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縣網格化管理服務讓易地搬遷群眾安居樂業

2020-12-12 貴州網

玉屏縣網格化管理服務讓易地搬遷群眾安居樂業

發布時間:2019-08-21 10:45:10      來源:銅仁日報

  「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從老人到小孩,家家戶戶都有社區網格員點對點服務,如今的移民新區,早已成為了溫馨和諧的大家庭。」說起移民安置點的新面貌,玉屏侗族自治縣平溪街道康華社區黨支部書記楊有能一臉笑容。

  2018年11月30日,康華社區成立。一間辦公室,一個會議室,一個辦事服務大廳,總面積不超過170平方米。之前,楊有能是平溪街道辦事處的一名副科級幹部,來到社區擔任支部書記以後,他與其餘13名幹部職工一起,在這並不寬敞的活動空間,每天忙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為雙橋、滬昆、康華、舞陽4個移民安置點的群眾服務。

  「14個幹部職工,面對727戶2851名搬遷群眾,如果不實行網格化管理,分片包幹,細化任務,責任到人,工作效率必然會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平溪街道黨工委委員、組織委員張欣告訴筆者。今年3月,康華社區網格化管理正式啟動。

  「傾聽是訣竅,引導是關鍵,落實最重要,做好搬遷群眾的服務工作,將心比心就好。」談及網格化管理服務工作,楊有能漸漸地變得健談起來。起初,搬遷群眾從世代居住的地方搬遷過來,難免會產生一種離群索居的情愫。在他們漸漸地融入到新環境的過程中,積極引導和貼心服務,就變得尤為重要。

  一個安置點一個大網格,一戶群眾一個小網格,成百上千的群眾構成的網格點,就是網格員每天遊走的「網絡世界」。搬遷群眾來自全縣7個鄉鎮(街道),人員構成複雜,生活中有些磕磕碰碰。車輛隨意停放,衛生環境較差,群眾偶爾有些抱怨……面對一堆棘手的難題,楊有能沒有氣餒,他帶領社區黨員幹部,帶著無微不至的關心、一心為民的貼心、恪盡職守的真心,與群眾打成一片。

  搬遷群眾老姚,剛開始總喜歡在微信群裡抱怨日常瑣事,對安置點生活沒有信心,還扇動部分搬遷群眾。見此情景,楊有能徑直來到老姚家,坐下來跟他耐心講解政策,算經濟帳:「縣政府在縣城最好的地段之一,給你們修建安置新房,車站、學校、醫院就在社區,大人上班近,小孩上學也很方便,若不是趕上好政策,這樣一套房子,至少也要30多萬元呢。」自那以後,老姚再也沒有在微信群裡抱怨過。

  每個網格點上,都有黨員代表和群眾代表,他們充當社區幹部職工和搬遷群眾的紐帶。33歲的搬遷群眾殷家治,極具親和力和號召力,作為一名黨員,他是滬昆安置點的群眾代表。「我本身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跟群眾打交道,自然有著天然的優勢。」殷家治笑著說,「群眾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群眾的事就是大事。」部分搬遷群眾文化水平低,社區就用流動大喇叭,在新區播報宣傳政策;群眾從樓上亂拉電線,用來給電動車充電,社區就合理設置充電樁,為群眾提供安全充電的場所;車輛沒有固定停靠的地方,社區就劃定專門的停車位,同時還搭建了雨棚,不讓群眾的電動車遭受日曬雨淋;公共環境衛生差,社區幹部職工就利用「黨員活動日」,組織群眾一起義務拉垃圾;「四點半課堂」,很好地彌補了小孩放學但父母還未下班的空檔……鄰裡有矛盾,巾幗志願者第一時間登門調解。一言一行動真情,一點一滴獻真心。

  前不久,一場雨過後,新區下水道堵塞。搬遷群眾劉俊瑞二話不說,噔噔噔地一口氣跑上樓,自上而下,逐家逐戶去敲門,自發地號召組織單元樓群眾,大家一起清理下水道。沒過一會兒工夫,下水道恢復了暢通,大家不約而同地對劉俊瑞伸出了大拇指。要知道,劉俊瑞當初可是出了名的「刺頭」,愛抱怨,不喜歡搭理社區幹部。「人心都是肉長的嘛,社區幹部一直都把我們當家人來對待,凡事替我們著想,處處關心我們;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也算是我們搬遷群眾對社區幹部的一點心意吧,真的很感謝他們,讓我們過上了溫馨幸福的生活。」一邊說話一邊用手摸腦袋,劉俊瑞顯得有些靦腆。

  如今,走進康華社區,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祥和美麗的畫卷:大人們在家門口的微工廠做工,孩子們在社區的學校就近入學,老人們在新區的廣場拉家常,大家聊聊過往,談談現在,暢想未來,一片談笑風生……

相關熱詞搜索:群眾 社區 網格 貴州網

相關焦點

  • 三義:易地扶貧搬遷讓群眾安居樂業
    9月25日,走進三義鄉易地扶貧搬遷市級示範安置點,蔭蔭綠樹間,掩映著一棟棟風格別致的兩層小樓,寬敞的公路連接到家家戶戶。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要讓搬遷群眾住上好房子,還要過上好日子。通過縣、鄉、村三級的共同努力,三義鄉合理配置資源,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帶動54戶搬遷群眾增收致富,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讓56戶191名貧困人口安居樂業。
  • 安龍海子鎮:做好後續服務讓搬遷群眾安居樂業
    安龍縣海子鎮卡作村搬遷戶賀元山說。日前,在卡作村,賀元山正和村幹部們一起查看茶樹的長勢,看著綠油油的小茶樹茁壯成長,他樂在心頭喜上眉梢。自從搬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九龍社區,他變身成了城裡人。同時,在扶貧幹部的引導下,他利用老家的土地發展茶葉等產業,找到了一條穩定的增收路子。
  • 雲南瀾滄:易地搬遷拔窮根 安居樂業奔小康
    瀾滄縣委、縣政府通過充分調研,科學分析縣情的基礎上,決定將易地扶貧搬遷與城鎮化建設相結合,把大部分貧困群眾集中安置在縣城、集鎮、產業園區等具有較強就業吸納能力的區域,切實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並將安置點規劃納入城市規劃內容,作為統籌推進城鎮一體化的重要舉措。
  • 貴陽市總多舉措強化搬遷群眾服務工作
    同時,貴陽市工會切實加強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工會組織建設,把符合條件的搬遷群眾最大限度吸收到工會組織中來。按照易地扶貧搬遷「六個堅持」和「五個三」決策部署,分別在花溪、烏當、清鎮、修文、息烽、開陽等六個區(市、縣)規劃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6個,完成搬遷群眾2683戶10739人。
  • 昌都三巖片區易地扶貧搬遷加查縣江塘安置點迎來數百名入住群眾
    中國西藏網訊 初冬的暖陽靜靜地照在雅江河畔,西藏自治區昌都三巖片區跨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車來人往,不時傳出一陣陣歡笑聲和「扎西德勒」的歡呼聲。  經過四天的路途,1月1日,載著從昌都遠道而來的群眾和行李的大巴車及卡車緩緩駛入山南市加查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標誌著昌都市三巖片區跨市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順利入住新家,一場跨越千餘公裡的遠行隨之結束。當地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每一名搬遷群眾送上潔白的哈達,祝賀他們順利入住,32戶240名群眾將在這裡開啟幸福新生活。
  • 「小題大作」幸福來——懷化市系統性謀劃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剪影
    不僅如此,還有各類小配套設施、就業場所、服務組織等,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作為全省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最重的懷化,從2016年以來,全市共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5796戶103904人,提前兩年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建設任務。從2019年開始,將工作重心由安置建設轉向後續幫扶,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 南召易地搬遷群眾生活樂陶陶
    同時,同步建設有綜合市場、黨群服務中心、幼兒園、衛生室等設施,文化設施、公益設施齊全,群眾日常生活舒心方便,做到了「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的目標。南召縣白土崗鎮姬村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
  • 地方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典型做法之一:湖南省邵陽市易地扶貧搬遷群眾...
    為推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經驗,現推出一批地方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典型做法。武岡市整合集中安置區1060間、5.5萬平方米門面房用於出租,所得收益除去用於物業管理、公共設施維護等支出外,搬遷群眾每人每年可獲得分紅收益200元。綏寧縣引進湖南震宇工貿有限公司,計劃投資3億元建立「扶貧車間」,已在6個鄉鎮設立製鞋生產線30條,製衣生產線4條,解決800名搬遷群眾就近就業。目前,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已引進扶貧車間209家,解決就業8193人。
  • 擦亮搬遷群眾「致富底色」——靖遠縣持續推進易地搬遷安置後續工作
    ,不斷健全社會管理制度,為進一步鞏固搬遷群眾脫貧成效、擦亮搬遷群眾致富底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強化設施配套建設,推動安置區點全面健全服務功能。以大型集中安置點為重點,因地制宜配套建設學校、幼兒園、村委會、衛生室、汙水處理廠等公共服務設施,推進安置區就業、社保、醫保、衛生、上學、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務功能不斷健全完善。全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共建成小學3所、幼兒園4所、村委會(社區管理中心)4座、汙水處理廠3座、就業服務中心5個,供熱站2座。
  • 廣西蒼梧縣:「六送到家」助易地搬遷貧困戶安居樂業
    像廖醒燕這樣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惠民政策的貧困戶在蒼梧縣還有很多,目前全縣共1027戶4633人通過易地搬遷入住新房,覆蓋9個鎮145個行政村。  近年來,蒼梧縣把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投資2.81億元,完成新縣城石橋集中安置房8棟777套,京南旺安安置房2幢40套。
  • 寫好民族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論壇上,有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6個省市自治區有關負責同志和部分搬遷群眾代表作主旨演講,分別介紹了地方經驗做法和探索實踐,以及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搬遷家庭帶來的巨大變化。現將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論壇主旨演講相關內容予以摘登。
  • 「小題大作」幸福來——懷化市系統性謀劃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剪影
    不僅如此,還有各類小配套設施、就業場所、服務組織等,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作為全省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最重的懷化,從2016年以來,全市共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5796戶103904人,提前兩年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建設任務。
  • 【精準扶貧譜新篇】易地搬遷搬新屋 安居樂業有盼頭
    【精準扶貧譜新篇】易地搬遷搬新屋 安居樂業有盼頭 2020-03-20 1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昭通:易地搬遷斬斷窮根 進城入鎮一步跨越!
    新增易地搬遷安置的22.8萬人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達18.74萬人,佔雲南省新增易地扶貧搬遷人口總數的54.3%。整行政村搬遷3個、整村民小組搬遷836個、搬遷人口80%以上的村民小組699個。二是立足昭通實際,打破行政區劃謀篇布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昭通鹽津水平村:易地搬遷新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昭通鹽津水平村:易地搬遷新生活!柿子鎮水平村河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蝴蝶谷)於2016年8月動工建設,2018年8月6日分房。距柿子鎮人民政府駐地7公裡,易地搬遷安置點99 戶386 人,同步搬遷戶3戶6人,2018年10月實現全部搬遷入住。
  • 交城縣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出新生活
    易地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戰中難啃的「硬骨頭」。近年來,山西省交城縣摸索總結出「守住一條底線、算好一筆經濟帳、配齊一套基礎設施、保障每戶至少一人就業、制定一套管理機制、建立一套兜底保障」為主要內容的「六個一」工作法。  為確保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交城縣在各安置點同步設立「一中心五站點」。
  • 貴州玉屏:確保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持續就業穩定增收
    10月7日,在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平溪街道辦事處康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扶貧車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加工藤編製品。國慶中秋假日期間,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平溪街道辦事處康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扶貧車間內,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加工藤編製品、組裝一次性打火機、加工工藝發卡,趕製訂單產品。
  • 交城縣:易地扶貧搬遷「搬」出群眾新生活
    當「一方山水」養不活「一方人」時,易地扶貧搬遷便成為應有之舉。面對精準扶貧工作中這一塊最難啃的「硬骨頭」,近年來,交城縣摸索總結出「守住一條底線、算好一筆經濟帳、配齊一套基礎設施、保障每戶至少一人就業、制定一套管理機制、建立一套兜底保障」為主要內容的「六個一」工作法。
  • ——寫在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現場會開幕之際
    欒川縣發展改革委主任王景韜談到當地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時說,欒川縣結合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4.5%的實際情況,按照「四靠」原則實行集中安置,解決深山窩裡的群眾「貧困代際傳遞」現象,並鼓勵有條件的貧困戶兼職到鄉村旅遊點等創業。  「穩得住」要方便群眾「坐享」現有公共服務。
  • 永順縣松柏鎮「六進小區」點亮搬遷群眾幸福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安置區內跳起歡快的廣場舞。 紅網時刻9月2日訊(通訊員 羅奮飛 楊憶宏 魯承林)如何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安居樂業、幸福生活,是易地扶貧搬遷後扶工作的重中之重。永順縣松柏鎮黨委政府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探索推行黨建、管理、文明、建設、服務、就業「六進小區」,有效提升了搬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