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稿:付佔芳、張瑞
改編:張 瑞
主播:張 瑞
編輯:春 曉
葡萄的浪漫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先不說那串串珠璣、顆顆鮮果,單是那滴滴香醇的葡萄酒,就已為這個世界增添了無盡的想像。三國時代的魏文帝曹丕,唐代詩人王翰、李白,宋朝陶谷,南北朝詩人張正見等分別在其書信、詩賦和著作中,對葡萄酒的色香味進行了讚賞。李白在狂飲葡萄酒後,寫下這樣的詩篇:「葡萄酒,金叵蘿,吳姬十五細馬馱。青黛畫眉紅錦靴,道字不正嬌唱歌。玳瑁筵中懷裹醉,芙蓉帳裡奈君何?」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臣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更讓人感覺到,即便是大漠邊關、金戈鐵馬、生死關頭,由於有了葡萄美酒,一切都變得富有詩意了。
葡萄酒的世界裡從來都不缺名人,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我們留下了不少與葡萄酒有關的名言佳句。英國著名作家維吉尼亞·沃爾夫說道:語言就像是唇邊的美酒;天文學家伽利略說過:美酒就像是陽光,與水同在;英國音樂家羅伯特·弗裡普說過:美酒如音樂,打破空杯的沉寂;法國著名作家雨果說過:上帝造水,而人類造酒;孫中山先生1912年8月視察張裕葡萄酒公司後親筆題贈「品中醴泉」予以讚揚。
葡萄為葡萄科葡萄屬植物。作為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之一,葡萄起源於歐、亞大陸及北美洲的連片地區。遠在距今6700萬年到1.3億年中生代白堊紀的地質層中發現了葡萄科植物。在距今6500萬年新生代第三紀的化石中,找到了準確無誤的葡萄屬植物葉片和種子的化石。
東亞地區保存下來的原生葡萄有40多種,其中絕大多數原產於中國,遍布於我國的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有許多種質在抗性方面有很重要的利用價值,如原產於中國東北、俄羅斯遠東和朝鮮的山葡萄,是葡萄屬中生長期最短,抗寒性最強的樹種,可耐受-50℃的低溫,不受凍害。
葡萄的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或更早。按照傳說,人們把亞美尼亞作為原始葡萄和葡萄釀酒的發源地。據專家考證,南高加索與中亞細亞的南部諸共和國以及阿富汗、伊朗、小亞細亞鄰近地區是栽培葡萄的原產地。
在古羅馬時代,葡萄酒是做彌撒時必不可少的。所以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傳播不但促進了葡萄釀酒業的發展,也促進了葡萄栽培的發展。在中世紀,整個歐洲天主教修道院都是優質葡萄園的保護者。後來伊斯蘭教傳入東方時,由於宗教的原因禁止釀酒,民間的葡萄生產遂即轉向鮮食和制幹,培育了穗大、粒大、肉脆的鮮食品種以及適於制幹的無核品種。
葡萄栽培遍及世界六大洲,多數葡萄園位於北緯20-52度之間以及南緯30-45度之同,其中95%左右集中在北半球。歐洲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葡萄栽培區,栽培面積最大的有西班牙、法國、義大利。這三個國家的葡萄栽培面積總和佔到全世界的1/3以上。歐洲栽培的葡萄90%以上用於加工,主要釀造葡萄酒,少量制幹和制汁。亞洲栽培葡萄面積最大的國家為土耳其和中國,世界排名分別為第五位和第七位。亞洲生產的葡萄主要用於鮮食和晾制葡萄乾。
我國栽培葡萄的歷史大約有2000年以上。公元前139-115年張騫出使西域,從烏茲別克的費爾幹納盆地沿古代「絲綢之路」,經新疆、蘭州,將葡萄帶到京城長安。由於葡萄是西域帶回的珍果,早期主要栽種在王公貴族的園林裡,而作為葡萄種植產區,也只有300-500年的歷史。
我國最大的葡萄產區是新疆,集中產地是吐魯番盆地及和田地區,那裡的葡萄主要是鮮食和晾乾。其次為河北省和山東省,最著名的產地有山東平度大澤山和河北張家口地區。國內葡萄酒龍頭企業張裕葡萄酒公司、長城葡萄酒公司和王朝葡萄酒公司就分別設在山東煙臺、河北懷來和天津薊縣。遼寧省的西部雨量較少,晝夜溫差大,這幾年葡萄發展很快,面積和產量已列全國第四位。河南省東部及黃河故道地區是我國新興的大型葡萄生產基地,主要是利用沙荒地種植葡萄。以上五省葡萄總面積佔全國的60%以上,產量佔了近70%,是我國最主要的葡萄生產基地。現在,全國除青海和西藏以外,其它各省區都有葡萄分布。
北京栽培葡萄的歷史大約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當時主要的栽培品種為牛奶、龍眼、無核白等。1910年,法國修士沈蘊璞在阜外馬尾溝創建了葡萄酒廠和聖母文學會,為天主教舉行彌撒時提供祭禮用酒,為此第一次直接從法國引入了近十個釀酒葡萄品種。到1920年,通過國際博覽會又從國外引入了玫瑰香等一批歐洲鮮食葡萄品種。但直到建國以前,北京葡萄的栽培面積都很小,除教堂自營以外,只有少數私營葡萄園。
1950年以後,北京葡萄的生產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起有落。上世紀50-60年代為第一個發展期,1962年,北京葡萄栽培面積增加到1.2萬畝,產量近千萬公斤。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中期為北京葡萄發展的低潮期,到1978年,葡萄栽培面積降到7500畝,產量約500萬公斤。1978年以後,北京葡萄發展進入第二高潮期,一直持續至2010年代。1984年全市葡萄栽培面積增加到2.5萬畝,到2000年繼續增加至3.7萬畝,產量3100萬公斤。2014年世界葡萄大會期間全市葡萄種植面積達到最高峰7.4萬畝,主要分布在房山、延慶、大興、順義、昌平五區;產量的最高年份是2013年,達到5800萬公斤。
歷史上北京的葡萄園廣泛分布於各個區縣。上世紀70年代初期以前朝陽、海定、豐臺、石景山等近郊區為主產區,著名的產地有海澱的四季青、豐臺的盧溝橋、朝陽的高碑店等鄉鎮。這些鄉鎮葡萄栽培集中連片,生產水平較高。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城市快速發展,近郊區的葡萄園面積越來越小,而遠郊區縣葡萄栽培產地迅速發展起來,具代表性的有延慶的張山營、通州的張家灣、大興的採育和順義的大孫各莊等鎮,葡萄栽培面積均超過7500畝甚至近2萬畝,而且各項配套設施齊備,成為了京郊著名的大型優質葡萄種植區。
截止到2017年,全市鮮食葡萄種植面積4.6萬畝,其中延慶、密雲面積過萬,房山、大興超過7000畝。鮮食葡萄產量3700萬公斤,收入3.3億元。葡萄種植也已經成為京郊農民的致富之路。
由於葡萄植株矮小,極易採摘。種植園主更注重優、特、新品種的選擇。現在京郊鮮食葡萄品種主要有紅提、玫瑰香、巨峰、夏黑、美人指、黃(紅)義大利、奧古斯特、京秀、香妃等百餘個品種。貯備品種有數百個。
近年來,北京推廣發展香味葡萄園,即選擇香味濃鬱、香型豐富的葡萄品種為主栽。在昌平、順義分別建有2個香味葡萄主題公園,主要品種有巨玫瑰、富士(葡萄)、夏黑、寒香蜜、醉金香、紅巴拉多、蜜汁、香玉等30多個品種,深受消費者喜愛。
現如今,北京的葡萄品種不再單調,奶葡萄的晶瑩,玫瑰香的富貴,巨峰的碩大,手指系列的纖巧,已包括了玫瑰香型、茉莉香型、草莓香型、芒果香型、大棗香型、牛奶香型、桑葚香型等七種香型的幾十個香味葡萄品種;有核的、無核的,還有許多叫不上名的,甜的酸的,圓的長的,無論是誰,置身於採摘園中,都能找到自己心怡的葡萄品種。
葡萄除鮮食外,還可以製成各種加工品。主要的加工品有葡萄酒、葡萄乾、葡萄汁和葡萄罐頭。北京市酒用葡萄及葡萄酒產業正處在發展階段。現有酒葡萄栽培面積29000畝,已建酒莊29個。其中房山1.3萬畝,酒莊數、面積均最大。
葡萄不僅風味優美,且味甘,性平,是很好的保健品。它所含的葡萄糖可直接被人體吸收。研究表明,葡萄酒中含有1000多種對人體有特殊作用的成分,適量飲用紅葡萄酒有保護心臟的作用。葡萄果實是一種多元化的美容果,它的果肉富含促進皮膚細胞更新及抗衰老的維他命B3及豐富的礦物質;葡萄中的鉀含量較高,能幫助人體積累鈣質,促進腎臟功能,調節心跳;葡萄籽提取物葡萄多酚具有抗氧化功能,能阻斷游離基因增生,有效延緩衰老。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官網已推出了53個規模化、經過安全認證的葡萄園,供市民選擇、採摘。歡迎大家帶著家人朋友到果園來!
(本文圖片大部分由張瑞提供,其它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