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從老人到小孩,家家戶戶都有社區網格員點對點服務,如今的移民新區,早已成為了溫馨和諧的大家庭。」說起移民安置點的新面貌,玉屏侗族自治縣平溪街道康華社區黨支部書記楊有能一臉笑容。
2018年11月30日,康華社區成立。一間辦公室,一個會議室,一個辦事服務大廳,總面積不超過170平方米。之前,楊有能是平溪街道辦事處的一名副科級幹部,來到社區擔任支部書記以後,他與其餘13名幹部職工一起,在這並不寬敞的活動空間,每天忙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為雙橋、滬昆、康華、舞陽4個移民安置點的群眾服務。
「14個幹部職工,面對727戶2851名搬遷群眾,如果不實行網格化管理,分片包幹,細化任務,責任到人,工作效率必然會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平溪街道黨工委委員、組織委員張欣告訴筆者。今年3月,康華社區網格化管理正式啟動。
「傾聽是訣竅,引導是關鍵,落實最重要,做好搬遷群眾的服務工作,將心比心就好。」談及網格化管理服務工作,楊有能漸漸地變得健談起來。起初,搬遷群眾從世代居住的地方搬遷過來,難免會產生一種離群索居的情愫。在他們漸漸地融入到新環境的過程中,積極引導和貼心服務,就變得尤為重要。
一個安置點一個大網格,一戶群眾一個小網格,成百上千的群眾構成的網格點,就是網格員每天遊走的「網絡世界」。搬遷群眾來自全縣7個鄉鎮(街道),人員構成複雜,生活中有些磕磕碰碰。車輛隨意停放,衛生環境較差,群眾偶爾有些抱怨……面對一堆棘手的難題,楊有能沒有氣餒,他帶領社區黨員幹部,帶著無微不至的關心、一心為民的貼心、恪盡職守的真心,與群眾打成一片。
搬遷群眾老姚,剛開始總喜歡在微信群裡抱怨日常瑣事,對安置點生活沒有信心,還扇動部分搬遷群眾。見此情景,楊有能徑直來到老姚家,坐下來跟他耐心講解政策,算經濟帳:「縣政府在縣城最好的地段之一,給你們修建安置新房,車站、學校、醫院就在社區,大人上班近,小孩上學也很方便,若不是趕上好政策,這樣一套房子,至少也要30多萬元呢。」自那以後,老姚再也沒有在微信群裡抱怨過。
每個網格點上,都有黨員代表和群眾代表,他們充當社區幹部職工和搬遷群眾的紐帶。33歲的搬遷群眾殷家治,極具親和力和號召力,作為一名黨員,他是滬昆安置點的群眾代表。「我本身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跟群眾打交道,自然有著天然的優勢。」殷家治笑著說,「群眾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群眾的事就是大事。」部分搬遷群眾文化水平低,社區就用流動大喇叭,在新區播報宣傳政策;群眾從樓上亂拉電線,用來給電動車充電,社區就合理設置充電樁,為群眾提供安全充電的場所;車輛沒有固定停靠的地方,社區就劃定專門的停車位,同時還搭建了雨棚,不讓群眾的電動車遭受日曬雨淋;公共環境衛生差,社區幹部職工就利用「黨員活動日」,組織群眾一起義務拉垃圾;「四點半課堂」,很好地彌補了小孩放學但父母還未下班的空檔……鄰裡有矛盾,巾幗志願者第一時間登門調解。一言一行動真情,一點一滴獻真心。
前不久,一場雨過後,新區下水道堵塞。搬遷群眾劉俊瑞二話不說,噔噔噔地一口氣跑上樓,自上而下,逐家逐戶去敲門,自發地號召組織單元樓群眾,大家一起清理下水道。沒過一會兒工夫,下水道恢復了暢通,大家不約而同地對劉俊瑞伸出了大拇指。要知道,劉俊瑞當初可是出了名的「刺頭」,愛抱怨,不喜歡搭理社區幹部。「人心都是肉長的嘛,社區幹部一直都把我們當家人來對待,凡事替我們著想,處處關心我們;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也算是我們搬遷群眾對社區幹部的一點心意吧,真的很感謝他們,讓我們過上了溫馨幸福的生活。」一邊說話一邊用手摸腦袋,劉俊瑞顯得有些靦腆。
如今,走進康華社區,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祥和美麗的畫卷:大人們在家門口的微工廠做工,孩子們在社區的學校就近入學,老人們在新區的廣場拉家常,大家聊聊過往,談談現在,暢想未來,一片談笑風生……
相關熱詞搜索:群眾 社區 網格 貴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