厲害,可事實上,它們沒有在除了澳洲大陸以外的其他地方不可一世。

背後的原因很簡單——澳洲大陸本來沒有兔子,所有兔子都是被人為引進的入侵物種,是粗暴改變生態系統結構之後的生態系統失衡。在不被人類粗暴幹預的生態系統中,物種的數量無時無刻不處於複雜自然調控之中,調控機制比「建議」之中想像的「滅殺」要複雜精細的多。

從18世紀開始,人們就知道美洲兔的數量是被自然調節的。整個種群大概每10年有一次低谷。到了20世紀中,根據哈德遜灣公司自17世紀以來的皮草收購記錄,野生動物學家們畫出了加拿大猞猁同樣以10年為周期、但比美洲兔滯後1~2年的數量變化曲線——美洲兔數量增加,猞猁隨後就增多,當美洲兔數量滑坡時,猞猁種群也難以為繼,大幅縮水。這個簡單的物種相互作用,成為了生態學中種群數量動態模型的經典教學案例(一些高中課本和大部分大學課本上都有)。同時,這種周期性變化背後,其實藏著更加複雜的生態學機制。

大量繁殖的美洲兔導致了捕食者捕食強度的增加,美洲兔體內壓力激素水平飆升,相應地繁殖率、幼仔成活率等關鍵指標一路走低。這種壓力還會在美洲兔中通過表觀遺傳方式代代相傳,哪怕捕食壓力已經減小,美洲兔也需要幾年時間恢復其繁盛的種群。隨著更多研究,這個調節機制中還有郊狼、赤狐、短尾貓等幾十種動物參與。而美洲兔的種群波動,還被洋流、厄爾尼諾、氣候變化等更宏大的自然事件影響。

這樣複雜的種群調控機制,實際上存在於每一個保存相對完整的生態系統。因此人類對於生態系統的任何一次大規模操作,特別是涉及「殺滅」或者「引進」的操作,都需要研究數據的積累,更需要負責任、尊重科學的態度

「滅殺」生態位寬泛的本地物種,

更可能帶來的是生態災難

更長遠來看, 「建議」中提到的對於刺蝟、蝙蝠和蛇類的大規模撲殺,會引起嚴重的生態災難讓生態系統遭受難以恢復的打擊

以蝙蝠為例,中國分布著超過一百五十種蝙蝠,它們是生態系統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大部分蝙蝠是夜行性昆蟲的主要捕食者,一些種類是植物授粉者和種子傳播者,同時蝙蝠還是生態系統中食物網不可或缺的部分。疫情之後,生活還會繼續。那時候如果失去蝙蝠,害蟲泛濫、植物死亡、農作物減產、蚊蟲疾病頻發,無論生態系統還是人類健康,都將遭受不可估量的損失

人們對於城市之中出現蝙蝠、刺蝟和蛇感到吃驚和不解的背後,實際上藏著人們對於城市生態系統的誤解。而在我們的工作中發現,合理規劃的城市中,城市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都遠遠超過普通市民的想像,它們也可以長期和人類維持和平共處的關係

比如北京,整個城市地勢西高東低,西北面是連綿的太行山和燕山餘脈,東南面則是一望平川的平原溼地。這樣複雜的生境給各種各樣的動物提供了多樣的棲息地和食物選擇,而山口交匯抬升的氣流也讓遷徙途中的鳥類可以在長距離飛行之中節省體力。儘管城市化進程迅速,但是城市之中殘留的綠地和公園還是構成了相對連貫的次生林-溼地系統,分布著超過四百種鳥類和刺蝟、黃鼬(黃鼠狼)等幾十種獸類。

無論是提供水源、提供農業牧業產品,還是防風固沙、調節氣候,這些生態系統維持著中國千千百百個城市的生態安全。

而蝙蝠和蛇也一樣。比如在上海青浦不難見到的東亞伏翼蝠和赤鏈蛇,城市河湖周圍的昆蟲給它們提供了充足的蛋白質食物,城市溫暖的氣候降低了它們冬天的死亡率,而城市建築的縫隙好像是野外巖壁上的裂縫一樣,可以用來栖息。這些本土動物千萬年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而它們對城市環境的適應,實際上代表了野生動物和人共存的可能

「滅殺」這些生態位寬泛的本土物種,意味著翻天覆地地改變生態系統,生態災難無可避免。

不同領域專家參與立法過程,

才可能避免缺乏科學性的誤讀

實際上稍有生物學分類知識的人就知道,「建議」中提到的「蝙蝠」根本不是一個物種。在中國,蝙蝠是包含了多個科屬的超過一百五十種動物的總和!這些蝙蝠中有些分布於深山巖洞、另一些則適應了城市,有些數量大、另一些則珍稀瀕危,根本無法一概而論。

「毒蛇」更是一個極度含混的概念,僅上海地區的蛇類,就包括了翠青蛇、赤鏈蛇、虎斑頸槽蛇、烏梢蛇等數十種。其中有無毒蛇、劇毒蛇,也有後溝牙微毒蛇,對人類的影響程度天差地別

離開分類學,進入疫病防控領域。刺蝟身上的風險主要來自於吸血蜱蟲和直接接觸後可能帶給人類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感染。比如蜱蟲,可以作為中間宿主傳染給人類包括萊姆病、鼠疫、狂犬病、腦炎在內的疾病。

一方面這些疫病風險幾乎存在於任何一種城市動物身上,比如貓、狗、鼠,以及人。另一方面,長期而言疫情控制的手段絕非整體撲殺所有潛在風險的物種,而是疾控部門隨時明確疫區(如叢林腦炎病區),同時每個人儘可能減少和野生動物直接接觸,嚴禁侵擾行為

我們注意到提出「建議」的工作組中專家,來自於中國政法大學、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南開大學法學院、上海社科院、西北政法大學等多名專家教授。一方面我們尊重這些專家學者的努力,另一方面我們認為,這樣的議題只有不同領域專家共同參與,才能避免科學上的錯誤,才能夠提出科學上可信、可行的建議。

實際上,本文的3000多字只針對了九條建議中第二條一句話。從野生動物研究和管理的角度,當我們縱覽「建議」時,類似讓人充滿疑惑和遺憾的地方還存在多處。

我們相信,如果專家團隊中包括野生動物專家、河湖管理專家、園林專家、土壤專家等各方面的力量,「建議」可能會以另一種面貌呈現。

最後的兩條總結:

「滅殺」生態位寬泛的本土物種,無可避免會帶來生態災難;在立法中不同行業共同參與,才可以避免缺乏科學性的誤讀。

成文過程中參考了盧平博士發表在物種日曆的猞猁文章,以及一個男人在流浪發表在知乎的澳洲野兔文章,在此表示敬意和感謝。

惟願疫情過去,國泰民安。

相關焦點

  • 單一物種泛濫成災是自然界的災難,澳洲滅殺野貓給我們的啟發
    當地政府嘗試了各種方法,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了相當長的時間,一次次的滅殺,終於將其控制。從而挽救了當地人和其它物種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從關愛其它生命的角度去看,數以億計的可愛野兔被屠殺,是多麼殘忍的事情,可在面臨人類和其它生命受到危害時,再抱著關愛生命的理念去任其發展,其代價是人類和其它生命的滅絕。
  • 古龍殺手—滅盡龍(其實是咩咩子啦)——怪物獵人世界生態介紹
    對於以往的古龍,我們常常會用狂暴,好戰,災難等詞語來形容怪物,但面對今天我說要介紹的古龍,這些詞語突然變得蒼白無力了起來。在於其他古龍戰鬥時,滅盡龍會通過自己強大的力量擊敗其他古龍,而又滅盡龍所製作出的裝備也會通過一些屬性來表現出滅盡龍的強大,如,由滅盡龍所製作出的武器會帶有龍封力。滅盡龍的生態的大部分都被謎團所包圍。但是,最近出現了一些關於繁殖得令人驚訝的假說。
  • 兔子引發的生態地震!
    可實際上,作為一個從誕生到今天還不足百年的科學概念,人們對於生態系統卻存在著大量誤解:比如無論是小如一片池塘,還是大如一片海洋,任何生態系統都有著驚人的複雜性,任何對於生態系統的粗暴改變,最終都可能引起難以控制的後果,甚至會反噬人類自身。
  • 香港大嶼山山火撲滅 環保組織擔心會釀生態災難
    惟環保組織憂慮火災導致生態災難。  該場山火發生於大嶼山竹篙灣至大□峒一帶,最初於二十六日上午十一時左右在竹篙灣香港迪斯尼樂園地盤附近發生。初時火場面積僅八百平方米,之後逐步蔓延,面積最大發展至約五平方公裡,並一度迫近愉景灣,附近一些居民曾經自行疏散。有居民說,火勢曾蔓延至接近其住所對面約三十米的山頭,山火引起的濃煙令人感到呼吸困難。
  • 怪物獵人崛起:險些被滅村的大災難 百龍夜行的真相是什麼?
    目測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行為不符合動物之間的生態,《怪物獵人》系列一向是儘可能地呈現真實的動物生態從而應用到怪物身上。由《怪物獵人:世界》開始《怪物獵人:崛起》也保留了怪物有地盤意識,不同種族會發生地盤爭奪戰的活動,所以有什麼可能能讓怪物齊心協力去攻擊神火村呢?
  • 水庫洩洪湖北萬噸養殖鱘魚逃逸 或造成生態災難
    長江水生生物面臨一場生態災難?  9月20日,農業部長江辦(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因清江(長江支流)梯級水電站洩洪,湖北省長陽、宜都地區養殖網箱中近萬噸外來鱘魚、雜交鱘魚逃逸,這些鱘魚目前已經擴散到長江中下遊幹流中,「洞庭湖、鄱陽湖,哪兒哪兒都是。擴散範圍很大,可能對長江水生生物和生態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 澳洲魚類大規模死亡 或引發生態災難
    澳洲魚類大規模死亡 或引發生態災難
  • 可能是全人類的災難
    雖然北極冰川全部融化之後,不會帶來海平面的上升,但是對於地球生態產生的影響仍然會非常大,有可能會是全人類的災難,這是怎麼回事?要揭開這個謎團,我們首先要明白地球的溫暖環境是如何來的?我們都知道,地球的溫度和陽光來自於恆星太陽,而太陽的光子輻射在沒有進入地球大氣層之前,是沒有什麼溫度表現的。
  • 蔣高明:生態農業,未來的重要方向
    其實,正如「搞生態農業會餓死人」,「不打農藥會顆粒無收」一樣,上述言論多數為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不實之詞。第一,作物不打農藥就顆粒無收嗎?我們做過不用任何處理的生態農業實驗,包括極端實驗,即不用化肥、農藥甚至不用有機肥,在這樣的環境下莊稼競爭不過雜草,但並非顆粒無收,害蟲不是主要矛盾而是雜草。
  • 日本營造生態災難?日本貨輪擱淺船體被擊穿,百年珊瑚礁受損!
    現在這個時代,自然所面臨的風險無處不在,有些生態危害是我們人類有意造成,引發了無法避免的結局。而有些災害卻是因為意外發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災難。而在前不久,西印度洋島國模里西斯海岸就經歷了一場災難。在那一天,一艘日本的大型貨輪在模里西斯海岸擱淺12天之後,船體被擊穿。
  • 冰川融化和物種滅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自然環境越來越差,物種失去了自然進化的條件和環境,物種滅絕後就很難產生新物種,當地球生態系統被破壞到不能通過自體修復,修補生態環境系統後,就會災難頻發。地球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由於生態破壞,環境汙染,現代工業的惡果,迅速的人口增長,致使每天都有幾十種動物滅絕。也許在隨之而來的幾百萬年內,物種大滅絕為新物質的發展提供了餘地。但是一個物種消失後將絕不再出現。大滅絕不單是指一個物種滅絕,而是很多物種在相對比較短的地質歷史時期,即幾十萬年或幾百萬年內滅絕。
  • 俄羅斯東部堪察加半島 一場「生態災難」 和苯酚中毒的情況相似
    據英國《每日星報》10月6日報導,一場「生態災難」過後,留下了一片狼藉的現場,海岸上四處可見海豹、章魚、海星的屍體,畫面著實驚人,該事件發生在Khalaktyrsky海灘,位於俄羅斯東部堪察加半島(Kamchatka),是俄羅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
  • 好生態帶來幸福感!金東用生態浮島造水上花園
    「這裡浮島上有狐尾草、銅錢草,這些高的是翠蘆莉,黃邊的是花葉玉蟬花,現在還不是開花的時候,等到秋天開花會更漂亮的。」9月9日,筆者在鞋塘上下王村看到許多如棋子般的圓形生態浮島分布在塘面上,呈現出了一幅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綠水繞城的新景象。
  • 2020年可能只是人類危機的開始。盤點未來可能爆發的五大災難
    我們生命的世界看起來像和平安寧,但實際上是危機四伏讓我們來看看未來人類即將面臨的五大災難。每一次災難都有可能會導致滅絕人類,而且這些災難越來越嚴重。第一個可能的災難:人為的智慧機器人目前,人類發展的如火如荼、智慧機器人、自動駕駛已經實現了大規模生產,但人類對此還遠遠不滿意,因為人工智慧的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這些人工智慧並不是真正的人工智慧,而只是識別出簡單指令執行工作的機器,他們根本無法忍受複雜的工作。
  • 小島上3隻羊變成25萬隻,影響生態系統後被團殺,是真的嗎
    有一個小島在很久以前,這裡的村民引進了三隻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三隻羊慢慢的繁衍成了25萬隻,導致這裡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這個小島就是位於南美洲西北部厄瓜多的科隆群島。由於科隆群島長期與世隔絕,動植物自行生長發育,形成了島上獨特而完整的生態系統。
  • 被誤解的蝙蝠:捕殺蝙蝠可能帶來最危險的生態報復
    其實,蝙蝠其實是翼手目動物的通稱,它們不但不是邪惡的,還是對人類及生態系統大有益的一分子。蝙蝠是哺乳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現存大約1390種,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各種生態系統都有它的身影。今天,即使我們知道蝙蝠在生物鏈中扮演的角色、為人類提供寶貴的服務,但由於它大多只在夜間活動,我們對它仍知之甚少,誤解也甚深。
  • 四川稻城:美麗生態帶來「美麗經濟」
    新華社成都9月21日電題:四川稻城:美麗生態帶來「美麗經濟」康錦謙、許春紅初秋,雪域高原的風裹上了一絲寒氣。驅車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湛藍天空、翠綠青楊林與遠方黛色的山谷將畫面渲染得五彩斑斕,過路遊客紛紛停車拍照。
  • 美尚生態:新基建除可能直接給公司帶來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4月9日訊,有投資者向美尚生態提問, 董秘你好,新基建對公司業績有沒有促進?「新基建」將會催生大量的新業態,帶來的是整體經濟運行更加透明的信息傳遞、更少的中間環節和更加高效的資源組織方式。新基建除可能直接給公司帶來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等相關業務合同外,對公司所處的生態景觀建設行業也將產生數位化、智能化、科技化等積極影響。公司智慧化管理、市場導向研發、創新商業模式業務等優勢也將在新基建這一過程中逐步凸顯。感謝您的關注!
  • 天人合一 萬物一體——道教的生態智慧
    另一方面,人類需要承擔起保護自然的義務和責任,使人類的家園更美好。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徵服與被徵服的關係,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除了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外,還應有不損壞自然的相應約束、維護人與自然和諧的功能,否則科學技術在很多方面的進步在一定意義上對於人類來說也是一場福禍相伴的悲喜劇,甚至是一場災難。人類與自然,只有處於一種能夠滿足人類永恒生存的和諧之中,才是長久之道。
  • 守護「石山精靈」帶來了生態效益
    他敏銳地意識到,這種動物很可能是一個從未被科學界發現的靈長類新種。經過調查,1955年,他首次公布了這種動物的存在,並在不久後將其正式命名為「白頭葉猴」。至此,世界上第一個由中國人命名的靈長類動物呈現在世人眼前。「因為它的頭部毛髮呈白色,主要食物來源是樹葉,所以取名叫『白頭葉猴』。」白頭葉猴保護區管理中心科研宣教科負責人唐華興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