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小獅姐關注到這樣一則新聞:
近日,江蘇揚州大學附屬醫院急診科一夜之間來了11名患者,全都是喝了牛肉湯之後上吐下瀉、劇烈腹痛。難道是食物中毒了?
經過一系列檢查,醫生說,的確是牛肉湯吃出了問題,但不是食物中毒,而是肉湯誘發了結石病。
原來,這11名患者全都患有膽結石,而牛肉湯、羊肉湯、雞肉湯等「肉湯」類食物中,含有大量嘌呤,非常容易誘發膽結石,增加腎臟負擔,進而引發腎臟疾病。
大雪來臨 冬日食補需因人而異
隨著入冬後第三個節氣——大雪的來臨,全國各地已經全面進入冬季模式。我國東北、西北地區平均氣溫已經降至-10℃,華北地區和黃河流域的氣溫也穩定在0℃以下。
為了抵禦嚴寒,很多人在這時候會選擇進補一些有營養、熱量高的食物。在民間也有「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的說法,意思是此時進行食補或藥補,營養易於蘊藏而逐漸發揮,從而起到更好的效果。
但是,不同的人在進補時不能一概而論,否則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不同體質的食補選擇
中醫認為,冬季陰盛陽弱,飲食宜滋補益氣、溫陽散寒。冬季進行食補不僅要以溫補為主,還需依照「因人而異,對症而食」的原則。【1】
陰虛的常見症候有口燥咽幹、眼目乾澀、舌紅少苔、大便乾結、手足心熱等,這類體質的人群不適合過食溫熱性的食物,而適合吃一些山藥、百合、甲魚、黃鱔、泥鰍、淡水魚、鴿子等作為進補。
而四肢不溫、面色蒼白、納少便溏、口淡不渴、舌淡嫩的人則是屬於陽虛體質,這類人適合吃一些溫熱性食物,如羊肉、蝦、韭菜、胡桃肉等,而應該少吃涼性或寒性的食物如鴨肉、香蕉、黃瓜等。
食補也要因地制宜
根據地區氣候條件的不同,食補也要因地制宜。
北方地區天氣嚴寒,宜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氣候要溫和一些,食補應以清補溫甘之味,如雞、鴨、魚類;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2】
理性適度食補
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如果過度食補,很容易給心腦血管增加負擔,造成難以逆轉的後果。
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李增寧表示,吃肉過多會導致血脂代謝、血糖等出現問題,吃東西過鹹也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另外,一些疾病的患者食補會有特殊的禁忌。如新聞中提到的膽結石患者不宜喝牛肉湯,膽道疾病、胃病患者、腎功能不全者不宜喝雞湯等。患者在進行食補前應當諮詢醫生的建議,避免因盲目食補對身體造成危害。
大雪節氣如何維護身體健康
注重防寒保暖
大雪時節,更要注重保暖,尤其是頭和腳的保暖。
現代醫學認為,頭部是神經中樞所在地,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且頭部皮膚薄、血管粗、毛髮多,熱能的散發量也特別大。研究證實,當氣溫在4℃左右時,人體約1/2熱量從頭部散發。【3】如果頭部受寒,容易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嚴重的甚至會導致中風。
所以小獅姐提醒大家,外出時儘量戴上帽子,不要用冷水洗頭,切忌在頭髮溼的時候迎風行走。
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不易被血液循環帶來熱量。且皮下脂肪薄,禦寒能力差。腳部受寒會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抵抗力下降,導致呼吸道感染。
建議大家在寒冷的大雪時節堅持泡腳,選擇保暖且透氣性好的鞋子,保持足部的乾爽和溫暖。同時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備好帽子、圍巾、長襪、外套等,及時添衣保暖。
保證充足的飲水量
禦寒的同時必須養陰,而養陰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多攝入水分。
大雪到來後天氣寒冷,人們出汗較少,但並不意味著人體消耗的水分減少。如果喝水少,血液濃稠度就高,容易出現血栓等症狀,引發心血管疾病。冬天多喝水還能加快新陳代謝,也能夠起到禦寒的作用。
研究表明,人體內只要損耗5%的水分而未能得到及時補充,皮膚就會幹燥。且冬季常常關閉門窗,容易造成室內缺氧,讓人感覺頭昏腦漲、呼吸困難。而多喝水有利於氧氣的供給,使人呼吸順暢。【4】另外,多喝水保持呼吸道的溼潤,也能夠有效預防呼吸道感染。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提出「在溫和氣候條件下生活的輕體力活動的成年人每日最少飲水量1200mL」。小獅姐建議大家在寒冷條件下適當增加水分攝入,沒有腎臟等疾病的人每日飲水量應在2L左右,以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
參考文獻:
[1]錢軍.冬季食補重養腎[J].現代養生,2020,20(03):13-14.
[2]劉文松.冬季食補南北有異[J].家庭科學·新健康,2019,(11):62.
[3]蘇新民.冬日保暖有側重[J].家庭醫學,2017(01):48-49.
[4]冬天越冷越要多喝水[J].質量探索,2010(Z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